《道德經》:一個人,明白返璞歸真的道理,幸福自然來

2021-01-15 沐離君

人人都渴望幸福,可很多人卻又得不到幸福,他們只能羨慕別人的幸福生活,自己只能在生活中忙忙碌碌。其實,幸福的生活不是由客觀因素決定的,而是由主觀因素,即自身的感受決定的。生活的幸福與否,不是由外在的物質決定的,而是由自己的心態和修養決定的。在此,我們在《道德經》便可提煉出一些人生哲理,如果你能領悟,幸福自然會來到你的身邊。

《道德經》云: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絕學無憂。

老子認為,拋棄聰明的技巧,百姓才可以得到最大的好處;人們拋棄仁義道德,人民自然會恢復正規的道德秩序;拋棄私利,盜賊才會真正消失。當人們拋棄了這一切,百姓自然能回歸淳樸,內心單純。總而言之,老子提醒人們要化繁為簡,便能返璞歸真,人類社會才能維持一個正常的秩序。

縱觀歷史,任何一個太平盛世都不需要統治者有過多的幹預,它總是政治清明,精兵簡政,不興徵伐,輕徭薄役,不推行複雜的政令,令百姓得以休養生息。而到了一個王朝沒落的時候,總是機構複雜,官員腐敗,繁文縟節,朝廷辦事效率低。人心從而變得爭名奪利,崇尚浮華,揮霍無度。人們生活艱苦,社會動蕩不安。舊的王朝崩潰後,就會有新的王朝建立,國家制度再次化繁為簡,便形成了歷史循環。

秦朝是那樣的強大,可國家總是大興徵伐,南徵百越,北伐匈奴,修長城,建宮殿,在國家尚未安定之時勞民傷財,便二世而亡,這樣一個龐大的帝國就此隕落。唐朝建立之初也是動蕩不安,可唐太宗李世民主張政治清明,休養生息的朝綱,不過多幹涉百姓的生活,做到化繁為簡,才開創了貞觀盛世。

國家化繁為簡,返璞歸真,才不會窮兵黷武,勞民傷財,百姓才會休養生息。人的生活化繁為簡,才不會有過多的私慾,生活才會變得安逸。我們所追求的東西,不是那些榮華富貴,也不是偉大的事業,而是生活中那簡單的平凡。常常令我們感到幸福的,不是財富和權力,而是生活中的某個舉動,或是一件小事,它甚至會永遠刻在我們的心靈上。

在現實生活中總是有人會為名利疲於奔命,他們努力奮鬥一生,雖然擁有一些物質上的積累,但是他們的內心是空蕩的,他們往往感受不到幸福,或許他們或有很多朋友,但卻沒有一個知己,他們只能在複雜的生活中偽裝自己,欺騙自己,永遠也不可能得到真心,更何況幸福呢?

老子告誡我們,在紛擾雜亂的世界裡,無論你身處何處,只要你堅持「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的思想,你就能戒除浮躁,歸於沉靜,減少煩惱,擁抱幸福。這就是「化繁為簡,返璞歸真」的人生智慧,如果你能領悟,幸福自然會來到你的身邊。

單選|敬愛的讀者朋友們,你認為自己的生活是複雜的還是簡單的呢?

相關焦點

  • 道德經:人身處逆境時,了解這3句話,返璞歸真,尋找真實的自我
    老子的《道德經》中的第五十八章:禍兮禍所福,禍兮福所倚,這其中的道理就是,福和禍都不是一定和絕對的,它們是互相依賴的,但是也可以互相轉化。道德經:人身處逆境時,了解這3句話,返璞歸真,尋找真實的自我《道德經》中的三句話,幫助身處逆境的你們,看到光明,找到真實的自我。
  • 道德經:一個人如果悟道,善用規律,不用費很大力氣,自然能成事
    一個人,如果能悟道,善用規律,不用費很大力氣,自然能成事。1、放低自己的姿態,像水一樣,處下而謙卑,有容乃大。我們從小受到的教育,要力爭上遊。《道德經》卻說,上善若水。水處下,而容納百川。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老子說的話,如何運用到生活中?力爭上遊,這是執行力;而放低姿態,海納百川,這是氣度和格局。所以,二者之間並不矛盾。
  • 《道德經》全篇精髓的6句話,讀懂好運自然來,知曉人生智慧
    道家講究的是道法自然,道家老祖——老子思想的集大成於《道德經》。為後世留下了珍貴的寶藏。《道德經》的外文譯本總數近500種,《道德經》的德文譯本多達82種,研究老子思想的專著也高達700多種。《道德經》是中國的,更是世界的。在《道德經》中,最精髓的有6句話,字數不多,讀懂參透,得人生智慧,養大格局,好運自然來!
  • 老子《道德經》:無用,才是最大的用處!
    文章作者:琢磨君(弘揚傳統文化精髓,傳播國學經典智慧)人到了一定的年齡,才會慢慢領悟這個道理:幸福不是「有」,而是「無」,即:真正的幸福,並不是指我們擁有多少東西,而是指我們能否修煉出一種「無」的境界和狀態。
  • 悟透《道德經》第28章中的3句話,你就明白了
    正所謂是「非知之難,行之惟難」,我們要明白一個道理不難,但做起來卻很不容易,知易行難啊!真正低調的人,首先要有一定的實力,要不然就是虛偽、假謙虛。如果你本事實力很弱,還故作謙虛低調,就會更加讓人看不起。《易經》謙卦云:地中有山,謙。
  • 【道德經感悟】《道德經》18字告訴我們做人的道理,只有切身體會,才有身同感受
    》就已經看透了做人的道理,做人也要先從這幾點起,才讓你的人生更加牢固。一,企者不立「企者不立」的意思就是:踮起腳跟想要更高,反而站不住,在道德經中也明確第告訴我們這一切了,在這世界上,我們只有好好做人,凡是遇事都要低姿態,謙虛的性格才讓你成功,和別人交往相處,不要太過於自傲,不然會讓你磕磕碰碰的。
  • 《道德經》經典三句話,道盡人生真諦!
    文/飛魚《道德經》是我認為每一個人都值得擁有的一本書,裡面闡述的都是人生智慧和哲理,能夠啟發我們的生活和人生發展的方向。下面選取的是《道德經》中的三句經典句子,希望通過閱讀,可以讓你明白人生的意義。不如保持一顆平常心,寵辱不驚,不管什麼東西,來了我們就去迎接,走了我們也不強求。老子說,「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衝,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有些東西看似很完美其實也是有缺陷的,對待事物最好的態度就是順應它們的規律,遵循自然之道,這樣我們才能活出幸福人生。
  • 《道德經》:順天得福,逆天得禍
    那麼,一個人如何才能招福避禍呢?《道德經》給出了答案:「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候王得一以天下正。」這其中的「一」便指的是天道規律,所以也就是:順天者得福,逆天者得禍。1禍福相依,順天而行《道德經》裡面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 《道德經》第8章,從水的6種特性,解釋了做人的真正道理!
    大家好,我是愛讀書的汪先生,《道德經》大家都翻閱過,每次一都有不同的理解,這本書絕非我們表面所看到,市面所通行的那麼簡單,裡面所蘊含的道理有時候會顛覆我們的認知,所以作為一個讀書人,只能說一說自己的淺見,希望大家不吝賜教,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今天繼續分享《道德經》第八章:《道德經》第8章,從水的6種特性,解釋了做人的真正道理!
  • 道德經中虛極靜篤告訴我們什麼實際道理?如何才能做到虛極靜篤?
    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道德經的第十六章。首先我來為大家誦讀道德經的第十六章,我的誦讀是以王弼版道德經為底本。「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 為無為則無不治|《道德經》到底在說什麼(3)
    對《道德經》中「不爭」的解讀,分歧很大,這和《道德經》的立意太高有關。在《道德經》中,道不與萬物爭;聖人為有道之人,所以聖人也不與百姓爭。那百姓之間,互相要不要爭呢?《道德經》給國家治理者——聖人提出的建議是:讓百姓不要太追逐財富,這樣他們就不爭了。這就是人們通常說的,淡泊名利。 串起來講,這句話就是說,使人們不過度地追求財富,這樣他們就不會互相爭名奪利了。
  • 【中華文化】道德經:大成者都是做到這3點!
    《道德經》第六十五章,老子認為:通過修行、善為道,可以達到大順的境界。治國如此,個人修身養性,亦是如此。有道的人,能達到大順的境界,因為做到這3點。老子說:「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我們經常說,人心叵測。為什麼人心叵測?因為心機多變,心智狡猾。
  • 道德經第16章,回歸自我本性,與天地合道,保福祛災,婚姻幸福
    當這個講究與追求「快」文化的經濟時代,每個人都覺得自己缺錢,需要錢,以為忙著把錢賺足了,就可以擁有家庭幸福,避免疾病。直到,世界上爆發各種疾病,人們仍然不知道疾病根源從何而來。病以五邪,藏於五臟六腑。老子《道德經》實際告訴的是人們,什麼是生命的根本?
  • 菜根譚:人生的至高境界,是返璞歸真
    菜根譚:人生的至高境界,是返璞歸真。真正厲害的人,都有一種自我淨化功能,他會不斷完善自我,正所謂說「人生即是修行」。但是一個人在不斷認知自我,升級自身的路上,會朝著一個方向前進,這個方向,叫做:返璞歸真。《道德經》中有這樣一句話:不失其所者久。有價值的東西,都是拋開表象看本質,找到最純粹和自然的本性。
  • 《道德經》:明白這3個成語,人生還有什麼看不破?
    老子的《道德經》是聖書,蘊含無窮的智慧。其對於天道、人道的深刻闡述,影響中華文明數千年,乃是中華文化的母體。可以說對於《道德經》有深刻的理解,對於人生就有深刻的理解。《道德經》之中有許多大家耳熟能詳的經典成語,其實我們如果能真正理解其中一些成語所蘊含的深意,並落實於行為,就能夠以大智慧坦然面對人生的種種境界。1.千裡之行始於足下 老子告訴我們,要達到目的地,須從起點開始,一步一步往前走。
  • 道德經丨宜戒輕躁
    如果一個人心靈汙濁,那他的人生道路就會變得崎嶇不平,因此必然會跌倒。而如果一個人心靈清澈,則他的人生道路會變得平順,因此能夠度過幸福安定的一生。       個人分享:原諒生活中的不完美 人生中甜美的果實,都是從不斷地奮鬥中得到的,種種煩惱、磨鍊可以砥礪我們的鬥志,種種危險、困難可以鍛鍊我們的勇氣。不懼艱難,方能取得勝利。
  • 《道德經》中,不可不懂的「四大人生天規」
    今天,有書君就帶大家一起,感悟這豆瓣評分高達9.5的文化瑰寶《道德經》;從古代先哲那裡,學習人生智慧,感悟成功之道。本文為大家推薦《道德經》中所蘊含的道理:人生中不可不懂的「四大天規」。立身之道:低調收斂,立身以謙《道德經》中說:「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經》到底在說什麼(25)
    《道德經》本章回答了這些問題。在《道德經》看來,所有人為制定的法則,都不具有合法性。那些宣稱自己為真理的人,不是哪一個對,哪一個不對的問題,而是都不對。他們只是在玩弄語言遊戲來蒙惑愚蠢之輩罷了。 如果想在紛紜無緒的天地之間不殘其生不害其性,就應該擺脫這些烏煙瘴氣的淫僻觀念,就應該找到真正的可以依託之物,並以之為錨,以之為判準,以之為法度。
  • 《道德經》中的忠告:一個人的災難的開始,是逐漸享受完美
    「完美」的生活似乎能給一個人帶來幸福,但如果一個人不知道怎樣保持完美,那麼它一定在人生的道路上會遇到坎坷,招來禍患。很多人此時會說:「你讓自己的生活痛苦,是不是在毀掉自己的未來?」當然不是,生活的美麗是在不斷的追求幸福,但生活的智慧是在美好,即使生活接近完美,也不要自滿,也不要自吹自擂。因為大多數的禍患不是來自美好的生活本身,而是來自於對美好生活的過度自滿和過度的驕縱。
  • 《道德經》明心見志,不亡者壽!
    《道德經》第三十三章 不失者久原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譯文:能了解、認識別人叫做智慧,能認識、了解自己才算賢明。能戰勝別人是強壯有力,能戰勝自己的才算真正的強者。知道滿足的人才是富有人。堅定目標、克服困難的就是有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