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丨宜戒輕躁

2021-03-05 珞珈集團

人生結果=人格理念x態度x能力。

      如果一個人心靈汙濁,那他的人生道路就會變得崎嶇不平,因此必然會跌倒。而如果一個人心靈清澈,則他的人生道路會變得平順,因此能夠度過幸福安定的一生。

       個人分享:原諒生活中的不完美 人生中甜美的果實,都是從不斷地奮鬥中得到的,種種煩惱、磨鍊可以砥礪我們的鬥志,種種危險、困難可以鍛鍊我們的勇氣。不懼艱難,方能取得勝利。

       珞珈風採:珞珈集團人力中心助理  章倩

   《道德經》,被譽為萬世之書,天下之學,經典中的經典。

   【原文】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聖人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譯文】穩重是輕率的根本,靜定是躁動的主宰。所以有道的人終日行事仍保持慎重,就像軍隊行軍離不開輜重一樣。即使有奢華的享受,他也漠然處之,從不沉溺其中。為什麼有萬乘之車的大國君主,還輕率躁動以治天下呢?輕率就會失去根本,躁動就會喪失主宰。

   【解讀】本章講了道家的一個重要觀點,即修身是一切的根本,它比優越的物質條件乃至天下國家都重要。帝王以身輕,恣情縱慾,不愛惜自己的生命,這就是失去了根本。老子從治身之道過渡到治國之道,謹慎的分析了重與輕、靜與躁的關係,闡明了治國者應該以民為國家之根,以德為治國之本的道理。老子主張順應自然,由於物質是人創造的,它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如果人們過分節儉,一味拒絕富足充裕的生活,日子未免過得單調乏味,所以,適當地追求物質是理所應當的。但是,人活在世界上,就要鍛鍊自己創造價值的能力,如果只追求享受而不去勞動,就不合乎人大道,就會埋下禍根。

相關焦點

  • 《道德經》——第六十一章:大者宜為下
    《道德經》——第六十一章:大者宜為下(本文以帛書修正版的內容進行闡述)第六十一章原文: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恆以靜勝牡。為其靜也,故宜為下。故大邦者,不過欲兼畜人,小邦者,不過欲入事人,夫皆得其欲,大者宜為下。基本注釋:流,河流、流域。牝,雌性。牡,雄性。第一句: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恆以靜勝牡。為其靜也,故宜為下。
  • 悟畫道德經——第六十一章《大者宜下》
    道德經第61章第六十一章 大者宜下 原典 大國①者下流②,天下之牝,天下之交③也。夫兩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為下。 注釋 ①國:一本作邦。②下流:下遊,水匯聚之處。③交:會集,會總。④或下以取:有時大國靠謙下而取信於小國。下,謙下。取,借為聚。⑤兼畜人:聚養人,即把人聚在一起加以養護。此處指網羅小國。⑥入事:侍奉,順從,歸附。
  • 老子道德經,道盡人生真諦
    ——老子《道德經》第八章譯文:最高的善德,像水一樣。水乃萬物之源,可它卻利養萬物而於世無爭,始終保持一種平常心態。它安處於眾人不喜歡的卑下之地,所以接近於道。——老子《道德經》第二章譯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那是由於有醜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那是因為有惡的存在。感悟:天下事物,在表觀上總是分為真、善、美和假、惡、醜兩個對立的方面。自古都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 品讀經典|《道德經》中有哪些讓人「醍醐灌頂」的句子?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道德經》被譽為「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也被譽為「萬經之王」,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 《道德經正義》六:《道德經》教給你「守中」的法門
    也即是孟子「勿忘勿助」(紀要戒慎恐懼,又要順道無為)的意思。而後世道家修鍊金丹的,將這一章的內容執著為內觀後看到的景象,說「玄牝之門」是什麼人體的玄關竅。這一說法固然有一定的道理,卻過於狹隘。他哪裡知道老子的話,縱橫捭闔、氣勢磅礴,小而無其內、大而無其外,又豈是僅在一身的關竅上說法呢?
  • 《優婆塞戒經》淺釋(1)
    這個開經偈的意思是,佛滅度後以戒為師,有戒在就等於佛住世。緣起是在家二眾想知道怎樣持戒修行才為具足,請講此經。 講一講經名,《優婆塞戒經》屬於佛教三藏十二部中的律,從經名上看是佛為在家人說法。但是內涵裡,是為四眾弟子說法,只不過是一位在家男眾請法;所以,以請法的優婆塞為題,將經名定為《優婆塞戒經》。並不是專為在家人所說,法會上包括四眾弟子。
  • 夜讀丨《論語》《道德經》《金剛經》開篇首段話,暗藏儒釋道第一智慧
    儒釋道經典著作《論語》《道德經》《金剛經》,如果正確理解開篇之語,就會順著正確的思路,摸準作者的思想脈絡,探出其中蘊含的人生大智慧。《論語》首段話,教做君子「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三個問題講得就是君子之道。
  • 道德經,大國下流
    我們接著來學習道德經第六十一章,先看一下原文,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為下。
  • 《道德經》:柔和,是一種力量
    《道德經》第55章寫到:「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這兩句話意思是,刻意增強生命叫作不祥,心使氣任意發作叫作逞強。老子告誡我們,我們做事為人,不可無視自然規律,逞強妄為。(《道德經》第55章)含德深厚的人,就好像新出生的嬰兒。嬰兒柔弱無力,天真無邪,一團和氣,在柔弱中充滿著勃勃生機,符合老子貴柔貴弱的主張。河上公說:「神明保佑含德之人,若父母之於赤子也。」嬰兒柔弱和天真,得到父母親人等諸多人的愛護。神明保佑品行德厚的人,就像父母愛護孩子一樣。
  • 哪些日常用語出自《道德經》?
    而當我們研讀老子的《道德經》時也會發現,同樣有相當多的日常用詞和成語出自《道德經》。 一、天長地久 出自《道德經》第七章原文:「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 二、受寵若驚 出自《道德經》第十三章原文:"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 《遇見自己〈道德經〉的學與思》
    遇見自己 《道德經》的學與思 一、為什麼推薦大家讀道德經? 《道德經》是萬經之王,是中華文化的源頭性經典之一。該書文字之簡約,寓意之錘鍊,古今中外無出其右者。
  • 道德經,讀不懂也要讀
    包括距離老子時代近一些的人,對《道德經》的傳播和解讀,同樣面臨這樣的問題。在流傳過程中,因為書寫、解讀上的疏忽、訛誤,勢必讓原文原意出現不可避免的各種錯誤。 兩千多年過去,《道德經》自然也就有了各種各樣大同小異的版本流傳下來。好在萬變不離其宗,老子的觀點和思想還是在這與原文原意稍有出入的5000言中近乎完美的表達出來。
  • 《梵網經》菩薩戒和《優婆塞戒經》菩薩戒的區別!大安法師
    菩薩戒和《優婆塞戒經》菩薩戒的區別        大安法師:《梵網經》菩薩戒是十重四十八輕戒,通出家在家,叫做頓立戒。無論是受沒受過三皈五戒,只要他能聽懂法師語,能夠發菩提心,有菩薩的種性,都能受《梵網經》菩薩戒。        《優婆塞戒經》菩薩戒是六重二十八輕戒,只對在家人,叫漸持戒。漸持戒就是要經過一個過程,居士首先要受三皈五戒,然後才能受菩薩戒。        別看《優婆塞戒經》菩薩戒戒條少,得戒的條件卻很嚴格。求受五戒以後,居士要到僧團裡去住半年。
  • 如何理解老子「道德經」中的「小國寡民」?
    「小國寡民」思想是老子提出來的,見於老子《道德經》第八十章:「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 大安法師:《梵網經》菩薩戒和《優婆塞戒經》菩薩戒的區別!
    大安法師:《梵網經》菩薩戒是十重四十八輕戒,通出家在家,叫做頓立戒。無論是受沒受過三皈五戒,只要他能聽懂法師語,能夠發菩提心,有菩薩的種性,都能受《梵網經》菩薩戒。《優婆塞戒經》菩薩戒是六重二十八輕戒,只對在家人,叫漸持戒。漸持戒就是要經過一個過程,居士首先要受三皈五戒,然後才能受菩薩戒。
  • 現場報導丨七塔禪寺傳授三壇大戒法會正授比丘、比丘尼具足戒登壇圓滿
    從11月08日起到11日上午8時30分止,期間分別依次為323名新戒沙彌、198名沙彌尼舉行登壇授比丘、比丘尼具足戒並取得圓滿。依照戒律規定,沙彌、沙彌尼只有通過正授具足戒後才稱之為比丘、比丘尼,這是沙彌、沙彌尼成為比丘、比丘尼的神聖過程。(如有廣告,為騰訊自動插播,敬請諒解!)
  • 馬內解讀《道德經》(11)
    記得以前看過一本批判道德經的說,上面說,五音令人耳聾,這就是錯誤的,因為音樂不是五個調,所以《道德經》就是瞎扯……這樣說,就是瞎較真兒了。就好比《鄭人買履》,你非得糾結鄭人是誰,那就是死抬槓了!同樣啊,這一張裡面運用的類像作比喻,也只是用一個側面而已。比如說,車軲轆中間是空的,所以無就有用。
  • 《道德經》:這2件事做的「太滿」了
    後世老子把這種教誨叫做「持滿之戒」。莫言在《檀香刑》裡寫道,「世界上的事情,最忌諱的就是個十全十美,你看那天上的月亮,一旦圓滿了,馬上就要虧厭;樹上的果子,一旦熟透了,馬上就要墜落。凡事總要稍留欠缺,才能持恆。」
  • 關聖帝君戒淫經註解
    帝君說我雖無才學,今到鸞壇批留此戒淫經以訓示世人,無非欲藉此良言,喚醒天下迷於女色的人,急早回頭。 如有佩服志心。吾當增福延壽。帶在身邊曰佩服。牢記心裡曰志心。言如有人將戒淫經帶在身邊,謹記在心,時刻不離,我當保護他,與他增添福慧,延長他的壽算。 如有口講指畫。吾當削罪消愆。
  • 《道德經》的現代價值和世界影響!
    歷代學者注釋《道德經》者甚眾。元代著名道士、正一天師張與材總結當時的《道德經》注釋情況說:「《道德》八十一章,注者三千餘家。」元代以降,迄至今日,注家更多。歷代《道德經》註疏的重要意義,舉其著者,即可窺豹一斑:先秦的韓非作《解老》、《喻老》,以老子之道作為法家的理論依據。曹魏王弼的《道德經注》,成為「魏晉玄學」的奠基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