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際網路生態裡,從來不是有了流量就能高枕無憂,怎麼通過流量不斷做大市場份額,完成流量生長到變現的閉環才是根本。
來源:科技新知(ID:kejixinzhi)
作者|古廿
編輯|漢卿
上周,微信開始灰度上線美團團購,美團將獲得「購物消費」類目的一個獨立入口。此類目屬於微信支付第三方服務的位置,一直又被外界稱為「九宮格」。點擊進入美團團購,折扣幾乎都是3.9、4.5折左右,較大的折扣力度,一定程度上證明美團還想不斷提高四、五線城市人群的滲透率。
本地生活服務市場是一個規模接近電商產業的賽道,根據艾瑞諮詢報告,2019年國內本地生活服務市場規模約近23萬億;其中線上市場規模超4.5萬億,線上滲透率約20%,還有很大的滲透空間。
雖然本地生活市場空間巨大,但是根據Questmobile的統計,受疫情影響,2020年春節期間,生活服務類App的日活數較平時下滑了近四成,人均使用時長亦較平時下滑了約25%,美團外賣、餓了麼、口碑等頭部App的用戶流量在春節期間均有顯著的環比跌幅。
疫情對本地生活商家造成了衝擊,自然也帶來了本地生活平臺的洗牌機會。雖然疫情後流量回升,美團的MAU也達到了2.5億,但是回升的流量並不夠四處徵戰的美團使用。QuestMobile10月份數據顯示,阿里旗下的餓了麼在10月份的MAU已經超越美團外賣,這是餓了麼近兩年以來月活用戶首次在App端高於美團外賣。
面對背後站著支付寶的餓了麼,一定程度上美團需要更多來自微信的流量緩解壓力。不止美團單方面需要,微信支付也需要藉助九宮格不斷完善支付場景,來鞏固市場份額。這樣的操作,早在九宮格出現之時就已經開始了,只是那個時候不是美團。
在張小龍設計的微信裡,微信「九宮格」位於「錢包」下方,從產品設計上來看,微信九宮格是距離錢最近的一塊地。雖然距離「錢包」很近,但是在剛誕生的很長一段時間裡,微信九宮格沒流量不賺錢。
不止它不賺錢,早期的微信錢包也沒幾個人把錢放裡面。2013年8月5日,微信支付正式被推出;次年1月微信5.2版本,「微信錢包」功能上線,伴隨著此功能的上線,也形成了「九宮格」的入口。
根據媒體報導,當時九宮格的主要作用是用來拓展支付場景。不知道是不是為了區別於以電商實物支付工具起家的支付寶,微信對於支付場景的邏輯判斷是:「未來用戶購買服務的增速更快。」
所以最早一批入駐九宮格的的應用功能主要是「離錢比較近,方便用戶使用的服務」。比如Q幣充值、話費充值、嘀嘀打車(最早的滴滴出行),電影票(當時是微票提供服務),AA收款等虛擬服務。
以「九宮格」的應用功能為支付場景的陣地,微信試圖在支付上彎道超車。但是彎道超車需要強力的引擎和高超的車技,對於微信來說,背靠騰訊這個巨頭,並不缺引擎,但是一直缺一個高超車技的支付玩法。
當時微信支付的困境時,空有社交流量,但是這些流量跟支付沒有關係。如果從2014年1月推出「微信錢包」功能開始算起,直到2014年春節假期,經過一年,微信才找到核彈級別的「微信紅包」的玩法。
好產品不怕晚,推出紅包功能的微信,瞬間打通了社交流量和支付功能的任督二脈,打響支付反擊戰。
以早期入駐九宮格的滴滴打車為例:2014年伊始,騰訊率先灑下大量補貼,隨後阿里跟進,打車大戰正式開始,訂單量也隨之暴漲。根據《晚點 Latepost》報導:滴滴的訂單一度佔到整個微信支付總量的88%。那時候微信支付的人員每個星期都在滴滴辦公,那幾乎是它們的生命線。
如果說打車補貼是攻城拔寨的利器,打完就走。那麼「九宮格」就是微信支付的留守部隊,在後方建設著剛打下來的支付市場。
滴滴早年的產品總監曾說:「不但合作夥伴受益,還讓自己在最核心的戰場上獲取份額。」大戰過後,年僅1歲的微信支付14億元的補貼將微信支付的用戶數拉升至1億,同樣的用戶數,手機支付寶用了4年。
這個時候,以微信支付作為入口的「九宮格」流量開始被外界所看重。
2014年5月27日,京東入駐微信「九宮格」。但是所有的流量都是要錢的,作為代價,騰訊以2.14億美元獲得看京東IPO前15%的股份。早在入駐前騰訊就和京東籤了一份協議,協議規定未來5年京東是騰訊的首選電商合作夥伴,獲得排他性的一級購物入口和二級入口(九宮格位置)。這一操作,在當時被外界評論為「騰訊已經站在想像力巔峰」。
隨後幾年,同程藝龍、蘑菇街、唯品會等公司先後入駐微信「九宮格」,同樣的也付出類似京東的代價。但是這些流量和股權的置換,並沒有一個黑紙白字的明碼標價。真的讓外界知道「九宮格」坑位費要等到2018年。
2018年赴美上市的拼多多,是那一年電商的焦點。面對各方認為拼多多來自於微信的看法,拼多多創始人黃崢在面對媒體採訪時說:「你以為騰訊的流量好用嘛?騰訊的流量很貴的。」
隨後在招股書中,拼多多將微信中的接入點算作28.52億美金的無形資產。這是第一次明碼標價讓外界知道了「九宮格」這塊地的價錢,也讓「九宮格」的流量第一次以真金白銀、有價可循的方式展現在大家面前。
幾乎所有人都會有一個疑問,這麼值錢的九宮格流量轉化率怎麼樣。根據2018年鳳凰網科技報導:在蘑菇街入駐「九宮格」後幾個月內,微信推動了蘑菇街的增長,在截至到當年9月30日的六個月裡,微信小程序佔到了蘑菇街總銷售額的31.1%,高於去年同期的14.4%。
另外由於微信「九宮格」提供的服務都是以小程序的形式承載,根據2018年愛範兒媒體統計:小程序MAU的Top 3提供的功能服務全部來自「九宮格」。成長起來的「九宮格」不僅值錢了,甚至開始不斷幫助微信支付鞏固市場份額的地位。
根據晚點LatePost媒體報導,2016年,兩大支付巨頭認為餐飲成則支付成,餐飲敗則支付敗。當時主流的連鎖餐企,支付寶率先拿下肯德基,微信支付隨後拿下麥當勞,只剩下具有餐飲示範效應的星巴克還在搖擺。
從星巴克總部西雅圖一直談到香港,談判持續一年,雙方都沒有拿下。隨後,星巴克提出在微信上線相關品牌元素的表情包和常駐「九宮格」,經過談判,最終在2016年底微信成功拿下星巴克,作為回報微信將星巴克放在「九宮格」長達9個月。
從星巴克開始,九宮格不再屬於騰訊相關投資企業專屬,而是開創了「九宮格」限時推廣的另一種資源互換的流量玩法。參與過此類限時推廣的企業,一般最後兩種路徑,被騰訊投資常駐,另一種是時間到了下線。
可見雖然被拼多多以28.52億美金明碼標價,但是「九宮格」依然還是重金難求,想要長久入駐九宮格,不同程度上都要和騰訊存在一定的戰略合作關係。
但是即使被騰訊看重投資並且常駐九宮格,也並不是能夠永久佔據位置。弱肉強食,不僅存在於自然界,在騰訊的線上流量世界「九宮格」裡同樣也存在。
梳理「九宮格」內企業的入駐和消亡,可以發現儼然一款貪吃蛇遊戲。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市值一度超過工商銀行,達到2萬億的本地生活服務平臺美團。
美團創辦於2010年,從團購起家,2013年上線外賣業務,同年滴滴打車入駐早期的微信「九宮格」。次年2月「今日美食」入駐「九宮格」,也就是後來的「大眾點評」。那個時候的微信九宮格還沒那麼搶手,所以騰訊戰略投資當天,接口就同步開放了。
可能是因為效果不理想,當時的大眾點評並沒有對外披露與「九宮格」的合作效果。2015年大眾點評和美團合併,美團成為主導並逐漸吃下大眾點評,擁有了第一個九宮格位置「吃喝玩樂」。
2016年「美團外賣」入駐九宮格,根據媒體報導,三個月前美團數億美金收購錢袋寶,獲得支付牌照,此後數年美團都沒有發展支付業務,直到今年重新加碼支付。2018年美團收購摩拜,獲得當時摩拜的九宮格位置。同年,美團上市,不同於2014年大眾點評沒有披露與九宮格的合作信息,美團把自己在九宮格擁有三個位置寫入了當年的上市招股書。
雖然此後摩拜的「九宮格」伴隨著共享單車市場的變化,被後來的「貝殼找房」替代,但是目前為止,美團依然是唯一一個在「九宮格」擁有兩個位置的企業。
媒體報導稱,在「九宮格」企業的併購案中,或多或少會有平臺方騰訊的意志。比如根據2018年4月晚點LatePost媒體報導摩拜收購案披露的談判細節上,曾經有一位摩拜董事會成員拿起水杯用力拍在桌子上說:「同志你要是非要問底牌,這叫騰訊的意志。」
但是,最終決定能否不斷吃下更多的公司,甚至走出「九宮格」的還是企業本身的強弱。
2018年美團主要到家業務外賣有89%左右訂單量來自自家App,美團在招股書對於和騰訊的合作關係評價為:「我們從騰訊龐大的用戶群中受益,而騰訊則從增強的客戶體驗中受益。」反觀同樣經歷過合併且上市公司的同程藝龍,根據歷年財報匯總,其在騰訊獲得的流量佔比從2017年的65%提升到2019年的84%,目前還在不斷提高,一度被外界評論稱為「騰訊圈養的孩子」。
不止不同企業之間的吃與被吃,還有一個企業間不同業務方向之間的興替,比如早期的入駐的58到家,因為戰略方向的重心調整被替換為同屬58旗下的轉轉。丟掉點評,改名美團,同時點評「九宮格」入口讓位美團團購,都是企業競爭市場的轉變。
在網際網路生態裡,從來不是有了流量就能高枕無憂,怎麼通過流量不斷做大市場份額,完成流量生長到變現的閉環才是根本。
不管是「九宮格」內,還是「九宮格」外,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