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遠行,申城各大藝術展館裡藏著全球藝術風景。今年長達八天的國慶中秋長假期間,集結在上海的藝術展覽多達近兩百個,其中陸續登場的新展就包括「隱秘的現實——上海美術學院具象實驗室全國邀請展」「百年上海設計展」「M/M上海製造」「吶喊與迴響——愛德華·蒙克版畫及油畫展」等40餘個,不乏知名藝術家令人矚目的首展、首秀,為即將開啟的第二屆上海國際藝術品交易月「暖場」,更為全球藝術交易產業切入「上海時間」預熱。
《日出·印象》《吶喊》領銜西方藝術超豪華陣容
足不出滬,幾個藝術展館兜上一圈,人們便可飽覽西方藝術近150年走過的歷程。
家喻戶曉的西方藝術大師莫奈和蒙克都以特展的方式強勢登場。他們分別帶著各自的傑作《日出·印象》和《吶喊》,出現在外灘壹號美術館舉辦的「日出·光明——莫奈《日出·印象》」特展和上海久事美術館舉辦的「吶喊與迴響——愛德華·蒙克版畫及油畫展」。以莫奈為代表的印象派,19世紀七八十年代於歐洲達到頂峰,在西方藝術史上起到了承前啟後的重要作用。藝術發展到這裡,一改此前嚴謹、寫實的學院派等風格,強調在戶外陽光下直接描繪景物,將瞬間光感定格下來,畫面達到色彩和光感美的極致。「日出·光明」展共匯集了借展自法國巴黎馬摩丹莫奈博物館的包括莫奈9幅真跡在內的47件作品,交相輝映出一個豐滿的莫奈與印象派。其中,被譽為「印象派開山之作」的《日出·印象》,是其問世近150年以來首次到訪中國。印象派之後,藝術奔著現當代方向而去,令人眼花繚亂。由蒙克開拓出的表現主義繪畫,可以說是其中重要的藝術流派,20世紀初流行於歐洲。「吶喊與迴響」展共展出挪威著名的岡德森收藏的53件蒙克版畫及油畫,創作時間跨度長達30年。蒙克珍貴的1895年石版畫、也是他本人唯一手工上色版《吶喊》就在其中,這是《吶喊》主題作品本世紀首次到訪——《吶喊》曾被BBC稱作僅次於達·文西《蒙娜麗莎》的世界名畫。
如若想要進一步理解西方現當代藝術生發的邏輯,不妨移步西岸美術館的「時間的形態——蓬皮杜中心典藏展」。這個展覽以法國蓬皮杜中心收藏的近百位世界頂尖藝術家的名作,在國內首次系統檢視長達一個多世紀的現當代藝術發展路徑,網羅杜尚、畢卡索、康定斯基、夏加爾、米羅等一連串藝術史上熠熠生輝的名字。
當今一流的西方藝術什麼樣?看看這兩個首展便可略窺一二。其中一個是剛剛登陸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的「M/M上海製造」展。這是法國知名設計工作室M/M(Paris)的中國首展,百餘件回顧其30年設計生涯的作品被開放式地置於展廳,讓觀眾潛入M/M(Paris)鬼馬雙俠的腦洞,體驗一種視覺錯亂的觀看方式。另一個展覽,則是新近於餘德耀美術館啟幕的德國藝術家安德烈·布特茲在中國大陸的首個機構個展「光,色彩與希望」。展覽呈現布特茲25年來的實踐成果,圍繞其最為人熟知的卡通形象與色彩風暴展開,帶來他最新的系列創作。
展覽裡藏著中國美術史、海派藝術史、上海設計史
親近中國本土藝術,時下幾個帶有梳理、回顧性質的特展難得一見,不容錯過。
半部中國美術史,藏在正於朵雲軒藝術中心舉辦的「大美朵雲」朵雲軒120周年珍藏精品特展之中。從宋代的馬遠、馬麟到文徵明、陳洪綬、八大山人、任伯年等明清大家,再到吳昌碩、吳湖帆、張大千、傅抱石等近現代大家……這是120歲的朵雲軒首次大規模曬出「家底」。針對高濃度的眾多展品,策展方有意選擇了一些有所關聯的藝術作品加以並置呈現。例如,張大千的《番女掣厖圖》與徐悲鴻的《紈扇仕女圖》出現在同一面展牆上,這兩幅作品都是全身人物畫,並且畫的都是年輕女子;同樣生於1900年、與朵雲軒同庚的謝之光、關良和林風眠,作品被組合成一排,分別呈現《洛神圖軸》《唐僧取經圖》和《賞花仕女圖軸》;吳門四家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的四把扇子集結亮相同一展櫃……
中華藝術宮推出的「水墨緣」系列展,講述的是海派藝術的「中國故事」。目前亮相的是這個系列展的第一屆,以「借古開新」「中西兼道」「現代標程」三個部分,聚焦八位近現代名家及其代表作。其中,任伯年、吳昌碩、黃賓虹、吳湖帆在對傳統中國繪畫的學習和延承基礎上,師法古人,博採眾長,呈現出借古開新的藝術面貌;林風眠、劉海粟是開創中西融合併有其獨到之處的藝術大家;吳大羽、倪貽德的作品則洋溢著濃厚的現代主義色彩和精神。
設計同樣可被視為藝術的一個重要切面。新近登陸劉海粟美術館的「百年上海設計展」,以300件展品串起的百年上海設計,其實也是百年中國設計。循著一件件鮮活的展品走過,人們能夠發現,百餘年來,「上海設計」其實是與「上海式的生活方式」形影相隨的。無論哪個時期的上海設計,都顯示出一個重要的設計精神與價值站點,那便是,它服務了上海乃至中國人的生活需求,滿足了生活表相之下精神感官的多重享受,能夠反映出時代審美與思潮的遷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