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喻、暗喻、借喻和借代的區別
一、明喻、暗喻和借喻
首先你要明白比喻句的三種形式是明喻、暗喻和借喻。反過來說明喻、暗喻和借喻都是比喻句。下面分別舉例說明這三種比喻形式:
1.明喻是本體、喻體、比喻詞都出現,比喻詞常用「像」「好像」「仿佛」「猶如」等。
例如:長城像一條長龍。
這個句子中,「長城」是本體,「像」是比喻詞,「一條長龍」是喻體。
2.暗喻是本體、喻體都出現,比喻詞常用「是」「變成」「成了」「構成」等。
例如:山間的雲霧構成了一幅精妙的山水畫。
這個句子中「山間的雲霧」是本體,「構成」是比喻詞,「一幅精妙的山水畫」是喻體。
3.借喻是借用喻體代替本體,即只出現喻體,本體和比喻詞均不出現。
例如:落光了葉子的柳樹上掛滿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銀條兒。
這個句子中,本體、比喻詞均沒有出現,喻體是「銀條兒」。
二、借喻和借代
1.而借代則是區別於比喻的另一種修辭手法。即說話或寫文章時不直接說出所要表達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與它密切相關的人或事物來代替的修辭方法。
被替代的叫「本體」,替代的叫「借體」,「本體」不出現,用「借體」來代替。
借代的方式很多,主要有:標誌代本體;專名代泛稱;具體代抽象;結果代原因;部分代整體等等。這種事物之間的相關關係是建立在本體自身的特徵、職業諸方面的,通過名詞的借代使用表現出來的。
2.構成借喻的基礎是本體與喻體的相似性,借喻中的喻體是用來打比方的事物,它和要說明的事物是有本質區別的兩回事。構成借代的基礎是本體與借體的相關性,它是臨時用一個名稱來代替事物的本名,即利用客觀事物的種種關係巧妙的形成語言上的藝術換名,說的是同一個事物。
(1)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2)初發的龍頭翻卷滾動,在凹凸不平的溝床上緩慢前進。(《一次大型的泥石流》)
(3)先生給現洋錢,袁世凱,不行嗎?(《多收了三五鬥》)
(4)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沁園春·雪》)
例(1)(2)為借喻。
例(1)中的「梨花」比喻雪花,兩者在本質上具有完全不同的屬性,但有其相似點,比喻形象,新穎美麗富有詩意。
例(2)以「龍頭」比喻泥石流,其喻體「龍頭」同本體「泥石流」在本質上是完全不同的兩個事物,作者取其相似點作比,貼切生動,增強了文章藝術色彩。
例(3)(4)為借代。
例(3)中「袁世凱」是銀元上的標誌,用以代替銀元,這是以標誌代本體。
例(4)中「江山」是整個國家有代表性的一部分,用以代替國家,這是以部分代整體。
從以上的例子來看:在借代中,借體與本體之間是有實實在在的聯繫的;而在借喻中,本體與喻體有相似之處,卻無實實在在的關係。
三、鞏固練習
試指出下列句子中運用的修辭方法。
(1)中國人民在黨的領導下,推翻了三座大山的統治。
(2)紅領巾在車站宣傳衛生。
(3)討厭的「尖鼻子」,「豆芽菜」恨恨地想,他幹什麼盯著人不放。
(4)孤帆一片日邊來。
(5)我就知道,我們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
(6)沙鷗翔集,錦鱗遊泳。
(7)然而圓規很不平,顯出鄙夷的神色……
(8)「看我們不揍你一頓,你這個傳播傷害病的蝨子!」
(9)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
(10)旌旗十萬斬閻羅。
分析:第(1)句中的「三座大山」與其所代替的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間具有「壓迫」的相似性,所以是借喻;
第(2)句中的「紅領巾」與其所代替的少先隊員之間是戴與被戴的關係,具有相關性,所以是借代;
第(3)句中的「尖鼻子」是指長著尖鼻子的人,部分代整體,二者具有相似性,所以是借代;而「豆芽菜」代替的是體質弱的象豆芽菜一樣的人,二者具有相似性,所以是借喻;
(4)借代;
(5)借喻;
(6)借代;
(7)借代;
(8)借喻;
(9)借代;
(10)「旌旗」為借代;「閻羅」為借喻。
溫馨提示
想了解長一相關課程,請大家及時諮詢琨琨老師:
微信號:kk13786308526;
手機號:13786308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