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諾到底有多重要?
為了一句口頭承諾,
有的人可以用11年、22年,
甚至一生去堅守……
這是關於承諾的故事。
為了一個口頭承諾,82歲老人照顧殘疾鄰居11年
家裡有個殘疾孩子,父母總要花費更多的心血來照顧,其中的甘苦外人很難想像。而在江蘇儀徵劉集鎮聯營村,一位耄耋老人卻把沒有任何血緣關係的殘疾鄰居當作「親生兒子」……
82歲的潘秀蘭老人,已照顧智力殘疾的鄰居小巴子11年。
小巴子今年53歲,智力水平只有3歲。2009年,小巴子的母親趙大媽身患重病,而她丈夫和大兒子已去世多年,潘秀蘭作為她的鄰居兼好友一直在床前悉心照料。
在臨終前,趙大媽囑託潘秀蘭代為照顧小巴子。於是,為了這個口頭承諾,潘秀蘭和小巴子「同吃苦同患難」。
已經是需要別人照顧的年紀,如今還要照顧一個非親非故的殘疾人,潘秀蘭付出的艱辛可想而知。但潘秀蘭就靠著自己有限的養老金和小巴子每月600元的五保金,維持著兩人的生活。
潘秀蘭說只要自己活著,就會一直照顧小巴子,因為當年她答應過他的媽媽,說話得算話!
一句承諾,三餐四季,22年堅守!
「我這一走,他們兄弟倆恐怕要餓死了,你能幫我維持嗎?」
1998年的一天,一位並無血緣關係也非親屬的村鄰「嬸嬸」離世前,對當時已經60歲的周石冬說。
「嬸,你就放心去吧,我來承擔這個事……」周石冬想都沒想,毫不猶豫把這個重任接了過來。
為了這句承諾,周石冬一守,就守了22年。
「嬸嬸」口中的兄弟倆,正是周壽泉與長兄周壽明。兩人都患有精神方面的疾病,多年前,病情稍輕的周壽明病逝。周壽泉對周圍的人沒有辨識能力,還具有一定的攻擊性和破壞性。周石冬及鄰居送來的衣物時常被撕爛、丟棄,送去盛飯菜的瓷碗也被摔碎。
儘管如此,周石冬夫婦從沒有嫌棄:每天為周壽泉準備一日三餐,按時送過去。自己家裡吃什麼,周壽泉便有什麼吃。瓷碗總是被打碎,夫妻倆就給他改用摔不碎的塑料碗;衣服經常被撕爛,就只準備當季要穿的送過去。
三餐四季,22年,合起來一萬四千多公裡路途,見證著周石冬夫婦倆的無私善舉。
「只要他有需要,只要我還走得動,我都樂意繼續幫他。」周石冬說。
懷著對逝者的承諾,七個山東漢子照顧犧牲同學的父母27年
這是跨越兩個世紀的溫情故事:從翩翩少年到風霜中年,七個有情有義的山東漢子,義務照顧犧牲同學的父母27年。
1992年12月,19歲的李斌參軍了。因為牽掛家中父母,他寫信給幾位同學,拜託他們照顧一下家人。
1993年10月,李斌在演習中犧牲。懷著對逝者的承諾,七位同學儘自己所能照顧李斌的父母。27年前至今,從未間斷。
「這都27年了,原來還都是小夥子,現在也都是快50歲的人了。」老父親李現明感嘆時光飛逝,沒想到這群從小看大的孩子,對他們老兩口一照顧就是近30年。
2020年5月9日,母親節前,這一大家子人再次團聚。「嬸子,咱倆一起擇韭菜。」「三妹,雞已經燉上了,趕緊添柴火。」燉雞的鍋蓋掀開,濃鬱而誘人的香氣伴著熱氣飄散開來……
沒有血緣,但這份情誼深似海;愛心持續,情深義重讓人動容。懷著對逝者的承諾,他們手牽手環繞成愛的懷抱,撫平了老人喪子的悲痛,也讓這世間人與人的交集變得深邃厚重。
一句承諾,
四季輪迴。
風雨變幻,
幫護從不間斷。
信守諾言,
說起來容易,
做起來不簡單!
有多少不求回報的關係可以超越血緣?
這些人用平凡的善舉給出了答案!
願這些故事被更多人看見!
願這些溫暖能夠繼續流傳!
特別推薦
來源:中國好故事綜合新華網、齊魯晚報、江蘇新聞、三湘都市報
編輯:蘇 文
校對:何 豔
監製:朱希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