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我寧願打車也不願開車,找車位太難了。」市民洪先生直言,如今開車到老城區辦事,找車位花費的時間,不比辦事的時間少,「有時候兜兜轉轉浪費很多時間,還不一定能找到車位」,洪先生的無奈,是江門市中心城區停車難的寫照。據此前江門市政協調查問卷顯示,有超過8成的市民平均花費10—20分鐘或以上的時間才能找到車位。
近日,江門市政協「眾人議事廳」聚焦中心城區停車難問題,組織委員先後實地走訪了育德社區、華園社區、美景片區等江門市老舊社區以及江門市中心醫院周邊路段,深入了解江門市中心城區停車難點。圍繞「如何緩解中心城區停車難題」主題,委員紛紛建言獻計,共商良策。
公共停車位供需矛盾突出
據江門市公安局提供的數據顯示,目前江門市蓬江、江海、新會三區汽車保有量為50.76萬輛,主城區(蓬江、江海城區和新會會城街道)現有小汽車公共停車位3.7萬個(不含住宅、單位停車場車位),公共停車位供給與群眾需求之間存在巨大缺口。
記者走訪部分老城區發現,辦事機構地點相對集中的地區,停車更是「難上加難」,也讓當地的交通通行效率大大降低。「周邊停車位少,很多車輛在小巷裡見縫插『車』,隨意停放,有些市民把車停在消防通道上。」洪先生無奈地說。以美景片區為例,建有美景大廈、益源大廈、中國人民銀行江門中心支行等商務辦公綜合體,但周邊可用的公共停車場僅2個,內街巷道車輛亂停亂放現象嚴重,消防通道經常被佔用。
為解決老城區停車難問題,江門市有關部門下了不少功夫。據江門市城管局有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江門市在深化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工作和城市品質提升行動中深入挖掘城區內街小巷停車資源,利用邊角地劃設停車泊位,以及進行道路微循環、在次要道路增設停車位。從2014年開始,江門市住建部門開始統籌全市公共停車場建設計劃,截至目前累計新增停車泊位近萬個。同時,江門市區通過財政專項資金或國企投資,建設了迎賓廣場地下停車場、勝利路安達立體停車場等公共停車場,提供了1000多個停車位。
江門市政協「眾人議事廳」調研組在實地走訪的過程中發現,雖然近年來老城區新增了不少停車泊位,但供需缺口依然存在。「停車位數量緊缺是目前導致江門市主城區停車難的主要原因,由於老城區早期規劃缺乏前瞻性,很多地方周邊沒有預留足夠的停車空間,原有的配建停車位未能滿足現有的停車需求,特別是近幾年機動車保有量強勁增長,矛盾更加突出。」江門市政協常委、港澳臺僑聯絡和外事委員會主任趙潔英說。
發動更多小區開展「共享停車」
江門市政協「眾人議事廳」調研組對城區部分醫院的停車現狀進行了走訪,發現醫院附近的「停車難」還引發「看病難」問題。不少市民直言,看病的第一道難關就是找車位。「停車難催生一系列社會問題,比如江門市中心醫院附近車位緊張,來看病的市民經常開車排隊繞圈找車位,救護車輛進出被堵是常事,導致生命通道難暢通,存在著極大的安全隱患。」在江門市政協委員李榮深看來,在土地資源緊張的老城區,如何利用現有條件挖掘更多停車空間,緩解供需緊張,是目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在發動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等實施錯峰停車的基礎上,還可以發動更多小區開展『共享停車』,白天車位給需要停車的市民使用,晚上業主下班後自己使用,這樣不僅可以為業主分擔成本費用,還能使停車位資源利用更大化。」江門市政協委員黎雄校說。
在白沙大道附近的老社區,有不少閒置的邊角地和一些空地,這些資源在江門市政協委員盧厚洪看來,也為解決老城區停車難提供了空間。「要充分利用這些資源,挖掘更多可利用的土地進行改造,規劃臨時停車泊位,同時利用科技手段將這些改造後的泊位接入智慧停車系統,讓市民在手機上就能知曉。」
城中村「廢地」變立體停車庫、「重金」鼓勵社會資本投資建設公共停車場、人大立法緩解停車難……江門市政協「眾人議事廳」調研組還對周邊城市緩解停車難的經驗做法進行了梳理,發現配套法規條例和發動社會參與同樣重要,如2018年廣州通過《廣州市停車場條例》,從公共停車場建設用地使用權的供給方式、配建停車場的標準、鼓勵社會資本投入的保障等方面作出明確規定,多措並舉緩解停車難。
【來源:江門日報社】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