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側施劃斜列停車位,設置立體停車設施,拆除地鎖……為了解決龍翔路兩側老舊小區停車問題,街道社區想了各種招兒,可停車資源仍捉襟見肘,居民眼巴巴盯著拆遷騰退後的一大片空地,希望空地上規劃的公園能夠配建停車設施。
居民希望拆遷空地能規劃出一塊停車場。
馬甸公園的地下停車場入口。羅喬欣攝
投訴焦點
小區沒地路邊違停被貼條
「龍翔路一帶停車特別困難。」日前,市民撥打12345市民熱線反映:「這條路兩側都是居民樓,附近沒有停車場,亂停車現象嚴重。現在這有兩個市場給拆除了,說是要跟京藏高速西側的公園連上,我們希望建公園的同時能考慮增設停車場。」
記者發現,相關的投訴接連不斷。「我家住在花園路街道的龍翔路小區,入住八年了停車一直非常難,小區內停車位數量有限,外面停車會被貼條,下班回家晚了總是找不到地兒停車,希望小區周邊增設停車場。」
據負責解決停車類問題的街道城管辦介紹,12345市民熱線數據統計顯示,2019年投訴關於車位不足問題案件245起,2020年因前半年疫情原因,投訴量有所下降,但截至12月也有197起,大約佔他們部門收到的總訴求量的兩成。
此外,龍翔路為花園北路次幹路,因前往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就醫的病患量大,導致花園北路非常擁堵,接診日上午車流甚至會堵至龍翔路路段。有市民反映,「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的停車位不足,每次進停車場都需要等待很長時間。在等待過程中還被拍違停,前幾天自己排隊又被拍了。如果附近能停車我怎麼會違停啊。」
陷入困局
全力挖潛車位仍缺八千個
「這不前兩天,有小區居民因為拆除地鎖的問題,抓傷了現場工作人員的脖子。」花園路街道城管辦的工作人員愁眉不展,為了解決停車問題,他們沒少下功夫。
據介紹,周邊臨近龍翔路、小關、乙28號院、花園路、牡丹園、北極寺等6個社區共計38個小區,涉及戶數13115戶,人口31646人。初步統計各小區及路側可用正規車位4000餘個,停車位缺口保守估計達8000個。
解決停車難,街道首先採取措施,協調物業或產權單位在這些小區內部挖掘停車空間。可是除了新建的高層住宅中鑫嘉園(二期)建有地下車庫,車位勉強自給自足外,該區域大多數小區都為老舊小區,當年配建的車位數量較少,而且小區空間狹小,能夠改造停車位的空間非常有限。有個別小區在街道的協調下,本來準備建設小型的立體停車設施,但由於居民對噪音、安全、遮擋視線等因素的擔憂,結果不了了之。
為了提高小區內停車空間的利用率,街道綜合執法隊試圖清除私設的地鎖。但有小區的地鎖拆了裝,裝了拆,竟然反覆了十多次。地鎖也一度成為引發居民矛盾的導火索,投訴量居高不下。
與此同時,花園路街道盡力挖掘小區外部停車空間的可能性。2019年,根據交管部門的意見,街道重新規劃了龍翔路的路側停車位,由平行式改為斜列式後,增加了30個正規車位,才達到201個車位。
雪上加霜的是,牡丹園東街西側原本有停車位,街道打算規範收費停車秩序,但從北京市河道管理處了解到,由於路面下方有暗河,不宜長期停車,於是取消了近百個車位。
最近,龍翔路的一棟辦公建築E園進行空間改造,建設立體停車設施,街道與其溝通,希望物業能把部分車位讓出來,和居民錯時停車。
轉機乍現
騰退出6萬平方米空地
「海澱區牡丹園東街東側疏解拆除批發市場等建築後空地2年多未使用,而附近經常佔道停車造成擁堵,此處空地什麼時候可以利用?是否可以規劃出一片停車場,緩解附近小區停車難?」
帶著居民的建議,12月2日記者來到現場。龍翔路與牡丹園東街呈「L」形連接,拆遷騰退的幾塊空地集中位於這一區域,空地上都圍著藍色鐵皮圍擋。龍翔路北側的空地上停放著幾十輛旅遊大巴。門衛告訴記者,這些旅遊大巴暫時在這裡停放,晚上就會開走,目前不讓附近居民進入停車。
而在牡丹園東街東側的一條狹長空地上,有的地段挖掘機正在作業,有的地段覆蓋的綠色網布已經破爛,看來閒置已有些時日了。雙向通行的牡丹園東街十分狹窄,雖然沒有施劃停車位,但路西側幾乎停滿了車。
記者了解到,龍翔路目前的三處地塊原為東升鎮集體土地,因規劃京昌路楔形綠地,於今年徹底完成拆遷騰退。現為公園用地,處於待建狀態。原泰翔商務區拆遷騰退地塊面積約4.38萬平方米,龍翔市場的面積8676.2平方米,吉祥天地7661.96平方米,三處拆除的建築面積合計約6萬平方米。
為了緩解老舊小區停車難問題,屬地街道曾向園林局呼籲,希望能藉助本次建設公園契機,將老舊小區停車難問題考慮進去,在建設綠地同時,挖建地下停車場,可以增加超過3000個車位。然而,該建議並未被納入設計方案。
記者電話諮詢了海澱區園林綠化局。工作人員介紹,作為項目實施主體,園林部門必須按照規劃性質建設公園和綠地,並配套建設一些服務於遊客的停車位,但這些停車位數量非常有限,不可能滿足周邊社區的停車需求。緩解停車難的問題還是得由交通部門和屬地街道綜合考慮。本報記者 羅喬欣
專家分析
公園配建停車場可行嗎
居民關於公園綠地修建地下停車庫的建議是否具有可行性?記者調查發現,同樣為京昌路楔形綠地一部分的馬甸公園,其地下就建有一個停車場。
12月2日記者來到該公園。雖然氣溫逼近0℃,但夕陽下公園裡鍛鍊休閒的市民仍絡繹不絕。簡介上寫著該公園建於2003年11月,佔地面積8.6萬平方米,所屬海澱區園林綠化隊,為免費公園。
記者繞行一圈,在公園外圍的西南角找到了停車場的出入口,不時看到車輛出入。停車場的保安介紹,該地下停車場共有車位500個,屬於中冶置業運營管理,暫不對外開放。
據花園路街道的責任規劃師介紹,複合利用城市空間,比如在公園綠地下面建設停車庫,是在土地資源緊張的大城市進行城市規劃的一種趨勢。但在具體實施上需要因地制宜。比如祁家豁子綠地項目,為了不影響大型喬木的根系發展,要保證局部土層厚度至少5米,如果是修建兩層的地下停車場就要繼續下挖至少6米,建設造價會很高。這片空地的規劃性質是綠地,是園林局留白增綠計劃的一部分,目前報批的項目設計方案並沒有地上或者地下車庫。但是可以考慮,在公園裡增設立體停車設施,但需要充分考慮如何減小對公園景觀的影響。
規劃建設領域的專業人士也告訴記者,從技術上看,下挖地下室建停車場沒有太大難度。相比普通的建築物地下室,如果地上物是園林綠地,需要加厚土層。但建設的前提是先要進行地質勘探,要充分考慮地質結構、地下管線等複雜的情況。更實際的阻力可能來自於工程造價,行內有一種說法:「地下一層,地上三層」,意思是粗略估算地下建設一層的成本是地上的三倍。而且一個大型停車場是需要單獨立項進行規劃審批的,項目主體是誰?由誰來投資和運營?這些具體問題需要一一突破。
記者查詢獲知,今年10月26日,北京市發改委披露,「回天地區」明年5月將新增兩個地下停車場,共提供停車位1203個。值得注意的是,這兩個地下停車場均選址於綠地景觀地下。項目介紹顯示,這樣做是為了充分挖掘地下空間增加車位供給,實現空間的集約利用。
(原標題:龍翔路老舊小區停車難,居民建議
騰退空地能否建個停車場)
來源 北京日報
記者 羅喬欣
流程編輯 u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