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國對蛋白質的攝入量沒有統一的標準,一般對人體需要量的衡量依照年齡各有不同。
按照中國人的飲食習慣和膳食結構以及年齡,中國營養學會提出的膳食蛋白質參考攝入量,如下圖,圖中的數值是不同年齡的人每千克體重每天應該攝入的蛋白質量。
從能量的角度來說,蛋白質的能量供給佔總熱量的11~15%為好。
【蛋白質的食物來源】
蛋白質廣泛存在於動物和植物體內,蛋白質數量豐富且質量良好的食物主要為動物性食物,包括家畜、家禽、奶、蛋、魚等和植物中的豆類。家畜、家禽、魚肉中蛋白質含量一般為16~20%,鮮奶為2.7~3.8%,蛋類為11~14%,豆類為20~24%,其中大豆最高達40%。穀類含蛋白質一般為7~10%。
雖然穀類蛋白質營養價值不如動物性蛋白質和豆類蛋白質,但因中國人每天攝入的穀類數量巨大,所以穀類蛋白質仍然是膳食中重要的蛋白質來源。
動物性蛋白質質量好、利用率高,但同時富含飽和脂肪酸和膽固醇,而植物蛋白質的利用率相對較低。因此,為了提高日常膳食中蛋白質的營養價值,應當注意食物多樣化,使植物蛋白和動物蛋白合理分布於各餐中,以此充分發揮蛋白質互補作用,提高蛋白質利用率。
之前我們說過,肌肉、免疫蛋白、血紅蛋白等蛋白質對人體非常重要,那蛋白質吃得越多越好嗎?
【蛋白質的過量】
為什麼要說這個問題呢,為什麼糖類和脂肪沒有過量的說法呢?
糖類攝入過多,就會自然被人體轉化為脂肪儲存起來;脂肪更不用說,也是可以儲存的,所以這兩種不存在過量的問題。而蛋白質就不同了。
蛋白質,尤其是動物性蛋白質攝入過多,對人體是有害的。
首先,過多的動物蛋白攝入,必然會攝入過多的動物脂肪和膽固醇。
其次,蛋白質本身不能儲存,所以必須將過多的蛋白質消化吸收的胺基酸進行脫氨基處理,然後轉化為其他物質,這些氨則形成尿素由尿液排出,這一過程需要大量的水分,從而加重了腎臟的負擔;如果腎本身就不好,則危害更大。過大的動物蛋白質攝入,也會造成含硫胺基酸攝入過多,這樣會加速骨骼中鈣流失,容易引發骨質疏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