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醫君整理知識點,必須學習
1、託盤疔發生於
A、指端
B、指甲下
C、指甲背
D、手指關節
E、手掌中心
2、辨別蛇頭疔成膿與否,用什麼方法最為可行
A、痛劇而呈搏動性者
B、應指驗膿法
C、穿刺驗膿法
D、痛甚脈數者
E、透光驗膿法
3、顏面部疔瘡治宜
A、散風清熱
B、瀉火解毒
C、涼血活血
D、清熱解毒
E、和營解毒
4、紅絲疔挑刺療法的操作要點為
A、沿紅線兩頭針刺出血
B、梅花針沿紅線打刺,微微出血
C、用三稜針從中挑斷紅線,微微出血
D、按「B」選項方法,並加神燈照法
E、用三稜針沿紅線寸寸挑斷,並令微微出血
5、蛇眼疔的發病部位是
A、手指指腹
B、手指頂端
C、手指末端
D、手指螺紋
E、手指甲緣
答案與解析
1、【正確答案】 E
答案解析:生於指頭頂端者,叫蛇頭疔;生於指甲周圍者,叫沿爪疔;發於指甲旁的,叫蛇眼疔:生於指甲背者,叫蛇背疔;生於手指螺紋的,叫螺疔;生於手指骨節間的,叫蛀節疔;一指通腫者,叫泥鰍疔;生於指中節前,腫如魚肚者,叫魚肚疔或蛇腹疔;生於手掌中心者,叫託盤疔;生在足掌中心者,叫足底疔。
2、【正確答案】 E
答案解析:透光驗膿法:醫生用左手遮著患指(趾),同時用右手把手電筒放在患指(趾)下面,對準患指(趾)照射,然後注意觀察指(趾)部上面,如見深黑色的陰影為有膿。不同部位的膿液積聚,則其陰影可在不同的部位顯現,如蛇頭疔、甲根後的膿液積聚,可在指甲根部見到輕度的遮暗;蛇頭疔膿液在骨膜部,則沿指骨的行程有增強的陰影,而周圍則清晰;在骨部的沿著骨有黑色遮暗,並在感染區有明顯的輪廓。
3、【正確答案】 D
答案解析:疔的內治,以清熱解毒為治療大法。
4、【正確答案】 E
答案解析:紅絲疔的外治:紅絲細者,宜用砭鐮法。局部皮膚消毒後,以刀針沿紅絲行走途徑,寸寸挑斷,並用拇指和食指輕捏針孔周圍皮膚,微令出血,或在紅絲盡頭挑斷,挑破處均蓋貼太乙膏摻紅靈丹。
5、【正確答案】 E
答案解析:蛇眼疔:初起時多局限於指甲一側邊緣的近端處,輕微紅腫疼痛,2~3天成膿,待出膿後,迅速癒合。若失治,可在指甲背面上透現一點黃色或灰白色膿皰,或整個甲身內有膿液,或甲下潰空,或胬肉突出,甚至指(趾)甲脫落。
細目二 疔
要點一 疔的特點與種類
疔是一種發病迅速、易於變化而危險性較大的急性化膿性疾病。多發於顏面和手足等處。其特點是瘡形雖小,但根腳堅硬,狀如釘丁,病情變化迅速,易毒邪走散。
發於顏面部的疔瘡,易走黃而有生命危險;發於手足部的疔瘡,易損筋傷骨而影響功能。根據發病部位和性質不同,疔分顏面部疔瘡、手足部疔瘡、紅絲療、爛療、疫疔等。
要點二 顏面部疔瘡的定義與特點
顏面部療瘡是指發生於顏面部的急性化膿性疾病。相當於西醫的顏面部癤、癰。由於發病部位不同,名稱各異,如疔瘡生於眉心者,叫眉心疔,又稱印堂疔;生於兩眉稜者,稱眉稜疔;生於眼胞者,稱眼胞疔;生於顴部者,稱顴疔;生於人中者,稱人中疔;生於人中兩旁者,稱虎鬚疔;生於口角者,稱鎖口療;生於兩唇內裡者,稱反唇疔;生於頦部者,稱承漿療等。
要點三 顏面部疔瘡的病因病機
主要因火熱之毒為患。其毒或從內發,如恣食膏粱厚味,醇酒辛辣炙搏,臟腑蘊熱內生;或從外受,如感受風熱火毒,或皮膚破損染毒。火熱之毒蘊蒸肌膚,以致氣血凝滯,火毒結聚,熱勝肉腐而成。若火毒熾盛,內燔營血,則成走黃重證。
要點四 顏面部疔瘡的臨床表現及與癤的鑑別
1.顏面部疔瘡的臨床表現
多發於額前、顴、頰、鼻、口唇等部。初期,在顏面部某處皮膚上忽起一粟米樣膿頭,或癢或麻,以後逐漸紅腫熱痛,腫勢範圍約3~6cm,但根深堅硬,狀如釘丁,重者有惡寒發熱等症狀。中期,約第5~7日,腫勢逐漸增大,四周浸潤明顯,疼痛加劇,膿頭破潰。伴發熱口渴,便幹溲赤,苔薄膩或黃膩,脈象弦滑數等。後期,約第7~10日,腫勢局限,頂高根軟潰膿,膿栓(疔根)隨膿外出,腫消痛止,身熱減退。病程一-般10~14天。若處理不當,或妄加擠壓,或不慎碰傷,或過早切開等,可引起走黃,見疔瘡頂陷色黑無膿,四周皮膚暗紅,頭面、耳、項俱腫,伴壯熱煩躁,神昏譫語,舌質紅絳,苔黃糙,脈洪數等。
2.顏面部疔瘡與癤的鑑別
癤好發於顏面部,但紅腫範圍不超過3cm,無明顯根腳,般無全身症狀。
要點五 顏面部疔瘡的治療
內治以清熱解毒為大法,火毒熾盛證宜涼血清熱解毒。外治根據初起、成膿、潰後,分別採用箍毒消腫、提膿祛腐、生肌收口治療。
1.辨證論治
(1) 熱毒蘊結證
證候:紅腫高突,根腳收束,發熱頭痛。舌紅,苔黃,脈數。
治法:清熱解毒。
方藥:五味消毒飲、黃連解毒湯加減。
(2) 火毒熾盛證
證候:瘡形平塌,腫勢散漫,皮色紫暗,掀熱疼痛。伴高熱,頭痛,煩渴,嘔惡,溲赤。舌紅,苔黃膩,脈洪數。
治法:涼血清熱解毒。
方藥:犀角地黃湯、黃連解毒湯、五味消毒飲加減。
2.外治法
(1) 初起宜箍毒消腫
用金黃散、玉露散以金銀花露或水調成糊狀圍敷,或千捶膏蓋貼,或六神丸、紫金錠研碎醋調外敷。
(2) 膿成宜提膿祛腐
用九一丹、八二丹撒於瘡頂部,再用玉露膏或千捶膏敷貼。若膿出不暢,用藥線引流;若膿已成熟,中央已軟有波動感時,可切開排膿。
(3) 潰後宜提膿祛腐,生肌收口。
瘡口摻九一丹, 外敷金黃膏;膿盡改用生肌散、太乙膏或紅油膏蓋貼。
要點六 手足部疔瘡的臨床表現
發病部位多有受傷史。
1.蛇眼疔
初起時多局限於指甲一側邊緣的近端處,輕微紅腫疼痛,2~3天成膿,待出膿後,迅速癒合。若失治,可在指甲背面上透現一點黃色或灰白色膿皰,或整個甲身內有膿液,或甲下潰空,或胬肉突出,甚至指(趾)甲脫落。
2.蛇頭疔
初起指端感覺麻癢而痛,繼而刺痛,灼熱腫脹,色紅不明顯,隨後腫勢逐漸擴大。中期腫勢擴大,手指末節呈蛇頭狀腫脹。釀膿時有劇烈的跳痛,患肢下垂時疼痛更甚,局部觸痛明顯,約10天成膿。伴惡寒發熱,頭痛,全身不適等症狀。後期一般膿出腫退痛止,趨向痊癒。若損骨,則潰後膿水臭秒,經久不愈,餘腫不消,或胬肉突出。
3.蛇肚疔
發於指腹部,整個患指紅腫疼痛,呈圈柱狀,形似小紅蘿下,關節輕度屈曲,不能伸展,若強行扳直,即覺劇痛。諸症漸重,7-10天成膿。潰後膿出黃稠,逐漸腫退痛止,約2周痊癒;若損傷筋脈,則癒合緩慢,常影響手指的屈伸。
4.託盤疔
初起整個手掌腫脹高突,失去正常的掌心凹陷或稍凸出,手背腫勢通常更為明顯,甚則延及手臂,疼痛劇烈,或伴發紅絲療。伴惡寒發熱,頭痛,納呆,苔薄黃,脈滑數等症狀。約2周成膿,可損傷筋骨,影響屈伸功能,或並發療瘡走黃。若潰後膿出,腫退痛減,全身症狀亦隨之消失,再過約7~10天癒合。
5.足底疔
初起足底部疼痛,不能著地,按之堅硬。3-5日有啄痛,修去老皮後,可見到白色膿點。重者腫勢蔓延到足背,痛連小腿,不能行走,伴惡寒發熱,頭痛,納呆,苔黃膩,脈滑數等。潰後流出黃稠膿液,腫消痛止,全身症狀也隨之消失。
要點七 手足部疔瘡成膿期切開引流
手足部疔瘡成膿期切開引流要求宜及早切開排膿,一般應儘可能循經切開。蛇眼疔宜沿甲旁0. 2cm挑開引流。蛇頭疔宜在指掌面一側作縱形切口,必要時行對口引流;蛇肚療宜在手指側面作縱形切口,切口長度不得超過上下指關節面。託盤疔應依掌橫紋切開,切口應夠大,保持引流通暢,手掌處顯有白點者,應先剪去厚皮,再挑破膿頭。甲下潰空者需拔甲。
編輯:劉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