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先說啥是瘡癰腫毒,啥是癤腫?用西醫的話來解釋,瘡癰腫毒是由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的多毛囊、皮脂腺或汗腺的急性化膿性感染性疾病。癤腫則是人體皮膚單個毛囊或皮脂腺因細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化膿性感染。
編著/餘瀛鰲
癰疔百效丸,原名疔瘡丸,或名巴豆二黃丸,餘常用之,百發百中。推而用之於一切癰毒、癤腫,皆獲奇效。餘以其治療之效既彰,而治癰之效,由余經驗而得,乃改以今名——癰疔百效丸。
疔瘡丸原為清代醫家盧成琰氏方,陳修園醫書中亦予附載。
方用巴豆(去皮膜)三錢,明雄黃三錢,生大黃三錢。
各研細末,再共研極細末,加飛羅面,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輕者每服四五丸,重者每服七八丸。
如極重或疔瘡走黃者,可服十至十一二丸,用白開水送下。務使患者得三五次之大瀉,症乃可愈。體虛,俟瀉二三次後,與以冷開水或稀薄粥以飲之,瀉可立止。每瀉一次,則痛苦與腫勢必減輕一些。即已走黃者,亦可救治,真為疔瘡之特效方。
茲列舉以下四例,作為佐證:
1.塾師裴子良,患手發背(俗稱「手搭」),紅腫灼痛,憎寒發熱。先以藥膏外敷,冀其腫消,不效。次日復求餘治,餘乃以癰疔百效丸六粒與之,服後大瀉四五次;而最後一次,瀉下如痰狀。於是腫消痛止,消滅無形而愈。
2.劉某,年36歲,起一發背,已四五日矣。紅暈如盤,灼痛如火。餘急投以癰疔百效丸,大瀉七八次,其腫頓消,其痛亦減,次日,消散殆盡。復與以清熱解毒之劑,數服而愈。
3.王某,年二十餘,患臀部溼瘡,大如指頭,紅腫熱痛,膿水甚多。已延醫治之一月而無效。餘期以一星期,先令服癰疔百效丸,大瀉多次,其痛即減,紅腫亦消。後復與以清血解毒利溼之劑,七日而痊。
4.家三姐於十餘歲時,即常發喉癰證,最後一次,治癒不復發者已十餘年。前年秋,又復發。咽喉腫塞,痛不可忍,飲食不進者六日,只能吮入茶水少許耳。餘診之斷為熱毒上攻,急與以癰疔百效丸八粒,研碎,用開水緩緩灌下。服後覺心如火焚,愈覺不安。餘告以大便瀉後自當輕快。不多時,果瀉出燥糞甚多。瀉至六七次,其痛若失,而喉腫亦漸消,次晨即能啜粥一大碗。後用煎劑清理餘毒,數日而痊。
本文選自《中國百年百名中醫臨床家叢書·餘無言》,餘瀛鰲◎編著,中國中醫藥出版社,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