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茹,凡一切嘔噦癰痿噎膈等證,屬上焦有熱者,皆可用之.

2021-03-04 中醫羅華昌

竹茹,為青稈竹、大頭典竹或淡竹的莖稈的乾燥中間層,取新鮮莖,除去外皮,將稍帶綠色的中間層刮成絲條,或削成薄片,綑紮成束而陰於。前者稱「散竹茹」,後者稱「齊竹茹」。淡竹葉,味甘淡,氣平寒,陰中微陽,無毒,入心、脾、肺、胃。逐上氣咳喘,散陽明之邪熱,亦退虛熱煩燥不眠,專涼心經,尤祛風痙。

張錫純氏謂竹茹∶其味淡而性微涼。善開胃鬱,降胃中上逆之氣使之下行(胃氣息息下行為順),故能治嘔吐、止吐血、衄血(皆降胃之功)。《金匱》治婦人乳中虛、煩亂嘔逆,有竹皮大丸,竹皮即竹茹也。為其為竹之皮,且涼而能降,故又能清肺利痰,宣通三焦水道下通膀胱,為通利小便之要藥,與葉同功而其力尤勝於葉。又善清腸中之熱,除下痢後重腹疼。為其涼而宣通,損傷瘀血腫疼者,服之可消腫愈疼,融化瘀血。醋煮口漱,可止齒齦出血。竹青而中空,與膽為清淨之府,無出無入相似。

吾取先賢之驗,認為竹茹以淡竹為佳,因味甘淡而性寒入肺胃,有散逆氣而清煩熱之功。故竹茹,凡一切嘔噦癰痿噎膈等證,屬上焦有熱者,皆可用之。竹茹又實與膽喜溫和相宜。黃芩為少陽經熱之藥,竹茹為少陽腑熱之藥。古方療膽熱多用竹茹,而後人無知其為膽藥者。

噦逆之因不一,胃虛而膽熱乘之,亦作噦逆。橘皮竹茹湯,以參棗甘草補胃養陰,橘皮生薑和胃散逆,竹茹除膽火則為清噦之源。橘皮湯無竹茹者,以手足厥為肝逆也。婦人乳子之時,中虛膽熱,膽熱必犯其胃,嘔逆而至煩亂,熱亦甚矣。竹皮大丸,以石膏白薇除胃熱而斂浮陽,竹茹涼膽而清其源,恐中虛難任寒藥,故加桂枝之辛甘以導之,藥兼陰陽,故加甘草以和之。

吾用竹茹臨床運用彼多,用於肺熱咳嗽而咯痰稠厚者,常與金僑麥黃芩瓜蔞等藥同用。而有胃熱嘔吐、呃逆者,常與橘皮赭石半夏等藥伍;對妊娠嘔吐之症,配人參蘇葉為佳。

而竹茹今臨床辯證多用於痰熱咳嗽,膽火挾痰,驚悸不寧,心煩失眠,中風痰迷,舌強不語,胃熱嘔吐,妊娠惡阻,胎動不安等。

相關焦點

  • 【中藥講堂】每天最少學一味中藥---竹茹
    ②《藥性論》:止肺痿唾血,鼻衄,治五痔。③《食療本草》:主噎膈,鼻衄。④《本草蒙筌》:主胃熱呃逆,療噎膈嘔噦。⑤《綱目》:治傷寒勞復,小兒熱痢,婦人胎動。⑥《本草正》:治肺痿唾痰,吐血,婦人血熱崩淋,胎動,及小兒風熱癲癇,痰氣喘咳,小水熱澀。⑦《本草述》:除胃煩不眠,療妊娠煩躁。
  • 常用中藥藥性——竹茹
    本品能清熱降逆止嘔,為治熱性嘔逆之要藥。常配黃連、黃芩、生薑等藥用,如竹茹飲(《延年秘錄》);若配人參、陳皮、生薑等,可治胃虛有熱之嘔吐,如橘皮竹茹湯(《金匱要略》)。治胎熱之惡阻嘔逆,常配枇杷葉、陳皮等同用3.清熱除煩:用於熱病後餘熱未盡,心煩意亂,可用竹葉、石膏加竹茹、蘆根。
  • 方劑選萃:橘皮竹茹湯(27)
    清魏念庭:噦逆者,胃氣虛寒固矣。亦有少挾虛熱作噦者,將何以為治仲景主之橘皮竹茹湯。橘皮、竹茹行氣清胃,而毫不犯攻伐寒涼之意。佐以補中益氣溫胃之品,而胃氣足,胃陽生,浮越不必留意也。……橘皮竹茹為胃氣既虛、復有疫熱者立也(《金匱要略方論本義》)。      清程雲來:《內經》曰:胃為氣逆為噦,上證但乾噦而未至於逆,今噦逆者,即《內經》所謂諸逆衝上,皆屬於火。
  • 竹茹的功效與作用
    (《子母秘錄》)7、竹茹主嘔啘,溫氣寒熱,吐血,崩中溢筋。《別錄》8、竹茹配枳實,和胃降逆,清熱止嘔,消積化痰,寬中利膈之力增強,主治胃熱痰盛,胃氣上逆,噁心嘔吐,胸脘滿悶等症。9、竹茹止肺痿唾血,鼻衄,治五痔。《藥性論》10、竹茹治產後虛煩頭痛,短氣欲絕,心中悶亂不解:生淡竹茹一升,麥門冬五合,甘草一兩,小麥五合,生薑三兩,大棗十四枚。
  • 厥陰癰膿致嘔的臨床解讀
    《素問·病能》和《聖濟總錄》中有「胃脘癰」,《雜病源流犀燭》提出胃脘癰可選用薏苡仁湯、清胃散、牡丹散、千金內消散、內消沃雪湯、東垣託裡湯等方。但證之臨床,沒有見到胃癰,西醫也沒有與之對應的疾病,比如胃膿腫之類的疾病。因此,這裡可能是肺癰,肺癰的膿也是經口吐出的。
  • 竹茹(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②《藥性論》:"止肺痿唾血,鼻衄,治五痔。"③《食療本草》:"主噎膈,鼻衄。"④《本草蒙筌》:"主胃熱呃逆,療噎膈嘔噦。"⑤《綱目》:"治傷寒勞復,小兒熱痢,婦人胎動。"⑥《本草正》:"治肺痿唾痰,吐血,婦人血熱崩淋,胎動,及小兒風熱癲癇,痰氣喘咳,小水熱澀。"⑦《本草述》:"除胃煩不眠,療妊娠煩躁。"
  • 每日學一方【橘皮竹茹湯】
    [主治]胃虛有熱之呃逆。呃逆或乾嘔,虛煩少氣,口乾,舌紅嫩,脈虛數。[方解]呃逆之證,皆因胃氣不能和降而起,但有寒熱虛實之分。本方證因胃虛有熱,氣逆不降所致。胃虛宜補,有熱宜清,氣逆宜降,故立清補降逆之法。
  • 「諸痿喘嘔,皆屬於上」:陰液虧虛所致肺痿,仲景這個方可以用
    但其中卻有著兩條條文,只是對於病位有著一定的定位,其中一條便是「諸痿喘嘔,皆屬於上」。既然只給出了症狀和病位,具體又該如何進行分析和診治呢?首先從症狀來看,痿、喘及嘔,喘即為喘息,其病在肺。嘔即為嘔吐,病則在胃,可以明確看出這都是發於身體上部的症狀,而何為痿?《素問》謂「五臟因肺熱葉焦,發為痿躄」,換言之痿之關鍵其實也在於肺。
  • 橘皮竹茹湯——最難把握的是劑量!
    點評:橘皮竹茹湯,一眼看到這個方子,腦子頓覺懵懂,不是中藥不認識,也不是方劑名稱沒有聽過,只是不知道從何說起。筆者以為,要講一個方子,得往深了講,淺了講沒意思。如何是淺了講?比如:        橘皮竹茹湯,為理氣劑,具有降逆止呃,益氣清熱之功效。主治胃虛有熱之呃逆。呃逆或乾嘔,虛煩少氣,口乾,舌紅嫩,脈虛數。
  • 幸福醫話之」連翹」——治熱嘔之妙藥
    其實它在臨床不僅是一味清熱解毒的藥, 還是一味很好的止嘔藥, 特別是止熱嘔,常用的保和丸中用連翹就有此意。說來這個發現還要歸功於日本的漢方家。      日人《牛山治套》中說:「大人小兒嘔吐不止,可用連翹加入任何藥方之內,此家傳之大秘密也。」
  • 竹葉、竹茹、竹瀝與天竺黃
    傷寒大病癒後,鬱熱未盡,陰津損耗,氣虛羸弱,用石膏、甘草,辛甘化苦令氣寧;人參、麥門冬、梗米,滋陰益氣安其中;半夏和胃降逆以止嘔;竹葉輕清辛寒,氣味俱輕,上解陰翳而散陽明之邪熱為愈,總取其清肺胃虛熱之義。       黃宮繡在《本草求真》中稱:竹葉能涼心緩脾、清痰止渴,治上焦風邪煩熱、咳逆喘促、嘔噦吐血及一切中風驚癇等症。
  • 每日最少學一味本草對自己有好處——竹茹(除煩止嘔)
    竹茹甘寒性潤,善清化熱痰。治肺熱咳嗽,痰黃稠者,常配瓜蔞、桑白皮等同用;治痰火內擾,胸悶痰多,心煩不寐者,常配枳實、半夏、茯苓,如溫膽湯(《千金方》)。2.胃熱嘔吐、妊娠惡阻。本品能清熱降逆止嘔,為治熱性嘔逆之要藥。
  • 每日誦讀金匱—讀胡老講解《黃疸病脈證並治》第十五之讀書筆記小結
    臨床上辨證,是表是裡,有熱無熱驗之於小便時辨證的一項重要指徵;欲自利—溼盛,機體欲以瀉下的方式排出溼邪;腹滿而喘—沒有熱的滿,屬虛滿;溼邪逆滿於心下而作喘;不可除熱,熱除必噦,噦者—沒有熱,不能用瀉下藥,治療當於寒溼中求之,可以用茯苓飲合茵陳五苓散類的方藥。誤用苦寒瀉下藥,胃中寒一定會噦。誤下以前的治療應利小便。
  • 誦讀傷寒—讀胡老講解《瘡癰腸癰浸淫病脈證並治》第十八之讀書筆記
    臨床上判斷有膿無膿的方法,用手撫摸按壓腫的地方,如果有熱,那就是有膿,如果沒有熱,就是還未化膿。腸癰之為病,其身甲錯,腹皮急,按之濡,如腫狀,腹無積聚,身無熱,脈數,此為腹內有癰膿,薏苡附子敗醬散主之。
  • ​一身是寶的竹子,從竹子身上留下的竹葉、竹茹、竹瀝多種中藥材
    赤不是紅色,而是代表了心臟,心在五行屬火,在色為赤,導赤散意為導心火下行。醫聖張仲景在《傷寒論》中載有竹葉石膏湯一方,治療陽明病後期氣陰兩虛,胃氣上逆,從而產生嘔吐,竹葉不僅僅用來輔助石膏大清陽明的火熱邪氣,同時竹葉還可以輔助麥冬,滋陰生津,由此可見竹葉一味藥稱必不可少的。
  • 《神灸經綸》-中身證略(三)
    一膈噎症,非由外邪所致,乃憂思、勞欲、七情鬱結而成,張雞峰所謂神思間病,若不垂簾返照,內觀靜養,一切排遣物,過不留則五火叢生,氣逆梗塞,血液日枯,而清濁相干亂於胸中,飲食不得下矣,夫咽嗌梗塞氣不順利,水飲不行,食物難入,其槁在吸門名曰膈,其或食下則胃脘作痛,煩悶不安,須臾吐出,食而安其槁在賁門名曰噎,二者皆屬上焦。
  • 論胃病噎膈(胃癌)治法及反胃治法
    噎膈之證,方書有謂賁門枯乾者,有謂衝氣上衝者,有謂痰瘀者,有謂血瘀者。愚向謂此證系中氣衰弱,不能撐懸賁門,以致賁門縮如藕孔(賁門與大小腸一氣貫通,視其大便若羊矢,其賁門大小腸皆縮小可知),痰涎遂易於壅滯,因痰涎壅滯衝氣更易於上衝,所以不能受食。
  • 竹茹的功效和作用
    其性寒涼,味甘平帶苦,具有和胃止嘔、清熱化痰的功效,也有涼血止血、清胃化濁、清心除煩等作用。 1.清心除煩:心經有熱,擾亂神明造成心煩不寐、遇事易怒;心火上炎造成面赤口乾,或者心陰不足;心血虧損造成產後虛煩不寧,經常使用竹茹配淮小麥、百合、辰麥門冬之屬。 2.清熱化痰功效:竹茹性寒涼,特別是苦竹的竹茹。寒能清熱化痰以清肺胃。
  • 蠟瓣花,或可止嘔
    嘔吐,總以胃失和降,氣逆於上為主。前人以有聲有物為嘔,屬陽明;有物無聲為吐,屬太陰;有聲無物為乾嘔,屬少陽。胃為衝繁要道,乃水谷之海,氣血之鄉,以通降為順。若邪氣犯胃,濁氣上逆,可成本證;胃氣虛、胃陰涸,腑氣失於通降,亦可致嘔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