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茹的功效與作用:竹茹為禾本科植物淡竹,青竿竹等的莖稈去外皮刮出的中間層,竹茹的功效是清熱化痰,除煩止嘔,竹茹的作用是治肺熱咳嗽,煩熱驚悸,竹茹用藥禁忌是寒痰咳喘,胃寒嘔逆及脾虛洩瀉者禁服竹茹。
竹茹的功效與作用
別名:薑汁炒竹茹、薑汁焙竹茹、砂制竹茹、竹皮、淡竹皮茹、青竹茹、淡竹茹、麻巴、竹二青、竹子青
性味:味甘、性微寒
歸經:脾經、胃經、膽經
功效:清熱化痰、除煩止嘔、安胎涼血
主治:肺熱咳嗽、胃熱嘔呃、煩熱驚悸、妊娠惡阻、胎動不安、吐血、衄血、尿血、崩漏
用法用量:外用:適量,熬膏貼。煎湯,5--10g;或入丸、散。
藥材基源:竹茹為禾本科植物淡竹、青竿竹、大頭典竹等的莖稈去外皮刮出的中間層。
功效作用
1、竹茹治肺熱痰咳:竹茹、枇杷葉、杏仁各9g,黃芩4.5g,桑白皮12g。煎服。(《安徽中草藥》)
2、竹茹治兵杖所加,木石所傷,血在胸背及腹脅中痛,氣息出入有妨:青竹茹雞子大二枚(炒令焦),亂發雞子大二枚(燒灰)。上件藥,搗細羅為散,以酒一中盞,煮二味(三沸),放溫,和滓服,日三服。(《聖惠方》)
3、竹茹治黃泡熱瘡:真麻油二兩,青木香二兩,青竹茹一小團,杏仁二十粒(去皮、尖)。上藥入麻油內,慢火煎令杏仁黃色,去滓,入松脂(研)半兩,熬成膏,每用少許擦瘡上。(《濟生方》竹茹膏)
4、竹茹配半夏,一寒一熱,健脾燥溼,和胃止嘔力彰,主治脾胃不和,胃氣上逆,以致噁心、嘔吐、呃逆等症。
5、竹茹治經水不止:青竹茹,炙,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服。(《(魚孚)溪單方選》)
6、竹茹治小兒癇:青竹茹三兩。醋三升,煎一升,去滓,服一合。兼治小兒口噤體熱病。(《子母秘錄》)
7、竹茹主嘔啘,溫氣寒熱,吐血,崩中溢筋。《別錄》
8、竹茹配枳實,和胃降逆,清熱止嘔,消積化痰,寬中利膈之力增強,主治胃熱痰盛,胃氣上逆,噁心嘔吐,胸脘滿悶等症。
9、竹茹止肺痿唾血,鼻衄,治五痔。《藥性論》
10、竹茹治產後虛煩頭痛,短氣欲絕,心中悶亂不解:生淡竹茹一升,麥門冬五合,甘草一兩,小麥五合,生薑三兩,大棗十四枚。上六味(口父)咀,以水一鬥,煮竹茹、小麥,取八升,去滓。納諸藥,煮取一升,去滓,分二服,羸人作三服。(《千金要方》淡竹茹湯)
11、竹茹治妊娠心痛:青竹茹一升,羊脂八兩,白蜜三兩。上三味合煎,食頃服如棗核大三枚,日三。(《千金要方》)
12、竹茹治天行五日,頭痛壯熱,食則嘔者:竹茹二兩,生薑三兩,黃芩二兩,梔子仁二兩。上四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六合,去滓,分溫三服。忌蒜、熱面等五日。(《外臺》引《延年秘錄》竹茹飲)
13、竹茹治小便出血:竹茹一大塊。水煎服。(《世醫得效方》)
14、竹茹配陳皮,一溫一寒,溫清相濟,和胃降逆,除胃中寒熱甚妙,主治脾胃虛弱,氣機不調,寒熱錯雜,脘腹脹滿,噁心嘔吐,呃逆等症。
15、諸嘔吐酸水,皆屬於熱。陽明有熱,則為嘔啘;溫氣寒熱,亦邪客陽明所致。竹茹,甘寒解陽明之熱,則邪氣退而嘔啘止矣。甘寒又能涼血清熱,故主吐血崩中及女勞復也。《本草經疏》
16、竹茹治噦逆:橘皮二斤,竹茹二升,大棗三十枚,生薑半斤,甘草五兩,人參一兩。上六味,以水一鬥,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金匱要略》橘皮竹茹湯)
17、竹茹配石斛,共奏清胃熱,養胃陰,和胃氣,降嘔逆之功,清中有補,補中有清,用於治療胃陰不足,胃虛有熱,氣失和降所致的飢而不食,反覆嘔吐,或乾嘔不止,口乾煩渴等;對於婦女妊娠惡阻,胃氣受胎熱上擾而見的噁心嘔吐,也宜用之。
18、竹茹配生薑,一寒一溫,具和胃止嘔,調中降逆之功,主治寒熱互結,胃氣上逆之嘔呃不止。
19、竹茹配黃連:竹茹入膽,黃連入心,心膽並治,可收清心膽,化痰濁之功。
20、竹茹治齒齦間津液,血出不止:生竹茹二兩。醋煮含之。(《千金要方》)
21、竹茹瀉火除煩,潤肺開鬱,化痰涼血,止吐血,化瘀血,消癰痿腫毒。《本草再新》
22、竹茹,輕可去實,涼能去熱,苦能降下,專清熱痰,為寧神開鬱佳品。主治胃熱噎膈,胃虛乾嘔,熱呃咳逆,痰熱噁心,酒傷嘔吐,痰涎酸水,驚悸怔忡,心煩躁亂,睡臥不寧,此皆膽胃熱痰之症,悉能奏效。《藥品化義》
23、竹茹主胃熱呃逆,療噎膈嘔噦。《本草蒙筌》
24、竹茹療癇,少老增減:竹茹一握,衣中白魚七頭。上二味,以酒一升,煎取二合,頓服。(《外臺》引《救急方》)
25、竹茹治妊娠惡阻嘔吐,不下食:青竹茹、橘皮各十八銖,茯苓、生薑各一兩,半夏三十銖。上五味(口父)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不瘥,頻作。(《千金要方》)
26、竹茹治虛煩不可攻:青竹茹二升。上一味,以水四升,煎至二升,去滓,分溫五服,徐徐服之。(《外臺》引張文仲方)
27、竹茹專清胃府之熱,為虛煩煩渴、胃虛嘔逆之要藥;咳逆唾血,產後虛煩,無不宜之。《金匱》治產後虛煩嘔逆,有竹皮大丸。《千金》治產後內虛,煩熱短氣,有甘竹茹湯;產後虛煩頭痛,短氣,悶亂不解,有淡竹茹湯。內虛用甘以安中,悶亂用淡以清胃,各有至理存焉。其性雖寒而滑能利竅,可無鬱遏客邪之慮。《本經逢原》
28、竹茹治傷寒勞復,小兒熱癎,婦人胎動。《綱目》
29、竹茹治飲醉頭痛:刮生竹皮五兩。水八升,煮取五升,去滓。然後合納雞子五枚,攪稠,更煮再沸,二三升,服盡。(《肘後方》)
30、竹茹治百日咳:竹茹9g,蜂蜜100g。竹茹煎水,兌入蜂蜜中,再煮沸服。每日1劑,連服3劑。(《湖北中草藥志》)
31、竹茹治傷寒鼻衄不止:青竹茹雞子大一塊,生地黃半兩(拍碎)。上二味,以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食後溫服。(《聖濟總錄》竹茹湯)
32、竹茹治婦人乳中虛,煩亂嘔逆,安中益氣:生竹茹二分,石膏二分,桂枝一分,甘草七分,白薇一分。上五味末之,棗肉和丸彈子大。以飲脹一丸,日三夜二。有熱者倍白薇,煩喘者加柏實一分。(《金匱要略》竹皮大丸)
33、竹茹治妊娠煩躁口乾及胎不安:淡竹茹一兩。以水一大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徐徐溫服。(《聖惠方》)
34、竹茹主噎膈,鼻衄。《食療本草》
35、竹茹治交接勞復,卵腫,腹中絞痛,便欲死:刮竹皮一升。以水三升,煮五沸,絞去滓,頓服。(《傷寒類要》)
36、竹茹除胃煩不眠,療妊娠煩躁。《本草述》
37、竹茹治傷暑煩渴不止:竹茹一合(新竹者),甘草一分(銼),烏梅兩枚(推破)。上三味,同用水一盞半,煎取八分,去滓,時時細呷。(《聖濟總錄》竹茹湯)
38、竹茹治肺痿唾痰,尿血,婦人血熱崩淋,胎動,及小兒風熱癲癎,痰氣喘咳,小水熱澀。《本草正》
39、竹茹治婦人病未平復,因有所動,致熱氣上行胸,手足拘急抽搦,如中風狀:栝樓根二兩,淡竹茹半升。上以水二升半,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作二三服。(《活人書》青竹茹湯)
食用方法
竹茹米粥
材料:大米100克、鮮竹茹適量、生薑1塊。
做法:
1、將鮮竹茹放入鍋中,加入適量清水,煎煮取汁(反覆取2次);生薑去皮,洗淨,切成末;大米淘洗乾淨,撈出瀝乾備用。
2、做鍋點火,加入適量清水,先下入竹茹汁略煮,再放入大米用大火煮沸,然後撇去浮沫,再加入薑末煮至粥成,即可出鍋食用。
功效:清熱涼血,化痰止吐。
竹茹酒
處方:青竹茹60g、阿膠20g、黃酒400ml
製法:
1、將青竹茹切碎與阿膠一同放入黃酒中;
2、上火煮數10沸至阿膠烊化,去渣冷卻,裝瓶備用。
用法:分為3服,早、午、晚各飲1服。
功效:解痛,舒經,止血,安胎。適宜於妊娠失墜,胎損腹痛而見下血者服用。
備註:青竹茹:味甘性涼,有清熱,涼血,化痰,止吐的功效。可以治療煩熱嘔吐,呃逆,痰熱咳喘,吐血,衄血,崩漏,惡阻,胎動不安等症。阿膠:味甘性平,有滋陰補血,安胎的功效。常用來治療血虛,虛勞咳嗽,吐血,衄血,便血,婦女月經不調,崩中胎漏。
摘錄:《太平聖惠方》
竹茹酒
組成:青竹茹2合、好酒1升。
用法:煮3--5沸,分作3服即安。
功效:主治妊娠誤有失墜,損築胎損疼痛。
來源:《婦人良方》卷十二。
柿蒂竹茹茶
組成:柿蒂3個、竹茹3克、茶葉10克。
製法:將柿蒂、竹茹加工成粗末。上藥,放入保溫杯內,以沸水衝泡,蓋悶20分鐘後即可飲用。1日內服飲完,不拘次數。
功效:降氣和胃止呃。
主治:呃逆,見呃聲沉緩有力,胸宇滿悶,厭食冷物,飲食減少,嘔吐痰涎。
宜忌:急性胃炎及胃、十二指腸潰瘍忌用。
按語:竹茹味甘,微寒,入肺胃膽經,亦有化痰止嘔之功。二藥合用可達溫中降氣止嘔之功。配合茶葉消食化痰,對納差、嘔噦呃逆者更佳。據現代藥理研究:柿蒂中含有羥基三萜酸、葡萄糖、果糖、酸性物質和中勝脂肪油;而竹茹對白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傷寒桿菌有抑制作用,故長期飲用可起到營養保健和消炎之作用。但苦澀可傷胃,故有胃潰瘍者慎用。如呃逆辨證為胃寒者可配丁香,胃虛者配參、術,有痰溼蘊滯,可配半夏、陳皮;胃熱盛者加黃連少許。
出處:《藥茶治百病》
竹茹飲
組成:青竹茹30克、子芩30克、蒲黃6克、伏龍肝6克(末)、生藕汁120毫升。
用法:上藥先以水300毫升,煎竹茹、子芩至200毫升,去滓,下蒲黃等三味攪勻,分為三服,不拘時候。
功效:主治熱病吐血、衄血不止。
來源:《太平聖惠方》卷十八。
竹茹飲
組成:竹茹2兩、橘皮2兩、生薑4兩、人參2兩、蘆根(切)1升、粳米1合。
製法:上切。
用法:以水6升,煮取2升5合,去滓,分5-6次溫服,中間任食。
功效:主治痢後得天行病,頭痛3-4日,食即嘔吐者。
來源:《外臺》卷三引《延年秘錄》。
竹茹丸
組成:當歸、白朮、青木香、蠶蛻(煅)、黑棕刷(煅)、川山甲(煅)各30克、地榆、竹茹、川芎、白茯苓、粉草、血餘(煅)、牡蠣(煅)、綿子(煅)各15克、熟地黃120克、赤石脂(煅)90克
用法:凡需煅之藥,用綿裹定,入瓶子內,鹽泥密封,炭火煅存性;合餘藥碾為細末,煉密丸,如梧桐子大。每服40丸,空腹時用溫酒送下。
功效:主治婦人崩中,赤白帶下。
來源:《婦人良方》卷一引鄧元老方。
竹茹丸
組成:黃連1兩(好者,銼作塊子,一一相似,茱萸1兩。2味相和,滴蜜炒,令黃赤色,去茱萸)。
製法:上為末,薄糊為丸,如蘿蔔子大。
用法:每服10丸,竹茹煎飯飲吞下。
功效:主治小兒疳氣洩瀉,煩渴。
來源:《幼幼新書》卷二十八引《嬰童寶鑑》。
竹茹丸
組成:竹茹1斤、羊脂8兩、蜜3兩。
製法:上為丸,如棗核大。
用法:每服3個。
功效;主治心腹痛。
來源:《盤珠集》卷下。
竹茹茶
材料:竹茹5g、綠茶3g。
用法:用200ml開水衝泡5--10分鐘即可。
功效:清熱涼血,化痰止嘔。
主治:煩熱嘔吐、衄血、吐血;痰黃稠。
來源:傳統藥茶方。
橘皮竹茹湯
異名:竹茹湯(《醫學入門》卷七)、陳皮湯(《證治準繩•類方》卷五)
組成:橘皮12克、竹茹12克、大棗5枚、生薑9克、甘草6克、人參3克
用法:上藥六味,以水一升,煮取300毫升,溫服100毫升,日三次服。
主治:久病體弱或吐下後胃虛有熱,氣逆不降,呃逆或嘔吐,舌嫩紅,脈虛數。
各家論述:
1.《醫方考》:橘皮平其氣,竹茹清其熱,甘草和其逆,人參補其虛,生薑正其胃,大棗益其脾。
2.《成方切用》:此胃虛而衝逆為噦,然非真元衰弱之比,故以參、甘培胃中元氣,而以橘皮、竹茹,一寒一溫,下其上逆之氣,以姜、棗宣其上焦,使胸中之陽漸暢而下達,謂上焦因受氣於中焦,而中焦亦稟承於上焦,上焦既宣,則中氣自調也。
來源:《金匱要略》卷中。
橘皮竹茹湯
組成:赤茯苓(去皮)、橘皮(去白)、枇杷葉(拭去毛)、麥門冬(去心)、青竹茹、半夏(湯洗7次)各30克、人參、甘草(炙)各15克
用法:上藥哎咀。每服12克,用水220毫升,加生薑5片,煎至160毫升,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功效:主治胃熱多渴,嘔噦不食。
來源:《重訂嚴氏濟生方》。
竹茹石膏湯
組成:鮮竹茹9克、軟石膏15克
用法:用井、河水各半煎,溫服。
功效:主治疫喉白腐,壯熱如烙,煩渴引飲。
來源:《醫宗金鑑》卷五十九。
竹茹陳皮粥
材料:竹茹10克、陳皮10克、梗米50克。
製作:陳皮切細絲備用;竹茹加水煎煮,去渣取汁,用其汁與粳米一起煮粥,待粥將成時,撤入陳皮絲,稍煮即可。
用法:早晚分食。
功效:清熱化痰,和胃除煩。
竹茹麥門冬湯
組成:淡竹茹、麥門冬各等分。
來源:《醫統》卷四十七。
功效;主治大病後,表裡俱虛,內無津液,煩渴心躁,及諸虛煩熱,不惡寒,身不痛。
用法:每服7錢,水2鍾,煎8分,不拘時候。
竹茹蘆根茶
組成:竹茹、蘆根各30克、生薑2片。
製法:將前兩味藥切碎,置保溫瓶中,加生薑2片,以沸水適量衝泡,頻頻飲用。每日1劑。
功效:清火降逆。
主治:①胃火上逆引起的嘔吐,嘔聲洪亮、衝逆而出,口臭煩渴舌紅及熱病後嘔逆等症。②妊娠嘔吐見上症者。
宜忌:胃虛或寒溼傷胃,舌苔白膩者忌用。
按語:竹茹為淡竹莖稈除去外皮後刮下的中間層。其性味酸甘微寒,能清熱化痰、除煩止嘔、和胃消食,主治煩渴、吐瀉、腹痛。《開寶本草》:「至去痰,止嘔噦.消食下酒。」蘆根甘寒,歸肺胃經,有清熱生津,除煩止嘔之功。與竹茹同伍,相輔相成,共奏清熱除煩、生津止逆之功。配合生薑和胃、止嘔作用,效力更強,又因生薑微溫,可監製二味寒涼之性。藥性和平,故妊娠嘔吐亦可用之。
出處:《千金要方》
竹茹桑葉茶
配方:竹茹5克、桑葉6克、炒谷芽9克。
製法:以上三者加水適量,共煎取汁。
用法:代茶頻飲,每日1劑。
功效:清熱除煩,健胃消食。
竹茹溫膽湯
組成:柴胡2錢、枳實(麩炒)1錢、半夏1錢、竹茹1錢、陳皮1錢、茯苓1錢、桔梗1錢、香附8分、甘草3分、人參5分、麥門冬(去心)3分、黃連1錢5分。
用法:加生薑3片,大棗1個,煎8分,不拘時候服。
功效:主治傷寒日數過多,其熱不退,夢寐不寧,心驚恍惚,煩躁多痰。
來源:《扶壽精方》。
竹茹湯
組成:竹茹20克、幹地黃12克、人參、芍藥、桔梗、芎藭、當歸、甘草、桂心各3克
用法:上九味,哎咀,用水2升,煮取600毫升,分三次服。
功效:主治婦人汗血、吐血、尿血、下血。
來源:《備急千金要方》卷三。
竹茹湯
組成:姜半夏、陳皮、蘇梗、廣藿香、炒子芩、麩炒枳殼、酒炒白芍各3克、茯苓4.5克、竹茹1.5克(重薑汁炒)
用法:河水煎服。
功效:主治妊娠惡阻。
來源:《經驗各種秘方輯要》。
竹茹湯
組成:竹茹15克(新竹者)、甘草7.5克(銼)、烏梅2枚(捶破)
用法:上三味,用水220毫升,煎取180毫升,去滓,放溫服,
功效:主治傷暑,煩渴不止。
來源:《聖濟總錄》卷三十四。
竹茹湯
異名:幹葛竹茹湯(《醫學入門》卷七)。
組成:幹葛90克、甘草22.5克、半夏22.5克(薑汁75毫升,漿水200毫升,煮耗一半)
用法:上藥為粗末。每服15克,用水300毫升,加生薑3片、竹茹9克、大棗1枚,同煎至150毫升,去滓溫服。
功效;主治胃熱嘔吐。
來源:《普濟本事方》卷四引(孫兆方)。
竹茹湯
組成:青竹茹1兩、木通(銼)1兩、甘草(炙,銼)1分、連翹半兩、蘆根半兩(銼)、蒲黃半兩。
用法:上為粗末。每服5錢匕,水1盞半,加燈心少許,生薑1棗大(拍碎),煎至8分,去滓,食前溫服。
功效:主治傷寒小便出血。
來源:《聖濟總錄》卷二十六。
----往期熱文--
1.馬齒莧功效與作用
2.雪蓮花功效與作用
3.茴香根功效與作用
傳播中藥知識,弘揚中醫文化,從小受母親影響,長大後也從事了中醫研究,喜歡各種中草藥搭配,就可以治療一些疾病,真的很神奇,帶著這種好奇心進入了中醫世界,也找到了自己一生追求的樂趣!
需要各種野生草藥,可以聯繫百草中醫微信:bczys12
中醫講陰陽,孤陰不生、孤陽不長。有陰就有陽;有上就有下;有前就有後;一物降一物,沒有一種物質是單獨存在的、沒有制約的!維持整個宇宙的平衡運轉,各個維次空間都有他們自己的一套非常嚴密的制衡系統!所以每種疾病,也必然會有一種降服它的方法,只是我們暫時沒有找到而已。
中醫文化即天人合一,形神一體的整體觀。中國傳統哲學十分強調自然界是一個普遍聯繫著的整體,提出天人相應,天人感應等思想。認為天地萬物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之間都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聯繫,相互依存著的。
微信:bczys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