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茹
【名稱】竹茹
【別名】金竹花,淡竹茹,竹二青,竹皮,青竹茹,鮮竹茹,
【歸經】甘,微寒。歸肺、胃經。
【功效】止咳平喘,清熱止嘔,滌痰開鬱。
【功效特點】本品善於滌痰止嘔,清熱除煩,適用於痰熱咳嗽、胃熱嘔噦、呃逆煩躁等證,兼可涼血安胎,用於胎動不安,是一味治胃熱胃虛嘔逆的良藥。
【功效作用】
1.清熱化痰,用於痰熱、肺熱咳嗽,痰熱心煩不寐。竹茹甘寒性潤,善清化熱痰。治肺熱咳嗽,痰黃稠者,常配瓜蔞、桑白皮等同用;治痰火內擾,胸悶痰多,心煩不寐者,常配枳實、半夏、茯苓,如溫膽湯(《千金方》)。
2.胃熱嘔吐、妊娠惡阻。本品能清熱降逆止嘔,為治熱性嘔逆之要藥。常配黃連、黃芩、生薑等藥用,如竹茹飲(《延年秘錄》);若配人參、陳皮、生薑等,可治胃虛有熱之嘔吐,如橘皮竹茹湯(《金匱要略》)。治胎熱之惡阻嘔逆,常配枇杷葉、陳皮等同用
3.清熱除煩:用於熱病後餘熱未盡,心煩意亂,可用竹葉、石膏加竹茹、蘆根。
【鑑別應用】竹茹與半夏,二藥均有化痰、止嘔、安神作用,對於膽虛痰熱鬱結所致的煩悶不寧、頭暈目眩、反胃嘔噦之證,常相互為用,以協同化痰、安神、止嘔作用。然竹茹性涼而潤,偏治熱痰及胃熱嘔噦,並善以寧神開鬱除煩,凡痰熱鬱結所致的心神不寧及產後虛煩頭痛、心中悶亂不解者,用之最好。半夏辛溫性燥,偏治寒痰溼痰及痰飲所致的嘔噦,並善長辛開苦降,散結消痞,對於痰溼鬱留心下所致的痞堅不舒、飲食不下以及泛惡嘔吐者,用之最佳。
【配伍應用】
1.配半夏:竹茹清化熱痰,除煩止嘔,性偏於涼,長於清利熱痰而止嘔;半夏降逆止嘔,燥溼化痰,消痞除滿,性溫偏熱,善化溼痰而止嘔。二藥配合,一寒一熱,相互為用,健脾燥溼,和胃止嘔力彰,主治脾胃不和、胃氣上逆,以致噁心、嘔吐、呃逆等證,對痰溼為患,症見眩暈、虛煩不眠諸證者亦佳。
2.配枳實:枳實破氣消積,化痰除痞;竹茹下氣消痰,清熱止嘔。二藥伍用,相須使用,相得益彰,和胃降逆,清熱止嘔,消積化痰,寬中利膈之力增強,主治胃熱痰盛、胃氣上逆、噁心嘔吐、胸脘滿悶等證。
3.配陳皮:陳皮理氣健脾,和胃降逆;竹茹清熱止嘔,下氣消痰。二藥伍用,一溫一寒,溫清相濟,和胃降逆,除胃中寒熱甚妙,主治脾胃虛弱,氣機不調,寒熱錯雜,脘腹脹滿,噁心嘔吐,呃逆等證。
4.配生薑:生薑溫胃和中,降逆止嘔,竹茹清熱和胃,降逆止嘔,二藥合用,一寒一溫,相須使用,具和胃止嘔、調中降逆之功,主治寒熱互結、胃氣上逆之嘔呃不止,使寒熱解、胃氣降則嘔呃自止。
5.配黃連:黃連清熱燥溼,瀉火解毒;竹茹清化熱痰,除煩止嘔。竹茹得黃連寒清苦降之助,清胃止嘔之力大增,並能燥溼化痰,用治胃熱所致之噎嗝、噁心、乾嘔等證,或痰熱阻胃所致之嘔吐痰涎、吞酸吐水等證,均為有效之品。此外,對膽火肆逆、挾痰擾心而見胸悶痰多、心煩失眠、驚悸不寧等證,用竹茹人膽,黃連入心,心膽並治,可收清心膽、化痰濁之功。
6.配石斛:竹茹入肺能清熱化痰以治咳嗽,入胃可清胃腑之熱而降逆止嘔逆,入膽而清瀉膽火;石斛長於滋陰養胃兼能除胃中虛熱,具生津止渴作用。二藥並用,同奏清胃熱、養胃陰、和胃氣、降嘔逆之功,清中有補,補中有清,善於治療胃陰不足、胃虛有熱、氣失和降所致的飢而不食、反覆嘔吐、或乾嘔不止、口乾煩渴等,對於婦女妊娠惡阻、胃氣受胎熱上擾而見的噁心嘔吐,也宜用之。
7.配黃芩:黃芩具清熱燥溼、瀉火解毒、涼血止血之效;竹茹有清化熱痰、涼血止血之功。二藥配伍,相須使用,相輔相成,使其清瀉肺熱、涼血止血之力大增,臨床主治肺熱咳嗽、痰涎壅盛及內熱亢盛、迫血妄行所致的各種出血證。
【應用注意事項】胃寒嘔吐及感寒挾食作嘔者忌用。
【用法用量】內服:3~9克,入煎劑。一般祛痰多生用,止嘔多用薑汁炒用。
【來源產地】
為禾本科植物淡竹、青稈竹或大頭典竹等的莖稈除去外皮後刮下的中間層。全年可採,以當年新竹為好。砍取莖稈後刮去外層青皮,然後刮取中間層,曬乾或文火焙乾。產於中國華東、中南地區及河南等省。
【其它資料】
《別錄》:「治嘔啘溫氣,寒熱吐血,崩中。」
《本草經疏》:「經曰:諸嘔吐酸,皆屬於熱。陽明有熱,則為嘔啘溫氣,寒熱亦邪客陽明所致,甘寒解陽明之熱,則邪氣退而嘔啘可止矣。甘寒又能涼血清熱,故主吐血崩中及女勞復也。」
《本經逢原》:「清胃府之熱,為虛煩、煩渴,胃虛嘔逆之要藥。」
《藥品化義》:「為寧神開鬱佳品,主治胃熱噎膈,胃虛乾嘔,熱呃,咳逆,痰熱,噁心,酒傷,嘔吐痰涎酸水,驚悸怔忡,心煩躁亂,睡臥不寧,此皆膽胃熱痰之證,悉能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