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戟
【名稱】大戟
【別名】下馬仙,京大戟,龍虎草,將軍草,膨脹草,九頭獅子草,貓眼草,燈臺草,
【歸經】苦,辛,寒,有毒。歸肺、腎、大腸經。
【分類】急診科常用藥
【功效】瀉水逐飲,消腫散結。
【功效特點】本品能瀉臟腑水溼,通利二便,專用於胸腹積水、痰飲內伏等證。
【功效作用】
1.瀉水逐飲:用於胸腹水飲內停,即胸腔積液和腹水,常與甘遂、芫花同用;用於水腫腹大如鼓,可與牽牛子、木香、煨豬腎同服,以行氣逐水、攻補兼施;用於胸腔積液,與甘遂、白芥子同用,如控涎丹。
2.消腫散結:用於瘡腫結核,初起用紫金錠外敷,本藥在方中起到攻瘡毒、通結滯的作用。
【鑑別應用】大戟、甘遂、芫花,均為毒大性猛之峻瀉逐水藥,故宜於水飲壅滯之重症,但此三藥的作用毒性強弱不同,芫花毒性最強,甘遂、大戟均次之,為了增強療效,臨床多配合用,效果更為顯著,如「十棗湯」、「舟車丸」之治痰飲聚於胸脅及腹水等重症,即三藥並川;治痰飲聚於胸脅之較輕和慢性者,則甘遂、大戟並用。
【配伍應用】
1.配木香:大戟苦寒,瀉水逐飲;木香辛溫,溫能行氣。大戟得木香使氣行而水行,術香性溫可防大戟苦寒傷胃。二藥合用,相輔相制。
2.配甘遂、白芥子:大戟能匯臟腑水溼。甘遂能行經絡水溼,白芥子專散皮裡膜外痰氣,三藥相伍,則長於祛痰逐飲。
3.配大棗:大戟苦寒下洩,辛能行,有逐水消腫散結之功;大棗甘緩補中,補脾養心,緩和藥性。二藥伍用,以大棗之甘緩、挽大戟峻下之熱,使之逐水而不傷正。
4.配乾薑:本品苦寒,瀉水逐飲,專瀉臟腑水溼;乾薑辛溫能走能守,溫中回陽,溫肺化飲,偏治裡寒。二藥配伍,相輔相制,辛開苦降,直通肺氣,用於水飲伏肺。
5.配雄黃:雄黃苦溫,苦燥殺蟲,溫可祛寒解毒,又可洩瘀閉、散寒凝;大戟辛散橫行,消腫散結。二藥伍用,相輔相成。具有除寒闢穢、解毒消腫之功。
【應用注意事項】
1.反甘草。
2.虛寒陰水及孕婦忌用。體弱者甚用。
【用法用量】
煎服1.5-4.5克;研末服0.3-1克。本品有毒,宜醋制用。服後還可能有腹痛、噁心、嘔吐等反應,故臨床常配大棗和蜂蜜同用,可緩和其對胃腸道的刺激。若瀉利過度,可飲米湯解之。反甘草、海藻。虛寒陰水孕婦忌服,體弱及腎功能不良者慎用。
【來源產地】
為大戟科植物大戟或茜草科植物紅大戟的乾燥根或塊根。前者稱京大戟,主產於江蘇、四川、江西、廣西等地亦產。後者稱紅大戟,主產於廣西、廣東、雲南、貴州等地。秋、冬二季採挖,洗淨,曬乾。生用或醋制用。
【其它資料】
《本經》:大戟,味苦寒。主蟲毒,十二水腫滿,急痛,積聚中風,皮膚疼痛,吐逆。一名邛鉅。芫花Yuanhua
《神農本草經》 為瑞香科植物芫花Daphne genkwa Sieb.et Zucc.的乾燥花蕾。春季花未開放前採摘,除去雜質,曬乾。生用或醋制用。
【性味歸經】苦、辛,溫。有毒。歸肺、脾、腎經。
【功能主治】瀉水逐飲;外用殺蟲療瘡。用於水腫脹滿,胸腹積水,痰飲積聚,氣逆咳喘,二便不利;外治疥癬禿瘡,癰腫,凍瘡。
【用法用量】煎服,1.5~3g。醋芫花研末吞服,入丸、散服,每次0.6~0.9g,一日1次。外用適量。內服醋制用,以降低毒性。
【注意事項】虛弱者及孕婦忌用。不宜與甘草同用。
【貯藏】置通風乾燥處,防黴,防蛀。
【備註】甘遂、京大戟、芫花均為峻下逐水藥,具有瀉水逐飲之效,作用峻猛,常同用治療水腫、臌脹、胸脅停飲之證。但甘遂作用最強,其次為京大戟,最弱者為芫花。其中甘遂善行經隧之水溼,大戟偏行臟腑水溼,芫花以瀉胸脅水飲,並祛痰止咳見長。另外,三者均有毒,且不宜與甘草同用;內服時,多醋制,可降低其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