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竹
【名稱】玉竹
【別名】葳蕤,萎蕤,女萎,尾參,竹根七,肥玉竹,
【歸經】微寒,甘。歸肺、胃經。降,陽中之陰。
【功效】養陰潤燥,生津止渴。
【功效特點】本品甘寒體潤,能養陰潤燥,生津止渴,具清養而不礙邪的特性。善治肺胃陰虛燥熱之證,因此,除用治肺燥咳嗽、咽千痰稠、胃燥煩渴、胃痛善飢等症外,對陰虛兼感風溫之發熱咳嗽尤為相宜。
【功效作用】
養陰潤燥。生津止渴:
①用於肺燥咳嗽、咽於痰稠,常與沙參、麥冬、地骨皮、桑自皮等同用。
②用於肺胃燥熱、津傷口渴,或胃熱熾盛、煩渴之證,常與沙參、麥冬、玉竹、甘草等同用。
③用於陰虛感冒,症見發熱頭痛,汗出不解,咳嗽口乾,咽喉幹痛等,可與黃芪、玉竹、防風、自薇、地骨皮、桔梗、薄荷、蔥頭等同用,如滋陰解毒湯。
【鑑別應用】鮮玉竹,以清熱養陰、生津止渴為長,適於熱病燥渴、肺胃陰傷;制玉竹,以滋陰潤燥、補中益氣為優,用於熱病後期、氣陰俱虛。
天冬與玉竹,俱為養陰常藥,均可滋陰潤燥、生津止渴。然天冬偏在養肺腎之陰、且性寒善清火;玉竹則重滋肺胃之陰,義性平多緩補,養陰雖同,專長各異。
【配伍應用】
1.配沙參:養胃清肺,潤燥止渴。沙參清熱生津,玉竹養陰潤燥,二藥均入肺胃二經,合用則善能滋陰清肺、潤燥和胃生津止渴,對熱病肺胃陰傷者適宜。
2.配麥冬:生津養胃,滋陰潤燥。麥冬益霄生津,玉竹養陰潤燥,二藥同入胃經,配用則共奏滋陰養胃、生津潤燥之功。
3.配桔梗:滋陰潤肺,解表利咽。桔梗解毒利咽。宣肺祛痰;玉竹滋陰養肺,潤燥止咳。二藥均入肺經,配用相須相使,一補一散,具有滋陰潤肺止咳、解表利咽祛痰之能,對素體陰虛、復感風熱者甚宜。
4.配黃芪:滋陰潤腸,行氣通便。黃芪補益脾肺,行氣通滯;玉竹滋養肺胃,生津潤燥。二:藥配用,相輔相成,共奏滋陰潤腸、補氣通便之功,對年老脾肺氣虛之便秘、便難者甚宜。
【應用注意事項】本品雖性質和平,但畢竟為滋陰潤燥之品,故脾虛而有溼痰者不宜服痰溼內蘊、胸悶氣滯及中寒便溏者忌服。
【用法用量】內服:10~15克,入煎劑,或入丸散,或熬膏內服。外用:煎湯燻洗。
【來源產地】
為百合科黃精屬植物玉竹的根狀莖。生於山野陰溼處,林下及灌叢中。分布於東北、華北、西北及山東、安徽、河南、湖北、四川等地。秋季採挖,除去鬚根,洗淨,曬至柔軟後,反覆揉搓,晾曬至無硬心,曬乾;或蒸透後,揉至半透明,曬乾,切厚片或段用。
【參考資料】
《本經》:「女萎,味甘平。主中風暴熱不能動搖,跌筋結肉,諸不足,久服去面黑皮,好顏色,潤澤,輕身不老。生山谷。」
《藥性本草》:「主時疾寒熱,內補不足,去虛勞客熱。」
《本草綱目》:「主風溫自汗灼熱,及勞瘧寒熱。」
《本草崇原》:「威蕤氣味甘平,質多津液,稟太陰溼土之精,以資中焦之汁。主中風暴熱不能動搖者,以津液為邪熱所爍也。跌筋者,筋不柔和也;結肉者,肉無膏澤也;諸不足者,申明以上諸證,皆屬津液不足也。」
《本草正義》:「玉竹味甘多脂,柔潤之品,……所以皆燥熱之病。古人以治風熱,蓋柔潤能息風耳。陰寒之質,非能治外來之風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