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藥藥性——辛夷

2021-02-12 悟道了玄醫道傳承

辛夷

 

【別名】木蘭,辛荑,辛矧,迎春,迎春花,木筆花,姜樸花,毛辛夷,辛夷桃,辛夷花,辛荑花,

【歸經】辛,溫。歸肺、胃經。

【分類】發散風寒藥

【功效】宣通肺竅,祛風散寒。

【功效特點】本品辛溫香竄走上,善通鼻竅,尤為鼻淵頭痛、鼻塞、香臭不聞、濁涕常流等症之要藥。

【功效作用】

1.祛風散寒:用於風寒感冒、頭痛鼻塞聲重者,可與蘇葉、荊芥、羌活等同用。

2.宣通鼻竅:用於鼻淵,鼻塞流黃膿涕、頭痛,如慢性鼻炎、鼻竇炎,可與蒼耳子、白芷同用。

【鑑別應用】辛夷與蒼耳子,皆具辛散溫通之性。辛夷以「辛」「夷」而名,專於走上,善通鼻竅;蒼耳子苦燥而降,兼治風溼痺痛或通身瘙癢。

【配伍應用】

1.配蒼耳子:辛夷、蒼耳子皆辛溫,均能宣肺通竅,疏散風溼,行滯止痛,相伍為用,祛風寒、利鼻竅、止頭痛,共增療效。

2.配細辛:辛夷與細辛,辛溫解表,善通鼻竅。二藥合用,相輔相助,用於風寒鼻塞或鼻淵濁涕最宜。

3.配川芎:辛夷入氣分,川芎入血分,二藥相伍,行氣散瘀。

4.配白芷:辛夷、白芷,皆入陽明經,二藥配合,善治眉稜作痛,又能和胃消食。

5.配石膏 :可清熱祛風、消腫止痛。辛夷味辛發散風熱,石膏性寒清熱瀉火,一散一清,相得益彰。

6.配薄荷:辛夷辛溫,薄荷辛涼,二藥相伍,無偏寒偏熱之弊,故寒證熱證皆可應用。

7.配酒芩:酒芩善行,辛夷通竅,二藥相配,治鼻淵濁涕黃稠,有清熱散風之效。

【應用注意事項】凡氣虛、頭腦痛屬血虛火熾、齒痛屬胃火者忌服。惡五靈脂,畏菖蒲、蒲黃、黃連、石膏。

【用法用量】內服:3~12克,本品有毛,刺激咽喉,內服時用紗布包煎,或入丸散。外用:研末塞鼻,或水浸蒸餾滴鼻。

【來源產地】

為木蘭科落葉灌木植物辛夷的花蕾。主產於河南、安徽及四川等地。多為栽培。

【參考資料】

《本經》:「辛夷,味辛溫,主五臟,身體寒風,頭腦痛,面黑,久服下氣輕身,明目增年耐老。一名辛矧,一名侯桃,一名房木。生川谷。」

《別錄》:「利九竅,通鼻塞,涕出。」

《本草綱目》:「鼻淵,鼻鼽,鼻窒,鼻瘡及痘後鼻瘡,並用研末入麝香少許,蔥白蘸入數次。」

《本草求真》:「辛溫氣浮,功專入肺,解散風熱,緣入鼻氣通天,肺竅開鼻,鼻主肺。風熱移於腦則鼻多濁涕而淵,風寒客於腦則鼻塞。經曰:腦滲為涕,膽液不澄則為濁涕,如泉不已,故曰鼻淵。並頭痛面黑,目眩齒痛,九竅不利,皆是風熱上攻,是宜用此芳香上竄頭目,兼逐陽分風邪,則諸證自愈。」

中藥外敷止痛散:適用於各種腰腿疼,膝關節炎,頸椎病,肩周炎等。

聯繫微信:sunhuibin555

二維碼:

相關焦點

  • 常用中藥藥性——草豆蔻
    【分類】芳香化溼常用藥【功能主治】芳香化溼,燥溼健脾,溫胃止嘔,行氣,溫脾,用於寒溼阻滯脾胃,脘腹脹滿冷痛,噯氣嘔逆,不思飲食,嘔吐,洩瀉等症。【用法用量】煎服,3-6克,入散劑較佳,入湯劑宜後下,不宜久煎。陰虛血燥者忌用。【來源產地】為姜科植物草豆蔻的乾燥近成熟種子。生於山坡草叢或灌木林邊緣。
  • 常用中藥藥性——檳榔
    【炮製品】 檳榔生品力峻,常用於治絛蟲、薑片蟲、蛔蟲及水腫、腳氣、瘧疾;炒後可緩和藥性,以免克伐太過而耗傷正氣,並能減少服後噁心、腹瀉、腹痛的副作用;炒檳榔和焦檳榔功用相似,長於消食導滯,用於食積不消,痢疾裡急後重,但炒檳榔較焦檳榔作用稍強,而克伐正氣的作用也略強於焦檳榔,一般身體素質稍強者可選用炒檳榔,身體素質較差者應選用焦檳榔。
  • 每天學一味中藥,辛夷!
    然因解表力弱,故僅為治鼻淵頭痛與風寒頭痛鼻塞所常用。散風寒,通鼻竅。注釋:1、牛魔王名字辛夷;2、牛鼻子扇風(扇風諧音散風);3、辛夷,通鼻竅,散風寒。鼻淵頭痛,風寒頭痛鼻塞。內服:煎湯,3-10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湯燻洗。本品有毛,刺激咽喉,內服宜用紗布包煎。
  • 常用中藥藥性——甘遂
    【分類】峻下逐水常用藥【功效】瀉水逐飲,消腫散結。【功效特點】本品功專逐水,通利二便,又能逐飲,多用於水腫胸腹脹滿、痰飲積聚等證。大黃氣味俱厚,長於瀉實熱不通,甘遂藥性純陰,其氣直透達所結,二藥配合,相須相使,既大增攻破散結之功,又倍添逐水瀉熱之效,為治水熱內壅、水飲結胸等證的常用對藥。4.配芫花、大戟:攻逐水飲。甘遂善行經隧水溼,大戟善消痰癖水飲,洩臟腑水溼,芫花善理上部胸脅之水,三藥合用,其逐水飲、除積聚、消腫滿之功甚著,經隧、臟腑、胸脅等積水皆能攻逐。5.配白芥子:祛痰逐飲。
  • 常用中藥藥性——蘄蛇
    【分類】祛風溼常用藥【功效】祛風,通絡,定驚。【功效特點】本品蛇性走竄,善透骨攝風,能外達皮膚、內走臟腑,凡人體內外風溼之邪,皆可應用。【功效作用】1.搜風通絡,定痙止痛:①用於風溼性關節炎、類風溼性關節炎,特別是類風溼性關節炎,常與當歸、川芎、五加皮、全蠍等泡酒喝。②用於新久頭風頭痛,可與南星、荊芥等同用。
  • 常用中藥藥性——大戟
    【分類】急診科常用藥【功效】瀉水逐飲,消腫散結。【功效特點】本品能瀉臟腑水溼,通利二便,專用於胸腹積水、痰飲內伏等證。【功效作用】1.瀉水逐飲:用於胸腹水飲內停,即胸腔積液和腹水,常與甘遂、芫花同用;用於水腫腹大如鼓,可與牽牛子、木香、煨豬腎同服,以行氣逐水、攻補兼施;用於胸腔積液,與甘遂、白芥子同用,如控涎丹。
  • 常用中藥藥性——海蛤殼
    【鑑別應用】海蛤殼與海浮石,兩藥性味功效相近,可用於痰熱喘嗽之證。但海蛤殼清降痰熱之中,尚能利氣機,對於熱邪痰結氣閉之咳嗽、胸痛者多用之;海浮石重在化黏痰積塊,痰黏成塊不易咳出者多用。二者同中有異。【配伍應用】1.配黃芩:黃芩清熱燥溼,瀉火解毒,善入肺經,為清利上焦溼熱的要藥;海蛤殼清肺熱,化熱痰,調氣機。
  • 常用中藥藥性——白朮
    9.配茯苓:白朮健脾助運,茯苓利水從小便而去,相須為用,相得益彰,常用於治療脾虛停溼夾飲、痞滿不食、頭暈目眩、小便不利、水腫諸證。10.配山藥 白朮土炒能補脾胃而止瀉,山藥土炒能補脾胃而益肺氣,二藥合用,加強健脾益肺之力。11.配附子:白朮健脾燥溼,附子溫運真陽,術附同用,有溫陽除溼作用,用治寒溼相搏、身體疼痛、腰重痛且冷,小便不利。
  • 常用中藥藥性——皂莢
    【鑑別應用】皂莢與天南星,二者均辛溫燥烈,都有較好的豁痰作用,對中風痰湧、口噤不語及癲狂痰盛之證,可相須為用,加強祛痰作用,但前者除豁痰外,有較好的通關開竅和滑潤大腸作用,對於痰壅昏迷口噤者,不淪內服或吹鼻均較為常用,後者除祛痰外,有祛風作用,對於痰盛而動風之證及痰阻經絡、肢體麻痺等證,較為適用。
  • 辛夷與揮髮油
    辛夷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其性溫味辛,歸肺胃經,可以散風寒,通鼻竅。主治風寒頭痛、鼻塞、鼻淵和鼻流濁涕等病症。辛夷呈長卵形,苞片表面密被灰白色或灰綠色有光澤的長茸毛。去掉外苞片後為棕色、類棕色棒狀內芯,謂之辛夷仁。故從入藥部位來看,辛夷為全花蕾,而辛夷仁則為花蕾內「芯」,兩者是不相同的。
  • 常用中藥主要效能歸類歌注
    常用中藥主要效能歸類歌注為了便於赤腳醫生和初學中醫的同志,誦記常用中藥的主要效能,
  • 【慢養.芳療】辛夷精油的抗發炎及過敏性鼻炎治療研究精要
    上品藥材-辛夷為木蘭科植物望春花(magnolia biondii)的乾燥花蕾,為常用中藥。其性味為辛、溫,歸入肺、胃經。辛夷之辛溫走氣而入肺,能助胃中清陽上行通於天,溫中治頭面目鼻之病。                                     ——本草綱目為中醫常用之解表藥,在神農本草中歸類為「上品藥材」。具有收縮鼻黏膜血管,通鼻竅消炎之功效。
  • 常用中藥藥性——鉤藤
    《藥性本草》:「治小兒驚啼,瘈瘲熱壅,客忤胎風。」《本草綱目》:「大人頭旋目旋,平肝風,除心熱,小兒內釣腹痛,發斑疹。」又云:「鉤藤手足厥陰藥也。足厥陰主風,手厥陰主火,驚癇眩運,皆肝風相火之病,鉤藤通心包於肝木,風靜火熄,則諸證自除。」
  • 常用中藥藥性——玉竹
    《藥性本草》:「主時疾寒熱,內補不足,去虛勞客熱。」《本草綱目》:「主風溫自汗灼熱,及勞瘧寒熱。」《本草崇原》:「威蕤氣味甘平,質多津液,稟太陰溼土之精,以資中焦之汁。主中風暴熱不能動搖者,以津液為邪熱所爍也。跌筋者,筋不柔和也;結肉者,肉無膏澤也;諸不足者,申明以上諸證,皆屬津液不足也。」
  • 每日學一方【辛夷散】
    辛夷散辛夷散是一劑中藥方劑,主要用於肺虛,風寒溼邪外襲,鼻內壅塞等病症
  • 中藥基礎知識——藥性理論
    ,說法正確的是A、中藥的偏性B、服藥後出現過敏反應C、配伍不當出現的反應D、藥不對證出現的不良反應E、常規劑量出現的與治療無關的不適反應 A、藥性理論B、陰陽學說C、臟腑經絡理論D、整體觀念E、藥味理論16、具有補益、和中、緩急止痛功效的中藥的味多是
  • 常用中藥藥性——桔梗
    《藥性本草》:「治下痢,……消聚痰涎,去肺熱氣促嗽逆。」《日華諸家本草》:「肺癰,養血排膿。」《珍珠囊》:「利竅,除肺部風熱,清利頭目,咽嗌,胸膈滯氣及痛,除鼻塞。」
  • 231個中藥藥性背誦口訣!
    中藥藥性是執業中藥師考試的重難點,今天小編匯總了231個中藥藥性背誦口訣,希望對你有幫助!中藥的藥性之最清熱解毒之最———銀花芳香化溼之最———藿香重鎮安神之最———硃砂利水滲溼之最———茯苓芳香開竅之最———麝香清熱之最———石膏瀉火之最———黃連降氣之最———沉香生津之最———石斛
  • 中藥揮髮油促進透皮吸收作用機理
    文獻研究表明,含有揮髮油的中藥品種總數約300種,其中常用的中藥有135種。有34種中藥揮髮油具有透皮滲透促進劑的作用的報導,其中21種中藥揮髮油被報導能夠透皮促滲2種以上化學成分。與現有的滲透促進劑相比,中藥揮髮油不僅透皮吸收促進作用強、對皮膚刺激小,而且還有一定的治療效果,能夠與透皮吸收的藥物產生協同作用。
  • 常用中藥藥性——浮萍
    中藥外敷止痛散:適用於各種腰腿疼,膝關節炎,頸椎病,肩周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