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 「八、癰、疽、疔、市」 的36大有效秘方

2021-02-12 偏方驗方大全一本通


    針對 「八、癰、疽、疔、市」 的36種秘方


方一

【配 方】鮮絲瓜1個。

【制用法】將絲瓜切碎,搗爛絞汁。頻頻塗於患處。

【功 效】散瘀、止血、消腫。用治癰疽瘡口太深不斂。



方二

【配 方】蔥100克,豬蹄4隻,鹽適量。

【制用法】將豬蹄洗淨。用刀劃口下鍋。蔥切段加鹽適量與豬蹄同燉,燒沸後

改文火,至肉爛可食。分頓食肉飲湯,每日2次。

【功 效】理虛消腫。用治血虛之四肢疼痛、浮腫,瘡瘍腫痛等。


方三

【配 方】大米、臘肉各適量。

【制用法】將大米蒸成飯,晾涼,臘肉切碎與米飯共搗如泥。敷於患處。

【功 效】清熱消腫。用治項疽腫硬而痛。


方四

【配方】菸葉5克,樟腦3克,蜂蜜適量。

【制用法】菸葉切絲,焙乾研細末,和樟腦調勻,以蜂蜜拌如糊狀。貼於患處。

【功 效】解毒,活血,鎮痛。用治項癰(蜂窩瘡)、搭背(背癰)。


方五

【配 方】豬油、蛋黃2:1量。

【制用法】煮熟的雞蛋黃及熬化無渣的豬油按比例配製,量視所需而定。將2

外放入瓷盅攪拌,放火上燻烤,並不斷攪拌溶解均勻,待鼓起大量油泡完全呈稀糊 滅液洗淨,敷上豬油蛋黃膏,蓋上無菌紗布包紮狀即可。同時創面以0.1%新潔爾即可。惡染性潰瘍、創面清潔久不收口的虛症患者或癒合緩慢者,能迅速收效。 

【功 效】祛瘀生新。用治慢性潰瘍久不收口。對缺血性壞死和物理損傷之創

般換藥1或2次可見新鮮肉芽組織增生。此膏有生肌長肉、營養肌膚的功效。


方六

【配 方】鮮葵花葉、蜂蜜各適量。

【制用法】將葵花葉洗淨,搗爛如泥,加蜂蜜調勻備用。取適量攤在紗布上

患處包紮固定,每日換藥1次。

【功 效】涼血解毒。主治療瘡癤腫。初起敷後可消散,膿腫者可消炎排膿

破者可去瘀斂瘡。


方七

【配 方】綠豆、雞蛋清各適量。

【制用法】綠豆反覆碾碎,過篩取極細粉末,與雞蛋清調和均勻。敷貼於患處

每日2次。

【功 效】清熱解毒,祛瘀通絡,消腫止痛。用於治療各種癰疽之紅腫疼痛。

方八

【配 方】鮮柳樹葉或嫩芽。

【制用法】將採集的鮮柳樹葉或嫩芽用水洗淨,加水適量浸煮,2~4小時後過

濾,如此浸煮2次,合併2次濾液,濃縮成膏狀,即可裝入瓶中密封備用。使用時將

患處用醫用酒精消毒,塗敷柳葉膏,然後用紗布包紮固定,每天換藥1次。

【功 效】退熱,殺菌,消腫,止痛,提膿,生肌。外敷療疔瘡癤腫及外傷感染諸疾。



方九

【配 方】鯉魚、醋各適量。

【制用法】將鯉魚燒成灰,以醋調和。敷於患處,每日更換1次,至愈為止。

【功 效】止痛消腫。用治一切紅腫毒瘡。


方十

【配 方】紫甘蔗皮、香油各適量。

【制用法】甘蔗皮燒存性,研細末,以香油調勻。塗於患處,每日更換1次

【功 效】清熱,消腫,生肌。用治對口疽、背疽、療瘡、坐板瘡等,有生肌收口

之效。



方十一

【配 方】豆腐渣。

【制用法】豆腐渣是做豆腐剩下的渣滓,外敷患處

【功 效】清涼,消炎,止血。用治瘡口久不癒合。



方十二

【配 方】大活蝦10個,生黃芪15克。

【制用法】同煮湯。食蝦肉飲湯。

【功 效】益氣,生肌。用治寒性膿瘍久不收口。

方十三

【配方】生蟹1隻。

【制用法】生蟹搗爛塗於患處。

【功 效】破血,通經,消積。用治漆瘡遍身、疥瘡溼癬久不愈。



方十四

【配 方】菠菜100克。

【制用法】將水煮沸,放入洗淨切段的菠菜,煎煮20分鐘即可。飲用,每

日2次。

【功 效】涼血清熱,利尿消炎。用治皮膚紅腫、痰癢、化膿,反覆不愈者。



方十五

【配 方】牛肉250克,紅棗10枚。

【制用法】將牛肉切成小塊與紅棗文火燉。飲湯,日2次。

【功 效】補中益氣,助肌生長。促進傷口癒合,最適用於手術後的患者



方十六

【配方】露蜂房1個,豬膽液30毫升,凡士林30克。

【制用法】先將露蜂房炒至黃黑色存性,研成細末;豬膽汁加水1倍煮沸,涼後

待用;取20克露蜂房細末,加豬膽汁,調勻,再加凡士林配成約骨做為1次用量。

藥膏抹在紗布上,敷於患處並固定即可。每日換藥1次。

【功效】消瘀,攻毒。用治各種癰瘡腫毒。

方十七

【配 方】蕎麥麵、米醋各適量。

【制用法】將蕎麥麵炒黃,用米醋調為糊狀,塗於患處。早、晚更換。

【功 效】消炎,消腫。用治瘡癤毒,丹毒、無名腫毒。


方十八

【配 方】米醋250毫升,乳香末、沒藥末各6克,澱粉60克,厚牛紙適量。

【制用法】將米醋放於砂鍋內煮沸,再將2味中藥放入攪勻,隨攪下入澱粉,待

成糊狀後便倒在牛皮紙上塗抹。糊的厚度約1.5釐米,面積大於患部。候藥糊稍涼時趁溫熱敷於病變部位,用紗布包紮固定。

【功 效】消瘀解毒。用治癤、癰、蜂窩織炎、丹毒、痄腮、乳腺炎等外科炎症。



方十九

【配 方】老紅尖辣椒。

【制用法】將老紅尖辣椒放乾鍋內焙焦,研成極細粉末。將粉末撒瘡面,每日1

次。或用食油調粉末成糊狀,敷於患處,每日2次

【功 效】用治腮腺炎、蜂窩織炎、肢潰瘍、多發性癤腫等。



方二十

【配 方】生番薯。

【制用法】洗淨,搗爛。敷患處,每日更換2次。

【功效】消炎,去毒。用治瘡毒腫痛、乳癰。



方二十一

【配 方】鮮番薯葉、白糖各適量。

【制用法】共搗爛,貼敷患處,每日更換1次。

【功效】解毒,消炎。用治手指疔(瘭疽)。



方二十二

【配 方】生芋艿(芋頭)、食鹽各少許。分個二次

【制用法】將芋艿洗淨,加食鹽搗爛。敷於患部,每日更換2次。

【功效】消炎,消腫,鎮痛。用治無名腫毒、指頭疔(瘭疽),對小兒頭部毛囊炎

也有較好療效。

方二十三

【配 方】幹蒲公英適量,甘油、75%酒精(比例為1:3)適量。

【制用法】幹蒲公英研為細末與甘油、75%酒精調成糊狀,裝瓶密封備用。使用時將藥糊攤於紗布上,敷於患處固定。每日換藥1次。

【功 效】清熱解毒,消腫散結。主治蛇頭疔。


方二十四

【配 方】烏梅肉。

【制用法】烏梅肉燒存性,研為細末。敷於患處,固定之。

【功 效】收斂,止血,生肌。



方二十五

【配 方】黃豆適量。

【制用法】將黃豆洗淨,煮至豆粒飽脹半熟,撈出攪拌,令其皮脫掉,然後將豆搗如泥即成。敷於患部,並用紗布包紮固定,每日換藥1次。

【功 效】活血解毒。用治下肢潰瘍。


方二十六

【配 方】綠豆60克,老陳醋適量。

【制用法】綠豆用文火略炒,研末,用陳醋調成糊狀。敷於患處,3天換藥1次

約膏在用時調配,不能久存,以免影響效力。一般敷藥10周可愈。

【功 效】清熱解毒,收斂癒合。用治臁瘡(即小腿潰瘍)。


方二十七

【配方】大活蚯蚓50條,白糖16克。

【制用法】將蚯蚓洗淨放入杯內任其吐出泥土,3小時之後再洗淨放入潔淨的杯

內,撒上白糖,置於冷暗處12~15小時,遂滲出一種淡黃黏液;揀去蚯蚓,將溶液過

濾煮沸或高壓蒸氣消毒即成。用時以鹽水拭淨患處,以紗布浸蘸蚯蚓液敷於瘡面。同時再敷紗布數層固定。每日換藥1次。

【功 效】清熱解毒。用治臁瘡。

方二十八

【配方】蠶豆葉1把。

【制用法】將蠶豆葉洗淨,搗爛敷患處。

【功 效】止血,消炎。用治多年不愈、久不收口的臁瘡。


方二十九

【配 方】鮮無花果適量。

【制用法】將果實洗淨,搗爛。敷於患處,包紮固定,

每日換藥1次。

【功 效】消炎,止痛。用治下肢潰瘍,瘡面惡臭,久不收口。


方三十

【配 方】大活鯽魚。

【制用法】將魚宰殺後,去刺,只取鮮魚肉加鹽少許, 無花果

搗成爛泥。敷於患處,每3~4小時更換1次。

【功 效】解毒生肌。用治一切惡瘡、乳癌及臁瘡等。

【備註】小鯽魚200克,香油500克,黃醋適量。先將香油放於鍋內燒沸,然後放人小鯴角,敖至魚枯後,去渣過濾,加入寅醋;侍溶化後離火,冷凝即成軟膏,將魚亮

塗在布上敷貼患處,每日更換1次。

方三十一

【配 方】活鱉1隻。

【制用法】將鱉頭砍,取其血滴於毛邊紙(或宣紙)上。將紙貼於患處。

【功 效】補氣益陰。用治臁瘡潰爛、經久不愈。

方三十二

【配 方】黃鱔數條。

【制用法】黃鱔去骨,剁成肉泥。敷於患處,2~3小時更換1次。

【功 效】補虛損,通血脈。用治臁瘡經久不愈。


方三十三

【配 方】頭髮灰9克,枯礬6克,冰片1.5克。

【制用法】頭髮燒灰存性;將3味共研細末,裝瓶備用。用前先將瘡面用溫鹽水洗淨,再用少許香油將藥調成糊狀,塗於瘡面上,不必包紮。每日塗2或3次。

【功 效】清熱解毒,散瘀生肌。用治黃水瘡。


方三十四

【配 方】蠶豆殼、黃丹、香油各適量。

【制用法】將蠶豆殼在瓦上焙乾,研末,加黃丹少許,以香油調和。敷患處,幹則再敷,3日即愈。

【功 效】清熱,祛腐,解毒。用治黃水瘡。



方三十五

【配方】芋艿(芋頭)之梗莖葉、香油各適量。

【制用法】將梗莖葉燒存性,以香油調和。塗於患部,每日更換1次。芋艿

【功 效】解毒消腫。用治黃水瘡。



方三十六

【配方】竹筍殼、香油各適量。

【制用法】將筍殼燒存性,研細,以麻油調和。塗患處,塗前先用濃茶水洗淨

患處。

【功效】涼血,祛溼。用治小兒頭瘡、黃水瘡。 

九種常見食材治好 破傷風

擺脫腹痛的這幾種秘方,不允許你還不知道

腎炎剋星 實用六種食療方

偏方秘方——內科(感冒)

癰、疽、疔、癤,是四種發生於體表各有不同病理變化和形狀特徵的外科疾患。癰是感染毒邪,氣血壅塞不通而致的局部化膿性疾病。疽是為毒邪阻滯而致的化膿性疾病。疔因其堅硬而根腳如釘故名。癤發於皮膚淺表,隨處可生,多生於頭、面、頸、項及臂臀等處。

         添加專家微信,了解更多秘方


相關焦點

  • 「癰疔百效丸」,可用於一切癰毒、癤腫
    編著/餘瀛鰲癰疔百效丸,原名疔瘡丸,或名巴豆二黃丸,餘常用之,百發百中。推而用之於一切癰毒、癤腫,皆獲奇效。餘以其治療之效既彰,而治癰之效,由余經驗而得,乃改以今名——癰疔百效丸。疔瘡丸原為清代醫家盧成琰氏方,陳修園醫書中亦予附載。方用巴豆(去皮膜)三錢,明雄黃三錢,生大黃三錢。
  • 癰疽疔癤蘄艾灸灸
    疽:漫腫無頭,膚色不變,邊界不清,無熱少痛,未膿難消,已膿難潰因寒邪鬱結、氣血凝滯所致。疔:初起如粟,根深形小,狀如針,頂白而痛,因邪毒侵襲、氣血凝滯而致。癤:淺表局限,形小而圓,紅腫熱痛不甚,易潰易斂,反覆發作,因溼熱蘊結所致。癰、疽、疔、癤,是四種發生於體表各有不同病理變化和形狀特徵的外科疾患。
  • 疔癤瘡癰良方
    組方:金銀花20g、野菊花15g蒲公英15g、紫花地丁15g、紫背天葵子15g、、半邊蓮15g、半枝蓮15g、芙蓉花葉15g、白花蛇舌草15g、    功效: 清熱解毒,散結消腫排膿    主治:疔、
  • 排膿散:古代的瘡癰方,現代的排痰劑
    論「癰疔百效丸」編著/餘瀛鰲癰疔百效丸,原名疔瘡丸,或名巴豆二黃丸,餘常用之,百發百中。推而用之於一切癰毒、癤腫,皆獲奇效。餘以其治療之效既彰,而治癰之效,由余經驗而得,乃改以今名---癰疔百效丸。疔瘡丸原為清代醫家盧成琰氏方,陳修園醫書中亦予附載。
  • 外科學——疔
    ,叫蛇眼疔:生於指甲背者,叫蛇背疔;生於手指螺紋的,叫螺疔;生於手指骨節間的,叫蛀節疔;一指通腫者,叫泥鰍疔;生於指中節前,腫如魚肚者,叫魚肚疔或蛇腹疔;生於手掌中心者,叫託盤疔;生在足掌中心者,叫足底疔。
  • 羊毛疔是什麼病?羊毛疔會疔住人的氣、人的血.
    羊毛疔是一種病名,羊毛疔顧名思義就是說人身上長的疔形狀像羊毛一樣,時間長了羊毛疔會疔住人的氣、人的血。羊毛疔疔住人體的氣血會有哪些症狀表現:羊毛疔疔住人體的氣會表現為:四肢無力、胸悶氣短、易急易怒、心煩、渾身發冷、失眠等。羊毛疔疔住人體的血會表現為:背緊、背涼、背沉、身體如裹、頭暈等。長了羊毛疔應早治早好:羊毛疔應早發現早治療。
  • 蹄叉腐疽——總結
    蹄叉腐疽的視頻看了好幾個了,對蹄叉感染有沒有一點了解了?我是了解了不少,來總結一下~
  • 羊毛疔是什麼?挑羊毛疔怎麼找點?
    ,如遇風、熱、溼、燥、寒等因素的刺激,部分「代謝物」凝聚在一起便滯留在真皮的下方,不斷地凝聚、不斷的滯留,逐漸形成「羊毛疔」的初型。我們將羊毛疔取淨後,瘀堵毒素排出,經絡瞬間通暢。羊毛疔是什麼病?羊毛疔是一種病名,羊毛疔顧名思義就是說人身上長的疔形狀像羊毛一樣,時間長了羊毛疔會疔住人的氣、人的血。
  • 羊毛疔是如何形成的?羊毛疔的最好鑑別方法
    我們將羊毛疔取淨後,瘀堵毒素排出,經絡瞬間通暢。羊毛疔是什麼病?羊毛疔是一種病名,羊毛疔顧名思義就是說人身上長的疔形狀像羊毛一樣,時間長了羊毛疔會疔住人的氣、人的血。 羊毛疔的最好鑑別方法  1.汗毛孔黑點是羊毛疔,挑時見有羊毛樣纖維絲,且不出血;如非羊毛疔,則針穿過時即皮破血出。
  • 羊毛疔是什麼樣的病?挑羊毛疔後有何禁忌?
    患者表現的病情越重羊毛疔則越粗並且越難挑。挑羊毛疔一定要將這個穴位或部位的「羊毛狀物「挑淨,才能達到"針到病消"效果。否則暫時緩解,病情容易反覆。如治療過程無羊毛狀物質,不能稱之:挑羊毛疔。可歸為:挑治,刺血類。不是人人都有羊毛疔,一般情況下,健康人沒有。挑羊毛疔歷史悠久,《靈樞-官針篇》(2200年前成書) 浮刺者,淺內而疾發針,無針傷肉,如拔毛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