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代的官員俸祿制度:孔子的「奉粟六萬」到底價值多少?

2020-12-13 騰訊網

官員俸祿制度

春秋戰國時代,周天子推行的是嫡長子繼承制,分封的諸侯們所遵循的是等級制度和世襲制度,就是周天子把土地和權力分封給親族家臣,這些親族家臣到分封之地就任,掌管這裡的人民和財富,並以軍隊的力量來控制地區的格局穩定,便成為一國之諸侯。而諸侯又把土地和權力分封給親族和功臣,這些人又成為卿大夫。

卿大夫們再把土地和權力分封給門客或功臣,這即形成了周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的網絡架構,維繫著周王國的政治。到春秋戰國時代,諸侯列國因推行變法而導致傳統的舊貴族們逐漸沒落,持續了數百年的世卿、世祿制度土崩瓦解。

很多新興的卿士大夫們依靠軍功和謀略成為諸侯列國的掌權者,就把那些依附於世卿、世祿制度的腐朽的老舊貴族們徹底的驅逐出了權力圈層,成為政治圈層的流浪者,只有在國政陷入內亂的時候他們也才能掀起波瀾。比如春秋戰國時代多次弒殺國君的事件中,多半都有舊貴族的參與。

官員俸祿制度

新的官僚制度得以建立起來,當年那些作為卿大夫們的門客或者家臣的有才之人,如家宰、邑宰之類,成為卿大夫們在朝中樹立政治威信的有力支持,他們因卿大夫們的篡奪權柄而也擁有了封地和軍事力量。但卿大夫們擔心當年諸侯們的宿命在自己的身上輪轉,便想方設法的改變政策以控制新興士大夫們的力量崛起。

有的士大夫們便再也沒有封地,而只是享受俸祿,也就是卿大夫們只是給這些官員發放俸祿,而不給予封地。這種制度架空了人才的軍事能力,諸如張儀蘇秦等等這樣的人物,即是擁有通天的能力,攪動列國紛爭不斷,也不能確保自己擁有實際的軍事能力,不能在國內發動任何叛亂之事,軍事控制力徹底的掌控在國君或者權臣家族的手中,穩固的中央集權制終於在戰國時代建立起來。

更重要的是,只發俸祿不封地的模式,更便於官僚的任用和罷免,因為土地畢竟是有限的,而俸祿卻可以隨著財政狀況而作動態的調整,絕對權力往往為國君和權臣家族所掌控。即便是齊國雖在推行俸祿制度的同時,依然在推行土地分封,但在官員死亡或者離職而後,如非王室群族,其往往是要被「收其田裡」的,晏嬰就曾經主動向齊國國君承諾,自己死後要把封地還給國君。在秦孝公發布求賢令,說「吾且尊官,與之分土」的時候,就搞得東方六國的人才聞風而動,都要蜂擁而至秦國,商鞅正是在這種誘惑中來到的秦國。

官員俸祿制度

諸侯列國的俸祿制度有所不同,比如衛國有「百盆」「千盆」之說,齊國有「百鍾」「千鍾」之臣,秦國則是「百鬥」「千鬥」,齊國的田駢就曾經「訾養千鍾」,秦國的臣子則有「歲俸不滿百石,計日而食一鬥二升」。這些富裕的貴族朝臣們,既掌控著一國之財富,又能駕馭列國之政治,朝堂遂成為天下士子們的嚮往之所在,大家遊走於列國,皆欲「主賣官爵,臣賣智力」,希望藉助於個人能力成為諸侯國君們身邊的陪侍之臣,即便不能在江湖中呼風喚雨,自也能光耀門楣,不至於讓家族子孫忍飢挨餓。

孔子在魯國擔任司寇的時候,據說是「奉粟六萬」,按照古代的計算方法,一鬥大約稱重15斤糧食,六萬鬥就是九萬斤,一斤粟大約能打出七兩的小米,也就是說孔子的年薪一年最少也有六萬多斤糧食。這只是孔子一年的俸祿,還沒有計算平日裡君主的賞賜。如果當時的百姓一家三口,就是每天吃九斤,一年也才三千多斤,孔子一年的俸祿可以讓一家三口吃夠近二十年,這可見當時官員俸祿還是很可觀的,也難怪諸如孔子這樣的人才,周遊列國都要隨時準備著當官,而荀子八九十歲了還在列國的道路上奔波,也是想謀得一官半職。求官之門庭,果真歷代如是聖人亦不能免。

相關焦點

  • 中國古代官員的俸祿
    我國古代官吏的俸祿主要有土地、實物、錢幣等幾種形式,各個時期,各個朝代,俸祿制度的內容和形式均有所不同。下面分四個時期,對我國古代官吏俸祿制度作一個大體介紹。商周時期,因官職同爵位相一致,並且世代相襲,所謂俸祿,實際即是封地內的經濟收入除去應該上繳給商王和周王的部分,因此,商周時期的俸祿是以土地的形式體現的,也就是說,封地的大小即是商周時期各級官吏的俸祿標準。秦朝俸祿是發給米谷,以石計算。如郡守至一千石,縣長三百石至五百石。西漢時官吏的俸祿制度開始正規化。按照官吏不同的級別,規定給予不同的俸祿穀米。
  • 《中國》為什麼以春秋作為開端?孔子見老子,有什麼深遠意義?
    孔子依據魯國史官所編《春秋》加以整理修訂,成為儒家經典之一。孔子畫像春秋時期開始於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東周開始的一年,結束於公元前476年戰國前夕,總共295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亂世,也是中國歷史上思想文化最為璀璨的時期,是整個中國歷史上政治制度最為活躍的時期
  • 從長信侯嫪毐談起,看看戰國時代的封君們,到底是怎樣一群人?
    這裡的封君,是戰國時期所出現的一種新式封爵體系。在戰國之前,各國的封爵制度還是遵循周朝的宗法制,即天子分封諸侯,諸侯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再分封底下的士人,由此形成了一個十分穩定的金字塔結構。這裡面雖然等級分明,但是他們都屬於統治階層,所有人都享有自己封地內的統治權力。
  • 古代沒支付寶,皇帝要怎樣把俸祿發給官員?網友:到帳比現代人還快!
    文/古代沒支付寶,皇帝要怎樣把俸祿發給官員?網友:到帳比現代人還快! 事實上俸祿制度在中國古代的發展源遠流長,商周時期官員們的俸祿基本就是官員封地內的經濟收入,從諸侯到卿、大夫、士都佔據有不同的土地,沒有土地的就徹底淪為庶人,俸祿的主要表現形式就是土地
  • 戰國時期奴隸制度結束前夜各國的經濟變法政策
    在這段反反覆覆的歷史中戰國時期尤為出眾,在這數百年中分裂出近百個國家,各諸侯的君主渾身解數的招募不少人才,各國公子重金招募門客,這是一個重視人才的時代,而在這其中的經濟精英們紛紛嶄露頭角,在他們的努力下層出不窮的經濟制度推動著這個時代的進步,從管仲、商鞅、吳起,李俚等等,這些人將自己的畢生精力獻給了自己的國家,無論是否最後他們的國家是否完成統一,但是他們留下的政策和經濟理論會一直流傳後世直到今天
  • 春秋戰國時代的文化勃興與百家爭鳴
    春秋戰國時代是一個「百家爭鳴」的時代,也是中國思想史上最燦爛的時代。這個時代究竟是如何發生的?一直是人們思考的最重大的課題。西周時代的學術、文化、教育等活動,與宗教和祭祀活動密切相關。祝、宗、卜、史等官員掌管著宗廟祭祀、記言記事等有關的文書管理的事宜。思想文化活動就是從這些事務中產生的。那時,平民中間是沒有文化活動與事務的。東周時,以周天子為代表的世襲統治貴族沒落,地位下降,與文化與技術相關官員得不到奉養,失官後紛紛流入民間。
  • 春秋時代的主要特點
    經過多年的探索,我們認為春秋時代有以下主要特點,也是我們貫串全書的基本看法:(一) 春秋時代已進入鐵器時代80年代的學術界一般認為戰國時期中國才進入鐵器時代,但80年代以來鐵器不斷有新的發現,各地出土了相當數量的西周末至春秋早、中、晚期的鐵製武器、工具和農具,證明鐵器生產由西向東、由北向南逐漸擴展,最終使春秋列國的生產力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 清朝縣令的俸祿每年90兩,相當於現在多少錢?說出來你可能都不信
    清朝作為我國最後一個王朝,清朝人的生活不由得也讓大家感到好奇,清政府倒塌,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朝廷的腐敗,那麼清朝縣令的俸祿是多少,相當於如今多少人民幣?說出來你可能都不信。
  • 孔子與蘇格拉底:軸心時代東西方文化的差異
    「軸心時代」是德國哲學家雅思貝爾斯所提出的理論。即以公元前500年左右為中心——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間的「軸心時代」是人類文明的重大突破時期。此時全人類形成了自己的精神軸心。中國的思想家孔子代表文明傳統文化形成了自己的精神軸心——人文精神。
  • 春秋戰國時期的「天下十豪」,除了孔子和孫臏,你還認識哪幾個?
    「老聃貴柔,孔子貴仁,墨翟貴兼,關尹貴清,列子貴虛,陳駢貴齊,陽生貴己,孫臏貴勢,王廖貴先,兒良貴後。此十人者,皆天下之豪士也。」在戰國末期秦國相國呂不韋主持編纂的《呂覽》一書之中曾如是寫道。後人因此將老聃、孔子、墨翟、關尹、列子、陳駢、陽生、孫臏、王廖、兒良這十位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並稱為「天下十豪」。說到這,很多同學可能就有有點懵了,心裡在想「除了孔子、孫臏聽過之外,其他的人怎麼感覺『陌生又熟悉』呢?」
  • 超好看的春秋戰國歷史文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歷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個時期,在燦爛的中國文化中,春秋戰國時期絕對是不可不提的關鍵時期。這個時期是中華文化形成徹底的奠定時期。要了解中國歷史,必先了解春秋戰國。因為這個時期形成了中國文化、政治、軍事、宗教、外交等等形成的重要時期。
  • 孔子是歷代教師的典範,而儒家更是部分皇上長治久安的制度核心
    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一大批文化學者在相互探討中繁榮昌盛了文化,也使得文人學術大師出現了百家爭鳴的現象。這些集大成者的思想文化也隨著歷史的沉澱走進了我們的傳統觀念中並活躍了我們一代又一代人的思維文化,讓我們在自我中樂於探究內心的缺失和不足。
  • 中國第一次法家變法:鑄就戰國第一霸主,還稱雄戰國八十年
    李悝後來是法家代表,卻有拜師法家死對頭儒門的經歷,如今看來有些奇怪,但在當時很正常,沒人規定向誰學習就一定要歸於哪一派,孔子還曾問道老子呢,韓非子與李斯的老師還是儒門荀子。魏文侯任命李悝為相,主持變法,第一目標是富強,實現自保不被列強吃掉。李悝變法的內容,歷史上稱之為「李悝變法」,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變法,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戰國之後的變法都深受李悝變法的影響。
  • 春秋戰國時代的福建
    戰國時期,越國為楚兵所敗;越國一些王族南逃至福建和浙江南部,其後裔與福建的閩族人融合,成為「閩越人」,閩越國。戰國晚期,無諸在福建境內稱王。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福建設閩中郡,第一次作為一個行政區劃單位出現在中國版圖上。之後,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秦始皇削去無諸王號,降為君長,在閩越故地設閩中郡。
  • 春秋和戰國有什麼不同?其轉變的標誌性歷史事件是什麼?
    可是到了戰國時期,情況變得不同,首先權力進一步下放,春秋時期諸侯代替周天子掌握實權,而戰國則是權臣控制各大諸侯。其次春秋時期土地兼併嚴重,基本上已經放棄了井田制,稅收按照土地的實際面積,可是到了戰國,土地、軍隊基本把持在權臣的手裡,最後,齊國的內亂,晉國的分裂,導致原先周朝的秩序徹底崩潰。所謂的禮儀基本沒有實際意義。
  • 戰國時代的變法為何如此之多?原因何在?
    ———《 商君書·更法》 說起變法,大家首先想到的應該就是春秋戰國時代,確實,春秋戰國時代是中國古代歷史社會發展進程中變法改革的黃金時段,在那一歷史時期,幾乎每一個諸侯國都曾經進行過變法。 變法的領域也十分的寬廣,形式多種多樣,為後世人們的發展提供了各式各樣的選擇,也讓文化擁有了多樣性,讓政治形勢更加豐富多彩。
  • 春秋戰國百家爭鳴,為何儒家、墨家成為韓非子眼中的顯學
    孔丘,無疑就是孔子了,儒家創始人;而墨翟,便是墨子,墨家創始人。要說儒家和墨家思想能夠成為韓非子心中的顯學,主要和儒家與墨家的思想特色,以及維護的階級有關。儒家主要強調社會禮儀制度,在維護貴族階級的利益上比較突出。而墨家思想就比較接地氣了,在那裡戰亂的年代,墨翟明顯是為社會底層手工業勞動者發聲的人。
  • 史鑑|討論俸祿與廉政問題時,不可忽略這個關鍵因素
    上述例子也說明了俸祿過低則官員基本所需不保,有悖於官之為官的顯赫與殊榮。明朝的皇帝幾十年輟政不朝,國家機器正常運轉主要得益於強大的官僚集團。歷代皇帝都深感於官吏的重要價值,在薄俸政策背景下,對於官吏法定俸祿外的非法收入,如常例、傢伙、耗羨等往往採取默認態度,並通過養廉銀、養廉地、恩俸、賞賜等合乎法令的方式補充薄俸的不足。
  • 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大局勢,法家如何走向政治舞臺?
    文丨老金聊史(文章原創,版權本人所有,歡迎大家轉發分享)春秋戰國時代,諸侯爭霸,百家爭鳴的歷史狀態出現在我國的歷史長河中。這對於東周是政治上的大分裂,是更是少見的混戰。隨著長時間的戰爭,人們在思想開始不斷的變革。
  • 日本的「大戰國時代」和中國的春秋戰國時代,有啥區別?
    中國春秋戰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在此期間,東周天子只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各諸侯國戰爭兼併不斷,最後發展到戰國七雄直到秦始皇統一中國。日本史學家用他們那生花妙筆把日本戰國時代描述的跌宕起伏,那麼真正的日本戰國時代是如何呢?公元1467 年,圍繞將軍繼承問題,室町幕府內部形成分裂,細川氏與山名氏兩大名的傾軋白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