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擇 · 讓挑剔變得簡單——
三明治,大概是西式早餐打入中國餐桌的利器
麵包,生de菜,火腿,芝士,蛋黃醬
沒一樣是中式食材
但它們合夥偽裝成烙餅
就這麼突破了國人味蕾的防線
故事的緣起,是先生公司因為取消了年會,讓員工自行選擇獎品:Diro #999 或 大宇三明治機。出於對三明治機的好奇,我選擇了後者。然後,開啟了西式烙餅之旅……
三明治機大概是個什麼東東?
以前的三明治,首先需要一臺烤麵包🍞機,就是👇這貨:
然後需要一個平底鍋,用來煎雞蛋🥚和火腿片。
而三明治機就是把兩者合二為一,烤盤可以煎雞蛋和火腿,也可以烘烤麵包片🍞,還能壓在一起,封邊。大概是這樣:
現身說法,講講我的大宇三明治機吧。
第一次嘗試的時候,我是這樣放的:麵包片+雞蛋(生的直接打在麵包片上)+火腿片(生的,直接放下去)+麵包片。結果是,等了大概10分鐘吧,麵包幹了,蛋沒有熟……這不過機子的鍋,是我的打開方式不對,重來一次……
第二次嘗試,我提前準備需要的材料,再夾在一起。
預熱時間為3~5分鐘。雞蛋打下去大概等了8分鐘。煎蛋倒是不粘盤的。
然後,放入一整套的三明治材料:麵包片*2,煎蛋*1,番茄*2,有點壓不下去……最後強行壓了,等了接近十分鐘。得到的一塊,被壓得很實的「壓縮餅乾式」三明治。
第三次嘗試,我放棄了兩片麵包面,直接:雞蛋+麵包片+火腿。這樣大概3分鐘就成了,取出來後對半切,就成了還不錯的「雙蛋式」三明治。
三次嘗試之後,雖然感覺雙蛋式三明治也可以作為日常早餐,但是跟Dior#999比起來還是不夠看的。時間長,烙餅不地道。不服氣的我,看了很多三明治機的評測,才發現,原來不是三明治機不好用,而是怎麼選很講究!
下面來看看,好的三明治機,到底是怎麼樣的!
三明治機乍看結構很簡單,無非就是機身和烤盤。
先來說說機身部分,是很簡單的,需要重點看的是:加熱方式,烤盤配件。
三明治機通常分為定時加熱和無定時兩種。定時加熱,就是可設定時間,通常有獨立開關。無定時加熱,就是達到一定溫度之後,自動停機,等溫度下降到一定的時候再重新啟動,就跟老式電飯煲差不多的原理。我的那個大宇,就是無定時的,一直不管的話,就會重新啟動n次。但無定時也有個好處,就是更傻瓜,也更便宜。
(左圖為無定時加熱,右圖為定時加熱)
三明治機的功率,一般在600w,如果是學生黨的話,鑑於宿舍條件限制,也可以選到500w以下的,但會大大影響加熱的速度。而機身下方一般要配備可以繞線的凹槽,這樣收納會更方便些。部分機身是可以豎立擺放的,就更省空間了。
其次就是看烤盤配件的豐富度了。如果對烘培有比較多想法的,可以選擇配盤比較多的,一般肯定有的是三明治盤和華夫餅盤。更為豐富的,還有雞仔餅盤/鯛魚燒盤/果塔盤/甜甜圈盤等等,不一而足。
(多烤盤配件舉例)
烤盤是決定三明治做得好不好的關鍵。除了樣式不同,烤盤還有什麼值得深究的?
首先是深度。
烤盤的深度決定,你能吃上巨無霸,還是只能吃單層吉列芝士漢堡。單盤深度大於9mm的,就能放一整套 麵包片*2+番茄*2+生菜*1+厚切火腿*2。太淺的就只能跟我一樣,吃「雙蛋式」了。但能提供烤盤參數的不多,只能目測。小熊的烤盤就是9mm,對比一下大概有數。如果對巨無霸有執念的,可關注Srue,它有深度為16mm的烤盤,雙層就3.2cm了,想放什麼不能??
(感受一下目測可見的深和淺)
當然也不是說越深越好,如果你跟我一樣是個胃口偏小的,一片麵包能吃飽就沒必要吃第二片,太深的盤可能就夾不到位了,麵包片會烘得不夠脆。
其次是大小。
這主要是指三明治盤,盤的大小要與麵包片契合得好。如果烤盤太小,麵包邊可能就華麗出圈了;如果烤盤太大,又滿足不了「封邊」的需求。所謂的封邊,就是把四邊壓實,達到這種效果👇
入手三明治機之後,真的後悔了,功課該做足啊!三明治機是值得入手的,如果選得好,其實可以玩出很多新花樣,分分鐘一個月不重樣。
Best wishes & good lu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