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文 不知道有多少人是這樣愛上啤酒的。盛夏傍晚,音樂節的演出臺架在空曠的廣場或者野外中央,一大群人熙熙攘攘地聚集在四周,期待搖滾歌手揮發的多餘荷爾蒙可以撕裂這死氣沉沉的燥熱。音樂節往往會和啤酒聯繫在一起,人人手上拎著啤酒,不時有一些文藝腔的女生,
身材高挑,光著腳,手裡拿著淡啤酒,她們把罐子抱在身前,就像地鐵裡的上班族手中拿著報紙一樣,從穿背心、大拖鞋的人群中擠過。誰都要找個痛飲的藉口吧。雖然啤酒愛好者的界定是個大話題,但是這樣的天氣和氛圍裡,葡萄酒太做作,威士忌倒是很酒脫,只要你酒量夠。總之,沒有什麼比一瓶冰鎮過的啤酒綜合考評更高—人們迷戀啤酒入口的節奏感,那些在喉頭跳躍的微苦的氣泡,緊接著酒氣發散而上,遊走刺激著舌根、鼻子、耳朵,直到最後背脊躥上的涼意緩緩蔓延開來。
「在大多數中國人眼裡,啤酒只是一種工具吧,為了喝而喝?」第一次見到美國人Andrew Brown,他還是一家五星級酒店的Bartender,現在他從事比利時啤酒在中國的代理和推廣工作。他擔心自己說得太直接、刻薄,「我知道中國現在有一些很懂行的啤酒愛好者,他們通常是一個封閉的交流圈。在這之外,很多人並不是因為啤酒好喝而喝的,不是嗎?青島、喜力、百威,在他們眼裡區別不大,也談不上什麼品牌忠誠度。」
他的觀點倒是和資深啤酒愛好者,大作家華盛頓·歐文的觀點一致,「喝啤酒的人一定要思考啤酒。」《華爾街日報》前記者肯·威爾斯還曾經寫過一本名為《美國啤酒文化旅》的專著,在他看來,啤酒已經成為這個社會最尋常的萬靈藥—啤酒是體育和觀眾不可分割的伴侶、通向興奮的大門、上班族的鎮靜劑和大學生活的發酵劑。
「並不是只有德國人才熱衷於喝啤酒,其實在歐洲,捷克、比利時、愛爾蘭、丹麥的人均啤酒消耗量都比德國更大。我們熟悉的世界級大品牌喜力,就是來自低地小國荷蘭。另一個巨頭嘉士伯則是來自更小的丹麥。比利時則像個微型的啤酒天堂。」An-drew說。
Andrew籠統總結各個啤酒產地的不同特點,德國啤酒種類多,在配餐上開發全面,比利時啤酒味道比較濃烈,英國啤酒酸味突出,西班牙啤酒口感相對清淡,捷克啤酒最正宗,以北美為例的
新世界啤酒非常易於飲用,適合初入門者。
「大多數最好的比利時啤酒是直接灌裝的,未經過巴斯德高溫消毒和過濾。所以他們仍然是"活的",而非死啤酒。」Andrew很遺憾的是,大品牌的宣傳方向以及現代衛生「常識」裡對酵素、微生物的抵制,很多人無法接受未經消毒的啤酒。「如同好的葡萄酒一樣,有了活的酵母,酒體在瓶內還會不斷的變化,越來越醇和。這就意味著直接灌裝啤酒在多年以後仍然保持鮮美,而經過巴氏消毒的啤酒可能已經不堪飲用了。」
事實上,以前的人可沒有那麼講究,啤酒是歐洲中世紀時期最常見的飲料了,由於當時水的純度很少能得到保證,而啤酒在釀造階段中有煮沸的過程,反而含酒精飲料成為水的有效替代品,另外,當時在歐洲北部和東部地區很難或不可能進行葡萄的種植,所以啤酒就成為那些地區社會各階層的民眾日常的飲品。在啤酒的黃金時代,以英國為例,年人均啤酒消費量達到275-300升,每頓飯都有啤酒。
但這個時代已經過去了,飲品選擇的多樣性以及啤酒營銷的某些狹隘市場定位,把啤酒與流行文化、狂歡、體育、粗野隨意、不健康過度綁定,啤酒也因此失去了一部分客戶群,一些市場研究報告指出,隨著葡萄酒市場份額的擴大,啤酒的空間被相應地壓縮了。
一項聯合了沃頓商學院等知名院校的啤酒形象改變計劃慢慢地在實施,該營銷活動強調啤酒的社會性及藝術性—很少人知道,華盛頓、傑弗遜和富蘭克林都是啤酒釀製高手,這是名人效應,而葡萄酒行業從來都把這一點看成必備步驟,他們還談論著葡萄酒的釀造過程、釀酒的藝術性、使用的天然成分以及多樣的風格。這些都是啤酒行業缺失的形象。
美樂啤酒公司(Miller Brewing)在早前的一個廣告計劃被作為正面案例,他們推出美樂淡啤時,原本旨在吸引女性消費者。但是他們不可能在女性身上孤注一擲,因為女性的飲酒量不多,所以他們把廣告改為「美妙口味不可言傳」,這樣的話,一個胖子就可以每晚喝啤酒而不會感覺自己是個粗鄙的人了。
品類眾多的小體量精釀啤酒、小廠牌出品的高品質啤酒以及在此基礎上的創新,被認為是這波浪潮中的亮點所在。Andrew認為與紅酒和烈酒相比,啤酒的釀製工藝相對簡單,因此創業者眾多。「往簡單了說,你在自家廚房就可釀製啤酒。」如果這種趨勢以國家為單位,不得不提比利時和英國,比利時這個小國家擁有的釀酒廠數量和啤酒種類令人驚異。而且眾多啤酒館裡供應的啤酒品種可以多達百種(安特衛普的Kulminator的酒單上列出了超過400種啤酒)。很多頭一次接觸比利時啤酒的人都會被繁多的選擇搞的不知所措。難怪比利時釀酒業聯盟稱自己的國家是「啤酒天堂」。「他們創造起那些口味獨特、風格各異的啤酒時,其天馬行空的想像力仿佛不需刻意,只是信手拈來。比如將多種小麥原料釀製調合就成了有著"香檳啤酒"美稱的、泛著細緻氣泡的 Gueuze 啤酒。又或者他們在啤酒裡加入各種各樣的水果,就成了女士們為之深愛的 Kriek 啤酒。」Andrew說,「比起德國和捷克,比利時人估計算不得世界上最愛啤酒的人,但他們一定是世界上最富探索精神的飲客。我聽說英國人平均每年只喝一種啤酒,而比利時人每個時期會嘗試7種不同的啤酒。」
英國人的困執和守舊使他們無比迷戀、品嘗這些非量產或是傳統釀製方法的滋味,他們成立了CAMRA(Campaign for Real Ale)組織—Ale和Lager是相對的兩種啤酒發酵方法,後者被認為口味更加新鮮、清爽和幹冽,歸功於捷克人和德國人的喜愛,它徵服了世界並且現在佔全球啤酒消費總量的95%,我們喝的青島、燕京、哈啤、雪花等等都屬於這一類。
好在如果你懂啤酒,總能喝到不一樣的東西。比如說新崛起的啤酒城市英國謝菲爾德。當你乘坐火車到達謝菲爾德車站時,估計就再也不願出去了。位於1站臺的Sheffield Tap酒吧長長的吧檯上擺放著10木桶手拉式麥芽啤酒,8桶桶裝啤酒,4桶窖藏啤酒和1桶蘋果酒。這家酒吧翻新了1967年就停業了的鐵路舊店面。老闆Jamie Hawksworth承認他低估了北方城市的人們對工藝啤酒的喜愛程度。他說,「我們以為每星期可以賣10桶,但是開業的頭兩周就賣了110桶。」這類酒吧成為小啤酒廠快速發展景象的一部分。
《走進酒吧的人》一書的作者Pete Brown說:「謝菲爾德有深厚的工業底蘊和手工勞動的傳統,這些因素滋養了當地人的飲酒文化。工業垮了,但啤酒文化沒有。」
美國人也看到了精製啤酒的市場前景,精釀小啤業甚至在國會也有利益代言人。美國國會眾議院在2007年專門成立有一個小啤酒釀造商黨團基層組織,「美國兩黨幾乎在所有議題上都有分歧,唯獨在我們這個組織,大家的共同利益最多,誰不想喝到美味的精釀小啤呢?」這個黨團的聯合主席說。
TIPS:酒單
ShockTopBelgianWhite
比利時
像其他大部分Anheuser-Busch公司產品一樣,品質好,但是很難擁有到。這種啤酒對於想嘗試比百威淡啤更與眾不同的其他飲料的人來說是明智的首選。也適合初次接觸酒的人。在品嘗時,與新鮮水果搭配佐餐,如檸檬、橙子等,味道更佳。
BudweiserBudvar
捷克
捷克南方的啤酒之都Budweis強調啤酒的麥芽和清淡,這座城市位於Moldau河畔,由1200年的修道院發展而來。Bud-weiserBurgerbrau啤酒坊成立於1795年,他們在1853年生產了當地的第一款Lager啤酒。它和現在聲勢浩大的美國百威不太一樣,據說美國人沒有拿到Budweis-er真正配方。相比於這款,美國的百威其實就是水。
DeDolleBrouwers
比利時
這間叫做瘋狂釀酒師的啤酒沙龍生產幾種獨特的啤酒。Oerbier(歐樂紅啤酒)比較受歡迎而且在市面上容易找到,另外幾中深色的麥芽啤酒也不會令人失望,風格各異,略帶酸味。
艾丁格黑啤
德國
中國市面上比較常見的德國啤酒,巴伐利亞小麥啤酒,根據1516年德國啤酒純釀法釀製,口味非常德國。艾丁格是世界上銷售量最大的德國啤酒,在德國當地也享有「小麥王」的稱號。入口平順不苦澀,小麥香味很濃厚。
hoegaarden
比利時
福佳小麥啤酒始於中世紀1445年,僧人們在閒暇時間開始釀製葡萄酒和啤酒,據說第一瓶啤酒是酸的。如今已是世界著名的比利時啤酒品牌。hoegaarden是小麥啤酒的發源地。福佳白啤酒的味道酸甜,有一股香菜味和淡淡的橙子味。
Trappist(特拉普啤酒)和修道院啤酒
比利時
以前,每個修道院酒釀造自己的啤酒來滿足教士的需求,或者供訪客品嘗。今天這類啤酒只在少數修道院內釀造,只有在特拉普派教士直接監督下釀製的啤酒才能叫做「Trappist」。目前僅存六家這樣的酒廠(荷蘭的LaTrappe酒廠於上世紀早期停產,所以現在特拉普啤酒僅在比利時生產)。他們分別是 Achel、Chimay、Orval、Rochefort和Westvleteren。
Faxe
丹麥
Faxe啤酒採用穀物發芽所產生的麥芽加熱研磨形成麥芽汁,加入酒花、酵母在銅或不鏽鋼容器內混合發酵、過濾,該過程中採用80米左右的深層地下水釀造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