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毀了聖母院,不要再毀了法蘭西

2021-01-16 烏鴉校尉


烏鴉上尉作品

首發於微信號 烏鴉上尉

微信ID:CaptainWuya


1830年7月,維克多·雨果

已經拖稿拖了1年多了

出版商忍無可忍

給雨果下了最後通牒

這本書說好去年就要出版的

我已經看在你的面子上寬限很久了!

今年年底稿子再交不上來

那就交一大筆違約金吧!


雨果也很無奈

不是他想拖稿

是當時的法國真的太精彩了

工業革命帶來的發展

讓法國的經濟和文化飛速地進步

本來,1829年夏天

雨果跟出版商約好了

年底之前就把小說寫完


然而,自從回到家之後

他先是緊跟法國文學界潮流寫詩歌

然後又寫劇本吐槽法國法律


等到雨果東一下西一下

搞了無數事的時候

他才猛然發現

出版商都讓自己拖稿拖了好幾輪了

但是小說還一個字沒動呢!


到了7月份,憤怒的出版商

給雨果下了最後通牒

雨果的錢包已經癟了

但偏偏在這個時候

雨果的太太剛生了第5個小孩

奶粉錢還沒著落呢!


我們的雨果先生

終於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

為了讓自己不要出去浪

他脫光了衣服

讓管家把自己的衣服統統藏起來

還把自己帥氣的頭髮剃了一半

讓自己想出門都出不去

然後用了半年時間

一口氣寫完了一本傳世名著

——《巴黎聖母院》


雨果之所以想寫巴黎聖母院

是因為他是個建築、文物愛好者

以前,雨果在巴黎聖母院裡徘徊的時候

曾在兩座鐘樓之一的黑暗角落裡

發現了牆上有一個手刻的詞:

ANÁΓKH(命運)

沒有人知道

這個詞的含義是什麼

又是在什麼情況下刻下的


但是,雨果想要在自己的新書裡

寫出這個滿載歷史的巴黎聖母院

也寫下那個法蘭西曾經的光輝時代


巴黎聖母院的建立

要追溯到12世紀的路易六世

在路易六世繼位前

還沒有「法國」這個概念

皇室領地只有下圖幾點黃色

大片的土地屬於軍閥

南邊是英國人的領地


在當時法國這片土地上

到處都是草頭王

每個城堡就是一個獨立領地

在老百姓眼中

上帝最大,自家領主第二

至於國王,那是聽都沒聽過


面對四分五裂的國家

路易六世重整軍隊

許諾給各地市民減稅

在市民支持下打了大小數百場戰爭

徵服了法國全境


到路易七世繼位時

國土面積和今天的法國相差無幾

「法蘭西民族」這個概念

第一次登上了歷史舞臺

圖:紅色是皇室直屬領地,白色區域

也在王朝完全控制之下


1160年,經過一段時間的勵精圖治

巴黎已經成為了歐洲

最繁華的大都市

法國老百姓都信奉天主教

可是大家卻發現

每年數以百萬計的人前來朝拜的教堂

已經用了快700年了!

這教堂又小又破

連菜市場都不如


主教一看,哎呀我們巴黎這麼繁榮

可是歐洲的中心啊

怎麼小教堂這麼破破爛爛的呢?

不行,一定要給我修一個好的!


於是,主教大手一揮

自掏腰包要建新教堂

這一修,就修了兩個世紀


1163年,教皇亞歷山大三世

親自過來奠基

在法國巴黎的心臟部位

巴黎聖母院拔地而起


很快,全歐洲的能工巧匠

無數的石匠師、木匠師、鐵匠師

雕刻師、玻璃雕切師們

都湧來了巴黎


歷史上從來沒有人建造過

如此莊嚴大氣的教堂

修建它的難度

也是世所罕見

因為當時沒有大吊車

沒有測量技術,沒有鋼筋混凝土

沒有現代建築中所擁有的一切

這些工匠們有的

只有無窮無盡的創造力


建造教堂的土地不夠了

工匠們便用了2年時間

填河造了一塊陸地出來

再在陸地上鋪設了一條全新的街道


當時沒有鋼筋混凝土

建築物普遍都建不高

超過30多米就不穩了

再加上教堂普遍採取拱券結構

更容易發生坍塌裂縫

工匠們便獨創了「飛扶壁」

外牆上立起來一圈支撐

硬生生地把教堂支撐起來

在其他教堂只有幾十米高的時候

巴黎聖母院卻達到了90m高


巴黎聖母院的塔尖有93米高

在頂端直指上帝

它是一個教堂的靈魂

但是當時沒有吊車這種設備

從未有人造過90多米高的塔尖

工匠為了完成它

在數百英尺高空無防護作業

由於上下困難

他們大多數人在空中吃睡

最長達到了半年之久


教堂的大廳要能容納足夠多的人

工匠就以人力拉來長達35米的柱石

支撐著巨大的拱頂

建成以後的大廳

寬48米、深130米、高35米

可以容納上萬人之多


大廳之外,巴黎聖母院的主立面

也是建築史上最濃墨重彩的一筆

其本身就是最和諧的黃金比例

立柱和裝飾帶

又把立面劃分成九宮格的比例

每一個格子也都是黃金比例

設計巧奪天工


主立面上有玻璃的玫瑰花窗

直徑長達12米

是歐洲最大的圓形薔薇花飾

那時候還沒有燒制大塊玻璃的技術

我們現在看到的

細細密密的彩色玻璃渣

都是工匠們一個一個挑揀

一顆一顆用心打磨鑲嵌上去的

陽光照射進來

彩色玻璃的光與玻璃同色

流光溢彩,令人目不暇接


而且,這些玻璃窗

表現的都是聖經裡的故事

讓目不識丁的人也能閱讀


教堂的各個角落裡

在無人可至的尖頂

在教堂欄杆邊緣

還留有無數栩栩如生的石雕

雖然這些石雕的位置

常常幾百年間都不可能有人跡

當時的歐洲工匠仍然嘔心瀝血

將所有的細節一點一點雕刻清楚


還有鐘樓上

當時全球最大的重達6噸的大鐘

它建成以後,法國歷史上發生的

很多重大的事件

都是由它來宣告的


在巴黎聖母院之前

教堂建築大多數笨重粗俗

沉重的拱頂、粗矮的柱子

厚實的牆壁、陰暗的空間

使人感到壓抑


然而,巴黎聖母院幾乎打破了

所有的傳統和束縛

創造了一種全新的輕巧的骨架券

教堂的拱頂輕盈而通透

空間升高了,光線充足了

頂部聳立的鐘塔和尖塔

像一把利劍衝破天空


巴黎聖母院建成之後

就成了當時西方世界裡最大的教堂

也是哥德式建築的鼻祖

成了整個歐洲建築史上

一個劃時代的標誌


用雨果在書裡的話來說就是

「它是一曲用石頭譜寫成的雄壯的交響樂

是一個人和一個民族的巨大傑作!」


與此同時,在修建的這200年的歷史中

巴黎聖母院也一路見證了

法國的成長和壯大

13世紀,在歐洲群雄之中

法國逐漸成為了大陸霸主

帶著大家搞了第二次十字軍東徵

在基督教世界中

這是至高無上的榮耀


十字軍鐵蹄從大陸西邊出發

一路向東,把法國文化傳遍了歐洲

歷經200年終於建成的巴黎聖母院

也成了法國強大和繁榮的象徵


到了18世紀時

法國王室腐朽了下去

沉迷在享樂之中

巴黎最流行的不再是藝術和文化

而是香水和長筒襪


法國的資產階級

成了社會進步的力量

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

法國人把國王送上了斷頭臺


巴黎聖母院作為王權的象徵

成為了被人民打倒的對象

聖母瑪利亞的塑像

被自由女神像取而代之

耶穌十字架被移走

珍貴的文物被搶奪一空


後來,拿破崙上臺、波旁王朝復闢

各個派別爭權奪位

從拿破崙上臺到1814年巴黎被攻佔

短短的14年間

法國參與了大大小小40場戰爭

每個政權在位的時候

都會按照自己的意思改建、拆毀

原來的建築物

其中有不少都是上百年的文物

在反反覆覆的政權更替中

巴黎早已是一片狼藉


巴黎聖母院成了藏酒的倉庫

成了乞丐、流浪漢的容身之所

那個代表了法國藝術的巴黎聖母院

已經慢慢黯淡了下去


雨果是一個喜歡文物的人

他太熱愛這些古建築

雨果感到很傷心

雖然巴黎聖母院曾經是王權的象徵

但歸根結底

它是法國工匠們嘔心瀝血

用幾代人創造出來的藝術品

它是屬於法國人民的

是法國人當年輝煌的見證

也是全人類的驕傲


在《巴黎聖母院》這本書裡

雨果通過描寫一個

美麗的波希米亞女郎慘遭迫害的故事

揭露了宗教的虛偽、貴族的荒淫

國王的殘暴野蠻

謳歌了善良勇敢的勞苦大眾

肯定了人民群眾的積極意義


他筆下所描寫的

已經不單單是他喜歡的巴黎聖母院

更是他身處的那個

榮譽和骯髒同在

偉大和渺小並存

正經歷著巨大變革的法蘭西


這本書在1831年一經出版

就引起了巨大的轟動

隨後在1832年迅速再版

因為在書裡,雨果不止一次地提到

巴黎聖母院已經又破敗又凋敝了

說不定什麼時候

它就要從這個世界上消失了


讀者們知道之後

就紛紛自發給巴黎聖母院捐款

請求修繕它

在民意的推動下

1844年,建築師奧萊·勒·迪克

開始主持巴黎聖母院的修復


整個工程持續了20多年

伴隨著法國革命後國力的逐漸壯大

巴黎聖母院也一點點修繕完畢

雨果拯救了巴黎聖母院

也給法國人的藝術史

留住了必要的記憶


就在巴黎聖母院完工後沒多久

1860年,英法聯軍入侵中國


雨果不僅是個很喜歡文物的人

他對中國也有很深的了解

在啟蒙運動之後

伏爾泰等法國思想家

就非常推崇強盛繁榮的中國

在別的國家,法律用以治罪,而在中國,法律作用更大,用以褒獎善行


如果說有些歷史具有確實可靠性,那就是中國人的歷史,當我們還在森林中流浪時,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的中華帝國,已經治理得井井有條了


在雨果的學生時代

他就閱讀過先賢的巨著

這些書裡面描述的

文明先進的中國

也寄託了他所有的美好幻想 


雨果把新買的房子

起了個中國式名字——高城仙居

客廳中全是中國瓷器


雨果生平最大的愛好

就是畫中式水墨畫

他一生中前前後後

創作了3000幅中國水墨畫



有次看英國人畫的中國風情時

雨果偶然見到了圓明園

恢弘的宮殿,精巧的水池

讓雨果嘆為觀止:

「如果沒看過這幅畫,誰能相信

這居然是人間景象?」


在雨果的心中

圓明園和巴黎聖母院一樣

同樣是人類藝術史上的巔峰

無可比擬的傑作


可是,英法聯軍卻把這一切付之一炬

清王朝腐朽到了骨子裡

這個曾經強盛的國家

現在已經氣息奄奄

保護不了自己的文化


這場燒了三天三夜的大火

成了清王朝衰亡的註腳

那個雨果夢想中的萬園之園

那個全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

就這樣毀於一旦


雨果在給巴特勒上尉的信裡

憤怒地寫道:

在世界的一隅

存在著人類的一大奇蹟

這個奇蹟就是圓明園

藝術有兩種淵源

一為理念——從中產生歐洲藝術

一為幻想——從中產生東方藝術

圓明園屬於幻想藝術

一個近乎超人的民族所能幻想到的一切

都薈集於圓明園

……

為了建造圓明園

人們經歷了兩代人的長期勞動

後來又經過幾世紀的營造

究竟是為誰而建的呢?

為人民

因為時光的流逝

會使一切都屬於全人類所有

……

人們一向把希臘的巴特農神廟

埃及的金字塔、羅馬的競技場

巴黎的聖母院和東方的圓明園相提並論

……

有一天,兩個強盜闖進了圓明園

一個強盜大肆掠劫

另一個強盜縱火焚燒

從他們的行為來看

勝利者也可能是強盜

一場對圓明園的空前洗劫開始了

兩個徵服者平分贓物

真是豐功偉績,天賜的橫財!

兩個勝利者一個裝滿了他的口袋

另一個看見了,就塞滿了他的箱子

然後,他們手挽著手

哈哈大笑著回到了歐洲

這就是這兩個強盜的歷史

在歷史面前,這兩個強盜

一個叫做法蘭西,另一個叫做英吉利


對他們,我要提出抗議

並且謝謝您給了我抗議的機會

統治者犯下的罪行同被統治者是不相干的

政府有時會是強盜

可是人民永遠不會!

圖:雨果痛斥英法聯軍的手稿


在餘生中,雨果還多次說:

「大火不僅破壞了一個東方文明

更是讓我心愛的祖國

淪為了令人不齒的強盜

這次劫掠,摧毀了2個國家」


在這場大火之後

中國作為一個曾經強盛的文明

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迅速衰落下去

與此同時,英法為主的西方文明

成為了世界的主導者


一個時代落幕了


對於法國來說

巴黎聖母院是他們的文化象徵

它見證了拿破崙的加冕


見證了聖女貞德的平反


也見證了兩次世界大戰的戰火

圖:1945年在巴黎聖母院內宣讀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的讚美詩


巴黎聖母院

親歷了法蘭西曾經的光輝和興盛

也體會了它的動亂和衰亡


但是就在昨天晚上

2019年4月16日0點50分

巴黎聖母院屋頂出現大火

火勢隨後迅速蔓延

導致整個屋頂三分之二的面積被燒毀

擁有800年歷史的標誌性尖塔

在法國人的哭泣和悲傷中

轟然倒塌


一百年前,法國是一個強大的工業國

流水線一眼望不到頭

甚至造出了幾十米長

能飛越幾百公裡的飛艇

在今天看來都極具科幻感


可如今,旅遊業佔法國GDP的比例

已經接近了30%

文化古蹟成了法國的經濟支柱


在1635年,法國為了弘揚文化

雄心勃勃的黎塞留首相

一擲千金辦了法蘭西學術院

教來聖母院朝聖的貴族學法語

向歐洲傳播法國的藝術文化

圖:負責推行法語的「法蘭西學術院」


可如今,在法國的財政預算裡

政府的錢絕大多數

都花在了給人發福利上


而對文物的保護上

法國的預算卻少得可憐


法國文化部門甚至要自己發行彩票

填補財政上的虧空

在800年前,法國曾經可以調動

全歐洲最優秀的工匠

最有創造力的藝術家

用200年,幾代人的時間

去完成一個偉大的建築物

圖:教皇亞歷山大三世,為聖母院

進行開工禱告


可如今,就連大火後的修繕工作

法國也無法獨立完成了

就在事故之後

馬克龍已經宣布

將發起國際籌款活動重建


也許,同多年前的那場大火一樣

這場大火帶走的

也不僅僅是一件

全人類的藝術瑰寶

還有一個已經悄然落幕的時代

烏鴉上尉整理編輯

首發於微信公眾:烏鴉上尉(ID:CaptainWuya)

如需轉載,請後臺留言。

分享給朋友或朋友圈請隨意


參考資料:

搜狐軍事:《讀法國名著<巴黎聖母院>,跟著雨果走進19世紀初的法國 》

中華書局:《雨果和圓明園》

中國社科院:《列國志:法國》

相關焦點

  • 巴黎聖母院的火,雨果的淚
    可以說,哥德式建築是法蘭西文化的代表之一,是凝固的法蘭西文化,一直是法國人民引以為豪的文化精粹。「哥德式建築」起源時間是12世紀,這正是巴黎聖母院開始建設的時間;「哥德式建築」首創於法國北部,這正是巴黎所在的位置。沒錯!巴黎聖母院正是哥德式建築的重要代表作之一,被譽為最美的哥特建築之一。
  • 歷史上的KOL|維克多·雨果之夜:那些法蘭西愛恨中的藍白紅
    這一次,我邀約雨果在1874年,這一年他剛出版了《九三年》,雨果晚年的這部經典巨作,用最獨立的人格去描繪法蘭西的愛與輝煌。這一年他72歲,晚年的創作到達巔峰,構築出法蘭西這個獨特的堅強,浪漫之都,為真善美而綻放。時空訪談之旅也開始了,我覺得其他的禮物都略顯庸俗,於是購買了一款正版的法國著名遊戲公司育碧的遊戲《巴黎聖母院:時光倒流之旅》。
  • 從被燒毀的巴黎聖母院,來看法蘭西民族的微縮史
    在社交網絡上,100多年前維克多·雨果那段描寫聖母院大火的著名文字,生出了一番「歷史總是押著相似的韻腳」的惆悵:人人都抬眼觀察教堂的上層。所見是一片奇異景象。在最高層走道頂上,在中央花瓣格子圓窗的上面,熊熊烈焰在兩座鐘樓之間騰起無數火星的旋渦。……鐘樓上的無數鬼怪和巨龍塑像顯出陰森悽慘的模樣。火焰跳動不定,閃閃爍爍,看上去這些塑像也在跳動。
  • 雨果,《巴黎聖母院》永遠不朽的「果」
    小時候,曾看過一部電影《巴黎聖母院》,頭腦中一直記憶著那醜陋的卡西莫多和美麗的愛思美達斯。但因為太小的緣故,對電影的情節和故事內容都完全模糊了。高中時期,開始閱讀世界的文學作品時,維克多·雨果的《悲慘世界》一書中的內容深深地打動了我。一個偷麵包而被判刑的冉阿讓,從窮苦逆襲為一個樂善好施的英雄人物,也曾成為我最喜愛的人物之一。卻不知道小時候看的電影《巴黎聖母院》,也是維克多雨果的作品。
  • 【賞析】雨果《巴黎聖母院》
    柳鳴九主編的《法國文學史》認為《巴黎聖母院》是「善良的無辜者在專制制度下遭到摧殘和迫害的悲劇」,小說的矛頭直指封建教會和專制的國家機器,是在當時歷史條件下「對封建時代的再批判,也是雨果自己對青年時期保王態度的一次總清算。它體現了三十年代資產階級反封建思想的最高水平。」
  • 餘中先:巴黎聖母院與《巴黎聖母院》
    6月26日,法國巴黎檢控官結束對巴黎聖母院大火的初步調查,稱火災很可能由燃燒的香菸或電路故障引起,排除人為縱火的可能。巴黎聖母院牽動著世人對它的關注,眾所周知,因為雨果的小說,巴黎聖母院超越了文學和時代,成為了極具代表性的世界歷史文化地標。撰文 | 何安安巴黎聖母院?還是《巴黎聖母院》?
  • 維克多·雨果「預言」了巴黎聖母院的大火?
    巴黎聖母院(Cathédrale Notre Dame De Paris)建造於12世紀,是一座哥德式風格基督教教堂,是古老巴黎的精神與文化象徵。去年4月17日巴黎聖母院遭遇的火災,使人們再次回憶起雨果的小說《巴黎聖母院》。1829年維克多· 雨果創作此小說,當時巴黎的貴族與宗教的黑暗勢力,封建等級制度十分殘酷。
  • 巴黎聖母院 法國人的靈魂家園
    這位多次參加十字軍東徵、建立了法蘭西王國司法制度的虔誠國王,把這些聖物保留在巴黎聖母院,從而大大提升了巴黎與巴黎聖母院在基督教世界中的地位,他本人死後也被羅馬教廷封為聖人。從此以後,巴黎與巴黎大主教駐地的巴黎聖母院之聖地地位保留至今。每當法國、巴黎發生重大事件時,巴黎聖母院的鐘聲總是伴隨著人們的喜怒悲歡。
  • 雨果《巴黎聖母院》優美句子 《巴黎聖母院》對卡西莫多的描寫
    《巴黎聖母院》是法國文學家維克多·雨果創作的長篇小說,1831年1月14日首次出版。  《巴黎聖母院》以離奇和對比手法寫了一個發生在15世紀法國的故事:巴黎聖母院副主教克羅德道貌岸然、蛇蠍心腸,先愛後恨,迫害吉ト賽女郎埃斯梅拉達。面目醜陋、心地善良的敲鐘人卡西莫多為救女郎捨身。
  • 雨果《巴黎聖母院》裡的卡西莫多是怎樣的《巴黎聖母院》優美語段...
    [海峽網]《巴黎聖母院》是法國文學家維克多·雨果創作的長篇小說,1831年1月14日首次出版。《巴黎聖母院》以離奇和對比手法寫了一個發生在15世紀法國的故事:巴黎聖母院副主教克羅德道貌岸然、蛇蠍心腸,先愛後恨,迫害吉ト賽女郎埃斯梅拉達。面目醜陋、心地善良的敲鐘人卡西莫多為救女郎捨身。
  • 秋遊圓明園——雨果與圓明園
    作者/臨海憑風下了高鐵,從西門進入圓明園後,隨著人流,經過綠樹掩映的山丘和湖河蕩漾的水域,終於來到了被英法聯軍毀之一炬的殘片碎石,但是找了很久,還是沒有找到人們認可的現存的「圓明園」標誌的似兩扇大門的大柱子。
  • 【文化】巴黎聖母院五個不為人知的歷史,你聽說過嗎?
    蜚聲世界的法國巴黎地標建築——巴黎聖母院,在熊熊火光中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近日,修復團隊宣布重啟對大教堂的修復工作重新吸引人們的注意。 巴黎聖母院(Cathédrale Notre Dame de Paris),這座基督教教堂,是哥德式建築的曠世傑作,也是巴黎的古老象徵。
  • 名著推薦:《巴黎聖母院》
    昔日裡的巴黎聖母院2019年4月16日凌晨,一場大火將巴黎聖母院燒成灰燼。今天為大家帶來的是它的同名小說:《巴黎聖母院》維克多·雨果維克多·雨果,法國作家,19世紀前期積極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家,人道主義的代表人物,法國文學史上卓越的資產階級民主作家,被人們稱為「法蘭西的莎士比亞」。
  • 法國浪漫主義文學領袖雨果漫像
    出生地:法國貝桑松 出生日期:1802年2月26日 逝世日期:1885年5月22日 職 業:文學 ,小說家 畢業院校:法蘭西學院 主要成就:法國浪漫主義文學運動領袖 代表作品:《巴黎聖母院
  • 法語文學學者董強:雨果將巴黎聖母院精神化了|獨家
    導語:當地時間4月15日下午6時50分左右,法國巴黎聖母院發生嚴重火災。作為巴黎最著名的文化地標與宗教場所,聖母院的損毀引起了來自世界各國的關注和痛惜。鳳凰網文化第一時間連線了中法文化比較研究專家、北京大學法語系主任董強。作為深耕法國文學、文化的學者,董強指出,巴黎聖母院藉助雨果的同名小說,由有形的建築轉化為無形的精神象徵深植於人們心中,這是它最獨特之處。
  • 維克多·雨果:一位實打實的斜槓青年
    法蘭西的莎士比亞是誰?以《巴黎聖母院》為例,1829年,七月革命前夕,封建統治的黑暗與殘忍,促使雨果動筆寫下《巴黎聖母院》。從此一座偉大的建築和15世紀的故事聯繫到一起。而「愛情」故事的背後,是光明與黑暗抗爭的社會,切實折射出一個暗潮洶湧的時代。
  • 大得傳書之巴黎聖母院
    巴黎聖母院自從有了大得傳書,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們寫文章沒素材啦。今天,就讓我們走進《巴黎聖母院》的殿堂。維克多·雨果法國19世紀前期積極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家,人道主義的代表人物,法國文學史上卓越的資產階級民主作家,被稱為「法蘭西的莎士比亞」。
  • 巴黎聖母院歷史的瑰寶
    我很小的時候就知道法國有巴黎聖母院,我記得高中時讀過雨果's的小說《巴黎聖母院》,後來一部同名電影被介紹到中國,這使我對巴黎聖母院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今天,我終於有機會參觀這座古老的教堂,我的心不由自主地產生了一種興奮和崇拜的感覺。
  • 電影《古教堂大救援:爭分奪秒拯救巴黎聖母院》探尋聖母院修復
    法國最著名哥德式建築、法蘭西最重要的文化遺產之一巴黎聖母院於2019年4月遭遇了百年難得一遇之大火,整個教堂頂幾乎被大火摧毀,隨後法國政府承諾將在五年內完成巴黎聖母院在此次大火後的的修復工作。
  • 巴黎聖母院追憶
    數年前我到過巴黎,巴黎聖母院那高聳入雲的塔尖在我的記憶裡依然美好。知道巴黎聖母院,初始於雨果的小說。那個美麗野性的埃斯梅拉達,那個醜陋善良的卡西莫多,那個變態冷酷的弗羅洛等,已沉澱為我們這代人致青春的文學記憶。「你相信巴黎聖母院有一天會消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