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底,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主任曲探宙在接受媒體專訪時指出,為構建完善的南極內陸考察航空運輸和應急救援體系,我國有望在今年完成首架極地考察固定翼飛機的購置。飛機型號是巴斯勒公司生產的 BT-67,造價約9000多萬元人民幣。中國極地研究中心主任楊惠根認為購置固定翼飛機將使我國南極科考步入「航空新階段」。
BT-67的前世今生
其實,細心的讀者一看到圖片上的BT-67,都不會感到陌生,在我國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題材的影視作品中經常能看到它的身影:蔣介石的專機「美齡號」是這種飛機;駝峰航線大量使用這種飛機;1946年重慶國共談判期間,毛主席為首的中共代表團多次乘坐這種飛機往返延安—重慶;現在在中國航空博物館也能找到它的身影……這架現在稱為BT-67的飛機就是當年的DC-3或者它的軍用型C-47,只不過由巴斯勒渦輪改裝公司把它改造了一番,最主要的是把活塞發動機更換成了渦輪螺槳發動機。
DC-3於1935年12月17日首次試飛,距今已快80年了。DC-3在投產後不久就爆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DC-3被美國陸軍航空隊選作軍用運輸機,編號C-47,產量達到12748架,加上蘇聯、日本還仿製生產了數千架,生產總數超過了17000架。C-47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被二戰盟軍總司令艾森豪將軍譽為「對戰爭最有貢獻的四種裝備之一」。作為民用機,DC-3是世界航運史上第一種讓經營者不靠補貼或郵運,只靠客運就能賺錢的航班飛機,堪稱民航運輸業的第一隻「金飯碗」。1939年,美國95%的空運作業都是用DC-3完成的,大大促進了美國航空運輸的發展。
在DC-3問世近半個世紀後,有人從為DC-3更換發動機的過程中看到了新的商機。這個人就是沃倫·巴斯勒。巴斯勒從小痴迷航空,1957年他就經營了一家通用航空地面服務站(FBO)和一家小型貨運航空公司,用DC-3開展出租飛行服務。根據自己飛DC-3的體會,他覺得DC-3飛機機體漂亮、穩定且很結實,廢棄不用非常可惜,只把發動機更新換代並裝備一些現代化設備,還能飛很多年。出於對DC-3的鐘愛,他立志要讓它服役超過100年,於是他與人合夥成立了巴斯勒渦輪改裝公司(BTC),把裝活塞發動機的DC-3/C-47改裝為換裝加拿大普惠公司PT6A-67R渦輪螺槳發動機的BT-67型,並於1990年2月獲得聯邦航空局(FAA)頒發的「補充型號合格證」(STC)。不幸的是,1997年3月,正當改裝業務欣欣向榮的時候,巴斯勒在一次為準備交付的BT-67空中攝影時,兩架飛機在空中相撞墜毀,巴斯勒和3位公司員工死於非命。巴斯勒生前累計飛行了30000小時,光是飛DC-3就超過15000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