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溪妹兒》——
用簡單的字,說複雜的事;
童真的眼,作鏡觀天。
杭州餘杭區奢侈了一把!
有人可能好奇:有多奢侈?如何奢侈法?
告訴你,人家街辦8個崗位,全部招的清一色北大清華碩、博畢業生。
哦哦,開玩笑的吧?
不,沒開玩笑。
幾天來,朋友圈、微信群爭議不停,熱度不減。
圖源:網絡
錢江晚報8月22日出了「現場」,到相關部門採訪,證明確有其事。只不過時間不對,不是發生在今年,而是發生在2018年。
2018年發生的事,兩年前不熱,現在來熱。
好比兩年前打溼了腳,今年才打噴嚏,有意思。
更有意思的在後面。
第一種認為這是典型的浪費資源、大材小用。
第二種認為,高材生下基層是好事,基層也要新鮮血液,社會才能發展。
而餘杭區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表示此舉為了「提升幹部隊伍結構」。
因而「他們(高材生)看中的是杭州的發展潛力和活力,還有我們招聘時的誠意。」
因而「清華北大的學生來街道工作並非大材小用,是餘杭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很多工作專業性強,亟需更多的青年才俊在經濟社會的服務管理上做好專業支撐。」
第一種,名校高材生,義不容辭當發揮最大作用,為推動社會進步而披荊斬棘,不負時代的使命。屬理想主義。
第二種,是把北大清華畢業生當成一塊磚,哪裡要往哪裡搬,所謂「是金子總會發光的」。屬實用主義。
在我眼裡,這兩種爭議的信息量不大。
惟有餘杭區相關負責人的話信息量很大。比如說「他們看中的是杭州的發展潛力和活力、還有我們招聘時的誠意」這句話。
我去網上查了一下,一個叫QZZN的公務員考試論壇裡,曬出餘杭區鄉鎮公務員收入大致一年16W,加公積金,20W左右。
注意,此為一般公務員,「本地和尚」價。「外地和尚」又不一樣,如果再加上針對名校人才「招聘時的誠意」,至少遠不止這個數。我猜,30W以上應該問題不大。
也就是說,進入街辦,旱澇保收年薪30W以上(如果我猜得正確的話),加上公務員自帶的福利(基本不用考慮娃娃上學指標、基本不用繳社保、退休以後有大大高於體制外人員的退休金等),與科研和企業單位一比,好了不止一丁半點。前不久合肥近百名科研人員集體辭職,不就是因為月薪8000難養家那點問題?
如此美差,不去就真傻了。
我說信息量大,還有一句話:「提升幹部隊伍結構」。
個人覺得,有幾層意思值得思考。
首先,官本位思想看來在很多公務員那裡還佔居主導。從中央到地方,提「改變官本位思想」的口號提了多少年了,看來在一些地方效果不大。什麼是「幹部」?其實就是「群眾」的對應面。是來管理群眾的,而不是來服務群眾的。
試想,如把那句話換成「為了提升服務水平」,意思是否完全不一樣?公務人員,無論你官職高低、權力大小,都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是從中央到地方,頭頭腦腦們都以身作則、一以貫之的。70多年時間,已為舉國上下共識。
其中的意義無容諱言,而實現它,肯定包括了基層公務人員。
其次,先不管那句話妥不妥,至少我從中讀到了自豪,一種基層招聘走到全國很多地區前頭的自豪,一種財大氣粗的自豪。
作為一個區,甚至一個區下面的街道辦,狂收北大清華人才,確實走在了絕大多數同行前面。但,你這是要幹哪樣?
我有一些不解:弄一些名校高學歷的人進來,真的就能改變幹部隊伍結構?真有這麼簡單?
再說,沒有「北清」這些高級人才之前,是不是基層的工作就沒法幹?或者說就幹不好?有了這些人才後,是不是基層的工作就有法幹了?或者說就幹得好了?或者說就能幹得更好了?那麼問題來了,基層的工作到底有多難?比科研、治學、教育、文化的提升還難嗎?
我還有一個擔憂:其他地方的基層部門會不會效仿杭州餘杭?過往經驗告訴我,不排除這種可能性。
如果其他地方的基層部門都紛紛效仿,我是說如果。別的不用擔心,比如錢,是由納稅人出的,想法,是由幹部出的。
只一點:若其他基層部門都學餘杭,我擔心北大和清華會被累死,我擔心他們的人才培養不過來。
截止目前,全國有縣級區劃2844個。按餘杭的手筆,僅2018年就招了48名,據說不是孤例,近年來一直在招。大家都學的話,那麼,一年就是10多萬。而網上資料顯示,北大和清華加起來的學生總數,每年都不到8萬。
即使社會的各行各業都讓路,這兩所名校,光基層部門的需要也不能滿足。
俞敏洪早前在北大舉辦的一個論壇上說,90年代初,一大批人有勇氣敢於從體制內出來,比如說他自己、陳東升、王石、王健林等等等等不計其數,但現在沒人願意從裡面出來了。
當年社會巨變,有勇氣有衝勁有理想和抱負的人都毅然匯入變革洪流,以期推動時代,同時改變自己。大家滿懷希望和未來,並不留戀一個穩定的飯碗。
如今時代也處於巨變之中,比較而言,外面全是不確定性,全是風險,而裡面正相反:是確定的、風險係數可以忽略不計的、甚至有更多的好處是外面不具備的。
當年大家有熱情、視時代弄潮、視拼搏精神、視自由之思想獨立之意志為人生要義,今天,裡面外面的人都以保住飯碗為人生要義。
俞敏洪的話雖然點到即止,但一種現象卻是無法忽視的。
並非僅僅北大清華的人才熱衷於公務員,只要還未與世隔絕,今天誰不明白大學畢業生的普遍想法?
那麼多985、211,甚至那麼多二本三本新高職,有多少不想進入體制內?即使進不了公務員,也會退而求其次,也想混個事業編。即使混不了事業編,也會再退而再求其次,也想混個央企、國企編。
在南方都市報公眾號相關文章的留言區,一個叫「Wlt」的網友吐槽:2019年參加深圳小學教師招聘失敗,張榜時看到大把的清北碩士,我這個211本、QS世界前十碩士,自信心被嚴重打擊。
看看,不光是基層部門了,連小學都這手筆了。
北大清華,看來有得累了。
一個社會,世界觀決定價值觀,價值觀決定人生觀,人生觀決定教育觀和人才觀。
近年出現的基層高學歷「高消費」現象,就像一個長久飽受饑渴、食不果腹的人,一有機會就暴飲暴食一樣,骨子裡都生了一種叫「貧窮」的病。
因此,與高學歷「高消費」現象共存的,便是長期的「應試教育」大行其道。
我不知道它們是相互作用,還是互為因果,總之,不是值得喜慶的事。
作為一個普通的正常人,我能做到的,至少可以不會去讚揚這種現象。
別人怎麼做怎麼樣想那是別人的事,對這個事情,我有自己的理解:
1、街辦猛招北大清華碩、博人才,除了說明人家土豪,是否還有值得發問的地方:比如,是街辦的眼光高了,還是「北清」的眼光低了?
2、正如網友吐槽的那樣,是不是意味著非「北清」碩博,今後連街辦也混不了,連小學教師也沒資格?
3、街辦是中國最基層的職能部門,街辦人才的標準已經如此之高,那麼市級、省級、部級以上,又相應怎麼提升標準?難道清一色哈佛、劍橋不成?
4、北大清華是目前公認的全國最牛逼的大學。是不是可以推論,「北清」出來的人才亦即是最牛逼的人才?是不是可以推論,由最牛逼的人才嚮往的職業也是目前最牛逼的職業?是不是可以推論公務員已成目前最牛逼的職業,至少在大學的眼裡?
5、至於「浪費」和「大材小用」,倒不敢苟同。就像不敢苟同目前除北大清華外其他學校「連街辦和小學教師也難去」的悲觀想法一樣。北大清華去街辦就是浪費、就是大材小用,其他學校去就是不浪費、就是人盡其材學以致用?不是這個邏輯。話說從前北大不也有去擺攤賣豬肉的?
6、我們需要關心的,恰恰是北大清華代表的青年精神、大學精神、時代精神。到底什麼是「大學」?是出大師的地方、是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還是學一個吃飯的技能、學一種保住飯碗方法的培訓場?
假使大學畢業生如今都對公務員、事業編、國企編等等飯碗穩定的職業心嚮往之,也全不是壞事,只是,「大學」的定義需要改一改:大學,不再是出大師的地方,而是出小吏的地方。
真若如此,也沒什麼好悲哀的。今天街辦猛招「北清」畢業生,名校人才中意「鐵飯碗」,除了說明什麼是最穩定的職業外,還說明,「大學」有了劃時代的新意義。
作者:極簡的阿炳
微信號:Lxb418518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