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微信公眾號「餘杭發布」2018年1月的一條推送,餘杭區面向清華北大招聘的是黨政機關儲備人才,招聘的崗位性質為事業編制工作人員,以及政府部門高級僱員、國企高級職員,符合一定條件者將來可擇優選拔為領導幹部,並按規定進行公務員登記。餘杭區還對薪酬待遇「明碼標價」,博士研究生年薪38萬元左右,碩士研究生年薪35萬元左右,還可分別領取8萬元、6萬元的生活安家補貼,未來也可申請20萬元、10萬元的購房補助。
雖然這兩年已有清華、北大的碩士、博士等高層次人才應聘中學教師等基層工作的先例,但上述新聞還是引發了公眾關注。成為清北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顯然不是普通人,但卻將眼睛盯在街道,成為街道工作人員,不少人質疑,會不會大材小用?討論這一問題之前,必須明確兩個前提,一是到底什麼是大材,是不是清華北大畢業的就一定是很多人理解的高層次人才?二是到底什麼是小用,是不是到基層工作就是小用,而到級別更高的部門就不是小用?忽視這兩個前提條件討論「大材小用」,只能陷入口水之爭,並無太大意義。
有人說,辛辛苦苦讀到清華、北大的研碩、博碩畢業,就為了到街道辦工作?言語之中,大有「大材小用」「高能低就」的批評意味。從當地相關崗位招聘條件看,不管是事業單位人員,還是政府僱員、國企高級職員,都有著不低的待遇。比如,餘杭招聘開出了35萬+的年薪,還有在生活安家補貼、人才公寓使用、租房購房補貼等方面的優惠政策。同時,吸引人的還有晉升空間。從諸多方面來看,到基層工作都算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有假期,給編制,薪酬可觀,福利優厚,晉升的渠道也可期,職業的可預見性和穩定性都很強,人各有志,遵從內心沒啥不好。
到哪兒工作,找什麼樣的工作,這顯然是求職者的自由,而招聘單位找什麼樣的求職者,列出什麼樣的條件,自然會有自己的考量。唯有兩者「兩廂情願」,才能夠形成「好事」,街道需要清北碩博,是基於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基於街道專業性的需要,自2017年起,餘杭就打破只從體制內選人的壁壘,著力開展地校合作,走入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等高校「擺攤」吆喝,迄今已招錄102名「清北」碩士博士落地生根。「這是改善幹部隊伍結構、建設新時代高素質幹部隊伍的需要」 「很多工作專業性強,亟需更多的青年才俊在經濟社會的服務管理上做好專業支撐」,在官方回應中,相關負責人道出了求賢若渴的心聲。
「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發於卒伍」,成大事必須從基層幹起,拿社區來說,這是城市的基礎,社區治,城市安,社區工作需要大量的優秀人才,也能培養大量的優秀人才,優秀人才來到社區也一樣能成長成才,幹出一番事業。從近幾年的經濟發展來看,餘杭早已成為「浙江經濟第一區」,是數字經濟發展的前沿地區,轄區內雲集了電子商務產業、服務業、旅遊業等諸多高新技術企業。基層政府要為這些企業做好服務,推動數位化治理,需要具備相應能力的高水平人才。2018年6月,北京大學軟體與微電子學院電子與通訊工程專業的碩士研究生陳吉,來到餘杭閒林街道,輾轉經濟發展、村社掛職、拆遷安置、黨政群團等崗位鍛鍊,得到了同事們的普遍認可。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他運用自己所學的大數據知識,在數位化防控、破題基層治理等方面表現優異,如今,他被借調到杭州市委組織部人才辦,專門從事「人才碼」方面的工作。你看,只要有能力,在哪裡都能體現價值,而且未來的發展空間也是無限的。
名校身份讓他們在求職市場上更有競爭力,選擇面更廣,為何會選擇到基層街道工作呢?其實仔細了解一下就會明白,無論是人才環境、優惠政策,還是薪資待遇、發展空間,都頗具吸引力。長三角地區的公職人員薪資待遇在全國名列前茅,且往往向基層傾斜,儘管是街道辦卻不意味著待遇差。更何況,通過人才引進的清北碩博們,待遇之外,晉升機會恐怕也優於普通公職人員。所以,從職業含金量看,他們就職於街道辦很可能是優先選項而非備用選項。不妨設想這樣的場景:兩位「師出同門」的清北畢業生,一位選擇進入產業前沿,一位在基層政府部門工作,他們在發生業務往來時,無疑有更多的共同話語。企業面臨具體問題時,政府部門內部有更多聽得懂、能理解的人,也才能更高效地解決問題。
剛邁出大學校門,基層是了解現實的重要窗口,脫離實際、好高騖遠,則只會讓一些「天之驕子」走向誤區。在基層的具體事務和挑戰面前,哪怕是清華北大的畢業生,也並非天然就是「天之驕子」,幹得好不好,還要靠實踐來說話。對這群高學歷的博士、碩士來說,去街道工作,並不像外界想像的那麼輕鬆,反而可能是一種難度更高的挑戰。而高學歷者願意接受「基層挑戰」,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長遠的人才儲備,有助於提升遠期的治理能力。
《紅樓夢》第一回有兩句詩:「無材可去補蒼天,枉入紅塵若許年。」說的是女媧補天時廢棄不用的一塊靈石,被扔下凡塵,走了一遭卻無所成就。街道辦招清北畢業生到來對基層的發展、對地域經濟乃至整個國家來說,都是一件好事,他們身上的名校光環不假,但當前來看,清華北大的畢業生,總體上肯定比較優秀。但是,總體優秀不代表個個優秀,某方面優秀不代表全面優秀,學業上優秀不代表工作上優秀。學歷不代表能力,這些清華碩博者用自己的才華為街道服務,為民服務,讓群眾覺得清北碩博的「與眾不同」,而不是「吃老本」。不努力工作,曾經的清北碩博也會成為一種「恥辱」,被辭退恐怕也是遲早的事。碩博人才到基層街道辦上班,恰好說明當代大學生們能夠在就業、生活和人生規劃的問題上,踏實思考、務實對照、理性判斷、智慧選擇,願意腳踏實地到基層鍛鍊,獲得人生的第一筆「財富」,同時對其他人有所影響和示範。所以,高學歷人才去基層工作,人們不必妄加非議和胡亂擔憂,人們對此應該正視、尊重和祝福。
同時,在公務員考試競爭日趨激烈的當下,應聘黨政機關儲備人才是曲線進入公務員隊伍的方式。很多人也期待,有關地方在開展類似選拔聘用時,能不能不再只盯著清北兩所學校,放任「學歷崇拜」「名校崇拜」的傾向,而是可以給更多學校的高材生平等競爭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