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農村是貧窮落後的,不但吃喝有愁,而且穿衣也很寒酸,往往大補丁摞小補丁,被光榮稱作:「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一件衣服常常是老大穿了老二穿,只要能穿,就不會丟棄。那時,誰家城裡要是有親戚朋友,就不愁衣穿了,大包小包的就會送上很多件,可謂美得很。
然而,隨著時代更迭,如今農村發生了巨大變化,人們生活水平有了顯著性的提高,再也不是那個缺衣少食年代了,不僅食材豐富營養,穿著也格外講究了,以至於那壓箱底的衣物是越來越多,毫不誇張地說,誰家都會有很多。正因為如此,有人發現了商機,常見有小販走鄉串村收購舊衣服,價格一毛一斤。他們收了幹嘛呢?這些舊衣物從哪裡賺錢呢?
俗話說得好:「小雞不尿尿,各有各的道」,任何事物存在自有道理,舊衣物收購也不例外。一毛一斤雖說算不上值錢,但與其放在那裡礙事,扔了捨不得,還不如賣點是點,而且多了就能賣些錢了,因而小販常會收穫滿滿。等積攢一定程度後,小販就會把衣物送給上家,再由其篩選分類,作為不同用途。
這些所謂舊衣物並不都一無是處,有的是真的破損沒有穿的價值,而有的只是因為過時、個人喜好不願穿而丟棄的。其中品相好的,經過專業消毒處理、打包以後,會當作商品銷往國外市場,一般是那些非洲等貧窮落後國家。在我們手裡如破爛礙眼的舊衣物,在他們眼中或成了好東西,由於價格低廉,有著頗為廣闊市場。
而那些已經損壞、沒有絲毫穿著價值的舊衣物也有很大利用空間。有的被一些廠家作為製作拖布等產品原材料。也有的被粉碎制加工成為苫布,比如冬季棉門帘、冬暖大棚使用的保暖苫布等,可以說是廢物再利用,一點不會浪費。
當然了,走街小販只處於舊衣物收購產業鏈最低端,賺取的只是部分差價,其它環節商家都有著自己利潤空間。過去受窮的農村人哪曾想到如今會有這麼多不穿的舊衣物,也更不會想到還能回收變廢為寶,可嘆時代不同,人的思想真是不一樣啊!你們那有收舊衣服的嗎,對此又是怎麼看的呢?歡迎補充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