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煩我!」
我想這句話,是很多父母在帶娃的生活中,吼出來過或者在心中吶喊過次的獨白。
這個獨白,也是2017年凱迪克銀獎獲獎作品《別煩我》這個繪本的主題。這個繪本故事線條很簡單,但是每次看完都讓人有不同的感受。
這是一個以老婆婆為主角展開的故事,一個鏤著心的搖椅,一堆溫暖的毛線球,等待勞作的一份悠然自得,突然,畫風一轉,變成了一個大家庭的擁擠和混亂,孩子上上下下,瘋玩瘋跑。
有趣的是,老婆婆是全書中唯一開口講話的角色,而且只講了四句話,說的都是「別煩我!」,不過,這並不是一個單純的,宣洩一種不耐煩的生活瑣碎的圖書。
每一個別煩我,背後可能藏著我愛你。
下面,本文將從繪本的畫面表達、隱喻意義和內容主題三方面來解讀,不勝其煩中的幽默和溫情以及父母如何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找到釋放自己情緒的「蟲洞」。
一、畫面表達:巧妙的構圖設置和情節轉折,放大了幽默的張力
1、 淡化的文字交流,凸顯了人物的鮮明個性
整本繪本的四句語言表達,均為「別煩我」:
第一個:老婆婆在孩群圍繞的環境中,無法好好地織毛線活,終於決定離家出走,只見她背上一袋子的毛線,在門口回頭大喊「別煩我」;
第二個:老婆婆走到密林深處去織毛衣,遇到大熊一家,顧不上熊是否要把自己當作甜美點心,大吼「別煩我」,扛著大口袋離開;
第三個:老婆婆爬到半山腰,找到一個山洞準備開始工作,結果又遇到了野山羊,面對著一群戲耍毛線球當玩具的山羊們,大喊「別煩我」,接著又扛著大口袋離開;
第四個:老婆婆來到了月亮上,不巧的是,又遇到了綠色的小人,他們拿著手中的掃描儀對著老婆婆檢測,最後老婆婆大吼「別煩我」,最終帶著大口袋去了沒有人打擾的「蟲洞」。
看似一言不合就就轉身大吼,實際上每次都是老婆婆,無法忍受而發出的吶喊。因為每次的呼喊,都在指向同一個目的:安靜的織毛衣。
極簡的語言,突出了老婆婆或不善表達的性格,喜歡將生活的辛酸和苦樂深埋於心,也讓老婆婆這個關鍵人物的個性特色躍然紙上。
背著大口袋逃離的老婆婆,打鬧吵嚷的小朋友,逃離後遇到大熊、山羊和小綠人的抓狂神態,都強有力地傳達,老婆婆的不淡定,不耐煩,以及想要完成自己的工作的沉浸和執著。
2、畫面的對比和情節的轉折,放大了矛盾和幽默的張力
繪本的第一頁,是老婆婆安詳地坐在一個搖椅上,腳邊是堆放整齊的毛線團,大面積的留白背景讓人以為這是一個安寧自在的環境。
「從前,有一個老婆婆,她住在小村莊的一棟小房子裡……」
然而,翻頁之後的畫面意境大相逕庭:是小房子,卻也是一大家子。從這一頁開始,老婆婆臉上的表情有嚴肅,有壓抑,有氣憤,獨獨失去了笑容。
故事僅僅一個這樣的開頭,一種在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幽默和無奈就勾勒出來了。
接著就是孩子們對老婆婆所要做的工作,進行了細緻投入的「探尋」。
「毛線球,是用小木棍打著玩的嗎?」「毛線球能吃嗎,能餵給弟弟吃嗎?」「為什麼追著毛線球跑,它就越變越變小了呢?」
直到最後出現在老婆婆面前的,是毛線球最後的一端線頭。那一根長長的線,像是一排省略號,老婆婆弓著背,凝視著這根線,深入了沉思。
老婆婆獨處的嚮往,和一大家人圍繞的窘迫形成對比,老婆婆嚴肅認真和孩子們的天真、好奇也形成了強烈的畫面反差。
此外,在老婆婆離家出走後的幾個場景,都有這樣的轉折和反轉。每次老婆婆準備靜下心來,專注的織毛線衣,總有新的「打擾者」出現,大熊、野山羊、綠色外星人……畫面的反差,暗示著人物情緒的激化,反轉的劇情,也放大了幽默的張力。
最終,她無奈地走進了「蟲洞」。
3、唯一的全黑底+白色線條,象徵著環境和心境的徹底改變
整本繪本的的色調都是鮮明,讓人們能夠感受到很濃的人間煙火氣。五彩的毛線團,孩子們各色的衣服和頭飾,都表達出一份吵嚷鮮活的的心境和狀態。
而當老婆婆不甘被打擾,一再的遠離家鄉,走進「蟲洞」,畫面大膽的嘗試了全黑的色調,呈現出一個漆黑的世界。
老婆婆在「蟲洞」織毛衣
乾淨利落,沒有任何其他色彩的打擾,讓讀者也感同身受,這時候老婆婆的心完全沉靜下來,不再煩躁的皺起眉頭,這個世界裡只有自己和手中的毛線活。
二、隱喻意義:老婆婆的毛線衣,就是父母對子女深沉的愛
這個繪本值得人反覆閱讀,我每次閱讀都會有不同的體驗,有的畫面哈哈大笑之後隱隱覺得有一絲刺痛,有的畫面刺痛之後還能得到一些慰藉,繪本情節簡單,背後的隱喻含義卻很深遠。
1、 織毛衣:來自手心的溫度,代表父母的兩難之愛
繪本中的老婆婆,是陪伴和教養孩子的父母或者老人的一個縮影。冬天即將到來,老婆婆要給家裡的孩子們織新的保暖衣物,卻因為孩子們搗亂而無法進行。生活中的父母何嘗不是這樣,我們總是想要努力工作獲得晉升,給孩子和家庭更好的物質保障,經常要在陪小孩和忙工作中做兩難選擇。
我們想要更好的愛孩子,卻又對他們來打擾我們的工作深感厭煩。生活就是這樣幽默,愛也是如此的幽默。
育兒是世界唯一無法辭掉的工作,我們唯有甘心忍耐,才有可能從刻意逃避轉為欣然面對。——《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
從圖畫中看出,老婆婆第一次終於按耐不住內心的煩躁,決定離開這個喧鬧的大家庭。其實她細心的走出了足夠遠的距離,才第一次說出了「別煩我」。
她想要遠離孩子,專心編織愛的毛衣,卻又不想傷害到他們,也不想失去他們的愛。
不僅如此,書中的毛線衣,是一個關鍵的隱喻載體。織毛衣,是家長的工作,卻又不是一般的工作,它並不是其他的像造飛機、做生意這樣更具有社會意義的工作。這個毛線,是父母對子女純粹的愛的象徵,心中恆久放不下的牽掛。
就像我們小時候,都穿過的媽媽親手織的紅毛衣,一針一線,是她們愛的凝結,那來自手心的溫度,好像有一種魔力,讓我經常主動對別人說起:「這是我媽媽親手給我織的毛衣!」
這份由愛包裹的溫暖和自豪感,我感念至今。如今讀了這個繪本更深刻的體會到,母親為我們傳達每一份單純的愛的背後,是她們背負家庭責任、不放棄個人追求的境遇下的努力支撐,每一個毛線衣,都是她們一份深沉的愛。
2、 蟲洞,是父母情緒釋放的出口和港灣,它究竟在哪裡?
蟲洞,本來是一個物理學名詞,是連接兩個遙遠時空的空間隧道。它像大海裡的漩渦,四圍動蕩,中心卻是黑暗的,靜止的。這看起來正是老婆婆所需要的一個個人的、私密的空間。
蟲洞的「假說」
其實,迄今為止,科學家們並沒有觀察到蟲洞存在的證據,這也許就是一個美好的幻想,一個美妙的悖論。正如老婆婆為了避開孩子的攪擾,到深林,到山坡,甚至到月球上去尋找安寧,可是哪裡才有安寧呢?無非是遇到了大熊,山羊,綠色外星人這些新的幹擾因素而已。
故事將童話與科技的幻想焊接到一起。真實的「蟲洞」不管是否存在,但是心靈的「蟲洞」卻經常有跡可循。
在我看來,繪本所要傳達的最大的寓意,就是這個「蟲洞」。那麼,我們如何找到科學釋放情緒的「蟲洞」呢?
三、內容主題:科學釋放情緒,讓「別煩我」變成「我愛你」
1、 不要糾結於自己的情緒,父母都在矛盾的愛中成長
兒童心理學家海姆·G·吉諾特曾說:為人父母的生活裡充斥著數之不僅的意外、循環往復和亟待解決的突發事件。遺憾的是,即使是充滿了愛和善意的父母,也免不了對孩子進行責備、指責、嘲笑、否定和說教。
對於做父母的人來說,既要發展事業,又要做好爸爸媽媽,是個非常艱巨的挑戰。比如我們在公司工作,突然孩子的學校裡有事兒,必須馬上到,我們會不會擔心領導有意見?我們忙於工作,天天加班,又會不會因為沒有陪伴孩子成長感到焦慮和愧疚?小孩吃飯一邊吃一邊玩,你會狠下心來使用「飢餓療法」讓孩子自主吃飯,還是嚴詞厲色的立規矩逼迫就範?
我們都不是完美的父母,很多時候我們會不自覺的以結果為導向,在現實面前艱難權衡。也會疲於應對,吵鬧的時候想要寧靜,寧靜了反倒懷念起孩子那一份童真。
繪本中一個情節,非常意味深長,就在老婆婆在最後的「蟲洞」中完成了織毛衣的工作,她慕然回頭,這時候書中有一句旁白:很快,毛衣全部織完,老婆婆織好了三十件小毛衣……還是沒有人來煩她。
我想,這一句也老婆婆內心的獨白,她此刻的表情充滿了疑惑和悵惘,接著她背著那裝滿了30件小毛衣的大口袋,穿過「蟲洞」,回到了自己熱鬧的家。
蟲洞的「驚鴻一瞥」算得上老婆婆矛盾心情的高級表達,也是很多父母的心情寫照,隨著事件的沉澱,過往的辛勞,生活的瑣碎,孩子天真的吵嚷,酒後回甘,都變成甜蜜的負擔。
2、 做好「狀態切換」,張弛有度的愛,才能健康持久地維繫親子關係
處於社會中的我們,身上有著多重身份,在工作中,我們是職員,在家裡,我們是父母也是子女,對於愛人,我們是伴侶。每種身份都代表著不同的責任、角色和情緒,我們隨時都要做不同身份之間的快速切換。
而在身份之間切換的同時,需要切換的還有情緒。情緒是一種積累,老婆婆不是一開始就對孩子大吼「別煩我」,這是無奈長久之後的情感宣洩。
她從照顧孩子和毛線工作的切換過程中,出現了不順暢的過度。於是她找到了一個「蟲洞」,這個「蟲洞」,不僅提供了一個安寧沒人打擾的環境,更為她「情緒的切換」提供了一個緩衝的港灣。
「蟲洞」,是我們需要尋找和安放自己情緒的地方,它必不可少。
哲學上說,我們要處理三種關係:人與自然的關係,人與人的關係,人與自己的關係。
其中人與自己的關係,是整個關係的基礎和核心。因為我們都首先是自己,才是父母,是愛人,是子女。
電視劇《小歡喜》一開播,就引發和無數父母的關注和熱議,劇中季楊楊的媽媽劉靜為了丈夫和孩子,一心撲在家庭上,疏於自己的身體,沒想到最後患了癌症,後悔不已。
劇中季楊楊的媽媽劉靜
丈夫季勝利要帶她去香港旅遊散心,劉靜放心不下孩子不願意去,她丈夫說:
「我們要為自己活,這一輩子我們都在讓。為了孩子,為了事業,自己的幸福一直沒有享受,想想實在是太不值得了。」
對於父母來說,教養子女和自我管理就像生命的兩根弦。長久的只關注其中一根都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無盡的懊悔和自責,我們只有及時的做身份的切換,張弛有度的愛自己、愛家人,均衡的關注子女,關注自己的身體和情緒,才能長久有效地維繫親子關係。
3、 找回童心,「別煩我」但「我愛你」
繪本故事的結尾很溫暖,老婆婆在「蟲洞」安靜地織完所有的毛衣,又從「蟲洞」返回了家中。她拿出毛衣來給孩子們分享,孩子再一次環繞在她的周圍,這一次,她什麼都沒有說,臉上卻露出了久違的笑容。
這個「蟲洞」,為老婆婆帶去了安寧,舒緩了焦慮,找回了快樂。也讓人不禁感嘆,生活中有這麼的「蟲洞」嗎?
這可能是每一個對孩子喜愛和對孩子不耐煩同時糾纏的父母關心的問題。我們都想要找到這樣一個「蟲洞」,靜置自己焦慮的情緒,將自己的情緒容納器清理和擴大,然後再像是滿血復活的戰士,重新回到瑣碎的生活中,義無反顧的容納孩子的各種小情緒。
心理諮詢師黃玉玲曾經分享過她如何跟自己的孩子分享大人情緒的經歷。她對孩子這樣說:媽媽心理也有一個小怪獸,有時這個小怪獸會衝出來,但這是媽媽的情緒,不是你們的錯。
冒火的小怪獸,是大人的焦躁情緒,但是用孩子的語言來解釋和表達,就輕鬆化解了「別煩我!」背後可能引發的危機。
這就是童心。作為父母,容納孩童情緒和糾纏的第一步,是保持童心。童心不僅讓我們暫時放下大人的威嚴化身孩子的夥伴,實現與他們平等有效的溝通,更能讓自己找回童年的快樂,放大生活的幽默,讓複雜重歸簡單。
樂於保持一顆童心,善於在某種意義上把自己變成一個兒童,這不但是教師最基本的素質之一,而且是所有教師對學生產生真誠情感的心理基礎,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把童心視為「師愛之源」。——《教育是心靈的藝術》
童心,在《教育是心靈的藝術》一書中,被稱為「師愛之源」。童心,在學校裡,是教師對學生的師愛之源。童心,在家庭中,就是父母對子女的大愛之源。
毫無疑問,老婆婆最終也找回了童心,這個往返時空隧道的「蟲洞」,讓她在成年和童年之間自由穿梭,她看著孩子們天真的嬉戲打鬧,孩子們爭搶著把鏤著心形的搖椅搬到她面前,她笑了,童心,不能阻擋孩子們的愛,更傳遞了彼此之間的愛和深情。
繪本的寓意,遠不止上文所寫。它傳遞給我們的故事情節,讓我更深刻的理解父母深沉的愛,矛盾的愛,想要權衡工作和家庭的愛。
別煩我,是每一個家長最稀鬆平常的情緒,有了情緒,有效靜置,找到科學舒緩情緒的「蟲洞」,每個父母都在對子女矛盾的愛中成長。
對抗「別煩我」,找回失去的童心,和孩子同等視角去看待世界,「別煩我」背後是「我愛你」。
繪本看到最後一幕,我頭腦中忽然浮現出這樣的場景:老婆婆離家出走,背著裝滿毛線球的布袋子漸漸走遠,可是,她每一次毅然決然的走的更遠,她對孩子愛的距離就又更近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