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點擊上面 阿建之家免費訂閱!
你的關注,是我不斷完善平臺的動力。
痰是人體呼吸道分泌的一種物質,對於身體健康的人來說一般是沒有痰的,但當呼吸系統出現問題時就會導致微生物感染而產生大量的痰。根據病情的輕重輕度,痰的顏色也不一樣,我們該怎麼通過痰色來判別疾病情況呢?
俗話說「黃痰輕,黑痰重,吐了白痰要了命」,因此有了痰就應當積極治療。
一、燥溼化痰法
脾喜燥而惡溼。脾陽不足,水溼停滯,氣機阻遏,則可釀成溼痰。脾溼生痰,是溼盛則精微不運,從而凝結成痰。其主要症狀是:胸脘痞悶,四肢乏力,咳嗽,痰白清稀,胃納呆滯,舌苔白而厚膩等症。治當健脾燥溼。常用藥如蒼朮、白朮、半夏、茯苓、厚樸、陳皮等味。方用二陳湯加味。具有順氣除溼,痰濁自蠲的功效。熱重者可加黃芩、膽星、瓜蔞等;若兼氣虛者,以六君子湯為宜;若見血虛,可用景嶽金水六君煎。
二、理肺化痰法
肺司呼吸,主肅降,有通調水道的功用,肺虛不能正常輸布津液,便可停痰宿肺。陳修園所言「凡五臟有偏虛處而飲留之」,指出髒氣素虛是停痰宿飲的內在條件,內外合因,故痰停聚於肺的機會臨床最為多見。其治療多遵《金匱》「以溫藥和之」的原則,常用藥有細辛、乾薑、半夏等味。方用參蘇溫肺湯或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湯之類。
至於氣鬱成痰,氣痰交阻,呼吸不暢,胸脅脹,喜嘆息,精神不寧,以至精神失常;或喉間如有物狀,吞之不下,吐之不出;或伴有飲食少思,脅脹脘痞,幹噫呃逆,舌苔白膩等症。常用藥如半夏、香附、鬱金、厚樸、柴胡、瓜蔞、枳殼、旋覆花、茯等、蘇葉等。方用四七湯、溫膽湯、滌痰湯等以理氣宣鬱,使氣順痰消。
三、治腎化痰法
腎藏元陰、元陽。其所以能夠生痰致病,一是水泛為痰,一是水沸為痰。
前者屬腎陽虛不能制水,以致水隨痰湧而成痰,其痰色必純青而稀似水,併兼陽虛之證,常用藥如附片、肉桂、巴戟、仙茅、仙靈脾、葫蘆巴、骨碎補之類,治以腎氣丸加五味子等,溫腎制水以除痰。
後者為陰虛火動,水沸騰動於腎,煎熬成痰,其痰色必重濁而白似沫,並有陰虛之證,治以知柏地黃湯,或加入冬蟲夏草、核桃肉、女貞子、旱蓮草、桑椹之類。此種腎虛成痰,其標在肺,其本在腎,故用「壯水之主,益火之源」的大法,從本論治。
四、清熱化痰法
凡因熱鬱所致,肺失清肅者,其咳必氣逆,面紅咽幹,痰不易咳出,痰色黃稠,或如線粉,脈象弦數,舌苔薄黃少津。如因風熱迫肺,必兼身熱形寒等表證;若是肝火犯肺,咳時必引脅作痛諸症。
前者治肺,常用藥如黃芩、桑白皮、瓜蔞、橘紅等,方用清氣化痰丸加減;後者治肝,常用藥如山梔、青黛、黃芩等,方用瀉白散合黛蛤散加減。
臨床上肺熱痰結,身熱,便秘,甚至神志不清,語言狂亂,用礞石滾痰丸,或合大黃黃連瀉心湯加味,亦可收效。若因肝膽火鬱,煎熬津液成痰,發為癲狂,常用黃連溫膽湯加黃芩、梔子、大黃、鬱金等,往往可以頓挫病勢;繼之用白金丸加清熱解鬱化痰藥,以鞏固療效。至於脾陰素虛,積聚成痰,多為水涸火旺,煎熬津液,凝結成痰,可用霞天膏加竹瀝、貝母、橘紅、瓜蔞根以治積熱痰結;亦可參照潤燥化痰法處理。
五、潤燥化痰法
肺為燥邪所傷,煎熬津液即屬燥痰。其痰必黏稠不爽,或細如銀絲不易咳出,或痰中帶血,胸痛,咽喉乾燥;或低熱潮熱,大便乾燥,舌紅而幹,苔少或薄黃,脈細數等症。程鍾齡說:「燥痰澀而難出,多生於肺,肺燥則潤之。」所以潤燥化痰著重在肺,常用藥如沙參、麥冬、石斛、天冬、玉竹、知母、桑白皮、百合、花粉、百部、瓜蔞、貝母等味,方如貝母瓜蔞散加減,或沙參麥門冬湯加減。
根據前人「治火可用苦寒,治燥必用甘寒,火鬱可以發,燥勝必用潤;火可以直折,燥必用濡養」的經驗,故治燥的方藥,必須辨別苦寒與甘寒,如誤用苦寒,熱必化燥劫陰,益增其燥。在潤燥藥中稍加化痰之品,便是恰到好處。
六、熄風化痰法
痰熱上湧,引動肝風,多見於小兒。因其肝常有餘,脾常不足,最易生痰,常見於高熱,昏迷,痙厥,喉間痰鳴,呼吸氣粗,舌苔黃膩,用回春丹合蛇膽陳皮末,每兩小時酌量服一次,俟熱退痙止再行調理。如高年肝腎陰虛,氣血上逆,痰火壅盛,其人頭目暈眩,顏面紅赤,手足抖顫,口角流涎,眼瞼抽掣,煩躁易怒,脈弦滑,舌紅絳,常用羚羊鉤藤湯加天竺黃、陳膽星、鮮竹瀝等熄風以化痰,俟痰平風定,再以滋養肝腎藥調治。
七、消食化痰法
睥胃受納水谷,敷布津液,以養四肢百骸,此為生理之常。若是脾不運化,飲食停滯,則可變生成痰。《筆花醫鏡》說:「痰積者,飲食所積……其症初起時,兩脈皆弦,腹漸脹大而軟,急以六君子湯加厚樸、麥芽、萊菔子等以消之。」臨床上食痰阻滯,既有肺氣不利,咳吐痰涎的病症,又有脘痞腹脹,便溏夾滯(不消化的食物殘渣)的病症,治療必須健運脾胃,消導食滯以化痰,常用藥如厚樸、蒼朮、神曲、萊菔子等,方用平胃散加味,常可達到消食化痰的目的。
八、軟堅化痰法
臨床所見的痰核與瘰癧,多由肝膽氣逆與痰濁鬱結而成,其來緩慢,病程日久,治難速效,當緩消漸散,以解鬱與消散並行。在解鬱化痰、軟堅消散的藥物中,常須佐伍疏肝理氣藥,如貝母、海藻、昆布、夏枯草、鬱金等味,常用方如消瘰丸加減。此外,尚有因,腎虛體質,復加風寒邪客,遂致痰濁凝聚,流注筋骨,形成腫塊,久不破潰,亦不消散,服用清熱解毒藥無效者,應當溫經通絡化痰,常用方如陽和湯加味,如藥症合拍,頗具卓效。
長按二維碼,點識別圖中二維碼,點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