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穴丨 齦交穴:清熱瀉火,開竅明目

2021-03-04 神農百寶堂

 【齦交穴】經穴名。出《素問.氣府論》,原作齗交。屬督脈。為督脈、陽明之會。

【名解】穴位於唇內上齒齦與唇系帶連接處,又為任、督兩脈之會,故名。

 【齦交穴的位置】

位於人體上唇內,唇系帶與上齒齦的相接處。

 【取穴方法】

張口取穴。當上唇的尖端,人中溝下端的皮膚與唇的移行部。

 【穴位解剖】

有上唇系帶;有上唇動、靜脈;布有上頜內槽神經分支。

按摩齦交穴位的作用與好處

 【主治病症】齒齦腫痛,口臭,齒衄,處鼻淵,面赤頰腫,唇吻強急,面部瘡癬,兩腮生瘡,癲狂,項強。

 【作用功效】齦交穴,開竅,明目。

 【古代記述】目痛不明,鼻中息肉不利,鼻頭額癰中痛,面赤,心煩痛,頸項急不得回攝,口不可開,骨槽風,痙,煩滿,寒熱,口僻,癲狂,齒間出血。

 【臨床應用】齦交穴,現代常用於治療牙齦腫痛、齒痛、口舌糜爛、鼻淵、鼻息肉、癲癇等。

 【穴位配伍】齦交穴配承漿穴治口臭難近;齦交穴配上關穴、大迎穴、翳風穴治口噤不開;齦交穴配風府穴治頸項急,不得顧。口僻:顴髎、齦交、下關。

穴位療法及注意事項

 【針刺方法】齦交穴向上斜刺0.2-0.3寸(點刺出血)。註:點刺放血可輔助治療痔瘡。

【艾灸方法】不灸。

【日常保健】

 (1)經常按摩齦交穴可加快身體淋巴和血液循環,消除因任脈、督脈不通而引起的身體浮腫型下身肥胖。從而幫助瘦腿。
 
 取穴時翻開上唇,齦交穴位於人體的上唇內,唇系帶和上齒齦連接處。

 (2)伸出舌頭,向上舔舐、刺激齦交穴,每天至少刺激20次,每次30秒。

相關焦點

  • 【齦交穴】:治齒齦腫痛,口臭等
    【齦交穴的位置】位於人體上唇內,唇系帶與上齒齦的相接處。
  • 齦交穴:齒齦腫痛、口臭、齒衄
    【齦交穴的位置】位於人體上唇內,唇系帶與上齒齦的相接處。【按摩齦交穴位的作用與好處】 【主治病症】齒齦腫痛,口臭,齒衄,處鼻淵,面赤頰腫,唇吻強急,面部瘡癬,兩腮生瘡,癲狂,項強。 【作用功效】齦交穴,開竅,明目。
  • 齦交穴治痔2法
    割治齦交穴治療痔瘡31例作者/劉弟貴 李中怡痔瘡為臨床常見病之一。筆者自1980年以來,用割治齦交穴的方法治療31例,療效滿意。肛門檢查:第6點有一蠶豆大小痔核脫出,紅腫,有少許血性分泌物。西醫診斷為「內痔出血」。經割治齦交穴,2日後便血停止,疼痛減輕,10日後痔核明顯縮小,隨訪1年未復發。體會齦交穴是督脈、任脈相會之處,會陰又為督、任兩脈相交之地。故會陰有病,可以通過經絡反應到唇系帶上。有人研究觀察唇系帶診斷痔瘻,其陽性符合率較高。
  • 【每日一穴】清冷淵穴:清熱瀉火、通經止痛
    點  擊  上  方  藍  字  關  注  我  們清冷淵為經穴名(Qīnglěngyuān
  • 【每日一穴】睛明穴:明目疏風,洩熱明目,祛風通絡,攢竹穴:祛風明目,清熱明目,祛風通絡
    睛即眼睛,明即明亮,此穴在眼區,有明目之功,故名睛明。【腧穴釋義】別名:目內眥,淚孔穴,淚空穴,淚腔穴,目眥外。睛明。睛,指穴所在部位及穴內氣血的主要作用對象為眼睛也。明,光明穴之意。睛明名意指眼睛接受膀胱經的氣血而變得光明穴。
  • 【每日一穴】聽宮穴
    一說「在耳中,珠子大,明如赤小豆」(《針灸甲乙經》)。 【取穴方法】微張口,耳屏正中前緣凹陷,在耳門與聽會穴之間。 【穴位解剖】依次為皮膚、皮下組織、外耳道軟骨,布有面神經及三叉神經的第三支的耳顳神經,顳淺動、靜脈的耳前支或屬支等結構。 【穴名解說】 【聽宮穴】經穴名。
  • 【針灸每日一穴】迎香穴:開竅通鼻,防感冒!
    該穴名意指本穴接受胃經供給的氣血。大腸經與胃經同為陽明經,氣血物質所處的天部層次相近,迎香與胃經相鄰,所處又為低位,因而胃經濁氣下傳本穴,故名。【取穴位置】迎香穴位於面部,在鼻翼旁開約一釐米皺紋中(在鼻翼外緣中點旁,當鼻唇溝中)。取穴時,用手指從鼻翼沿鼻唇溝向上推,至鼻唇溝中點處可觸及一凹陷,按之有酸脹感即為迎香穴。
  • 【每日一穴】氣海穴:生發陽氣
    配足三裡穴、脾俞穴、胃俞穴、天樞穴、上巨虛穴治胃腹脹痛、呃逆、嘔吐、水谷不化、大便不通、洩痢不止(脾氣虛弱);配足三裡穴、合谷穴、百會穴治胃下垂、子宮下垂、脫肛。〖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孕婦慎用。〖附註〗肓之原穴。
  • 每日一穴---神門
    神門 Shénmén《素問·氣交變大論》神門-體表圖【定位】腕橫紋尺側端,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凹陷中。【配伍】配內關、心俞治心痛;配內關、三陽交治健忘、失眠。【附註】手少陰經所注為「輸」,心經原穴。該穴名意指心經體內經脈的氣血物質由此交於心經體表經脈。本穴因有地部孔隙與心經體內經脈相通,氣血物質為心經體內經脈的外傳之氣,其氣性同心經氣血之本性,為人之神氣,故名。(2)兌衝。兌,八卦中的口也。衝,突也。兌衝名意指心經體內經脈的氣血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向體表衝出。本穴因有地部孔隙與心經體內經脈相通,心經體內經脈的強熱水溼之氣由本穴向外衝出,故名兌衝。
  • 每日一穴---隱白
    本穴有地部孔隙與脾經體內經脈相連,穴內氣血為脾經體內經脈外傳之氣,因氣為蒸發外出,有不被人所覺察之態,如隱秘之象,故名。2)眼鬼壘、鬼。鬼,與神相對,指穴內氣血來自地部。壘,堡壘也,土堆也。眼,孔眼也。鬼壘、鬼眼名意指本穴的氣血物質來自地之內部。理同隱白名解。
  • 【每日一穴】翳風穴:益氣補陽
    翳風為經穴名(yìfēng)。出《針灸甲乙經》。屬手少陽三焦經。翳風是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的交會穴。翳即遮蔽,風即風邪,此穴當耳垂後方,為遮蔽風邪之處,故名翳風。本穴物質為天牖穴傳來的熱脹風氣,至本穴後,熱脹風氣勢弱緩行而化為天部的衛外陽氣,衛外陽氣由本穴以風氣的形式輸向頭之各部,以此得名。手足少陽之會。本穴氣血為天部的陽熱風氣,其性同於足少陽膽經氣血,故為手足少陽之會。【取穴位置】在頸部,耳垂後方,乳突下端前方凹陷中。
  • 每日一穴之 少衝
    少衝穴的名詞解釋少衝穴,經穴名。出《針灸甲乙經》。屬手少陰心經。井(木穴)。別名:經始穴。「少衝穴」:「少」,陰也。「衝」,突也。少衝穴的功效與作用緩解治療小兒驚厥、發熱、昏迷、腦出血、休克、暈厥、心痛、心悸、胸痛、胸脅痛、癲狂等按摩少衝穴的功效:生發心氣,清熱熄風,醒神開竅。
  • 每日一穴之 少衝
    少衝穴的名詞解釋少衝穴,經穴名。出《針灸甲乙經》。屬手少陰心經。井(木穴)。別名:經始穴。「少衝穴」:「少」,陰也。「衝」,突也。少衝穴的功效與作用緩解治療小兒驚厥、發熱、昏迷、腦出血、休克、暈厥、心痛、心悸、胸痛、胸脅痛、癲狂等按摩少衝穴的功效:生發心氣,清熱熄風,醒神開竅。
  • 陰交穴
    【陰交穴的準確位置圖】別名:少關穴,橫戶穴,少目穴,丹田穴,小關穴。注意與三陰交穴區別。    【穴位含義】任脈衝脈的上行水氣在此交會。    1)「陰交穴」。「陰」,陰水之類也。「交」,交會也。該穴名意指任脈衝脈的上行水氣在此交會。本穴物質中有氣海穴傳來的熱脹之氣,有衝脈夾腎經而行的水溼之氣外散傳至本穴,二氣交會後形成了本穴的天部溼冷水氣,故名「陰交穴」。
  • 【每日一穴】耳聾耳鳴試試艾灸,一學就會!
    艾灸取穴:聽宮穴、翳風穴、偏歷穴、豐隆穴、太衝穴 豐隆穴:小腿前外側,外踝尖向上8寸,距脛骨前緣2寸處。灸豐隆穴能健脾化痰、和胃降逆、開竅。
  • 最後一站 | 齦交穴(下) | 天地有氣交,身中有出入,神遊氣變 | 督脈 | 358期
    故陰陽並交者,必陽先至而陰後至。是以聖人之持診者,在察陰陽先後以測其精要也。至陰虛,天氣絕;至陽盛,地氣不足。陰陽並交,至人之所行。陰陽交並者,陽氣先至,陰氣後至。是以聖人持診之道,先後陰陽而持之。——《素問·方盛衰論》小朋友也翻開嘴唇,門牙上方的牙齦中縫裡,也有一「交」——「齦交」。
  • 每日一穴:庫房穴
    【穴名解說】【庫房穴】經穴名。出《針灸甲乙經》。屬足陽明胃經。【穴義】胃經的五穀精微在此屯庫。本穴物質為氣戶穴傳來的地部經水,因胃經經水有缺盆穴的潰散、 氣戶穴的水液氣化,流至本穴的地部經水較為乾枯,經水中所含的脾土微粒則因無水的承載運化而沉積於胃經所過之處,如在庫房穴存積一般,故名。【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地部的脾土微粒及天部之氣。【運行規律】脾土物質堆積穴周內外,天部之氣則散於胃經之外。【功能作用】存儲脾土微粒,燥化脾土水溼。
  • 足少陽膽經之 光明 | 每日一穴
    光 明足少陽膽經 之 卅七光明即明亮的意思,此穴屬膽經
  • 每日一穴之 迎香
    迎香穴位位置圖迎香穴位於面部,在鼻翼旁開約一釐米皺紋中(在鼻翼外緣中點旁,
  • 每日一穴:睛明
    睛明穴是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足陽明胃經、陽蹻脈、陰蹻脈的交會穴。睛即眼睛,明即明亮,此穴在眼區,有明目之功,故名睛明。穴名解睛即眼睛,明即明亮,此穴在眼區,有明目之功,故名睛明。睛,指眼睛,本穴在目內眥,黏膜組織上,近於睛,主治兩目紅腫、怕光羞明,一切目疾,有明目之效,故曰睛明。《黃帝內經素問·脈要精微論》王冰註:「在明堂左右兩目內也,以近於目眥,故曰精(睛)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