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盡桃花扇影風~ 學霸七天讀完中國史!DAY 3(瀟瀟雨歇:宋代)

2020-12-15 學霸說教育

每周一、三、五,分享讀書筆記,乾貨滿滿,快來帶走吧!

宋代總論

本想好吃懶做地把宋、明、清三個朝代放在一起講述,因它們雖然在政治、經濟和文化上各有側重,但在制度上卻有一致性。但最後,本文還是放棄了這個思路,分為三個部分來詳細敘述。

錢穆老先生在書中講,宋代是中國的歷朝歷代中較為貧弱的,政治制度也是最最沒有建樹的一環,一切因循承襲唐代的建制,偶爾迫於外部環境的壓力稍加塗抹,便草草執行下去。「宋之於唐,好像東漢之於西漢,有事而無政,有形勢推遷而無制度建立。」

宋代的中央政府

一言以蔽之,宋代的中央政府是不像樣的,這固然有其歷史原因,但也不影響我們後來人對它的評價。宋代分割了相權,門下、尚書兩省不再預聞政府的最高命令,這分化了宰相的行政權。皇帝又將財政大權歸於戶部、鹽鐵、度支三司,剝奪了宰相對財政的掌控,這分化了宰相的財權。政府又添置了樞密院獨管軍事,這分化了宰相的軍事權。因此,我們可以說宋代宰相擁有的權威已經大不如前了,「三公坐而論道」的日子也一去不復返了,這也是宋代中央組織最為後人詬病的地方。

雖然相權孱弱,但我們總要以歷史的眼光去看待問題。錢穆先生說得很是到位:宋太祖趙匡胤本來是一個「御前都檢點」,也就是皇帝的一個侍衛,突然一夜醒來黃袍加身,自然要鞏固他的地位。宋太祖並非是第一個糊裡糊塗被擁立的皇帝,五代十國天下大亂,幾十年間完全是軍人執政,軍隊讓誰當皇帝誰就是皇帝,因此這種皇帝也顯然沒有什麼威信可言。及至趙匡胤當了皇帝,天下漸趨一統,自然要抹除掉五代十國那個時候亂世的樣子,因此增加皇權就成了當務之急。皇權增加,相對的相權自然就要衰落下去,這是在評議宋代中央組織制度時必須要掌握的背景。

雖然宰相處於弱勢,但我們也不能就說宋朝是一個黑暗專制的朝代,它仍舊保持著自宋太祖以來「優假士人,不許誅戮朝官」的家訓,也仍然有南宋快要亡國時對寧宗隨意批下手令時「事不出中書,是為亂政」的批評。因此錢穆先生在書中總結道:「宋代制度之缺點,在散、在弱,不在專與暴。」

講完相權,再說監察。漢代的監察全在御史大夫,御史大夫外可監察政府百官,內可監察皇親國戚,其權力是完整的。唐代則單獨設置了一個御史臺,其職權就只能監察政府,而不能監察皇帝了。但政府中仍有可以監察皇帝的官職,這種官叫做「諫官」。當時皇帝朝會之後遣散百官,獨留宰相深談,此刻便有「補闕」、「拾遺」之類名頭的諫官在側提出意見。「補闕」是補充皇帝意見中的缺失,「拾遺」是提醒皇帝遺忘的成例或者律令,總而言之他們的官位都很小,因此可以直抒己見而不怕承擔責任。同時,很多宰相無法直接對皇帝說的話也可交由他們去說,即便說錯惹得皇帝生氣也不會責罰他們,因他們本就是專門為皇帝提出意見的。如此,皇帝的錯漏便有人糾正,皇權和相權之間也有一種微妙的平衡。

到了宋代便又完全是另一種情況了。宋代的監察機關獨立,不屬於政府序列而屬於皇帝管轄。然而諫官的本職工作在於糾正皇帝而非糾正政府,宋代扭轉了這一職位本來的用意,將其置於政府的對立面。宰相說的話,這些人總要挑一些地方進行反駁,因此政府便和監察相互攻擊,皇帝反倒沒有人監督了。當然,宋代也並非沒有想過改革,但祖宗積弊太多。皇帝專權而言官掣肘,致使「範仲淹失敗在前,王安石失敗在後」,這場改革終於沒有繼續下去,宋代的中央政府制度也就一直承襲了舊制,沒有隨著實際形式進行改革。

宋代的地方政府

宋代的地方政府相比於中央政府更加失敗,主要失敗在兩個方面:一是地方官員的冗餘,二是地方財政的薄弱

宋代的地方政府和唐代類似,分為「路」「府、州、軍、監」「縣」三級。五代十國以來軍人執政,地方的長官幾乎全是軍人宋太祖杯酒釋兵權之後不再允許軍人執政,把地方的行政長官統統置換成文人。這些軍官仍舊保留著勳爵,在都城也有大宅厚祿,只是不讓他們插手地方事務,他們也樂得如此。中央派去地方的官員一般叫做「知某某州事」或者「知某某府事」,須注意到他們本來是中央的官,只是外派到地方暫時管事,本質上是一種臨時的差遣,而非長期性的任職。令人忍俊不禁的是,後來「知州」、「知府」、「知縣」卻成了正式的官名,這其實是不符合名義的。

然而,知州和知府畢竟還是中層地方官員,上頭的每一「路」還有更大的行政長官。唐代每一「道」的首長叫做「觀察使」,宋代每一「路」的首長則叫做「監司官」。如果單單是名字有所改變是不值得一提的,然而此處必須要指出的是,宋代每一路的監司官有四位,分別是帥、漕、憲、倉,分管兵工民事、財賦轉運、司法獄訟、倉儲水利。此四名官員地位相等而僅僅分管不同,在人事上均有影響,這也導致下級地方官場更加混亂,人事制度汙濁不堪

地方官員的冗餘已經講完,第二點就是地方財政的薄弱。宋制,地方財政全數要押解中央,地方則不留分毫存蓄,全靠每年中央統一調撥。此種制度下中央集中軍權、集中財權,地方則日益貧弱,雖然一定程度上防止唐代藩鎮割據之隱患,但只要中央有失,則全國將土崩瓦解,難以組織有效的抵抗。且看「唐兩京俱失,然州郡財力富厚,糧餉足備,足以各自為戰」,而宋則一蹶不振,就此江山易主了。

宋代的選拔制度

宋代的選拔制度和唐代一樣,屬於科舉制度,且相比唐代更加嚴格。對於宋代選拔制度的評述,我要講一些我與錢穆先生相異的觀點

其一,錢穆先生認為,唐代門第勢力是如日中天的,科舉考試應考的大多是門第子弟,因其有家教薰染且涉獵政治掌故,故一旦從政便如魚得水。及至宋代門第衰落,應考多為窮苦學生,除卻文選詩賦和經籍典故之外對政治傳統茫然無知,實際操作起來不免生格,對政治本身沒有裨益

【我對錢穆先生觀點的批評】我對於錢穆先生的觀點是有不同意見的,須知一國政治並不因為世家大族子弟的「早慧」變得更有效率,也絕不會因為寒門子弟的「稚嫩」而拖累進步。秉持客觀的視角,世家大族的子弟可能在政治手腕方面略勝一籌,但更加存在著無數裙帶關係和腐敗勾當。遍覽中國近代史,民國時期蔣宋孔陳四大家族算得上大族,可為國家政治制度做了多少貢獻呢?政治世家把持上層,社會階級不斷固化,是要出大問題的。錢穆先生是跟隨國民黨去臺灣的學者,也是近代史的親歷者,他不會不知道這個問題,但也許是他被國民黨邀請去講演,總要說一些好聽的,因此書中觀點著實有失偏頗,這是值得批評的。

其二,錢穆先生認為宋代的科舉制度過於嚴密,不利於真正選拔有用的人才。他說唐代考試有「公卷」之制,考生把平日詩文成績送至中央,未考之前已有很多名士獲得了客觀的地位。唐代考試還有「通榜」之制,據社會及政府先輩輿論來拔取知名之士,卻不專憑考試之一日短長。宋代則「糊名」之制,遠比唐代嚴格,故有主考官存心要錄取他平日最得意的門生從學,而因為糊名尋覓不得該人試卷導致落第,反而得不到政府的真才。

【我對錢穆先生觀點的批評】我對於此觀點也是不同意的,匿名考試並無不妥之處,反而是所有制度當中最最公正的。我支持荀子的「性惡論」,且往往認為我們須以最大的惡意去揣測一項制度中的紕漏,方可使制度在實踐中不至淪喪。如每個主考官都欽點他最得意的門生從學,則人身之依附必成,自黃髫至弱冠,哪個學子有學習之心?怕是都想盡辦法討好師長,從中獲得一些將來考試的私利,不正之風大行其道,如是則學將不學,考將不考,終至國將不國之境地!

宋代的經濟制度

宋代的經濟制度大都沿襲唐代的兩稅制,並無些許創新之處,卻漸漸顯露出兩稅制的弊端

本來兩稅制度,就是把一切賦稅項目都歸併成簡單的夏秋兩稅,便於政府統計。按理來講,因所有的稅賦都合併一體,政府本不應重新收取額外的稅種,但隨著時間的流逝他們都「忘記」了兩稅制的初衷,於是「租庸調」裡面的種種賦稅又都於老百姓的頭上,形成了新的沉重負擔。

同時,宋代還有一種「差役法」,是從五代十國時期延續下來的一種習慣。五代時期,軍隊每到一個地方就要地方出錢出人出力,而又沒有相應的稅賦制度,只好臨時找到當地的領袖,問他們要財物要勞力,當地的豪紳也都不敢違逆,於是這些地方領袖就變成了專門對上頭辦差的人。這樣下去三五年,最大的鄉紳就被軍隊吃用垮了,於是軍隊又去找另外一個。這種制度沿襲到宋代,就是「差役」,地方上面永遠沒有一個特別興旺的家族了。

這種制度使得地方經濟凋敝,自然有一種力量對它進行變革,王安石就是代表之一。他擬定了一個「免役錢」的法子,叫地方出錢,每家攤派,如此可免去地方私家為政府辦差導致的破產情形。錢穆先生說「與其擇肥而噬,一家一家排著次第破產;不如平均攤派,為害轉輕。」最後這項變法終於推行了下去,直到清代中國也再沒有過力役。然而正因為沒有役,人口便不需要詳細計算,後來便漸漸只關心土地而不再關心人口,正如書中所說「一個國民,只要沒有田地,不應科舉考試,不犯政府法令,便可以終身不與國家發生絲毫的直接關係。」可以說,正因為切割了國民與國家,這項制度是危險的

宋代的軍事制度

錢穆先生說,宋代的軍事制度要算作中國歷史上最壞的兵制了。但我們必須知道,無論多壞的制度,總是由當時的歷史背景和社會環境造成的,因此仍不能過分責備當時的政府

唐末天下大亂,及至五代十國仍然藩鎮割據,兵亂仍頻,以至於全民皆兵,無人念書了。這樣的軍隊當然是沒有戰鬥力的,不能上陣打仗,便只能當勞役來用。當時只要有人當兵,他的臉上就要被刺字防止他逃跑,稱為「配軍」,梁山好漢大多數就是這樣的人。到了宋太祖黃袍加身,他有心整理兵制,卻因積重難返,只能在這些軍漢裡面挑一批符合條件的另外編成一隊,稱為「禁軍」,剩下來的老弱便叫「廂軍」禁軍是用來退敵作戰的,廂軍則在地方上充當勞役。

至於宋政府為何不裁兵復員休養生息,卻著實是當時形勢所逼。當時遼國虎踞北原,而宋建都開封又向北平原一片,無險可守,便不得不養兵來充當國防力量。至於遷都則因當時形勢所迫而無法為之,北方經戰亂經濟凋敝,糧食補給全賴於南方水運而來。當時從開封通往洛陽的汴渠因為戰火損壞不能使用,陸路運輸又太過艱難,沒有能力把糧食從開封運往別處,因此就建都在黃河邊的開封,無力再尋一個國都了。

宋代因為國防需要而囤積重兵,但又因崇文抑武,不欲蹈五代覆轍,因此「養兵而愈不得兵之用,又沒有退役制度,導致愈養愈多。」兵多了卻沒有戰鬥力,是以年數增加而兵疲將怠,卻因兵卒龐多而益加驕橫,須時時優而教之。於是相應文官又要增加,終至「冗兵」和「冗吏」並行,使國家積貧積弱,難以扭轉頹勢。

宋代制度評述

簡而言之,宋代是一個在風雨飄搖之際立國的時代,是一個飽受軍卒動亂而重文輕武的時代,是一個努力求變卻積重難返的無奈時代。我們不能因宋代貧弱而簡單地說政府無能,更不能因為最後無甚建樹而否定當時的艱苦和努力。正如錢穆先生在書中所說「因為宋代的緣故,從唐末五代如此混亂黑暗的局面下,文化又慢慢復興。

雖然宋代的弊病很多,在矯正唐末的錯誤制度時又衍生出許多其他的錯誤,但我們不能就單怪宋人。中國在唐代末期的窮兵黷武下仍然沒有垮臺,中華文化仍然綿延傳承,還出現了宋詞這樣的瑰寶和理學這樣的思潮,這些成績都要歸功於宋代。

相關焦點

  • 明朝那些事兒~學霸帶你七天讀完中國史!DAY 4
    本期「七天讀完中國史」以粗讀為主,即「站在巨人肩上」,通過前人整理而出的優秀作品,以薄薄一本小冊子《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讀完中國歷史!再說回明代的地方政府,比之於宋代更加不理想。明代一省有三司,即「承宣布政使」、「提刑按察使」和「都指揮使」,分管行政、司法和軍事。
  • 共讀《桃花扇》
    立昏王,徵歌選舞,黨禍起奸臣。 良𡟇難再續,樓頭激烈,獄底沉淪。卻賴蘇翁柳老,解救殷勤。半夜君逃相走,望煙波誰吊忠魂?桃花扇、齋壇揉碎,我與指迷津。 奸馬阮中外伏長劍,巧柳蘇往來牽密線;侯公子斷除花月緣,張道士歸結興亡案。」副末登場,介紹了全戲內容,正統文人以春秋之筆法書寫傳奇故事。暫且吞下去這顆棗去,繼續《聽稗》,為什麼偏要假斯文,說《論語》一回?這段野史與桃花扇有何關聯?明日再讀!
  • 學霸帶你七天讀完中國史!DAY 2
    本期「七天讀完中國史」以粗讀為主,即「站在巨人肩上」,通過前人整理而出的優秀作品,以薄薄一本小冊子《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讀完中國歷史!從《周禮》到《唐六典》,中國的先哲們已經從烏託邦式的政治制度理想主義逐漸發展至成熟的制度條文和清晰的政府架構,這是極為重要的進步。
  • 三月桃花開,10首詩詞帶你看盡最美的桃花
    ,10首詩詞帶你看盡最美的桃花,感受多彩的春光。一番桃李花開盡,唯有青青草色齊。這首詩作者通過描寫桃花李花已經開盡,但是小草卻依然青綠。桃花李花雖然美麗,然而生命極其短暫,小草雖然矮小,但是生命力很頑強。描繪了一幅生機勃勃的畫面。
  • 詩詞丨別後紅顏遲雁信,歸來白扇染桃花
    《春柳》七絕風引毿毿若浴神,穿梭燕子任天真。新芽不勝垂垂重,還向清波爭弄春。圖片丨網際網路《梁祝》七絕瀟瀟春雨灑江亭,天籟之音屏息聆。一曲未終人盡醉,遙看蝶舞遠峰青。翠谷染風兼染霧,丹丘流水亦流雲。禪光遠近誰知我,儀態悠然幾識君?《題桃花扇》七律風煙離恨走天涯,十載追思夢已賒。別後紅顏遲雁信,歸來白扇染桃花。
  • 抖音十裡桃花一生情是什麼歌誰唱的 歌名完整歌詞介紹
    抖音十裡桃花一生情是什麼歌?據悉,這首歌是由歌手魏新雨演唱的《十裡桃花一生情》, 該曲目前已經上線了,還沒有聽過的小夥伴可以搜索試聽哦!  抖音十裡桃花一生情什麼歌  這首歌就叫做《十裡桃花一生情》,歌手是魏新雨。
  • 《桃花扇》︱李香君把短短的30年人生,活成了400年的傳奇
    這是孔尚任《桃花扇·寄扇》一折中的一段唱詞。所描寫的正是李香君血濺桃花扇後獨自一人臥病空樓的情景。此時侯方域已與李香君被迫分離,養母李貞麗代她嫁入田家,她一人孤身隻影,冷帳寒衾,好生悽涼。明天啟四年,李香君生於蘇州閶門楓橋吳宅,上有兩位哥哥。其父原是一位武官,因系東林黨成員,後被魏忠賢一夥閹黨治罪。8歲時她飄零至南京,被媚香樓鴇母李貞麗收養。改吳姓為李,其名香君則取自「蘭有國香,人服媚之」之意。
  •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唯美句子)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閒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2、終是誰使弦斷,花落肩頭,恍惚迷離3、紙張有些破舊,有些模糊。可每一筆勾勒,每一抹痕跡。似乎都記載著跨越千年萬載的思念。4、直道相思了無益,未妨惆悵使輕狂。5、知君醉,佳人含淚唱逝水雁南飛。紅綃垂,無語凝噎竟笑誰自傷悲。6、只緣感君一回顧,使我思君朝與暮。
  • 泰州桃園:《桃花扇》成稿於此
    園內取孔尚任在泰完稿《桃花扇》之景種有116個品種近6000株桃樹是國內桃花品種最多的主題公園孔尚任(1648年~1718年),字聘之,又字季重,號東塘,別號岸堂,自稱雲亭山人。孔尚任在泰三年,寓居陳庵並寫下《桃花扇》和百餘篇詩文。門前高懸著「孔尚任舊居」的匾額,照壁上鐫刻著孔尚任撰寫的《陳庵記》。當年,孔尚任奉旨來泰治水,儘管恪盡職守,卻壯志未酬。正是這苦悶的至暗時刻,鍛造出這位孔子六十四代孫冷峻而悲憫的情懷,也因此成就了一部中國戲曲史上的巔峰之作。
  • 扇子不一定是扇風的,而是……
    說起扇子的起源,要追溯到3、4千多年前的中國古代。不過,最早的扇子可不是用來扇風的,而是帝王儀仗隊中的標配道具。一對長柄大扇,由侍者手執,為帝王或王后障風蔽日,後來成為一種儀仗,所以又叫「儀仗扇」。最有政治意義的儀仗扇
  • 靜心聽崑曲「桃花扇」選段,被稱千古絕唱,名不虛傳
    《桃花扇》——中國清代著名的傳奇劇本,是清初大戲劇家孔尚任經歷十餘年三易其稿而完成的。《桃花扇》在戲曲舞臺上盛演不衰,一直延續至今,成為千古絕唱。請觀賞江蘇省崑劇院《1699·桃花扇》之「試一出」,領略其妙雅,嫋嫋餘音。
  • 幾首氣勢磅礴的詩詞,每一首都豪放不羈,讀完熱血沸騰
    中國的古典詩詞也有兩種截然不同的風格,主要有「豪放派」和婉約派,尤其是在宋詞之中,這種風格的區別更為明顯。說起豪放派詩詞,很多人最先想到的肯定是李白的詩,和蘇軾、辛棄疾的詞,氣勢恢宏,讀起來就是兩個字,過癮!其實除了這三人之外,還有很多詩人寫過豪放風格的詩詞,或是表達人身得意,又或是宣洩心中憤恨,亦或是表現自己的灑脫不羈。
  • ...周大福藝堂盡「扇」盡美高級珠寶藝術展亮相長沙市IFS國金中心
    ARTRIUM周大福藝堂盡「扇」盡美高級珠寶藝術展於2020年9月16日亮相湖南省長沙市IFS國金中心。盡「扇」盡美高級珠寶藝術展詮釋了五千年中華文化藝術的殿堂級高級珠寶美學作品,以及周大福大師工作室對每一件珠寶作品盡善盡美的百年匠心追求。
  • ARTRIUM周大福藝堂盡「扇」盡美高級珠寶藝術展亮相IFS
    ARTRIUM周大福藝堂盡「扇」盡美高級珠寶藝術展於2020年9月16日亮相長沙市IFS國金中心。盡「扇」盡美高級珠寶藝術展詮釋了五千年中華文化藝術的殿堂級高級珠寶美學作品,以及周大福大師工作室對每一件珠寶作品盡善盡美的百年匠心追求。
  • 情在畫中|詩詞意象,桃花明麗
    2、薄情負心美好的愛情如桃花般轉瞬即逝3、妖豔風流與華而不實桃花的妖嬈、嬌豔,在以崇尚簡淡中和之美的中國文化裡,顯得有些刺目,桃花不同於夏荷的冰清玉潔,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也不同於秋菊的高潔、隱逸、孤芳獨立;更不同於冬梅的堅韌、耐寒、高傲。
  • 古風欣賞 一宵寄望芸窗影,痩盡燈花到黎明
    一宵寄望芸窗影,痩盡燈花到黎明。芳心吐,意從容,紅燭待剪深眸凝。寒心對影逐香濃,念念與風。 千古繞愁,唯獨情字。輕柔的月光撩撥著誰的心事?擱淺著誰的縛夢?心詞嬌韻,寫不盡纏綿。秋夜,月涼如水,風中樹影搖曳,搖落碎影點點。凝月閒愁,倚窗惜花,搖紅燭影空,寂寞幾人知?清歌一曲,纖指弄琴,紅塵步醉無人識。
  • 川扇 蜀中奇產引領千年時尚
    不只納涼 唐代川扇成工藝品扇子在中國的歷史非常悠久,晉崔豹《古今注》中說,舜為了廣開視聽,求賢人以自輔,故作五明扇。而殷制雄尾扇,秦有雲母小扇、五色羅小扇和半月推尾扇。1965年,成都百花潭曾出土了一件戰國水陸攻戰紋銅壺,這件戰國銅壺上,刻有一個僕人手執長柄扇替主人扇風的圖案。這件文物證明至少在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期,蜀人就已與扇子結下了不解之緣。
  • 中國古代歷史上從秦朝到清朝軍隊的戰歌,你最喜歡哪一首
    秦朝 秦朝是由戰國時期的秦國發展起來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也是歷史上最早的戰歌,他們的軍隊的戰歌是《詩經》時代秦國抗擊西戎入侵的一首《無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