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這麼一個徵集活動:
「當你還是小女孩的時候,父母說過哪些讓你受傷害的話?」
點讚很多的那幾句話,其實都是我們耳熟能詳,如今不少爸媽依然在念叨的話。
小女孩不同於小男孩,她們有很強大的感知能力,而且,她們對聲音也更為敏感。即便在她們長大後,某些言語的傷害仍然需要療愈。
別再讓這5句話,傷害了女兒。
「一定要矜持。」
曾有人這樣總結女孩該有的樣子:含蓄低調不張揚,矜持溫柔又大方。
這樣的教育,培養了不少「乖女孩」。
最近發現身邊就有一位這樣的女孩——小環。小環是同學娟的女兒。上周末,天氣很好,我跟娟約了帶孩子一起踏青。
每次出去玩,我女兒都很興奮,那天她得知有另一位小朋友也參與,就更樂不可支了。一路上,她揮舞著小手,在草地上蹦跳,還咯咯笑著爬上了一棵小樹。
此舉被小環見著後,她竟一本正經地勸我女兒:「女孩不可以瘋瘋癲癲的。」
後來我們在草地上吃零食時,我注意到小環坐得規規矩矩、安安靜靜,可眼神裡完全找不到享受食物的快樂。
我感覺這個乖女孩身上,有什麼被剝奪,她懂得了羞恥和隱藏情緒,卻不能淋漓盡致地感受歡愉與享受自由。
而這,恐怕得歸因於她被賦予的——女孩子要矜持。
存在主義學者波伏娃說過,女孩子被迫過早地感受了繁雜事務充斥的世界,這無疑對表現她的「女性氣質」有利,然而她卻過早地失去了童年。
所以,我不要求女兒一定要有「矜持的樣子」,只希望她擁有快樂的樣子。
「別玩男孩子們玩的東西。」
在生活中,我們常傾向於認為:男孩子喜歡玩足球和玩具槍,女孩子喜歡洋娃娃和粉色裙子。
人們喜歡「糾正」特別的女孩說:「這是男孩才玩的玩具。」
聽慣了這類聲音的我們,也曾以為過,男孩女孩長大後,分工也將會有所不同。
曾看到這樣一個視頻——
課堂上,老師讓孩子們畫從事不同工種的人的模樣。等孩子們畫完,三位穿職業裝的女性突然走進了教室,對孩子們自我介紹起來。孩子們都對她們的身份感到訝異。
三位女性的職業分別為:外科醫生、飛行員、消防員。
而在孩子的畫中,有61幅將從事這些職業的人畫成男性,只5副畫的是女性。
這個視頻名為《鼓舞人心的女性》,它讓我們看到女性發展的諸多可能。
知乎上,有這樣一段話:許多研究者發現,幾乎所有2-5歲的孩子都具有與性別刻板印象相關的知識,這種印象在學齡前達到高峰,他們會依此行事,他們的情感判斷也受此影響。
而實際上,能有多少事情是專為某個性別的人量身定製的呢?
《人類簡史》一書裡,講述過這樣的道理:想成為女性,出生時有一對X染色體,就大功告成。定義男女角色、權利和責任的,只是虛構的故事,多半沒有確實的生物學基礎。
我們的女兒,不該被歸為任何一個盒子裡。
「女孩子難學好理科。」
很多人在「女孩學不好理科差」的聲音裡長大,但這種說法並不客觀。女性在這些領域也能取得成就。
比如美國史丹福大學教授、伊朗女數學家瑪麗亞姆·米爾札哈尼。
其實,這位女數學家並不是一開始就擅長數學,在初中年代,她的數學成績很差。
幸運的是,她成長在一個鼓勵她學數學的家庭環境中,尤其是她哥哥的引導,讓她發現解題過程可以很美妙。
在學校裡,她又遇見了願為女生提供與男校同等教育和競賽機會的女校長,以及支持她的好老師。
她變得享受於數學,並覺得許多數學不好的人只是未能擁有一個真正的機會。
2014年,年僅37歲的瑪麗亞姆獲得數學界的諾貝爾獎——菲爾茲獎。
在她的獲獎感言裡,有這樣的話:「作為女性,我從未覺得性別是一個阻礙……對我們來說重要的是,要永遠保持積極和自信。」
而在國內,幾位90後美女教授近期走進大家的視線,她們包括浙江大學電氣工程學教授楊樹、電子科技大學化學教授劉明偵。
性別,不應該被作為不適合學理科的理由。
2018年,愛丁堡大學心理系教授斯圖爾特·裡奇研究團隊發現,男女大腦結構裡更多的是共性,大腦沒有性別之分。男女能力的差異,其實和塑造自信心的環境有關。
另外,有機構做過一項跨國家的評估項目,結果顯示,在對待女性更為平等的環境中,女性能獲得更好的理科成績,甚至優於男性。
為何不給女兒多一些鼓勵呢?
「女孩子就應該安穩點!」
女兒需要被我們細心呵護,我們總希望她遠離顛沛和風險。
但,對世界感到好奇,是孩子的天性。她總是希望去探索這個世界。
電影《勇敢傳說》裡,女主梅麗達就是一位想探索世界並將想法付諸於行動的女孩,可她的母親常常阻止她的腳步,
直到這位母親身陷於危險之中,梅麗達運用智慧與膽量解救了她,這位母親才認同了女兒的勇敢精神。
見過一個女孩的獨行日記,其中一句話我認為非常好:最可怕的不是外面多危險,而是你覺得外面很危險從而不敢做好準備去探索這個世界,那麼它就真的會很危險了。
女兒如果對闖世界充滿不安,那麼,她可能就會把自己封閉起來。
我們不該跟女兒過分強調安穩,那未必就是什麼避風港。
妨礙她踏出固定環境,或是阻止她對這個世界的野心,都會限制她的能力和格局。
當幼小的女兒想去探究這個世界,我們要做的不是去阻止,而是幫助她學習知識和技能,避免掉不必要的危險,鼓勵她做一些符合年紀的嘗試。
「男人都不是什麼好東西。」
或許是因為擔心女兒日後沉迷於感情,或許是怕女兒無防範之心,父母們有時會給女兒打這個「預防針」。
這個「預防針」,功效有多大呢?
曾見過一位心理醫生在網站裡講述過一些姑娘的感情遭遇,她們都說自己總遇人不淑,而這些姑娘,都從小被教育過要提防男人。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深信自己的邏輯,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有這樣那樣的經歷,恰恰是因為這些經歷符合我們內心的觀念。
心理諮詢師武志紅曾在書裡寫過:假若一個女子認為男人都不是好東西,那麼,她親近的男子一定都不是好東西。原因在於,她會愛上「男人都不是好東西」這個斷言,如若她遇到一個「好男人」,她的世界就會有顛覆的危險,她的內心就會有失控的感覺。
若我們總在女兒面前詆毀男性群體,往後她接觸異性時,就可能會在未充分了解他的情況下,就將他預設為不堪的樣子,從而錯過獲得美好感情的機會。
不疑忌不否定愛情,反而更有可能遇到好的愛情。
很喜歡作家路金波給女兒的一封信。
在信裡,他這樣寫道:「愛情絕對存在,這道理可以用一萬句話來當作證據。但是最簡潔的方法是:視為公理。就像『兩點之間直線最短』『圓周為360度』一樣,你必須相信一些不需要證明的公理,才能由此推導出全部的幾何學。」
簡直是教導女兒相信感情的典範。
千萬別妖魔化男性,請讓你的女兒也相信感情。
如果說,人的舌頭可以成為一頭野獸,那麼,我們的觀念,就是控制那頭野獸的韁繩。
父母是年幼女兒最大的信賴和動力,我們要從拋開自己的偏見開始,避免用言語傷害女兒。
撰稿:大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