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說話演一生 小木偶成英雄

2021-01-09 東方網

&nbsp&nbsp&nbsp&nbsp▲面具肢體劇《爸爸》

&nbsp&nbsp&nbsp&nbsp▲匈牙利木偶劇《吹牛大王》

&nbsp&nbsp&nbsp&nbsp▲面具肢體劇《爸爸》

&nbsp&nbsp&nbsp&nbsp▲匈牙利木偶劇《吹牛大王》

&nbsp&nbsp&nbsp&nbsp4月30日至5月1日,中外兩部戲劇作品將同期登臺第十八屆「相約北京」藝術節,亮相天橋藝術中心。其中香港綠葉劇團創作的面具肢體劇《爸爸》溫情細膩,將感動和思考送給每一個即將或者已經老去的人;而匈牙利布達佩斯木偶劇團的《吹牛大王》,則將用妙趣橫生的木偶,講述一個堂吉訶德式的故事。

&nbsp&nbsp&nbsp&nbsp《爸爸》無聲講述凝練一生

&nbsp&nbsp&nbsp&nbsp一個法國詩人說:「四十歲是青年的老年期,五十歲是老年的青春期。」當一個垂暮的老人回憶往昔,幾十年生活濃縮成記憶的片段;當一群老人在養老院相遇,他們又該如何面對意想不到的老年生活?香港綠葉劇團創作的面具肢體劇《爸爸》,以西班牙得獎漫畫家帕科·羅卡的漫畫《歡樂皺紋》為靈感,將故事背景放置在了中國香港,從亞洲文化視角對於家庭、親情、衰老等命題進行了新的詮釋。無論是幾十年來坐在狹小店鋪裡修鐘錶的老人,還是記憶中送孩子第一次去幼兒園的年輕父親;無論是養老院裡紛紛擾擾的老年生活,還是身患阿爾茨海默症後喪失記憶的惶恐不安,《爸爸》以溫情而細膩的表演,將普通人的一生凝練在一個多小時的舞臺作品中,展現出香港普通人生活的真實與感動。

&nbsp&nbsp&nbsp&nbsp作為一部面具肢體劇,劇中各個角色在不同時間和空間中自由切換,雖然舞臺上並未出現隻言片語,卻通過演員精準而流暢的身體表達,帶領觀眾在時間隧道中穿梭,在歡笑和淚水中體味著一幕幕動人的場景。

&nbsp&nbsp&nbsp&nbsp2010年創立於法國的綠葉劇團,現在以香港為創作基地。劇團以西方賈克·樂寇和東方傳統藝術訓練為基礎,擅長「用身體說故事」的肢體劇藝術。近年來創作了《孤兒2.0》《鄭和》等作品,受邀在法國、義大利、克羅埃西亞、中國等多國巡演,是肢體劇領域備受關注的創作團體。

&nbsp&nbsp&nbsp&nbsp面具肢體劇《爸爸》的導演黃俊達,在完成法國巴黎賈克·樂寇國際戲劇學校兩年課程及動作研究所課程後,又隨義大利麵具製作大師斯特凡諾·佩羅科於阿爾巴特羅斯劇場工作室研究製作皮革制面具與運用,是少數具備導演面具劇功力和經驗的亞洲導演。提起肢體劇的創作初衷,黃俊達曾在採訪中說,「(肢體劇)其實不是不說話,重點是怎麼啟發身體不同的可能性,讓身體越來越簡單清楚,讓觀眾有更大的空間去想像。有時候我們的語言不太正確,身體才最誠實。」在創作《爸爸》的過程中,黃俊達將面具與肢體這兩種藝術語言融為一體,配合以靈活移動的舞臺布景,對父子關係以及老年人的生活境況進行了溫情而不失理性的描繪。

&nbsp&nbsp&nbsp&nbsp《吹牛大王》木偶演繹匈牙利民間英雄

&nbsp&nbsp&nbsp&nbsp提起匈牙利,最先想到的一定是多瑙河畔的秀麗風光、巴拉頓湖的溫泉沙灘、託考伊葡萄酒的香醇和吉卜賽音樂的奔放。這顆坐落在中歐的明珠,不僅在地理環境上享受著大自然得天獨厚的饋贈,在人文藝術的發展中也不斷受到東西方多民族文化的滋養和薰陶,在音樂、電影、戲劇、舞蹈、美術、文學等領域,皆為世界留下了璀璨瑰寶。《吹牛大王》雖然充滿匈牙利民謠和愉快的歌曲,但背後卻蘊藏著在別國統治下喘息的匈牙利人悲哀與自嘲的味道,其對匈牙利民族音樂的重要貢獻不容置疑。

&nbsp&nbsp&nbsp&nbsp劇中的主要角色哈利·亞諾什是一名歷經多年而不朽的英雄:他講著誇張的語句,是一名樂天派,也是一名民間英雄。對他而言,一切皆有可能。故事發生在納吉阿伯尼小村莊的一家小酒館裡,一群本地人聽著哈利·亞諾什吹牛編造著他的關於奧、匈兩國龍騎兵的冒險故事。在哈利的故事裡,他一會兒在普魯士的邊境解救公主,一會兒穿越到維也納城中馴服皇帝的野馬,一會兒奔赴到米蘭的前線與拿破崙軍隊作戰,一會兒又回到維也納城中受封做皇帝的駙馬。天馬行空又充滿蒙太奇色彩的講述讓單純的村人聽得如痴如醉……

&nbsp&nbsp&nbsp&nbsp依據木偶戲的規律,萬物都有其本身的靈性——除此之外,通過協作與提取抽象概念,其他物件亦有規律。將這樣一個充滿想像和奇幻主義的故事賦予木偶戲的表現形式,一切發生都變得順理成章、妙趣橫生。在這樣一個看似童趣的世界中演繹一個充滿著現實諷刺意義的故事,其形成的反差效果讓這部木偶戲的藝術價值頓時提升,使其成為一部適宜所有年齡層觀賞的佳作。

&nbsp&nbsp&nbsp&nbsp在哈利·亞諾什的故事裡,物體仿佛在想像的高速公路上馳騁以至起飛:大水缸成了弗朗茨皇帝,維也納城變成了刷過油漆的農家大衣櫥;編織毛毯長大長高變成了一座山,田裡的花朵成了考洛喬刺繡。薑餅木偶、農家生活中常用的各種工具、織布材料、啤酒杯、馬克杯以至不同地區、不同歷史時期的各種酒杯都毫無違和感地出現在了這同一方舞臺上。這些看似荒誕的想像可以說是十分豐富又十分精巧,都證明了匈牙利文化與喀爾巴阡盆地上各民族文化的共同根源。人們的想像孕育了這則故事的英雄;故事的背景音樂來源於匈牙利民間音樂傳統。據此,這部劇作演出的視覺世界在很大程度上受匈牙利民間藝術的影響。

&nbsp&nbsp&nbsp&nbsp布達佩斯木偶劇團成立於1949年,是中歐地區規模最大的木偶劇團之一。該劇團旨在向眾多觀眾展現木偶劇的多樣性,並證實木偶劇並非少年兒童的專利,而是一種適合多種年齡段人士觀看的劇作體裁。自布達佩斯木偶劇團建團以來,已在全球演出超過70場。5月1日,該劇將為自閉症兒童和他們的父母舉辦專場演出。

&nbsp&nbsp&nbsp&nbsp文/本報記者郭佳

相關焦點

  • 平陽木偶:會「說話」的木偶人
    平陽木偶:會「說話」的木偶人 2020-07-02 05: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玩教具製作——《玩轉小木偶》
    掛鈎、串環、小木棒等1.將卡紙剪成小木偶的頭、身體、手、腳不同部位形狀,一部分畫好五官、服飾,另一部分留白以便幼兒自主創作。通過畫一畫、配一配、串一串、演一演等不同形式,讓幼兒在木偶表演的遊戲中體驗表演的樂趣和合作的快樂。可以根據材料不同層次的投放,滿足3-6歲各年齡段孩子的遊戲需求。▲在材料的設計中,我提供了木偶身體各部位不同特徵的材料,如:不同性別特徵的臉部、不同季節的服飾、衣服的圖案上有不同的圖案特徵(對稱)、男孩女孩的不同髮型等。
  • 山東首屆兒童藝術節開演 《木偶奇遇記》首演爆棚
    「魯商置業迎十藝」山東首屆兒童藝術節於29日晚在歷山劇院鳴鑼開演,首場劇目上演的是《木偶奇遇記》。據魯網記者了解,這是中國木偶劇院屢獲國際大獎的經典劇目,通過小主人公匹諾曹的真實經歷,引導觀劇兒童要誠實、勇敢,倡導正能量。
  • 第六屆中國泉州國際木偶展演側記:舞臺小木偶 國際大使者
    演員手持木偶參與掌中木偶戲《洛陽橋傳昨日下午,本屆國際木偶展演閉幕式在惠安舉行,惠安縣掌中木偶戲藝術保護傳承中心獻演大型神話掌中木偶戲《洛陽橋傳說》,獲得中外木偶藝術家的好評。展示國際木偶藝術,凝聚世界人民情誼。23日下午,本屆國際木偶展演開幕式暨中外《偶戲薈萃》演出在泉州市木偶劇院舉行,這場演出由10多個中外優秀木偶劇團傾情獻演,通過「千年古藝開新臺」「偶藝繽紛放異彩」和「薪火傳承向未來」三個篇章,讓現場觀眾充分領略了不同文化風情、不同木偶表演技藝的獨特風採。「這是我首次來泉參加國際木偶展演,期待與國際同行有更多的交流。」
  • 《木偶奇遇記》——接受不完美的自己,然後無所畏懼地長大
    《木偶奇遇記》出版後,印數達到了一百萬冊。書中的匹諾曹贏得了全世界兒童的喜愛。在他的故鄉,人們為匹諾曹樹立了一個銅像,臺座上刻著兩句話,表達了小讀者們的共同心意:「獻給不朽的匹諾曹——滿懷感謝心情的四歲到七歲的小讀者。」《木偶奇遇記》不但被翻譯成多種文字,還多次被拍成電影。
  • 不是什麼時候都應該笑——讀《小木偶的故事》有感
    不是什麼時候都應該笑——讀《小木偶的故事》有感《小木偶的故事》主要講述的是一個小木匠做了一個能走路、會說話的小木偶,因為小木偶只會笑,所以不僅被小紅狐搶了背包,自己頭痛也被他人認為在裝、在撒謊。原來小木偶是沒有任何表情的。因為在老木匠看來,笑是十分重要的,所以老木匠為他添上了他唯一的一個表情——笑。笑確實很重要,當別人取得好成績時,我們應當給他一個笑容,而並非哭喪著一張臉,給他送去祝福,那會讓他人覺得我們非常得不坦誠,這祝福是不心甘、不情願的。
  • 魏榮康:用木偶傳承古今文明
    「學習的內容主要包括提線和唱腔,它需要表演者雙手靈活地操作木偶,而每隻手的動作又是不一樣的,同時還要唱,嘴和動作要搭配。要使動作和唱詞都像是木偶發出的。特別是武打戲,需要用很長的一段時間去練習。」魏榮康說,想要演好提線木偶戲,表演者必須把自己想像成木偶。「木偶在前面,人在後面,要讓木偶去代表人,表達和人一樣的喜怒哀樂。
  • 兒童劇《木偶奇遇記》明日開演!
    就在12月5日,匹諾曹就要與遵義的小朋友們見面啦! 調皮的小木偶「匹諾曹」來了 《木偶奇遇記》故事簡介 一位善良的木匠皮帕諾在一天睡覺的時候,夢見一位美麗的天使、天使賦予他最心愛的木偶皮諾曹生命,於是小木偶便開始了他的冒險之旅。如果他要成為真正的男孩,就必須通過勇氣、忠心以及誠實的考驗。在歷險中,他因貪玩而逃學,因貪心而受騙,為此還變成了驢子。
  • 木偶「學」變臉,周末逛成博好戲連連
    十餘個精彩節目的輪番上演,零距離親密接觸皮影、木偶,周末的成博嗨爆全場。今年9月,成都博物館率先推出全國首創「周末兒童博物館」,一月一主題,開展多種多樣的青少年教育活動。本月的主題為「影偶奇緣」,11月20日、21日晚上6:30,最後一場木偶展演將隆重上演,國家級非遺項目杖頭木偶結合川劇絕技變臉,難得一見。
  • 續編《小木偶的故事》
    ,小木偶別提有多高興了,因為他覺得,自己是一個正常的木偶了。這時候他看到了老婆婆帶著那隻小兔子在散步,它高興地跑過去說:「小兔子,老婆婆,我……我……」「怎麼又是這個小木偶?」老婆婆說。小木偶說:「其實我那天是真的痛,但是當時木匠只給了我一種表情,我只能笑。現在我已經恢復正常了:會哭、會笑、會生氣……」「哦,原來是這樣,對不起!我們錯怪你了。」「再見」,「再見」,小木偶這才高高興興地繼續往警察局走去。
  • 傳奇寧鄉木偶師:一方帷幄 一場悲喜 一段春秋
    兩個碩大的木箱擺放在屋內,這便是陳老的百寶箱。細看這些木偶,個個精工雕琢、畫筆傳神、服飾華美,生旦淨末醜,無不栩栩如生,連木偶使用的刀劍弓箭,都打磨得精緻。「木而偶,活靈活現;偶而神,繪聲繪色。」看似簡單的一牽一引,一個個呆板的木偶瞬間變得活靈活現起來。
  • 上海國際木偶藝術節成功舉行 小木偶裡蘊藏「大文化」
    誕生2000餘年之久的木偶藝術,為何至今仍深受喜愛?小木偶裡究竟蘊藏著怎樣的「大文化」?  獨特魅力  國際木偶藝術節的主會場仙樂斯演藝廳,位於南京西路仙樂斯廣場。和其他劇場的安靜有序不同,還沒有邁進演藝廳,耳邊就充盈著孩子們的歡笑嬉鬧,眼前滿是小觀眾快樂雀躍的身影。  就在這個舞臺上,德國第五車輪劇團帶來了《西部牛仔》。木偶與歌舞元素完美結合,提線大木偶們變換無數把戲,劇場內洋溢著歡樂與刺激。俄羅斯鄂木斯克木偶劇團帶來了《拇指姑娘》。
  • 一輩子情系木偶戲 指尖演繹牽線人生
    □瀟瑜/文圖片由受訪者提供開啟「牽線人生」泰順人毋容置疑是泰順木偶劇最忠實的粉絲。一到傍晚時分,泰順木偶戲團的演員就會在很多村裡的小廣場,跟隨著樂隊「鏜鏜鏜」的敲打聲,嫻熟地提著線,一放一收,嘴裡還念念有詞。無論是大戲迷,還是小戲迷,只要泰順木偶戲一開場,臺下戲迷就會瘋狂尖叫,一臉痴迷。
  • 《木偶總動員》收視入佳境,特色木偶搶眼球!網友:所以霹靂布袋戲...
    苗族小夥子給我們帶來自創的「腳掌舞」刷新了我們對木偶表演方式的認知,鞠萍姐姐都直誇不容易,詹Sir還忍不住上臺露了一「腳」。Part2:「東邊日出西邊雨」,杖頭木偶的臉說變就變四川的「變臉」大家肯定不陌生,可從人的「大臉」轉到木偶的「小臉」,在下可是頭一回見。
  • 當小木偶在海底世界舞動長袖,雲上劇場「遊樂園·玩木偶」六一啟動
    在武漢海昌極地海洋公園,萌寵們亮相彩排現場 通訊員新亮 攝 當小木偶在奇妙的海底世界舞起長達8米的水袖,和萌趣海獅、可愛大白鯨,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雲上劇場(第一季),6月1日上午10點半到12點半,將啟動「遊樂園·玩木偶」兒童專場全媒體直播,學習強國、人民日報、新華社、央視新聞、長江日報等近40家主流媒體參與直播。 長江日報-長江網記者近日探班發現,這是一場夢幻又極具童真的演出:快樂的海洋公園裡,肥嘟嘟胖乎乎的海獅、海象上演著萌萌的表演秀,海豚一躍而起,將水珠在空中拋灑出一道道優美的弧線。
  • 【原創】《小小木偶》——國產動畫電影《新木偶奇遇記》片尾曲
    創作簡介 應邀為國家廣電總局審批立項的動畫電影《新木偶奇遇記》創作片尾曲,由李學亮作詞作曲,結合劇情,採用通俗化的語言,神秘輕快的喜悅情緒,兩拍子層層推進,休止符的運用,為作品增加了詼諧的色彩。
  • 甌網丨一輩子情系木偶戲 指尖演繹牽線人生
    泰順木偶戲亦稱「懸絲傀儡戲」,始於宋,繁榮於明清時期,當時有木偶劇團108個。縣內有家譜記其事:「宋代已有木偶戲,南宋時曾赴臨安演出,至清代末期全縣約有120多家戲班。」同時還出現周德、黃宗衙等木偶世家,至今還保留有南宋末期和明清時期的木偶。泰順木偶戲操縱技法主要有勾、挑、提、拉等。表演時,藝人雙手並用,忙而不亂。
  • 臺上木偶顧盼神飛,臺下是守藝人的匠心傳承
    非遺杖頭木偶戲國家級傳承人華美霞,是讓嫦娥「活」起來的人。她今年74歲。 打水袖、走圓場、翻跟頭……揚州杖頭木偶,演員僅僅靠著三根棒,就能讓木偶演上一臺戲。「木偶,靠的是演員給它『傳神』。」華美霞告訴現代快報記者,杖頭木偶表演時,演員在木偶下方,託舉著木偶。演員練基本功,要從舉功開始,要保證木偶穩、正、直、平。
  • 小木偶的春天
    小木偶的春天 2020-08-05 14:13:00 來源: 南通網 我是一個小木偶。據說,我的祖先來自於明朝末年的宮廷。
  • 川北大木偶 三百年來舞長綢
    民間草根戲,走出鄉野奔向國際舞臺,川北大木偶歷經300餘年的蛻變:拂袖撣塵,變臉下腰,神乎其技。但看木偶華麗,演盡世間繁華,身後卻有無數牽扯。微末之技民間藝人養家餬口木偶到底起源何時?史家一直爭論不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