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萬籟此俱寂,惟聞鐘磬音。——《題破山寺後禪院》
東漢年間,佛教傳入我國得到了迅速發展,在我國的出土文物,或者古人古籍中,不難看出佛教與古人的精神世界聯繫緊密。有一條古代流傳下來的袈裟,在被9萬元買入後,為何後來竟拍出1.3億天價?男子花9萬買下袈裟,鑑定出蓋過死人不吉利,後拍出1.3億天價。
花9萬元買下袈裟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中記載:「一以之覆身,離羞恥而具慚愧;二離寒熱、蚊蟲、惡獸;三示現沙門之相,見者歡喜,離邪心;四是人天寶幢相,可生梵天之福;五穿著之時,生寶塔想,滅除諸罪;六染為壞色,斷離五欲想,不生貪愛;七袈裟是佛淨衣,永斷煩惱而作良田;八消罪而生十善;九如良田,能增長菩提之道;十如甲冑,煩惱之毒箭不能害。」袈裟作為僧侶的法衣伴隨僧侶修行,雖然袈裟的歷史久遠,但要買出1.3億顯然有些夢幻。
事情的起因是秦先生參加了一場拍賣會,這件袈裟就在此次拍賣會進行拍賣,雖然比起一般的袈裟,這件做工確實要精細點,但外形顯得有些厚重,本身在古玩界也沒什麼市場。這件起拍價8萬元的袈裟就被擱置了,但參與拍賣會的秦先生注意到了這件袈裟。對袈裟的研究,秦先生並不怎麼深入,也害怕自己看走眼,高估了袈裟的收藏價值。回家還是心心念念,終於四處湊了些錢,返回拍賣行,最終以9萬元的價格買入了裟。
將袈裟買回家後,秦先生就時常研究它。在偶然中發現,袈裟會這麼厚重是因為中間還有夾層,秦先生就順著打開夾層,沒想到的是裡面還有一面綢緞,綢緞上面繡著密密麻麻整齊的經文。秦先生看的出這件東西一定跟佛教有關,但具體是什麼,秦先生只有另外諮詢專家。將綢緞帶去給專家鑑定後,專家給出的結論是這是經被,是古人入殮時蓋置身上的,不怎麼吉利。但他認識有專門的愛好收藏這類物品的朋友,他能幫秦先生將買入價格翻一番賣給朋友。秦先生也不傻,看此情況,這經被的來歷應該不簡單。
陀羅尼經被
秦先生拒絕了專家,隨著帶著經被又連續找到更多的文物專家鑑定。終於知道這件經被的出處,是乾隆皇帝陵墓裡的陀羅尼經被。本身經被放入墓中的傳統是起源於清朝,而只能貴族使用,平常百姓和大臣更是想都別想。乾隆的這塊陀羅尼經被更是稀奇,又絲綢,金線,藏羚羊絨等多種珍貴原料製作而成,這樣的貢品製作耗時非常久,材料來源也不易尋找,比如藏羚羊絨,它的絨毛是動物界中的「軟黃金」,這樣不可多得的材料加上難得一見的製作手藝,對古人的工藝技術有極大的研究意義。
現在我國就只有兩套陀羅尼經被,一套是慈禧陵墓中的。1928年孫殿英恰好在薊縣一帶清除滿清餘黨,恰好這也是清東陵所在地,他就打起盜墓的心思,然後打著軍事演習的口號,就浩浩蕩蕩地展開行動。慈禧的陵墓也在這裡,這位生前就貪得無厭的老佛爺,在死後更是帶著無數的珍奇異寶與她長眠,孫殿英就帶著手下席捲整個清東陵,能帶走就帶走,不能打走就打砸燒毀,不起眼的就隨便擱置或破壞。慈禧的陀尼羅經被,就是被這隨意擱置的東西中被發現的。至於乾隆的那件為何會流入民間,無人得知,許多掠走的寶物在之後流失在民間或者與海外,對中國來說都是件不可衡量的損失。
之後秦先生收藏了經被3年,就將它以7000多萬的價格賣出。2018年,它的新收藏人又以1.3億元的價格賣了出去。這件陀尼羅經被的經歷世俗不已,從乾隆陵墓被打開後,不知怎麼流落到民間,一路路轉手拍賣終於到秦先生手裡才被人知曉,經被的發現只是眾多流失文物的冰山一角。
結語
從清朝的衰敗導致國家的內憂外患,慈禧想要絕對統治,結果破壞了老祖宗的根基,連帶著整個清王室一同遭殃。但從文物流失的問題來看,國力強盛才是這些燦爛文化的「靠山」。越來越強大的今天,已經沒人敢光明正大地打這些文物的主意。在感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的時候,我們也要為自己能夠成為擁有5000年歷史的中國人自豪,在一個擁有眾多燦爛歷史文化的國家裡,我們也會擁有光明且充滿希望的未來。
參考文獻:
《題破山寺後禪院》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