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手一個無用之物,就騰出一點空間。處理一件多餘之物,就減少一份負擔。減少一次浪費,就恢復一分精氣神。然後,翻開人生新篇章。
雖然這幾天已經失去了一開始的新鮮感,斷舍離的工作也不及平時多,但還是要逼著自己把這個日記寫下去,因為寫本身就是一種督促。
工作室又新買了一本斷舍離,放在顯眼的位置,這樣每個來訪者都可以看到這本書,哪怕沒有去看,看到書名也是一種不錯的提醒。
如果只是物質上的「斷」和「舍」,而沒有在心中確立「離」的精神高度,內心還是會常常糾結。
這一點深有體會。
我終於可以去看話劇、舞劇、音樂劇,也可以一整天看書、寫筆記、和好朋友喝茶、恢復瑜伽練習、遠足、回到大自然……或者,什麼都不做,只是發發呆不說話,按照心跳的節奏去做事。是的,這是我停下來的意義。我需要停下來,去感受生活。我需要慢下來,去獨處,去思考,去閱讀,去旅行……我想做物質的減法,精神的加法。
陳數在序言中這樣描述她停下來的那段日子,我想這已經完全超出我們以為的斷舍離。陳數所說的物質的減法,我覺得更是一種欲望的減法吧!
現代社會,人們都已經慢不下來了,也無法忍受慢了。我曾試圖邀請身邊的朋友一起看陳數的一個節目《SHU理生活》。這是國內首檔生活美學綜藝節目,大家可以透過我的視角,感受丹麥、中國、日本三個國家對於「生活美學」的理解和態度。
我自己很享受看它的感覺,可是,朋友們卻都看不下去。因為這是一檔很慢的片子,沒有狗血,沒有刺激,有的只是娓娓道來,有的只是需要深層體會的美,有的是生活中點滴美好的細節,和向內走的安靜。
其實在現階段,對於斷舍離我的內心是完全接受的,只是需要把這件事堅持下去,需要一些驅動力。
那麼這種驅動力從何而來呢?今天我讀到的這部分很有意義:
當自己嘗試實踐「斷舍離」後,要大力地犒勞自己、獎賞自己。有意識地去除自責的情緒,坦然地傾聽內心的聲音——「原來真的不能像從前一樣」「我想改變」等這些聲音會漸漸地轉換為一種內驅力,讓我們自覺地將實踐進行下去。這種良性循環會讓斷舍離的實踐進展得更快、更深入。
這段話對我很有啟發,原來只要開始了斷舍離,就是開始了一件了不起的事,要肯定自己。
其實,乾淨整潔的房間,本身也是一種犒賞。
就喜歡說點實話的真小實
2020年12月8日
附《斷舍離》購買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