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無橫財不富 馬無夜草不肥
何況好看的水草也不開液肥的滋潤
就像我們田地裡種的菜,要合理施肥
土地肥沃了,種出來的菜都特別好
小編之前整理過一篇液肥文章,但是還有很多網友會留言提問小編,今天再來一篇關於液肥的,好好看!
一
對於水草養殖新手來說,在初設水草缸的時候,水草根部尚未生根完全,此時就不宜添加肥料,以免被藻類所吸收。一般陰性的水草無根,或者是假根,主要使用液肥,通過水草莖葉吸收肥料。
二
一周後可以加入1/2的量,到了2周後可以正常的下量比較好。水草從種下到生根一般是需要2周的時間,這樣水草缸才會得到穩定。根據水草生長的狀況來增加液肥和減少液肥的量。
三
當水草生長不好,加再多液肥也不能促進水草的正常生長。對於添加液肥,一般是在開燈時加入。當水草種植不理想需要重新種植,可以過幾天後添加液肥,添加液肥要先看說明書比較好。
四
不同的水草需要不同品牌的液肥,液肥的顏色有淡黃色、黃綠色、棕紅色等。容易養活不需要二氧化碳的水草為陰性水草,有水溶水草、皇冠類水草等。部分缸中的水草在不使用液肥也能正常生長,只不過是水草狀態不太好。
五
選擇水草液肥應該選擇對水質影響最小的,應該按照說明和劑量來使用,根據水草面積、數量來確定合適劑量的水肥。水草液肥的用量是先按照魚缸水的體積除以100,再加上水草的種植面積減去0.5,然後再乘以4的公式來計算水草液肥的量。
六
如果是水草與魚類在同一個缸子裡養殖,那麼選擇對魚類無害的液肥,要控制好使用的量比較合適。因為不同的水草用法用量是不同的,選擇對魚類無危害的液肥,這樣魚類可以正常的生長,水草的環境狀態也會更好。
七
在添加液肥的時候,要注意液肥的添加位置,不要將高濃縮液肥添加到水草嫩芽上面,對於水流比較緩慢的草缸來說,更容易導致高濃度液肥在某個地方聚集,形成一種鹽分高的環境,所以添加位置應該控制在過濾出水口更好。
液肥不是養好水草的靈丹妙藥,水草的狀態完全依賴於它是不客觀的,僅僅依靠液肥來期盼水草缸的美景,這也是不現實的,需要缸內的水質、過濾、光照、CO2等等綜合生態環境因素的結合。對需要大量底床肥料的水草,只使用液肥也是不夠的,還需要配合基肥(根肥)等底床營養。
下面是有關網友提問養殖液肥的一些問題:問:水中的gh高不是說明ca+2和mg+2多嗎?為什麼還要加這麼多mg+2而不加ca+2呢?
答:植物所需要的營養元素共16種:碳、氫、氧、氮、磷、鉀、鈣、鎂、硫、鉬、銅、鋅、錳、鐵、硼、氯。在肥料配方的設計上遵循的原則是德國化學家李比西的 「植物礦質營養學說」以及「養分歸還學說」,即植物吸收的營養必須不斷地加以補充才能維持植物的不斷生長需要。而植物對營養吸收規律遵從「木桶原理」,即 16種營養元素是構成植物營養這個木桶的16條板條,任何一條板條成為短板,都使這個木桶盛水的體積下降到這個板條的位置,只有通過平衡施肥補充養分使木 桶的16條板條的高度一致才能保證植物的正常生長發育,陸生植物如此,水生植物也一樣。可見在水草養殖中,除了碳、氫、氧、鈣來自水體不用補充外,其餘全 部需要外界的供應。現在分析水體GH高的原因:不錯,水體的GH值是由鈣、鎂離子構成的,但具體到這兩個離子,實際上分析結果表明,全國各地的水體GH構 成中95%是鈣離子,而鎂離子則不到5%,但植物生長中鎂離子是中量營養元素,所以必須補充一定量的鎂離子才能保證這條板條不出現短板現象,那種認為水體 中鎂離子已經足夠的概念是不對的。
問:陰草和陽草對肥的吸收能力差很多,還有co2濃度和光強不同,水草對肥的要求也差很多的,是不是用量要調整?
答:在水草缸中,陰性草與陽性草在同樣條件下一生中其吸收養分總量是沒有多大差異的,只是吸收速度有所差異而已,只要保證了一定CO2濃度和光照,則水草吸收 養分的量不會有質的差異,當然題主所說的CO2和光照指數如果差異過大就是另外的問題了,其主要限制因素由肥料而轉為光合作用問題了,所以我一直強調: 「水質、光照、CO2、好的液肥」是水草生長的「四項基本原則」就是這個道理。
問:美國和臺灣網站上說爆燥的元勳是氨而不是p,藻類的孢子要在一定的NH3才的萌發,而P只是生長才需要。所以他們液肥都用KNO3 和K2HPO4,以10:1的比例用,有道理嗎?
答:別過分迷信所謂美國、臺灣的網站。具體原理我不過多解釋了,只與您探討一個現象:前幾年「渤海赤潮」您聽說過吧?就是因為人類大量使用美國二銨(含有18 個氮,46個磷元素)以及使用含磷洗滌劑導致過量的磷流入渤海而使渤海大面積生長了紅色的藻類,這是人類破壞環境招致的報復。所以配方中還是慎重使用氮、 磷為好,搞不好出現黑毛藻和綠藻可不是好事。
問:高錳酸鉀用Vc還原得到的 Mn+2能用嗎?
答:高錳酸鉀使用VC還原得到的二價錳可以使用,但我相信這種辦法得到的二價錳的價格要高於通常使用的硫酸錳的價格,當然樓主如果可以得到廉價或免費的的高錳酸鉀和VC就另當別論了。呵呵。
=完=
推薦閱讀:
點擊原文了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