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大型跨年策劃《百年百篇》推出「國慶日」特別報導。
文/寧寧
今天,是中華人民共和國71歲華誕。在這個特別的日子裡,升國旗、唱國歌,對於每一名中華兒女都是很有意義的事。說起國歌的作詞作曲者,大家都耳熟能詳了,但五星紅旗的設計過程和最初設計者,或許還鮮為人知。
地處上海的山陰路,是條文化氣息濃厚的街區,從這裡走出過大名鼎鼎的文豪魯迅、茅盾等。在這裡,還出過一位重要人物,他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設計者曾聯松。當年,他從山陰路上把五星紅旗設計圖案初稿寄去應徵,最後被選定為國旗圖案。
號召
向全國發出徵求國旗圖案啟事
1949年6月15日,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在北平召開。6月16日,周恩來主持召開籌備會常委會第一次會議。會議決定在常委會領導下設立六個工作小組。其中第六小組任務為草擬國旗、國徽、國歌、紀年、國都等方案,組長是我國著名教育家、中國民主促進會負責人馬敘倫先生,副組長是時任北平軍管會主任葉劍英,不久又增加沈雁冰(即茅盾)任副組長,組員有張奚若、田漢、郭沫若等16人。
當年7月4日下午,第六小組在中南海勤政殿召開了第一次會議。決定:
(一)以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名義公開向全國人民發表啟事,徵集對國旗、國徽、國歌的意見和方案。
(二)設立國旗、國徽圖案評選委員會及國歌詞、譜評選委員會,除組員分別參加外,並聘請部分專家為兩個委員會的委員。
1949年,《人民日報》刊登的公開徵集國旗方案的消息。
徵集啟事經周恩來批示後,從7月15日到7月26日連續在《人民日報》等報刊登,內地其他各報、香港及海外各華僑報紙也都予以轉載。
徵集啟事發出後,立即得到全國人民的熱烈響應。到8月20日徵集截止,投稿者有高級幹部、將軍、著名藝術家、學者,也有普通軍人、工人、農民、學生等。投稿地區以東北、北平、上海為最多,遍及全國各個省、區,包括當時尚待解放的地區,還有一批海外華僑和港澳同胞來稿。
在此後短短一個月裡,近兩千件信函、2992幅應徵國旗圖案湧來,其中從美洲寄來的國旗圖案有23幅。應徵的國旗方案各具特色:如陳嘉庚設計的國旗是鐮刀斧頭旗;郭沫若設計的國旗是兩個長條,象徵中華民族的發祥地長江和黃河;朱德設計的國旗左上角為藍色長方形,嵌有紅五角星,象徵晴朗的天空。
創作
構思時滬劇唱腔幫他找到靈感
1949年夏天,在上海現代經濟通訊社做秘書工作的曾聯松,不久前剛把妻子、大兒子從家鄉瑞安接到上海。
從《人民日報》《新華日報》《解放日報》等報刊上,他得知了徵求國旗圖案的消息。
他仔細讀了幾遍後思忖:祖國新生,群策群力,我為何不能一試?
據曾聯松家人回憶,那段時間,他下班以後天天把自己關在閣樓裡,看看、寫寫、畫畫,就是吃飯也非得妻子三番兩次地催促才肯下來,幾乎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以至於年幼兒子都對媽媽說,要不要帶爸爸去看看病。
在日後的談話中,曾聯松吐露了這段心路歷程:「建立新中國,一直是縈迴在我心頭的願望,我能不為之興奮嗎?因此,當我從7月份的報紙上讀到關於徵集國旗圖案的通知之後,即埋頭於設計之中。」
「我不是藝術家,也不是從事美術設計的,當時之所以不自量力,亦不計工拙,想到去設計國旗圖案,實在是一種歡呼新中國誕生的喜悅,一種熱切愛國的激情使然。」曾聯松說。
他起初的構思並不順利,廢棄的圖紙一扔一大堆。直到有一天,他聽到窗外傳來的滬劇唱腔「盼星星、盼月亮,盼來了中國共產黨……」。
「星星,星星……」曾聯松反覆默念,突然找到了靈感:中國共產黨是中國人民的救星,當年紅軍帽上就有一顆紅五星,用五角星這個革命的標誌來作國旗的主題不是很有意義嗎?
經過反覆推敲,帶有五星的國旗圖案躍然紙上。
五顆金星的結合圖形,大小呼應,疏密相間,形成了一個橢圓形,這恰恰與我國疆土的幾何圖形類似,既表現了中國地理特徵,也顯得平穩和諧,明朗而有氣勢。
為了使整個圖案更加突出全國人民緊密地團結在偉大的中國共產黨周圍,曾聯松設計了每個小星的中心點都通過自己的一個星尖,跟大星的中心點聯成一線。色彩以紅色為主,似紅霞滿天。紅色表達熱烈的感情,象徵革命;配以黃色,燦爛輝煌,一片光明。
帶著對中國共產黨、對新中國的熾烈感情,8月中旬,曾聯松寄出了畫稿。該畫稿成為第323號設計圖(即《國旗圖案參考資料》第32號徵稿)。
赤子
甘守清貧,一生清廉為國旗
1949年10月1日,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了隆重的開國大典。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親手撳動電鈕,升起了新中國第一面五星紅旗,全場30萬群眾一片歡騰。
當時的曾聯松並不確定,這面五星紅旗和自己的投稿有無關係。《瑞安文史資料第20輯——國旗設計者曾聯松》中,收錄了曾聯松一篇自述體文章《我設計五星紅旗》,再現了他從投稿到入選的全過程。
「圖案畫稿完成後,我將它小心翼翼地裝入信套,立即投遞給新政協籌備會。此時已是8月中旬。不久,我被組織上安排到華東供銷合作社事業管理局去工作。工作伊始,庶事草創,整天忙於事務,投稿一事便不放心上了。及至五星紅旗先在天安門,繼在全國各地升起,我心裡既激動又驚詫,激動的是這個圖案算不算是我設計的,我一無所知,也無法判斷。」
「1950年9月,我因公赴京開會。會議期間,全國政協派人來找我,詢問國旗設計情況。我如實介紹了當時的構思和投稿日期。不日,收到了新中國成立一周年的觀禮請柬,編號是『臺右97號』。」
參加天安門觀禮後回到上海,曾聯松興奮的心情遲遲不能平靜,且心裡一直帶著疑問。11月1日,曾聯松突然接到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辦公廳來函,打開一看是1137號文,上書——
「曾聯松先生:你所設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業已採用。茲贈送人民政協紀念刊一冊,人民幣五百萬元,分別交郵局和人民銀行寄上,作為酬謝你對國家的貢獻,並致深切的敬意。」
在政協編印的《國旗圖案參考資料》中,五星紅旗原列第32號。最終版本有部分修改:去掉了大星中的鐮刀錘頭,使圖案簡化,並精簡了原說明中的部分內容。
當時由於全國人民都想進一步了解國旗的意義,新華社於1949年11月15日播發相關文章答讀者問:「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旗面的紅色象徵革命,旗上的五顆五角星及其相互關係象徵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人民大團結。星用黃色是為著在紅地上顯出光明,黃色較白色明亮美麗。四顆小五角星各有一尖正對大星的中心,這表示圍繞一個中心的團結,在形式上呈緊湊美觀。」這段文字是對國旗圖案的統一說明。
曾聯松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積極從事地下活動,曾擔任過學生地下黨支部書記。從1947年起,曾聯松就居住在上海山陰路上,直到1999年10月去世。他一生簡樸,甘守清貧。劇作家、電影《共和國之旗》的編劇王興東1998年走訪他的家後,曾有這樣的描述:「曾家連個像樣的沙發都沒有,只有兩張坐久的藤椅在。除了門上掛的那面五星紅旗,家裡沒有一件值錢的家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