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屏的清華「最強本科生」,讓我看到精英和普通人教育的殘酷差別

2020-12-21 精讀君

01

前段時間,清華大學的一批「最強本科生」火了。

他們都是今年清華大學特等獎學金的獲得者,這個獎項是清華授予在校學生的最高榮譽。

10名獲獎者的硬核履歷,讓人不禁感嘆,人和人之間的差距實在太大。

比如,電子系的劉泓,雖然還是本科生,但已經以第一作者的身份發表了5篇論文,其中3篇是頂會(在領域內的頂級學術交流會議中宣讀發表的論文)。

而計算機系學生超算團隊史上的第一位女生隊長張晨,不僅成績優異,在學術和競賽上多次獲獎,還熱衷體育運動,拿過高校跆拳道錦標賽的個人競技亞軍。

而這10名「最強本科生」中最火的,還是一名物理系的本科生陳逸賢。

優異的履歷,拔尖的成績,加上不俗的顏值,讓他火上了熱搜,俘獲大批網友:

「有顏有才,上帝真是太不公平了。」;

「又是感覺自己來人間湊數的一天。」

「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典範。」

陳逸賢,是一位來自杭州的學霸,初中時就先後翻譯了幾十集英劇《Doctor Who(神秘博士)》,寫過十多萬字的英文科幻小說。

上清華後,他專業成績優異,在天體物理這一研究方向上,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了3篇論文。

學業之餘,他拿過全國英語演講比賽冠軍,是學校合唱隊的隊員,是校歌賽複賽選手,策划過兩屆學生節班劇......

全面發展的陳逸賢,被教授譽為近十年來教過的最優秀清北學生。

看到如此出色的孩子,很多人都不禁想問,父母究竟是如何培養的?

02

事實上,這個問題其實早有同學家長問過。

初中時,陳逸賢所在班級的其他家長問班主任,「孩子老是玩手機該怎麼辦?」

班主任就讓陳逸賢的爸爸來分享辦法,而陳爸爸只是從口袋裡拿出了自己的「老年機」。

在父親的影響下,陳逸賢也一直用的是同款老年機,自然無需擔心沉迷手機。

陳逸賢的爸爸表示,「家長率先垂範,以理服人是家庭教育的前提。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長是必須做到,否則是不公平的,也有失公允。」

一句話,戳穿了精英教育和普通人教育的殘酷差別:

三流的父母當保姆,二流的父母當教練,一流的父母當榜樣。

這世上最好的教育,永遠是父母的以身作則。

想起「神仙女兒」武亦姝,她小時候也不是學霸,考進中學時成績墊底。

但初中後,武亦姝的成績迅速提升,而這一「逆襲」的背後,和她父母的努力息息相關。

武亦姝的爸爸是律師,可他每天下午4:30以後就不用手機,專心陪兩個孩子。

為了孩子的學習,武亦姝的爸媽戒了棋牌室,戒了手機,開始讀《二十四史》和《山海經》,還帶著女兒角色扮演名著情節、改編故事結局。

家裡出現頻率最高的遊戲是「詩詞接龍」,誰輸了誰就做家務。

想起一句流傳甚廣的話:

天才是不存在的。任何一個優秀的孩子,都不是橫空出世的奇蹟,而是有跡可尋的因果。它的因,在家庭。它的根,在父母。」

是啊,這世上哪有那麼多橫空出世的天才,「精英」的背後,是父母不懈的栽培。

03

我家有個親戚,經濟條件非常好,父母也很重視孩子的教育。

從小學開始,孩子的家教就沒斷過。

上了中學後,更是輔導班、家教一起上,孩子大部分的課餘時間都泡在了補習上。

可孩子的成績,卻從未有過明顯提高,一直徘徊在中下遊。

親戚時常抱怨:「孩子單單上補習班就花了幾十萬,可他怎麼就學不好呢?」

答案其實很簡單,親戚家實在太沒有學習的氛圍了。

生活中,孩子的衣食是保姆在管理,出行是司機在陪,學習情況是補習班老師在跟蹤。

而孩子每天從補習班回到家,面對最多的情況,就是父母躺在沙發上看電視、玩手機,然後板著臉對他說:「我花了這麼多錢,你必須給我好好學習。」

一邊花大把錢表示自己重視教育,一邊把教育的責任全部外包。

試問,這樣的情況,孩子怎麼可能認真學習呢?

就像作家鮑德溫說:孩子永遠不會乖乖聽大人的話,但他們一定會模仿大人。

父母的習慣,是會直接影響到孩子的。

網上曾經有一張很火的圖:

地鐵上,一位母親一坐下就開始刷手機,旁邊的女兒伸長了脖子一起看。

而相鄰的母子呢,媽媽在認真看書,孩子同樣不受幹擾的專注閱讀。

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父母是最不能偷懶的。

父母沉迷遊戲,成天刷手機,懶得運動,懶得看書,懶得耐心陪伴,孩子就會有樣學樣。

等孩子習慣了享受短期快感事物帶來的快樂,又怎麼靜得下心學習呢?

家長自己也要自律,而不是像現在很多人,丟個孩子在那裡拿著手機就OK了。」

在談到教育孩子時,廣西高考狀元楊晨煜的媽媽這麼說。

是啊,想要有個別人家的孩子,你得先成為別人家的父母。

04

前幾年,北京的高考文科狀元熊軒昂,說過一番話:

「現在很多狀元都是家裡又好又厲害的那種,在大城市享受到的教育資源,決定了我在學習時能走很多捷徑。」

很多人根據他的話得出結論,好的教育,到最後還得是拼爹媽。

事實的確如此,可說到底拼的是爹媽的什麼呢?

是父母的資產等級、社會地位,還是父母的文化水平?

美國著名的社會學家安妮特·拉魯,花費近10年時間,跟蹤觀察了12個不同階層的美國家庭後發現:

決定孩子階層的,不是父母有多少錢(當然也相關),也不是單親還是離異,而是一個家庭的「文化資本」。

所謂的家庭文化資本,指的是一個家庭所擁有的性情氣質、興趣取向、文化氛圍、處事方式等方面的優勢。

相比於財富資本,家庭文化資本的創造難度並沒有那麼大。

今年湖南省的文科狀元何潤琪,出自一個人們常說難出貴子的「寒門」。

何潤琪的父母都是地道的農民,他從小跟隨父母在田地間長大。

父母文化水平都不高,但對兒子的教育極為重視。

小時候,家裡清貧,可在買書這件事上,父母從不吝嗇。

父親去城裡打工,給兒子帶的最多的禮物就是書,科普、歷史、文學類的應有盡有。

不僅愛買書,父親同時也愛看書,看完後還不忘和兒子討論一番。

在教育上,何潤琪的父母也很有方法,他們不要求兒子一定要考多少分,多少名,而是最重視兒子的學習態度。

何潤琪表示,「他們只要求我態度端正,如果簡單的題目錯了,或者字潦草了,會讓我罰抄很多遍。」

考差了,父母也不會責備,反而開導他,「第一名不是你的專利,你要有讓別人考第一的胸懷。」

何潤琪

高一時,何潤琪的母親因病去世,他曾一度消沉。

可看到為了兼顧自己和工作,每天凌晨就出門,騎電動車往返家和工地的父親,他再度有了勇氣和前進的動力。

在雜誌上發表的文章裡,何潤琪寫下自己對生活的期許:

貧寒是不能阻擋成功的。貧窮是物質上的,如果你有強大的心靈力量防止它蔓延至精神上,那麼它便不可能阻擋成功。

只有書本,只有桌椅,只有讀書的理由,才能燃起這一剎那湧起的熱情,將生活窘迫的浪頭,打得湮滅無蹤。」

越來越發現,真正的寒門,不是物質上的貧困,而是精神上的貧瘠。

一個文化資本足夠豐富的家庭,即便財富資本不足,也能養出足夠優秀的孩子。

而所謂的精英教育,和普通人教育的最大差別,不在物質,而在父母的精神格局。

最後,想和大家分享烏克蘭教育家馬卡連柯的一句話:

不要以為只有你們在教訓孩子、命令孩子的時候才是教育。

你們在生活的每時每刻,甚至你們不在場的時候,也是在教育。

和你共勉。

相關焦點

  • 清華「最強本科生」刷屏了,學霸分享經驗,學習習慣要從小養成
    前段時間,清華大學評選出一批「最強本科生」,都是今年清華大學特等獎學金的獲得者,這個獎項是清華授予在校學生的最高榮譽,10學子的成績讓網友感嘆:「我是來人間湊數的吧。」比如,電子系的劉泓,雖然還是本科生,但已經以第一作者的身份發表了5篇論文,其中3篇是頂會(在領域內的頂級學術交流會議中宣讀發表的論文)。
  • 清華停招新聞本科生?大學教育的「通才」與「專才」之爭
    我們所爭執的本科生應不應該學新聞,背後同樣隱藏了本科生該接受何種教育的問題。新聞教育被視為非常專業化且實踐性很強的專業技能培訓,在此種要求下,成為一名「雜家」,顯然是好新聞人的必要條件。大一新生剛結束高考,對各種專業都了解甚少,許多人迷迷糊糊地就選擇了專業,切斷了其他的可能性。
  • 號稱「自己的孩子是個普通人」的清華教授,正在勸大家佛系養娃,這...
    原創 父母堂 父母堂 收錄於話題#熱點x關注25#學習x方法11關注我,做朋友圈最懂教育的父母決不能簡單粗暴告訴我們,教育孩子要「選擇普通,放棄努力」。最近,清華大學劉瑜教授的「凡言凡語」火了。因為一句「我女兒正在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被網友戲稱為凡爾賽文學界的「高級凡」。
  • 「清華周杰倫」履歷曝光,從「神仙打架」中脫穎而出,到底強在哪
    最後的獲獎者也被譽為「清華最強本科生」,優秀到令人膜拜。最近在網上刷屏,驚豔不少人的陳逸賢,就是2020年清華最強本科生之一。今天,我們就來和大家聊聊陳逸賢的故事。1.作為清華物理專業的高材生,陳逸賢在物理領域深耕不輟,取得了不少輝煌成就,甚至被網友戲稱為「中國謝爾頓」。以去年為例,陳逸賢在國際著名期刊上就發表了3篇論文。對於國內很多研究生來說,能發表1篇頂級論文都具有一定難度。而陳逸賢作為一個本科生,能夠一連發表三篇論文,可見他不僅物理知識淵博,而且在研究方面也有拿得出手的成績。
  • 我女兒正勢不可擋的成為一個普通人火遍朋友圈,普通人還坐得住嗎
    最近清華大學教授劉瑜的演講《不確定性的時代 教育的價值》火遍了整個媒體。她的論點是「家長們不要焦慮,不要搞」軍備競賽」,一個選擇「自在」摒棄「成功」也未必是失敗,鼓勵探索自我,其中那一句「我的女兒正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
  • 為何普通人逆襲如此艱難?傲慢與偏見被「精英們」展現的淋漓盡致
    還什麼潛力,這是我聽過最敷衍的藉口……」嘖嘖,仔細想想,傲慢與偏見在幾位帶教律師身上展現的淋漓盡致。王驍,斯坦福畢業,出場自帶精英氣質,家庭條件不錯。面試時幾位律師對他那是相當滿意,不吝誇讚「這就是我們要的人」。而丁輝,則是大多數普通人的化身。家庭無法給予他助力,想要改變命運只能靠不斷努力,抓住一切機會。
  • 甚至可與「北大、清華」並提!
    【了解更多志願填報信息,請點擊關注】 首都北京,不僅是我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教育資源更是其他任何一個省份無法企及,清華、北大、人大等等,拿出一所都讓多少學子望塵莫及!而北京近幾年又增添了兩所實力雄厚的大學,甚至可以與「清華、北大」並提!
  • 精英視角下的職場:普通人丁輝的夢想何處安放?
    不過是普通人想努力改變命運的嘗試,在精英視角下就成了「把別人搞得很辛苦」。按照這個邏輯,精英就應該上斯坦福、有資本喜歡海島遊,普通人只能安分守己、沒有追求夢想的權利嗎?尤其是,30歲的普通人。我不知道周深這個驚訝的表情是認可還是不認可。我覺得有點刺耳:時代發展到今天,我們對於多元化的價值觀和職業選擇,仍然抱有成見嗎?
  • 同樣都是公務員,本科生和專科生有什麼差別?過來人談感受
    ,不少人都被這一穩定的工作飯碗所吸引,這也是導致公務員人數暴增的一個原因之一,但是不管怎麼說,只要能考上公務員,這個工作的薪資和待遇都是不錯的,因為公務員專科生也可以報取,所以很多人就會好奇專科考上的公務員和本科考生的公務員會有什麼不同。
  • 清華大學「最牛」的3個班,匯聚的全都是頂級精英,只招106名新生
    一提到清華大學,就不得不說到「最牛」的3個班,匯聚的全都是頂級精英,在2020年只招收了106名新生。清華大學「實力最強」的3個班,只錄取106人,畢業後都是社會精英一:智班智班的全稱是清華學堂人工智慧版,有世界著名計算機科學家姚期智院士創辦,人工智慧已經慢慢走入了人們的生活,在過去的十年時間裡,人工智慧已經有了非凡的進步,以後的發展更是指日可待
  • 清華教授說「女兒正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你可別當真
    撰文/ 遇言姐前陣子, 清華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劉瑜有個關於教育的演講在網上刷屏。這篇演講名為《不確定時代的生存法則》,裡面還有還一句話說 「我的女兒正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被廣泛轉發。文章一發出,就被另一位教授, 參加過《奇葩說》的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儲殷發微博視頻懟了,儲殷的大致意思是——「劉瑜是清華政治系教授,老公是人大哲學系教授,他倆的閨女怎麼會是普通人呢
  • 「我女兒正勢不可擋地成為普通人」,別輕易相信,現實太殘酷!
    清華教授劉瑜一席話,讓無數家庭鬆了一口氣:我的女兒也正勢不可擋地成為普通人!無數焦慮的家長們找到共鳴,她指出了國內教育投資過大,孩子負擔重的問題。然而,仔細思考卻並非如此。劉瑜教授是清華教授,丈夫是人大的教授,這種家庭在國內已經處於頂尖水平了。她的女兒上的是清華附小,這起點已經超過了絕大多數國人,單單一個北京戶口就讓所有北漂家庭可望而不可及,你現在還認為她的女兒會成為普通人嗎?
  • 清華教授劉瑜說「女兒正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你可別當真
    撰文/ 遇言姐前陣子, 清華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劉瑜有個關於教育的演講在網上刷屏。這篇演講名為《不確定時代的生存法則》,裡面還有還一句話說 「我的女兒正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被廣泛轉發。文章一發出,就被另一位教授, 參加過《奇葩說》的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儲殷發微博視頻懟了,儲殷的大致意思是——「劉瑜是清華政治系教授,老公是人大哲學系教授,他倆的閨女怎麼會是普通人呢
  • 我畢業於985/211高校,但我只是個普通人
    「爸媽好像我的天使投資人,我就是在不停燒錢的初創公司,折騰了很久也沒什麼水花。他們越安慰我不要著急,我越是止不住眼淚。」王寧寧的學歷並不低。作為本科和研究生都是國內知名財經類「211」高校——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的學生,她是外人眼中「別人的孩子」。
  • 我畢業於985/211高校,但我只是個「普通人」
    「爸媽好像我的天使投資人,我就是在不停燒錢的初創公司,折騰了很久也沒什麼水花。他們越安慰我不要著急,我越是止不住眼淚。」王寧寧的學歷並不低。作為本科和研究生都是國內知名財經類「211」高校——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的學生,她是外人眼中「別人的孩子」。
  • 「我現在就期望TA能做個快樂的普通人,不是學霸也沒關係!」
    家長原以為是進入青春期的正常表現,但直到前幾天發現虹身上的傷痕(自己用小刀劃傷的),看到虹精神幾近崩潰的狀態,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到醫院一檢查,才發現虹屬於重度抑鬱,並已經有了自殺傾向。父母一時難以面對這樣殘酷的打擊,更難以接受這樣的現實。
  • 清華副教授劉瑜:我女兒正在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
    前段時間我在一個媽媽群裡,看到一則轉發的新聞,講的是一位文科出身媽媽,為了輔導孩子考大學,硬是把自己鍛造成一個理工科的學霸。我當時看完這條新聞後就在媽媽群表態,我說我已經想好了,我們家孩子以後就讓她開個奶茶店得了。結果其他的媽媽紛紛表示,他們的孩子也要開奶茶店。我就意識到,看來這個奶茶店競爭也非常激烈,我們家的孩子還是開煎餅店算了。
  • 張桂梅PK清華教授:不要站在高樓,傲慢地指點被階層固化壓在山底的人
    張桂梅老師的魔鬼,清華教授的普通人,你選擇哪種教育方式? 清華大學副教授劉瑜說:我們要鬆弛下來,要發現孩子的喜愛,要尊重孩子的個性,要引領孩子發現自我,而不是一定要考上名牌大學。
  • 清華教授說女兒正成為「普通人」,希望孩子開奶茶店:你還真信啊
    中心主題很有道理,說的是現在的教育內卷,造成的競爭壓力,讓孩子和家長焦慮、抑鬱,就像"軍備競賽",追求高學歷、多技能。這種內卷競爭,造成了:1.女性的精力被圈定在孩子的教育上,失去了自身發展的機會和能力;2.教育不公平現象嚴重,教育最後拼的是父母的資產;3.家庭關係不和諧,因為過度逼迫孩子學太多技能,造成家庭環境壓抑;
  • 清華教授劉瑜:我的女兒正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
    在現代社會,我們有了選擇職業的自由,也因此有了失業的自由;我們有了受教育的自由,也因此有了考試可能不及格的風險。自由,好處是無限的可能性,壞處是無限的競爭。於是,為了應對這種風險和競爭,人類發明了各種各樣的保障機制,比如社會保障,金融和保險,慈善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