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副教授劉瑜:我女兒正在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

2020-12-21 網易教育

來源:看理想微信公眾號

前不久,清華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劉瑜做了一場關於教育的演講——《不確定的時代,教育的價值》。她以一名家長的視角,談論了今天中國社會上普遍存在的教育焦慮和成功焦慮。

很多人因為恐懼失敗,便隨波逐流地扎入「踩踏式的競爭」之中,只因大家都這麼做。這就導致了「自我」愈發被壓抑,生活愈發平庸無趣。

擺脫迷茫和焦慮,不妨先從「堅定地成為一個普通人」開始。以此為起點,去看看自己喜歡什麼,去試錯,去重來。放下「更高、更快、更多」的競賽執念,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便是自由。

不確定性本身不一定是壞事。某種意義上,它是現代社會的特徵,是社會進步的代價。

自西漢到1949年,中國人均GDP基本保持不變。此時,生活沒有不確定性。未來就是對過去的不斷複製。你爺爺是鐵匠,你爸爸是鐵匠,你也是鐵匠。

但是,在過去200年間,各個國家經濟曲線直線上漲,人類社會發生前所未有的變化。恰恰是不確定性,為我們帶來更多機會,更多可能性。

不確定性在帶給我們自由和機會的同時,也給我們帶來很多焦慮。在現代社會,我們有了選擇職業的自由,也因此有了失業的自由;我們有了受教育的自由,也因此有了考試可能不及格的風險。

於是,為了應對這種風險和競爭,人類發明了各種各樣的保障機制,比如社會保障、金融、保險、慈善等等。大眾教育的興起,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各種保障機制之一,因為我們需要通過大眾教育來獲得各種各樣的知識和技能,以幫助我們應對各種風險。

但是問題來了,在知識儲備的過程中,會形成一種惡性競爭,這也是我們教育的現狀,即「軍備競賽」模式。它包含兩個策略——學歷越高越好,技能越多越好。

這具體體現在,中國的年輕人上大學、讀研、讀博,國內讀完、國外讀,拿了第一學位、拿第二學位,拿了學位、還想拿各種各樣的證書。家長也要求孩子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從小就參加各種興趣班等等。

無限的惡性競爭。很多家長號召搞素質教育,於是乎,教育部積極響應,用應試教育的方式搞素質教育,搞得我們家長現在一聽到「素質教育」這四個字,就聞風喪膽。

教育的這種「軍備競賽」模式,後果是什麼?所有人都疲憊不堪。

你的孩子10點睡,我的孩子11點睡,他的孩子12點睡。你上兩個補習班,他上四個補習班。

前段時間我在一個媽媽群裡,看到一則轉發的新聞,講的是一位文科出身媽媽,為了輔導孩子考大學,硬是把自己鍛造成一個理工科的學霸。

我當時看完這條新聞後就在媽媽群表態,我說我已經想好了,我們家孩子以後就讓她開個奶茶店得了。結果其他的媽媽紛紛表示,他們的孩子也要開奶茶店。我就意識到,看來這個奶茶店競爭也非常激烈,我們家的孩子還是開煎餅店算了。

這種惡性競爭在我看來,會有幾個後果。

第一,它是對女權運動的傷害。無數的職業女性本可以在事業上綻放,結果卻因為被捲入這種惡性競爭,不得不把大多數的精力放在孩子教育的「軍備競賽」中,放棄自己的事業。

第二,它是對家庭關係的傷害。本來非常和諧的家庭關係,因為你要逼孩子學這個、學那個,導致家庭關係雞飛狗跳。

第三,它是對教育公平的傷害。到最後你會發現,教育很大程度上,拼的是父母的財力。如果你能上得起最好的私立學校、國際學校,那麼你的孩子就有前途。

但是,這一切最大的傷害是孩子本身。青少年抑鬱症、焦慮症很普遍,自殺的低齡化趨勢非常嚴重,每5位中學生就有1位曾經考慮過自殺。

一個孩子,懷著對世界的無限憧憬長大,結果,我們所有的大人合謀起來告訴他:你的前半生存在的目的,就是考試,完全了無生趣啊。

就算不抑鬱、不自殺,在這樣的惡性競爭裡成長,也很容易長成一個「空心人」。雖然習得了十八般武藝,但完全不知道到底該做什麼。

如何緩解軍備競賽的壓力?首先,認識你自己。這可能比你認識世界,獲取各種各樣的知識技能更加重要。

我們的教育,目標是讓孩子獲得越多技能越好。但是很少鼓勵孩子去思考——我是誰?我最適合幹什麼?我能幹什麼?我最喜歡幹什麼?很少鼓勵孩子去探索自我、發現自我。

人生是否真的是爬得越高越好,跑得越快越好,得到的越多越好?我很懷疑這一點。我覺得,人生的目的並不是越高、越快、越多,而是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

一個人如果因為高密集的補習或者昂貴的諮詢服務上了一流大學,大學四年、八年都在鳳凰群當中當個鳳尾,未必有利於他的成長。

一個自由散漫的人,因為聽父母的話考了公務員,無論升到處級或者廳級,他可能每天都會覺得自己在穿一雙不適合自己腳的鞋。

為什麼現在青少年這麼多抑鬱,這麼多焦慮?就是因為這種錯配。很多人根本不是從自己的興趣、性格、特點出發去選擇專業、去找工作,而是學自己不喜歡的專業、幹自己不喜歡的工作,「走別人的路,讓自己說去吧」。

所以,我們的教育不是鼓勵年輕人發現自我,而是逃避自我。從獨特的自我逃向平均的他者,個性逃向潮流,從冒險逃向安全。

如果你問家長為什麼給孩子報興趣班?是因為「別人都報了」。如果你問大學生為什麼選這個專業?是因為「好找工作」。如果你問職場人為什麼幹這個工作?是因為「穩定、收入高、讓父母放心」。哪怕你換一個工作,也不是因為你喜歡這個新的工作,而是因為你太討厭上一個工作了。

所以,你的人生就是無窮無盡的逃跑。

04.

往人多的地方扎,只會是踩踏式競爭

但是,這種隨波逐流帶來的安全感在我看來,是一種虛假的安全感,因為你往人最多的地方扎,怎麼可能安全?那肯定是踩踏式的競爭。矽谷的投資家彼得·蒂爾寫過一本書,《從0到1》,就是說這個投資原理。

教育也是一樣的道理。要從競爭中勝出,你要做1,不要去做10001。你去做10001,肯定就已經輸在起跑線上了,因為你前面已經有10000人了。

我先生曾經跟我商量,要不要讓孩子學彈鋼琴。我就說不要,你想想看,北京可能有300多萬孩子在學鋼琴,咱們樓上樓下就有四五家,在這種情況下學鋼琴,要想出類拔萃,這不是自取滅亡嗎?還不如讓孩子學習古希臘羅馬史呢。當然其實我就是懶,屬於那種不戰而降的媽媽。

彼得·蒂爾有句話我印象很深,他說,人們都說「幸福的家庭都是相同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引自列夫·託爾斯泰)但是事實恰好相反。

不幸的人都是一樣的,而幸福的人各有各的幸福。

為什麼?因為不幸的人都在走別人的路,而幸福的人都在另闢蹊徑。

人人都在做金融的時候,他去做網際網路;人人都在做網際網路的時候,他去拍電影;人人都在拍電影的時候,他去搞教育;人人都搞教育的時候,他又回來做金融。這就是獨闢蹊徑。

找到自己的獨特性,才能獲得競爭優勢。

從國家競爭力的角度來說,也是這樣。很多人都發現了中美教育的一個悖論:就是中國的基礎教育很好,相比之下,美國很多中小學生連基本的加減乘除都不好。

但是,到了大學尤其是研究生階段,美國的優勢開始出現了,最後各種諾貝爾獎,他們拿的最多,而中國本土培養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少而又少。

這種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間的悖論,我覺得就和是否鼓勵「自我探索、自我發現」有關。

當每個人都被鼓勵去尋找自己最大的亮點,施展自己最大的優勢,一個社會的創造力就會被發揮到極致。

而當大多數孩子都在同一個標準面前踩踏式競爭,忙得根本沒有時間探索自己的興趣,於是就很難出彩。他可能因為強大的外在壓力而做到及格,甚至良好,但是因為缺乏內在的熱情,他很難做到優秀、做到極致。

可能有些年輕人會說,我不是沒有勇氣去嘗試,但是我不知道該幹什麼;我也想跟隨內心,但是我的內心裡一點動靜都沒有。

這不奇怪,你從小都在流水線上長大,你真的不知道下了流水線應該幹什麼。在成長的過程中,社會、父母、老師給為你指明各種前進的路標,前進,左拐,右拐,突然有一天方向盤交給你自己了,你不知道怎麼辦、迷茫很正常。

自由不僅僅是一個空間,它是一種習得的能力。

每個人的自我,都是不斷探索、試錯中試出來的。你不可能坐在房間裡冥思苦想、絞盡腦汁,突然就頓悟了,啊,我應該去幹這個。

沒有一個人的「自我」在十幾歲,二十幾歲時就是一個成品,它不是草叢中的一塊寶玉。你最初找到的僅僅是一塊石頭,你得把這個石頭雕刻成你自己,這才是發現自我的過程。

05.

社會充滿了成功學,

卻沒有教人失敗的勇氣

很多年輕人之所以不敢去試錯,就是害怕失敗。既然是試錯,肯定就會犯錯,結果可能就會失敗。

現在,我們的社會充滿了成功學,但是卻沒有「失敗學」。社會、老師,家長不停地引導孩子「有志者事竟成」,但其實,成功有實力、運氣、關係、出身、情商等多重因素,不是空有一腔熱血,就能成功。

前段時間,大連理工大學研究生自殺的事件震驚全國,大家都覺得「匪夷所思」。臨死前他留下了一封遺書,因為做實驗失敗,他覺得自己是個廢物。這當然讓人非常痛心,人們想不通:為什麼他寧願自殺,也不選擇退學、休學?

我覺得,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我們社會有太多錯誤的失敗觀。這種失敗觀首先就體現在——只許成功,不許失敗。

但失敗其實是認識自我的一條必經之路,因為失敗,讓我們知道自己能力的限度,興趣的限度。

失敗是一個信號機制,提醒我們該拐彎的時候拐彎,而不是一條路走到黑。

但是我們的教育鄙視放棄、鄙視失敗,還發明了很多褒義詞鼓勵這種極其痛苦的堅持:堅韌不拔、堅定不移、決不放棄、戰勝自我……你說你方向都錯了,為什麼一定要堅定不移?都走到死胡同了,為什麼要決不放棄?很多時候,放棄是一種止損機制。

李雪琴,目前中國最好的脫口秀演員之一。她去紐約留學之前都是一個標準的北大人,但是因為抑鬱或其他個人原因,沒拿到學位就回老家了,開始網絡賣貨。用世俗的標準來看,她失敗了。但是,這種失敗對她來說,恰恰是一個轉機,她轉型為網紅、成為脫口秀演員。

在我看來,中國損失一個這麼優秀的脫口秀女演員,比紐約某投行裡損失一個女白領,前者損失要大多了。所以,認識自我是一個試錯的過程。沒有失敗的勇氣,就沒有發現的驚喜。

06.

在一個小小的天地裡,

過上怡然自得的生活,就夠了

另一個可怕的「失敗觀」就是成功標準的單一化。

成功是什麼?成功就是出人頭地,掙更多的錢,當更大的官,有更多的粉絲……總之,如果你是一個普通人,那你就失敗了。

可是一個社會哪有那麼多成功人士?那麼多馬雲、那麼多郎朗,那麼多姚明?大部分人就是普通人。

我一個朋友說的一句話令我印象很深,她說:要堅信自己的孩子會長成一個普通人。這句話就是我作為一個母親的座右銘,所以我一開始就把自己從虎媽的戰車上解綁了,獲得了做母親的自由。

可能有人會說,劉老師您別假謙虛了,你們全家都是清華北大的,你也上過藤校,你家孩子肯定很優秀啊。我想告訴你們,我孩子在清華附小上學,孩子家長都是學霸,清華滿大街藤校畢業的老師,那又怎麼樣呢?一個班裡還是只有一個第一啊。

整個北京,清華北大的錄取率是千分之五左右,能上美國藤校的更是鳳毛麟角,你憑什麼認為自己的孩子是抓到彩票的那一個?這不科學。

所以,這不是謙虛,這是一個理性人對概率學的尊重。當然了,萬一我女兒是個曠世奇才,我肯定也會偷著樂,但是到目前為止,我那個朋友是對的,我女兒正在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

接受絕大多數人都是普通人這一點之後,正確的教育觀是什麼?不是非要把一棵小草培養成蒼天大樹,而是要把一顆小草培養成一棵美好的小草,一棵健康的小草。

大部分人可能天賦都很普通,但是每個人的興趣、愛好、個性,都有自己的獨特性。我作為一個家長的使命就是:沿著孩子的獨特性,幫她找到她所歡喜的事,發掘她的比較優勢。

所謂「比較優勢」,不是說你一件事情幹得比所有人都好,而是在你自己能幹的所有事情中,哪件事情幹得最好。哪怕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比如做飯、化妝,你把它做到極致,也可以成為你的亮點。

日本有個工作叫做「收納諮詢師」,你看,收納都可以成為一個工作,甚至事業。你家孩子可能不是天才,但在一個小小的天地裡過上怡然自得的生活,這就夠了,這就是成功。

還有的家長說,我的孩子非常懶,我怎麼去改造他?一個辦法是幫他找到自己的亮點,讓他形成成長的內在驅動力。

但是,確實存在一種可能性,就是有些人天性懶散,「幹什麼都不努力」。即使是這種孩子,我覺得也不能去「失敗羞辱」,最多是幫助他理解,性格即命運,他將來要為現在的一切人生態度承擔後果。

可能因為我從小是個很「要強」的人,所以很長一段時間裡,我一直假定別人也應該如此。

雖然不可能人人都成為蓋茨、馬雲,但是每個人都應該努力成為「最好的自己」,都應該追求卓越。但是,隨著成長,我的這個想法也開始動搖了。因為我慢慢意識到,所謂成功,往往和巨大的責任和壓力相對應。

每個人的價值排序不同,不是所有人都願意用舒適、用從容、用輕鬆去交換成功,而追求舒適、從容、輕鬆也未必是什麼罪過。如果一個人選擇「自在」放棄「成功」,這也未必是壞事。
說了這麼多,我的教育觀是什麼?其實就是兩句話:認識自我、接納自我。

這不僅僅是為了讓孩子們更輕鬆,我相信這種因勢利導的教育,對教育本身的產出,對社會資源的最佳配置以及千家萬戶的和平穩定來說,都利大於弊。

本文來源:網易教育綜合 責任編輯:楊卉_NQ4978

相關焦點

  • 清華大學教授女兒都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其他芸芸眾生呢?
    名校效應再次上演,清華、北大教授的演講總是能吸引人的眼球,當然,最主要的還是因為演講內容。這不,近日清華大學劉瑜副教授的一篇演講內容引發了熱烈的討論,題目是《不確定的時代,教育的價值》。在演講裡邊,劉瑜說了一句話,她的女兒正在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眾人愕然,清華教授的女兒都這樣了,那其他芸芸眾生呢。這到底是高級知識分子熬製的心靈雞湯,還是傳統宿命論的回歸,一時眾說紛紜。不管您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 清華教授劉瑜:我的女兒正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
    版權:來源 印象筆記(ID:yxbj100) 所有文章不作商用 原文名《【獨家】劉瑜最新演講全文:我們的社會充滿了成功學,但是卻沒有「失敗學」》11月1日,清華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劉瑜進行了名為《不確定的時代,教育的價值》的演講。看似高深難懂的演講,其實講的都是特別接地氣的話。
  • 清華教授劉瑜:請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
    作者|劉瑜來源|印象筆記前不久,清華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劉瑜做了一場關於教育的演講——《不確定的時代,教育的價值》。她以一名家長的視角,談論了今天中國社會上普遍存在的教育焦慮和成功焦慮。很多人因為恐懼失敗,便隨波逐流地扎入「踩踏式的競爭」之中,只因大家都這麼做。這就導致了「自我」愈發被壓抑,生活愈發平庸無趣。擺脫迷茫和焦慮,不妨先從「奮力成為普通人」開始。以此為起點,去看看自己喜歡什麼,去試錯,去重來。
  • 清華教授劉瑜說「女兒正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你可別當真
    撰文/ 遇言姐前陣子, 清華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劉瑜有個關於教育的演講在網上刷屏。這篇演講名為《不確定時代的生存法則》,裡面還有還一句話說 「我的女兒正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被廣泛轉發。劉瑜說, 自己是個不戰而降的媽媽,一早認定女兒是個普通人,以後能開個奶茶店就行。如果奶茶店競爭激烈,那就換個煎餅店弄弄。
  • 張桂梅PK清華副教授:不要站在高樓上,傲慢地指著大山
    02演講的爭議劉瑜老師那段42分鐘的演講,我看了不下5遍。她演講的原題目是《不確定的年代,教育的價值》,這個瀰漫著嚴謹生硬學術氣息的標題,被自媒體改為《我的女兒正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後,迅速大火。
  • 號稱「自己的孩子是個普通人」的清華教授,正在勸大家佛系養娃,這...
    最近,清華大學劉瑜教授的「凡言凡語」火了。因為一句「我女兒正在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被網友戲稱為凡爾賽文學界的「高級凡」。這段話就是這就是2013年,劉瑜的女兒出生,她寫給女兒的一封信裡的內容。在網上搜一下劉瑜,就可以知道她的履歷有多牛:劉瑜,博士,現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政治學系副教授;哈佛大學博士後,曾擔任劍橋大學政治與國際問題研究系講師;學者,作家,詩人,曾出版書籍《民主的細節》《送你一顆子彈》《觀念的水位》。
  • 清華教授說女兒正成為「普通人」,希望孩子開奶茶店:你還真信啊
    一位清華教授,就願意。但你還真的信啊?清華教授的女兒正成為"普通人",希望孩子開奶茶店這位清華教授叫劉瑜,是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政治系副教授,丈夫周濂是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所以,這樣兩個人的女兒,在媽媽劉瑜的眼裡,正勢不可擋地成為普通人。你信不信?這句話出自清華教授劉瑜,最近一篇演講文《我們的社會充滿成功學,但沒有"失敗學"》。
  • 儲殷:我並沒有diss劉瑜
    最近,清華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劉瑜在一場演講中說到,「我女兒正在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引起了網際網路關於教育的又一輪大討論。 我在微博上說:「作為劉瑜和周濂的孩子,就註定已經不是普通人了。一個清華大學(副)教授的孩子能是普通人嗎?你問問清華的附屬幼兒園、附小、附中,那是普通人能上的嗎?
  • 我女兒正勢不可擋的成為一個普通人火遍朋友圈,普通人還坐得住嗎
    最近清華大學教授劉瑜的演講《不確定性的時代 教育的價值》火遍了整個媒體。她的論點是「家長們不要焦慮,不要搞」軍備競賽」,一個選擇「自在」摒棄「成功」也未必是失敗,鼓勵探索自我,其中那一句「我的女兒正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
  • 清華教授說「女兒正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你可別當真
    撰文/ 遇言姐前陣子, 清華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劉瑜有個關於教育的演講在網上刷屏。這篇演講名為《不確定時代的生存法則》,裡面還有還一句話說 「我的女兒正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被廣泛轉發。劉瑜說, 自己是個不戰而降的媽媽,一早認定女兒是個普通人,以後能開個奶茶店就行。如果奶茶店競爭激烈,那就換個煎餅店弄弄。
  • 我們的孩子在勢不可擋地成為普通人,這有錯嗎?
    「我的女兒正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 前段時間,清華大學副教授劉瑜在一場演講中的這句話火了,這場名為《不確定的時代,教育的價值》的演講也在各大網絡平臺刷屏。
  • 如何避免像劉瑜女兒一樣成為普通人,誰信劉瑜誰倒黴,倒黴兩代人
    用劉瑜的話說:「我的女兒正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她還說:「我作為一個家長的使命就是:沿著孩子的這種獨特性,幫他找到他所歡喜的事。」問題是他喜歡看電視、玩手機、吃零食、睡懶覺,也隨他去嗎?實際上當劉瑜在說「女兒正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的時候,暗含著自己不普通的身份、對女兒不普通的期望。無論從哪個角度,海歸教授的父母、從清華附小、附中一路讀上去的女兒,和大多數普通家庭相比,並不普通。
  • 劉瑜PK張桂梅:不要調笑被階層固化壓在山底的人
    這個演講,在網上被提煉出一個很接地氣的標題——《我的女兒正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隨即,火透了。後來,這位清華教授原先嚴謹生硬的學術腔,就成了人們心中海澱精英的凡爾賽體了。我對教育話題特別上心,劉瑜的這個視頻,也聽了很多次。以下是完整版。從價值觀點講,也並不算新,說是老生常談,並不為過。
  • 張桂梅PK清華教授:不要站在高樓,傲慢地指點被階層固化壓在山底的人
    這個題目也許太過學究氣,不易為大眾接受,可是當它被自媒體提煉為「我的女兒正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後,立即火遍全網。 而這位清華教授原先嚴謹生硬的學術腔,就成了人們心中海澱精英的凡爾賽體了。
  • 「我女兒正勢不可擋地成為普通人」,別輕易相信,現實太殘酷!
    清華教授劉瑜一席話,讓無數家庭鬆了一口氣:我的女兒也正勢不可擋地成為普通人!無數焦慮的家長們找到共鳴,她指出了國內教育投資過大,孩子負擔重的問題。然而,仔細思考卻並非如此。劉瑜教授是清華教授,丈夫是人大的教授,這種家庭在國內已經處於頂尖水平了。她的女兒上的是清華附小,這起點已經超過了絕大多數國人,單單一個北京戶口就讓所有北漂家庭可望而不可及,你現在還認為她的女兒會成為普通人嗎?
  • 那個清華女教授的演講,真要全信,一定會輸的一敗塗地
    演講裡的金句「我的女兒正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在朋友圈裡,尤其是在為教育而焦慮的家長群裡小小的火爆了一把。截止到今天,就有三個朋友分享了連結給我。但是恕我直言,大多數都是正確的片湯話,正著說也可以,反著聽也有道理。 它更像是一種「居高臨下」的教育布道,距離真實的生活,真實的焦慮,有很大一段距離。 劉瑜說她可以接受孩子的「普通」,這話不錯,我也可以接受自加孩子長成為一個普通人。
  • 清華女教授一句話火了!「接受孩子成為普通人」,是雞湯還是毒藥?
    她表示,自己一開始就從「虎媽戰車」上解綁了,而自己的女兒,正在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 而她作為一個母親的座右銘是:要堅信自己的孩子會長成一個普通人! 說實話,劉瑜教授這段演講我看了兩遍,依然沒有得出:「你們就認命吧,孩子終將普通」這樣的結論。 劉教授的原話是: 一個社會哪有那麼多成功人士?那麼多馬雲、那麼多朗朗、那麼多姚明?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我一個朋友說的一句話我印象很深,她說:要堅信自己的孩子會長成一個普通人。
  • 別一聽清華大學教授說孩子會成為普通人,就不忿,普通人怎麼了
    最近看到好幾篇diss清華教授關於教育的言論。起因是政治學副教授劉瑜進行了一次名為《不確定的時代,教育的價值》的演講,她在演講的時候說了一句話:我的女兒正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就是這句話引發了網民的集體高潮,就連自媒體作家九邊都發文說:「清華教授說自己的女兒要做個普通人,可她沒跟你說『學術可以近親繁殖』」。
  • 作為普通的家長,無法佛系接受孩子成為上不了大學的普通人
    點擊藍字 關注我們--這是澄彤之家的第95篇文章--這篇文章在我的草稿箱裡,寫了改,改了寫,就連一個題目也修改了無數次。關於是否接受和承認孩子普通的這個話題,在11月份的時候,因為清華教授演講的視頻而火爆全網,沒有看過的爸爸媽媽,可以自行搜索《不確定的時代、教育的價值》。
  • 你能接受自己的孩子做一個普通人嗎?
    文|高寶寶劉瑜,是清華大學政治學系的一名副教授,同時也是一個母親。她前不久的一次名為《不確定的時代,教育的價值》的演講,在網絡上引起了熱議。有一個小夥伴把她那篇演講的連結給了我。作為一個教育者,劉教授的演講還是很有養分的。但我還是有四點小感想,跟大家分享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