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好幾篇diss清華教授關於教育的言論。起因是政治學副教授劉瑜進行了一次名為《不確定的時代,教育的價值》的演講,她在演講的時候說了一句話:我的女兒正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
就是這句話引發了網民的集體高潮,就連自媒體作家九邊都發文說:「清華教授說自己的女兒要做個普通人,可她沒跟你說『學術可以近親繁殖』」。
大家高潮的點都挺一致的,就是覺得清華大學教授的孩子哪怕普普通通,也可以一路清華附小,清華附中讀上去,高考哪怕不行,還是可以通過考研保送回到清華。作為清華教授鼓吹大家把孩子培養成普通人,簡直就是站著說話不腰疼的典型。
出於好奇,我找到了劉瑜教授完整的演講視頻。哎喲,不看不知道,一看簡直像遇到了失散多年的姐姐,她的每一個觀點我都很支持,甚至我自己曾經零零散散地發表過類似觀點的文章,當然我沒有劉教授說得那樣系統和深入。
咱們先來聊一聊劉瑜說的:「我的女兒正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是什麼意思。這句話大概是爭議最大的一句話。
劉瑜說這句話的語境是這樣的,她的一個朋友說了一句話,被她奉為座右銘。這句話是:要堅信自己的孩子會長成一個普通人。正是這句話把她從虎媽的戰車上解綁了。
據說大多數中國父母在養孩子的過程中,都好像經歷了一個逐漸崩盤的股市。
從孩子剛出生時,覺得自己娃天縱英明,是牛津劍橋搶破頭的天才,慢慢滑向清華北大也可以,到985、211也還行,再往後就越來越馬尾提豆腐,提也提不起了。
這當中不乏有更早認清現實的學渣父母,不過總體趨勢還是差不多的。按照這個曲線走,會產生一個什麼問題呢?
大部分孩子的父母會面臨不斷調整自己的期望值,經歷無數次從滿懷期望到逐漸失望的體驗。
這一過程不但對父母是個打擊,對孩子也是一個嚴重的打擊。小孩會覺得無論自己怎麼努力,總是不能滿足父母的期望。這不是一次兩次的打擊,而是貫穿孩子整個童年的習得性無助。
就像劉瑜教授說的,全北京孩子的清華北大錄取率也不過千分之五。你怎麼能保證一千個孩子裡,你的孩子就是那5個幸運兒?
如果父母堅信孩子會長成一個普通人,一開始沒有那麼高的期待,那麼孩子的每一點小小的進步,對你來說都是一個驚喜,值得肯定。
你想一想,是高位買進一隻股票,然後看著它一步一步斷崖式下跌幸福呢?還是買進一支低價股,看它緩慢地上漲幸福?肯定是後者啊!
傅首爾曾經調侃,自己對兒子的期待除了帥氣,一無所求。
她某天晚上回來,兒子已經睡了。她發現兒子在校運會拿到一金一銅還有一個第五名,立刻激動地給兒子寫了一封信。說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媽媽。
別的不說,做傅首爾的兒子一定很幸福。雞血媽媽萬萬千,最後能殺出一條「血路」的能有幾何?一將功成萬骨枯,更多的家庭是「雞」得母子離心,「雞」到孩子抑鬱,最後還沒雞成。
發誓要讓孩子成為人中龍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立志培養孩子成為一個幸福的普通人,只要你想,就一定可以的。
堅信孩子一定會成為一名普通人,實際上是一個「松箍咒」,能大大緩解父母的焦慮。我們不能因為劉瑜和傅首爾是成功人士,就認定她們是存心來麻痺普羅大眾的,其心叵測。
這就好比醫生給你開了感冒藥,你非逼著醫生也得吃,醫生吃了你仍不滿意,還要醫生保證今後絕對不許偷偷吃其他藥一樣,完全不合理。
更何況劉瑜教授奉勸大家接納孩子成為一個普通人之後,還建議父母沿著孩子的獨特性,幫助他找到自己所喜歡的事。
大家可能已經有所感覺,雖說現在最賺錢的行業集中在金融和計算機,但還有很多在以前看來屬於「不務正業」的事情,也能賺到錢,甚至賺到大錢。
比如「人間嗩吶」李佳琦靠賣力吆喝,能買到價值上億的豪宅。
比如「阿木爺爺」靠木匠手藝也能吸引幾百萬粉絲,成為網紅。
甚至做家務做到極致的人,都能搖身一變成為收納師,收入不菲。
可以說,在這個浮躁的社會,誰願意沉下心來,踏踏實實將一件事做上5年,10年,20年,再加上一點營銷思維,誰就一定能成功。最起碼養活自己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找到自己喜歡的事情,然後做一輩子,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與之相對的,是做一件外人看著很羨慕,自己卻一點也不喜歡的事情。
比方說很多學生到了高考填志願不知道該填什麼。父母說,你報計算機吧,計算機賺錢,你報金融吧,金融賺錢。可能這孩子一點都不喜歡跟數字打交道,最後即便能讀出來,找到一份光鮮亮麗的職業,他也不會快樂。
還有劉瑜演講中舉的例子,很多年輕人僅僅因為清華的博士聽起來好聽,就非要把這個學位拿下來。不惜花五年,八年的青春,耗著。拿下來之後,發現只能走學術路線了,於是一輩子就走了學術路線。其實他既不熱愛搞學術,也沒有那個天賦,最後浪費了自己的生命,也浪費了國家的資源,一輩子碌碌無為。
又比方說《令人心動的offer》第二季來面試的女孩子賀鑫磊。她明明想當律師,父母卻要她考公務員。如果她公務員入職以後發現自己一點也不喜歡這份工作,該怎麼辦?她一輩子都聽從父母的,未必有那個勇氣辭職。
無論旁人怎麼誇讚:公務員安定,適合女孩子,只有她自己知道:那些都是很好的,可我偏偏不喜歡。
往後餘生每一天,都在跟自己作鬥爭,在說服自己上班和說服自己辭職中不斷糾結。她會覺得幸福嗎?
劉瑜有一句話,說得特別好。她說:我們的教育不是鼓勵年輕人發現自我,而是逃避自我。從獨特的自我逃向平均的他者,從個性逃向潮流,從冒險逃向安全。
整個社會都是以分數為單一的價值取向,那些長處不在學習而在其它的孩子就會覺得很痛苦。他們相當於穿著不合腳的鞋,甚至削足適履去跟別人競爭,怎麼可能跑得贏人家呢?
如果父母也堅持孩子必須一條道走到黑,跟著大家去擠獨木橋,這些孩子就更加可憐了。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的獨特性被剝奪了,成績又不如別人優秀,最後他們該怎麼辦?
咱們做父母的,不要覺得人家讓你保持平常心是一件壞事。普通人怎麼了?普通人挺好的。我們這些做父母的,又何嘗不是普通人呢?
與其讓孩子成為一個優秀而不快樂的人,我寧願她能成為一個快樂的普通人。
說到底,為人父母,除了「雞娃」之外,更重要的是幫助孩子認識自我,接納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