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則高三學生殺害自己母親的新聞引發關注。
2020年11月16日,江蘇南京當地警方通報。
高三學生李某,因母親管教太嚴,拿菜刀砍死了自己的母親。令人心酸。
當晚,確認母親沒有呼吸後,他到同學家借宿。第二天自首。
看到這裡,不禁令人感嘆。
現在的孩子都怎麼了?
說好的小天使呢?怎麼一轉眼,就變成了冷血的惡魔。
不知道他的媽媽在生命的最後一刻,看到最疼愛的兒子對自己如此殘忍,內心有多絕望?
01媽媽,一個「高危」又委屈的職業。
孩子殺害母親的悲劇,不是一次兩次了。
2017年12月,四川達州一個13歲男孩因怨恨母親對其管教過嚴,持刀將她殺害,後正常去上學時警方在課堂將其抓獲;
2018年,湖南12歲的男孩在家裡偷偷抽菸被母親嚴厲管教,心生怨恨,從廚房拿菜刀砍了母親20多刀後,母親當場死亡。
更令人膽寒的是,這個男孩冷冷地說,「我又沒殺別人,我殺的是我媽」;
2019年3月,江蘇鹽城一個13歲少年邵某,被媽媽管教時與她起衝突。他拿了菜刀把母親砍死,沒有報警,在家裡平靜地坐了40多個小時;
2020年5月23日晚,45歲的女律師和15歲的女兒在家過周末,女兒「貼心」地說要給媽媽按摩,媽媽毫無防備,被女兒用早早準備好的繩子,從後面活活勒死。
憤怒?悲痛?哀嘆?
再怎麼悲痛,也無法改變這些母親被孩子傷害的事實。
這一樁樁,一件件慘痛的悲劇,不得不讓人感嘆,什麼時候,媽媽也成了一個「高危職業」?
媽媽們捨不得吃,捨不得穿,把一切最好的都留給孩子,最後孩子卻變成了屠殺自己的惡魔。
雖然這些極端惡性案件發生的概率小之又小,我們不必過度恐懼和擔憂。
弒母的罪行不可饒恕,這是自然的。我們沒有更多信息分析,孩子是如何一步一步走上這條絕路。
只不過,從這些悲劇中,我們應該反思,為什麼母親們把心掏給孩子,最後卻還成了孩子最恨的人?
02為何我捧出真心,卻成了孩子最恨的人?
這些母親不愛自己的孩子嗎?恰恰相反,她們比任何人都愛她們的孩子。
這些孩子為什麼這麼恨他們的母親,痛恨到痛下殺手?
或許是母親極致的愛,就像青島女律師那樣,什麼都要給女兒最好的。
又或許是母親恨鐵不成鋼的情緒,嚴厲到極致,就像湖南管教兒子抽菸的那位母親一樣。
母親們在管教管教孩子的同時,自己的內心也很內疚。
相信她們也不願意打罵孩子,只是她們自己太關鍵、太焦慮、太想讓孩子變好了。
這些年,經常聽到一句話,「父母最大的悲哀,就是付出一切,卻養不出感恩的孩子。」
每一個不懂感恩孩子的背後,都有無限縱容孩子的父母。
物極必反,愛滿則溢。
可以說,是父母過度的愛,把天真的孩子一步步催化成了惡魔。
父母過度滿足孩子的要求,會讓孩子無底線向父母索取。
父母愛孩子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尤其是母愛,是母親的本能。
中國的父母,一心都撲在孩子身上,一輩子為兒子操勞著,從孩子出生那一刻起,便為孩子活著。
北大弒母案中,遇害母親謝天琴,是一位中學老師,獨立要強,為人和善。
丈夫病逝後,她一個人把兒子吳謝宇養大。
兒子,就是她的一切。
吳謝宇大三那年,一手策劃殺害母親,還編造謊言,偽造兩人出國的假象。
原本美好的人生,就這樣毀了。令人唏噓。
盧梭所說:「你知道用什麼辦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為不幸的人嗎?那就是對他百依百順。」
現在的孩子,都是寶貝,只要孩子有任何需求,全家人立馬放下手中一切事務來滿足他。
我們身邊也有很多這樣的例子,只要孩子想要,不管合理不合理,全家老小都會滿足孩子。
表面上,這是愛孩子。實質上,這是害孩子。他不懂得合理的付出與索取,因為從小到在,從來沒有教會他,什麼叫合理。
教育專家馬卡連柯說:「一切都給孩子,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這是父母給孩子的最可怕的禮物。」
03最好的愛,是保護好孩子的同時,給孩子足夠的空間。
母親愛孩子,想把最好的都給孩子,這是偉大的愛,可以理解。
最好的愛,是保護好孩子的同時,給孩子足夠的空間,讓他去感受,去成長。
有一句話說得好,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他只是藉助你的身體,來到這個世界。
他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有他的思想,他也能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少年說》裡,有個叫李楚豪的男孩,站在臺上對媽媽表白:
「媽媽,我求求你了!多補補身子,多買幾件好一點的衣服吧,我能自己做飯、買菜,能自己管理自己的學習,我不會羨慕那些有錢的同學,因為我知道,我有一個特別愛我的媽媽!」
李楚豪來自農村,在他很小的時候,父母離婚,母親帶著他一個人生活。
媽媽不顧家裡人反對,硬是帶著他到城裡上學。
一個單親媽媽,沒學歷、沒背景、沒技術、沒存款,只能四處打零工讓孩子上學,每天工作到很晚甚至通宵。
媽媽為了兒子,付出很多,放棄了大好青春,但是她從來沒有強調自己有多辛苦,反而是用她無條件的愛,告訴兒子,「媽媽請你永遠記住一句話,你是一隻快樂的小鳥,你不屬於我,你屬於你自己,你屬於藍天,好嗎?」
《最美的教育》書中寫到:「強烈的母愛不是對孩子恆久的佔有,而是一場得體的退出。母愛的第一個任務是和孩子親密,呵護孩子成長;第二個任務是和孩子分離,促進孩子獨立。母子一場,是生命中最深厚的緣份,深情只在這漸行漸遠中才趨於真實。若母親把順序做反了,就是在做一件反自然的事,既讓孩子童年貧瘠,又讓孩子的成年生活窒息。」
孩子不是我們的附屬品,他是一個獨立的個體。
如果你想孩子獲得幸福,首先給他獨立選擇的權力。
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要學會退出。
父母問題擔心孩子成績學不好,習慣不好,人生過不好。
其實,真的沒必要那麼擔憂。越是擔憂,越會幹涉孩子的生活。
心理學家曾奇峰說:「一定程度的擔心如果飽含愛意的話,那麼過度的擔心就等於詛咒。因為過度的擔心,隨之而來的就是過度的控制。」
伊能靜綜藝節目節目中講述她和兒子的吵架經歷。她想讓兒子哈利學習編劇,可哈利卻希望學習剪輯。
爭吵中,兒子的一句話卻讓她茅塞頓開。他說:「你用你知道的事情來告訴我,你怎麼知道你知道的就是全部呢?我的未來你又沒有去過!」
是啊,你怎麼知道你堅持的就是對的,孩子堅持的就一定是錯的呢?
適當放手,給孩子足夠的空間,讓他去碰撞。你只需要站在背後,遠遠地帶領孩子安全地成長就可以了。
04寫在最後
孩子終究有一天會長大,要獨立面對這個充滿荊棘的世界。
父母不可能一輩子站在孩子的身後,保護他們免於傷害。
陶行知先生說過,「好的父母守望孩子,讓孩子自己主動成長;壞的父母代替孩子做事,讓孩子被動成長。」
懂得放手的父母,會早點讓孩子去嘗試,早點學會解決問題,培養他們的社會能力。
在恰當的時間,學會對孩子放手,是父母對孩子最深沉的愛。
德國著名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曾說: 「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樹去搖動另一棵樹,用一朵雲去推動另一朵雲,用一個靈魂去喚醒另一個靈魂。」
#南京高三生殺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