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兩天,在《澎湃新聞》看到一則少年弒母的新聞。
12月13號下午15時,江蘇阜寧公安110接到報警電話,某小區居民徐某死於家中。
警方經過初步調查發現,在12月12號上午,徐某兒子楊某因不服家庭管教,與母親發生爭執。
吵架過程中,楊某因肢體衝突,致母親徐某死亡。
13日19時,公安機關將潛逃的楊某抓獲歸案。
後來新聞披露,徐某是陪讀媽媽,和兒子租住在學校附近的出租屋內,兒子今年讀高三。
當時到底因為什麼,才會讓兒子選擇殺死自己的親生母親?警方暫未公布細節。
可同樣駭人聽聞的案件,一個月前,我們才剛剛經歷過。
11月12日,同樣發生在江蘇。
南京市第十三中學的高三男生李某,晚上10點下課回家寫作業,遭到母親說教、辱罵。
情緒激動之下,李某舉起了菜刀,將母親殘忍殺害。
案發後,李某不顧倒在血泊中的母親,漠然地換了衣服出門,在同學家借宿一夜。
直到11月13日上學,他將此事告訴了班主任,在老師的勸說下,才用辦公室電話報案自首。
等警方趕赴現場時,母親已經死亡多時。
還記得當初湖南阮江12歲的少年吳某康弒母案,大眾有多毛骨悚然。
僅僅因為吸菸被母親發現,不服管教的吳某康便心生怨恨,當即闖進廚房手持刀柄,將母親生生砍死。
20多刀,刀刀毫不遲疑地落在生他養他十多年的母親身上。
「雙手被砍下,露出森森白骨,頭顱血肉模糊,脖子處有一道很深的傷口。」
殺死母親後的吳某康,同樣冷血淡然,換掉沾滿血跡的衣服後,若無其事地接聽母親手機的來電,還藉此編造虛假簡訊,向班主任請假。
被警察帶走時,有記者問他:「你把你媽媽殺了,你認為錯了沒有?」
他眼神冷然,沒有半分後悔:「我又沒殺別人,我殺的是我媽。」
三起少年弒母案件,三個家庭從此支零破碎,三位母親死不瞑目。
它們聳人聽聞,卻又真真實實地持續發生。
為什麼孩子會對母親產生這麼大的惡意?她們在養孩子這件事情上,全心投入,全面參與,卻無法全身而退。
像極了網友總結的那句話:
我付出全部真心,卻把自己變成你最恨的人;我為了你傾盡所有,卻最終慘死在你的刀口。
02
仔細梳理這三起案件,你會發現案件的起因其實一摸一樣:孩子怨恨母親管教太嚴。
管他們衣食住行,管他們抽菸遊戲,管他們要讀書要上進……
管到不被孩子理解反而被怨恨,被嫌棄。先是口舌之爭,再而揮刀相向。
那麼問題來了:
為什麼都是媽媽在管,爸爸呢?
阜寧高三男孩弒母案,找不到任何關於孩子父親的信息。
南京高三男孩弒母案,已經遇害的母親和其丈夫都是人民教師。從鄰居和同校家長那裡了解的,也都是媽媽帶孩子的信息。
「認識李某某母親時,她就已經辭職了。
在我們家長中,有很多母親辭職一心照顧孩子學習的,這很常見。」
母親養育孩子的過程裡,父親全程不在線,一語道出家庭教育的常態。
阮江12歲少年弒母案裡,吳某康的父親在他半歲時就外出打工,家裡的兩個兒子全由妻子管教。
偶爾務工回來,也不在家裡待著。
吳某康上五年級時的作文,《爸爸,我想對您說》裡面寫著:
「爸爸,媽媽上夜班,您就別出去打麻將了,就這一次。可爸爸執意要去,打完麻將回來沒多久,又出門了。」
最後一段,吳某對爸爸說「我失去的愛太多」。
更令人氣憤的是,吳某康對媽媽下手後的第5天,就因為年齡太小被釋放。學校安排老師上門補課,讓他在家學習。
面對鏡頭,吳某康的父親關心的只是兒子落下的課程,奶奶則是責怪學校不讓孩子重回課堂。
那個被殺害的母親,在他們眼裡似乎根本就不值一提。
三場慘烈的悲劇後面,是三位隱形的父親。
霍華德大學的史蒂芬·巴斯克維爾教授說:
「基本上每個重大社會問題,都與父親缺失有關。
暴力犯罪、吸毒、酗酒、少女懷孕、自殺等,都與父親缺失有最直接的關聯。」
當人們怒批孩子冷血、沒人性、魔鬼、毒瘤、趕緊去死時,可曾想過,真正的劊子手,或許正是那位缺席的父親。
孩子殺害母親的背後,是爸爸在遞刀。
03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張璜曾經談過中國家庭教育的現狀:
焦慮的母親+缺失的父親=病態失控的孩子。
《奇葩說》裡有一期辯題是,爸爸每周陪伴孩子低於12個小時,就會被取消爸爸稱號,你支持嗎?
節目組採訪的幾位爸爸裡,都不同意。
「我生的小孩,憑什麼不叫我爸爸?」
「你知道我有多忙嗎?我願意通宵加班吶,我願意去參加那些應酬啊?要是隨隨便便就能賺到錢,誰不想回家陪孩子?」
「現在可不像過去了,如今女人的地位比我們男的高的多,她們無非就是陪陪孩子這些小事,還抱怨,不知足。她連班都不用上,有什麼資格來說我?
我要有時間,我比她做得好!」
可孩子眼裡的父親,到底在幹什麼?
「他經常對我發火,他每天都喜歡打遊戲,打到深夜。」
能每天熬夜打遊戲,卻抽不出一個小時的時間陪小孩。
你出了一顆精子,就可以不出精力了?
有個丈夫還在網上炫耀自己:
「我老婆,可以懷孕自己去做體檢,自己哄小孩,自己接送小孩上下學,什麼也不用我管,你們也敢在她面前自稱女漢子?」
網友回道:「在我們村,一般管你老婆這樣的叫寡婦。」
生養一個孩子,養比生難上千百倍。
南非作家卡西·卡斯滕斯在《世界需要父親》一書裡,清楚寫道:
「63%的自殺者來自父親缺失的家庭;
80%的報復性強姦犯來自沒有父親的家庭;
來自父親缺失家庭的孩子,產生情緒和行為問題的概率是健康孩子家庭的兩倍。
因為父親缺失,男孩們被迫加入幫派,女孩們提早性成熟,追求性刺激。諸多問題浮現,這只是冰山一角。
世界面臨的最大危機是家庭危機,而父親的缺失是問題的中心。」
缺席的父親,是孩子心口的詛咒。
養出來的不只是學渣,還有人渣。
04
其實耳朵寫這篇文章,不是譴責那些缺位的爸爸,我也知道每一位做父親的,都很難。
快節奏的生活,做不完的工作,離不開的應酬……但是別忘了,家裡的那個女人操心的絲毫不會比男人少。
你缺的不是時間,而是花在孩子和家庭上的心思。
有位爸爸是這麼說的:
「放下手機和應酬,把時間調頭。
如果你們和我一樣,把時間花在工作和應酬的99%中間抽出1/3,你們也可以和我一樣享受孩子成長過程中至少80%的第一次。」
孩子就是一部連續劇,從第一集到第二十集,他會慢慢地變。
如果1到20歲你不看,那你就永遠看不了了。
再拿「教」「育」這兩個字,展開來說。
「育」字的甲骨文拆開來看,左上方是「母」,代表媽媽;右下方是襁褓之中的嬰兒。
合在一起,是媽媽用奶水餵養孩子,翻譯成現在的話,意思是媽媽給予孩子食物和愛。
「教」字的甲骨文,左下方是長大的孩子,左上方代表學習,右邊是拿著一根「棍子」的「父」。
合起來,意即父親拿著棍棒教育孩子學知識。
父親對於孩子成長的重要性,就在於父親是一種力量的存在。
你是一把懸於孩子頭頂的戒尺,權威且有震懾力,帶給孩子敬畏感。
父親和母親,缺一不可。
既然你是父親,你就要像山一樣地存在著。
任何時候,不論子女多大,無論他們跑得多遠,只要他一回頭,就能夠看到山。
同時也覺得,山也充滿關注地看著他,一股被愛的感覺自然產生,療愈的力量慢慢湧上。
缺位的爸爸們,是時候回歸家庭了,不僅為了你的孩子,更為了你的愛人。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