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23日,山東青島發生了一件聳人聽聞的案件。一名15歲的高一女生,有計劃、有預謀地,殺死了自己的母親。
細節回顧:
5月23日周六晚上,年僅45歲的女律師張某和她15歲的女兒在家過周末,女兒「貼心」地說要給媽媽按摩,媽媽開心地毫無防備,然後女兒拿出了早就準備好的繩子,從後面活活勒死了自己的母親。
在把母親殺死之後,女兒把媽媽塞進行李箱,反鎖了家裡的門,和母親的屍體一起度過了兩天一夜,直到周一一早有人敲門,才東窗事發。
案件中媽媽和女兒,在外人看來都很優秀!
張律師是一位非常優秀的律師,生前有多項社會兼職,常年擔任青島市兒童福利院及若干企業的法律顧問,並擔任了青島教育公眾諮詢委員會委員和青島一家小學的法制副校長。
而周圍很多人對女兒的評價也是:聽話、懂事、學習好。
那是什麼原因導致了一直很聽話的女兒會對媽媽做出如此殘忍的事情呢?女兒究竟對媽媽有怎樣的怨恨,以至於對媽媽痛下殺手呢?
女孩在事後和警察說:「媽媽管得太嚴了,所以我想殺死她」 !「太嚴」這兩個字或許就是案件的真實原因,折射出家庭教育的問題。
據媒體的報導,張律師很早就離婚了,之後獨自帶著女兒生活。女兒今年15歲,就讀於青島超銀中學,剛剛上高一。
媽媽優秀,對女兒要求也很嚴苛,想讓孩子「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女兒曾在一所私立初中(學費很貴,一年3~4萬),這所學校連續十年中考成績位於青島市第一名,出了多名「中考狀元」。學習壓力大,競爭也特別激烈。
但就因為管理太嚴,就能將相依為命的媽媽殘忍殺害嗎?其實,10多歲的孩子殺害媽媽,這兩年已發生多起,媒體多有報導。
2017年12月,四川達州13歲男孩因怨恨母親對其管教過嚴,持刀將她殺害,後正常去上學時警方在課堂將其抓獲。
2018年,湖南12歲男孩在家裡偷偷抽菸,因不滿母親管教自己太嚴,心生怨恨,從廚房拿了把菜刀,砍了母親20多刀後,母親當場死亡。之後該男孩留下了一句震驚全網的話:「我又沒殺別人,我殺的是我媽」。
2019年3月,江蘇鹽城,13歲少年邵某,在媽媽管教自己時與她發生衝突,於是用菜刀把母親砍死,和張律師的女兒一樣,沒有報警,在家裡平靜地坐了40多個小時。
今年2月,四川13歲男孩與母親因為家庭瑣事發生爭吵,母親過激的言語激怒了他,隨後就一時衝動殺死了自己的母親。
是什麼導致近幾年青少年弒母事件頻發呢?
上述案件的孩子都在說,是因為媽媽管教太嚴。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個父母的期望。為了實現這個目標,父母普遍會給孩子施加壓力。
有的給孩子報了好幾個培訓班,上課不停歇;
也有的父母自己省吃儉用卻不惜重金讓孩子上貴族學校;
……
青少年時期,孩子開始叛逆,情緒衝動!當孩子和父母開始爭吵時,大都父母不理解,我對你這麼好,把最好的都給你,都為了你好,甚至犧牲了自己事業,為什麼你還不聽話,不能按照我給你設計的道路去做。而孩子也怨恨,從小到大,什麼都聽你的,為什麼你還不滿意。我就不能有自己的愛好、自己的想法。
長此以往,沒有溝通、沒有疏導,孩子可能就會對父母產生仇視心理,甚至心生怨恨。
如何避免此類事件發生?我們又如何培養出快樂、溫暖、人格健全的孩子?讓他們不只以成功為目標,還能擁有幸福的人生呢?
著名犯罪心理及青少年心理專家李玫瑾教授,通過接觸大量案例,經過多年的偵查實踐發現:人在成年後的行為和心理,都是過去經歷中的一個表現、一種折射,與幼時的家庭養育方式密切相關。
3歲前的孩子需要依戀,家長應該及時的滿足其生理需要;
3-12歲的孩子需要規矩,家長應該堅定的對其說「不」;
青春期的孩子需要選擇權,家長應該耐心的將其當作朋友……
李玫瑾教授針對不同階段孩子的養育給出了具體可行的方法。
1、0-3歲:情感撫養
0-3歲是孩子與家人一對一依戀關係的建立時期,這種依戀不斷積累直至12歲。
依戀是情感的起源,當幼兒與某人形成依戀關係後,與依戀對象在一起時他會感到愉悅;難過時,只有依戀對象的出現,幼兒才會感到安慰。依戀得到滿足時會非常快樂和放鬆,當人處於放鬆狀態時,看外界的事物就會非常快樂。
在現實生活中,李玫瑾常常遇到這樣令人痛心的案例:「不少孩子在青春期出現傷害家長的行為,不用問,這樣的孩子大多在12歲以前不是由自己父母養育長大的,情感聯繫並沒有形成」。
2、3歲-12歲:性格撫養
愛是一種營養,但不是全部,孩子從3歲開始,逐漸具有了理解和表達的能力,是給孩子「立規矩」的關鍵時期。
三歲時,家長要學會對孩子說「不」;
四歲時,家長要教會孩子等待和自律;
五歲時,家長要在誘惑訓練中教孩子學會自我管理,並身體力行地示範給孩子如何與他人分享;
六歲時,孩子要在體育運動中,學會吃苦耐勞的精神。
在面對孩子的教育問題時,李玫瑾提醒家長們,在對孩子進行教育時特別要做到「四個不要」:不要罵孩子,不要打孩子,不要跟哭鬧中的孩子講道理;不要離開孩子。「對於哭鬧中的孩子而言,家長的大道理仿佛耳邊的噪音;同樣的,若把孩子單獨留在房間裡反思,相當於關禁閉,沒有絲毫的教育意義」。
鼓勵孩子學會表達自己的想法,傾聽父母的想法,與孩子建立民主的溝通模式。
早年沒有節奏的養育會讓人在成年後對自己缺乏控制力。
3、12-18歲:人格撫養
女孩12歲、男孩14歲起,第二性徵開始發育,孩子進入青春期。
面對中學生,家長首先要轉變教育觀念,幫助孩子成長,尊重孩子的選擇權。
比如,孩子進入初二後,家長就可以與孩子討論未來的職業方向,至少提供給孩子五種未來職業選擇。在選擇的過程中進行引導,而不是粗暴式的「管」。
李玫瑾教授的女兒在高中階段數學成績不理想,找了一位優秀的課外老師為其補課,但是女兒卻直言自己數學不需要補,不如把錢另外花在英語和歷史的學習上。
出於尊重女兒的意見把補習的重點放在了英語和歷史兩個科目上,最後在高考中女兒的英語成績提高了50多分。
孩子對自己有最清晰的覺察,要給予他們表達的機會,尊重孩子的節奏。
人的一生除了工作,還要有健康的身體、和美的家庭、良好的人際關係等,情感健全豐富的孩子才會幸福,不要逼著孩子單純地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