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歲女孩殘忍弒母!我們如何培養出快樂、溫暖、人格健全的孩子?

2020-12-14 obilion歐比能

2020年5月23日,山東青島發生了一件聳人聽聞的案件。一名15歲的高一女生,有計劃、有預謀地,殺死了自己的母親。

細節回顧:

5月23日周六晚上,年僅45歲的女律師張某和她15歲的女兒在家過周末,女兒「貼心」地說要給媽媽按摩,媽媽開心地毫無防備,然後女兒拿出了早就準備好的繩子,從後面活活勒死了自己的母親。

在把母親殺死之後,女兒把媽媽塞進行李箱,反鎖了家裡的門,和母親的屍體一起度過了兩天一夜,直到周一一早有人敲門,才東窗事發。

案件中媽媽和女兒,在外人看來都很優秀!

張律師是一位非常優秀的律師,生前有多項社會兼職,常年擔任青島市兒童福利院及若干企業的法律顧問,並擔任了青島教育公眾諮詢委員會委員和青島一家小學的法制副校長。

而周圍很多人對女兒的評價也是:聽話、懂事、學習好。

(▲曾經笑得很開心的母女)

那是什麼原因導致了一直很聽話的女兒會對媽媽做出如此殘忍的事情呢?女兒究竟對媽媽有怎樣的怨恨,以至於對媽媽痛下殺手呢?

女孩在事後和警察說:「媽媽管得太嚴了,所以我想殺死她」 !「太嚴」這兩個字或許就是案件的真實原因,折射出家庭教育的問題。

據媒體的報導,張律師很早就離婚了,之後獨自帶著女兒生活。女兒今年15歲,就讀於青島超銀中學,剛剛上高一。

媽媽優秀,對女兒要求也很嚴苛,想讓孩子「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女兒曾在一所私立初中(學費很貴,一年3~4萬),這所學校連續十年中考成績位於青島市第一名,出了多名「中考狀元」。學習壓力大,競爭也特別激烈。

但就因為管理太嚴,就能將相依為命的媽媽殘忍殺害嗎?其實,10多歲的孩子殺害媽媽,這兩年已發生多起,媒體多有報導。

2017年12月,四川達州13歲男孩因怨恨母親對其管教過嚴,持刀將她殺害,後正常去上學時警方在課堂將其抓獲。

2018年,湖南12歲男孩在家裡偷偷抽菸,因不滿母親管教自己太嚴,心生怨恨,從廚房拿了把菜刀,砍了母親20多刀後,母親當場死亡。之後該男孩留下了一句震驚全網的話:「我又沒殺別人,我殺的是我媽」。

2019年3月,江蘇鹽城,13歲少年邵某,在媽媽管教自己時與她發生衝突,於是用菜刀把母親砍死,和張律師的女兒一樣,沒有報警,在家裡平靜地坐了40多個小時。

今年2月,四川13歲男孩與母親因為家庭瑣事發生爭吵,母親過激的言語激怒了他,隨後就一時衝動殺死了自己的母親。

是什麼導致近幾年青少年弒母事件頻發呢?

上述案件的孩子都在說,是因為媽媽管教太嚴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個父母的期望。為了實現這個目標,父母普遍會給孩子施加壓力。

有的給孩子報了好幾個培訓班,上課不停歇;

也有的父母自己省吃儉用卻不惜重金讓孩子上貴族學校;

……

青少年時期,孩子開始叛逆,情緒衝動!當孩子和父母開始爭吵時,大都父母不理解,我對你這麼好,把最好的都給你,都為了你好,甚至犧牲了自己事業,為什麼你還不聽話,不能按照我給你設計的道路去做。而孩子也怨恨,從小到大,什麼都聽你的,為什麼你還不滿意。我就不能有自己的愛好、自己的想法。

長此以往,沒有溝通、沒有疏導,孩子可能就會對父母產生仇視心理,甚至心生怨恨。

如何避免此類事件發生?我們又如何培養出快樂、溫暖、人格健全的孩子?讓他們不只以成功為目標,還能擁有幸福的人生呢?

著名犯罪心理及青少年心理專家李玫瑾教授,通過接觸大量案例,經過多年的偵查實踐發現:人在成年後的行為和心理,都是過去經歷中的一個表現、一種折射,與幼時的家庭養育方式密切相關。

3歲前的孩子需要依戀,家長應該及時的滿足其生理需要;

3-12歲的孩子需要規矩,家長應該堅定的對其說「不」;

青春期的孩子需要選擇權,家長應該耐心的將其當作朋友……

李玫瑾教授針對不同階段孩子的養育給出了具體可行的方法。

1、0-3歲:情感撫養

0-3歲是孩子與家人一對一依戀關係的建立時期,這種依戀不斷積累直至12歲。

依戀是情感的起源,當幼兒與某人形成依戀關係後,與依戀對象在一起時他會感到愉悅;難過時,只有依戀對象的出現,幼兒才會感到安慰。依戀得到滿足時會非常快樂和放鬆,當人處於放鬆狀態時,看外界的事物就會非常快樂。

在現實生活中,李玫瑾常常遇到這樣令人痛心的案例:「不少孩子在青春期出現傷害家長的行為,不用問,這樣的孩子大多在12歲以前不是由自己父母養育長大的,情感聯繫並沒有形成」。

2、3歲-12歲:性格撫養

愛是一種營養,但不是全部,孩子從3歲開始,逐漸具有了理解和表達的能力,是給孩子「立規矩」的關鍵時期。

三歲時,家長要學會對孩子說「不」;

四歲時,家長要教會孩子等待和自律;

五歲時,家長要在誘惑訓練中教孩子學會自我管理,並身體力行地示範給孩子如何與他人分享;

六歲時,孩子要在體育運動中,學會吃苦耐勞的精神。

在面對孩子的教育問題時,李玫瑾提醒家長們,在對孩子進行教育時特別要做到「四個不要」:不要罵孩子,不要打孩子,不要跟哭鬧中的孩子講道理;不要離開孩子。「對於哭鬧中的孩子而言,家長的大道理仿佛耳邊的噪音;同樣的,若把孩子單獨留在房間裡反思,相當於關禁閉,沒有絲毫的教育意義」。

鼓勵孩子學會表達自己的想法,傾聽父母的想法,與孩子建立民主的溝通模式。

早年沒有節奏的養育會讓人在成年後對自己缺乏控制力。

3、12-18歲:人格撫養

女孩12歲、男孩14歲起,第二性徵開始發育,孩子進入青春期。

面對中學生,家長首先要轉變教育觀念,幫助孩子成長,尊重孩子的選擇權。

比如,孩子進入初二後,家長就可以與孩子討論未來的職業方向,至少提供給孩子五種未來職業選擇。在選擇的過程中進行引導,而不是粗暴式的「管」。

李玫瑾教授的女兒在高中階段數學成績不理想,找了一位優秀的課外老師為其補課,但是女兒卻直言自己數學不需要補,不如把錢另外花在英語和歷史的學習上。

出於尊重女兒的意見把補習的重點放在了英語和歷史兩個科目上,最後在高考中女兒的英語成績提高了50多分。

孩子對自己有最清晰的覺察,要給予他們表達的機會,尊重孩子的節奏。

人的一生除了工作,還要有健康的身體、和美的家庭、良好的人際關係等,情感健全豐富的孩子才會幸福,不要逼著孩子單純地走向成功。

相關焦點

  • 李玫瑾:如何培養出快樂、溫暖、人格健全的孩子?
    父母們不禁要焦慮了,如何才能讓孩子眼裡充滿快樂、溫暖呢? 李玫瑾教授針對不同階段孩子的養育給出了具體可行的方法。 餵養孩子要放在懷裡,養育者的氣味會讓孩子感到溫暖,食物、熟悉的氣味會讓孩子感受到舒服和快樂,有利於依戀關係的建立。 3歲-12歲 性格撫養 愛是一種營養,但不是全部,孩子從3歲開始,逐漸具有了理解和表達的能力,是給孩子「立規矩」的關鍵時期。
  • 李玫瑾:如何培養出快樂、溫暖、人格健全的孩子?值得一看
    父母們不禁要焦慮了,如何才能讓孩子眼裡充滿快樂、溫暖呢? 李玫瑾教授針對不同階段孩子的養育給出了具體可行的方法。 餵養孩子要放在懷裡,養育者的氣味會讓孩子感到溫暖,食物、熟悉的氣味會讓孩子感受到舒服和快樂,有利於依戀關係的建立。 2 3歲-12歲 性格撫養 愛是一種營養,但不是全部,孩子從3歲開始,逐漸具有了理解和表達的能力,是給孩子「立規矩」的關鍵時期。
  • 家長朋友,孩子健全人格的培養,遠比你們眼中的分數更重要
    其間一同事說孩子讀書行不行沒關係,最重要的是培養孩子健全的性格最重要。孩子童年就是需要有夥伴,孩子的童年就是快樂的、美好的。雖然是閒談,但是大家閒聊中一致提到的就是,家長要培養孩子健全的性格很重要,成績是次之,孩子長大成人後,才能在社會生活中有一席之地。教育人王福明主認為,孩子健全的人格培養是最重要的,遠比平常家長心目那個分數最重要。
  • 教育的目的:並非僅僅培養高智商的人,而應培養出人格健全的人!
    通過這個圖我們可以看到一個人的發展,在他處理各種問題的時候,在不同的領域,可以表現出有8種智能。那麼這8種智能中,現在的考試,如果我們只簡單地看,用筆和紙進行的考試:高考,他能夠考察人的哪些智能呢?在人際智能、運動智能、類型智能這三項中考察是非常薄弱的,甚至沒有!
  • 李玫瑾:只要孩子快樂,寧可不上名牌大學,健全人格比成績更重要
    閨蜜是一位小學老師,有一天她說自己心情特別不好,於是就約我出來吃飯,這是我們之間的約定,只要誰的心情不好,就一起出來吃頓飯。好像漸漸地這也成為了我們宣洩情緒的方式。我們都如約的到達了約定地點,閨蜜臉色看上去很差,我們都坐了下來,我還是老樣子點了兩份牛排。她狼吞虎咽地吃完後,就開始了她的傾訴。
  • 湖南12歲男孩殘忍弒母,真相披露:是誰,把孩子逼成了殺人犯?
    有個小男孩不知有意無意,摸到了一年輕女孩的臀部。女孩下意識說了幾句,卻被孩子的長輩圍攻。白衣女子底氣十足地說:「碰到了就碰到了,你叫喊啥?」潛臺詞就是,即使故意又怎樣?黑衣女子動完手,白衣女子的手指幾乎要往女孩臉上戳。女孩的一聲「你為什麼要打我」,在對方的推搡下,顯得特別蒼白無力。這等於是在給孩子樹立一個錯誤的示範:即使理虧,只要無理取鬧,只要強詞奪理,錯誤就能得到扭轉。
  • 弒母案究竟是誰的錯?紐約大學心理學家:夫妻關係應高於親子關係
    導讀:弒母案頻發,是母親管教太嚴還是孩子良心缺失?據江蘇阜寧縣公安局14日通報,2020年12月12號上午當地觀湖書苑小區居民徐某(46歲)被兒子楊某(17歲)殺死在家中。12月13日19時許,阜寧縣公安局將潛逃的楊某抓獲。
  • 比接受更高等教育,擁有健全人格更重要!家庭教育要避開的「坑」
    但也有不少孩子,一出去貌似性情就變了,三觀盡毀,親情冷漠,唯一能記起父母的時候,就是沒錢的時候。由於警方還沒披露更多的細節,以上一切的說法都還只是猜測。我們不了解具體的實情,無權也無意去評判別人的家庭教育。不過想說一句的是,比起讓孩子接受更高等的教育,培養孩子建立健全的人格更為重要。
  • 哈佛教授:快樂孩子有「六個共性」,3歲前有兩次培養機會
    研究發現:一個人的「原生家庭」情況,會極大地影響他此後的一生,包括性格、職業選擇、發展方向,就像孫悟空逃不出五指山一樣,我們的孩子也逃不出原生家庭的影響。原生家庭的影響,不僅僅指家庭的經濟條件和家庭的構成,原生家庭更大程度上的影響是父母的選擇、父母的家庭教育,這種影響從孩子出生起就開始。所以要想孩子成長為一個人格健全、性格良好的人,首先要給孩子做好原生家庭的第一步——讓孩子度過一個健康的童年。
  • 12歲男孩弒母:失衡的母子關係中,父親才是真正的劊子手
    早在16年北大弒母案就曾經震驚過全社會。這不禁令人深思,到底是怎樣的母子關係,會演化出如此惡果?,因此毫無疑問這個小學生最終不會為弒母承擔任何刑事責任——但年僅12歲,為何要殺害自己的親生母親呢?2016年9月15日,山東青島即墨市一個農民家裡發生一起弒母慘案,17歲的王興(化名)用斧頭殺死了40多歲的親生母親,並將母親的屍體埋在自家院子裡的雞圈裡。
  • 易怒的父母,養不出人格健全的孩子
    俗話說,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從孩子的言行舉止就能映射出他們的父母是怎樣的。不僅如此,孩子雖小,卻能受父母情緒的感染,你高興,孩子跟著開心,你氣憤,孩子跟著發火。孩子不僅會家家長的動作,也會學家長面對各種事情時的處事態度。如果父母凡事都愛著急上火,孩子也會跟著形成緊張、壓抑的心理,無法靜不下心解決問題,只會衝著別人發洩自己的不滿情緒。
  • 健全人格的內涵及特徵
    這些理想人格特徵在先秦儒家的思想中也有體現,如孔子認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君子,即塑造出仁、義、禮、智相統- -的理想人格。《易經)認為,只要個人追求,人人均可具備上述優良人格特徵。總之,仁、義、禮、智的統一是儒家崇尚的理想人格,也是對《易經》理想人格18個特徵的高度概括。
  • 盧梭《愛彌兒》:教育如何順應自然,使孩子成為真正的人?
    這樣操壓抑孩子天性,是父母期待的樣子嗎?培養出來是獨立健全的人嗎?答案不言而喻。前有復旦大學投毒,後有北大學霸吳謝宇弒母,高學歷人才犯罪令人不寒而慄,表面是不健全人格帶來的悲劇,更深層是父母忽略孩子天性的失誤。
  • 17歲學生弒母:我捧出全部真心,終究變成孩子最恨的人
    現在的孩子都怎麼了,不是殺人就是自殺,類似駭人的事件,其實才發生過不久——5月23日,15歲女孩瑤瑤(化名),以給母親按摩為由,用事先準備好的繩子勒住母親的脖子,致其窒息死亡。在媽媽這裡,捧出的是一顆真心,到了孩子那裡,卻變成一把匕首。微博上一位教育博主發了一句話:弒母與自殺本質上是一致的,那就是對父母剝奪自我的一種反抗,是對父母管教和控制的不滿。
  • 教育孩子應該了解這些關鍵之處,比知識更重要,能建立健全的人格
    教育孩子應該了解這些關鍵之處,比知識更重要,能建立健全的人格在我們的中國的教育方式當中學習成績一直都是放在首位的,孩子經過半年刻苦努力的學習,最後都是為了期末考試的一張試卷。也就是由於這樣的教育方式,所以讓眾多的家長都覺得學習成績是最重要的,經常都會利用學習成績來判斷這一個孩子是否優秀。一般學習成績並不是特別好的學生肯定經常都會被老師排斥,甚至也會被家長放棄,殊不知這樣的孩子也聰明伶俐,能說會道,熱愛生活,性格開朗幽默,只是在學習這方面不下功夫罷了。對於這樣的孩子能夠注重培養的話,可以讓他們建立特別健全的人格,也能夠讓他們在以後擁有優秀的發展。
  • 讀《不要用愛控制我》:論控制型人格如何養育心理健全的孩子
    讀了之後,不僅明白一直無法完全與他們正常溝通的父母原來就是典型的控制型人格;更讓我震撼的是,從懷孕那一刻起就決定絕不讓孩子重複自己的不幸童年的我,居然也具有控制型人格傾向。讀了這本書以後,我放下了父母,試著重新養育了自己,最重要的是放過了我的孩子。無法想像如果我沒有讀這本書,沒有發現自己以為的對孩子的愛和培養其實是在扼殺她的自我成長,將會有多麼可怕的後果。
  • 高中男生弒母引熱議:媽媽的性格,是養育孩子最大的天敵
    因學習問題,與讀高中的兒子發生爭吵,一怒之下,兒子將46歲的媽媽殺害。「讀高中的兒子,陪讀的媽媽,弒母的慘案。」不禁讓我們想起,一個月前的另一起慘案。11月12日,一位南京媽媽被讀高三的兒子李某殺害。據了解,遇害的媽媽平日對兒子管教非常嚴厲,不僅要求兒子學習成績要十分拔尖,還不許兒子有其他額外娛樂時間。
  • 江蘇高三男生殘忍弒母:那些殺害媽媽的兒子背後,是爸爸在遞刀
    01 前兩天,在《澎湃新聞》看到一則少年弒母的新聞。 12月13號下午15時,江蘇阜寧公安110接到報警電話,某小區居民徐某死於家中。
  • 孩子的嫉妒心太強,家長做好這幾點,引導和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
    即使在考試的時候,如果有人成績高於他,他也會非常嫉妒,還會捏造出對方的不是,比如說考試運氣好或者打小抄,最讓小強痛苦的一件事情是,他在競選學生會主席的時候落選了,所以他就開始非常嫉妒當選學生會主席的同學,最終他寫了一篇文章來詆毀對方,並且發布到網上。
  • 心理學:美國家長普遍都「正面管教」孩子,培養獨立人格
    視頻裡的爸爸用溫柔和耐心的方式,啟發孩子不小心撞落了另一個小孩的東西說對不起而引發的一系列的故事。 只是一個很小的對不起,孩子一開始是拒絕的,而爸爸用自己的溫柔和耐心告訴小女孩錯了就必須承認,還在用嘴唇發聲的方式讓小女孩說出對不起這個單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