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祖文化兩地觀——兩岸記者走進天津天后宮

2021-01-09 觀察者網

天津天后宮內景。兩岸媽祖文化緊密相連,天津天后宮媽祖主像前供奉著臺灣多家媽祖廟分靈而來的媽祖金身

媽祖文化的起源

媽祖是起源於中國沿海地區的傳統民間信仰,體現了中國海洋文化的顯著特徵。歷史上,媽祖確有其人,姓林名默,本是福建莆田一漁家女子,因天賦異稟,擅遊泳能乘席渡海;又聰慧善良,勇俠義肯為人治病,屢屢救助海上遇險船隻,被漁民尊為"神女"。在一次救助過程中,林默不幸遇難,漁民們為對其紀念故加以供奉。以後,海舟危難,有禱必應,逐漸成為人們頂禮膜拜的護航神明。

媽祖文化肇於宋,成於元,興於明,盛於清。地方官多次上奏,請求加以冊封,因此歷代朝廷多次晉封,至清代封為天后宮。近代以來隨著海運發達,媽祖文化日益繁榮。

中國漁民出海航行前,總是要先祭拜媽祖,以祈求保佑順風和安全,同時也在船舶上立媽祖神位進行供奉,於是媽祖文化隨著華人航海而走出國門,走向世界。這就是"有海水處有華人,華人到處有媽祖"的真實寫照。而影響所及,媽祖演變為"海神"、"護航女神",媽祖文化藉由航海關係由中國的民間信仰發展成為世界海洋文化史中濃墨重彩的一筆。

天津天后宮為元代皇帝下令敕建,在媽祖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

天津天后宮

媽祖廟在沿海地區廣泛分布,而天津之所以有一座敕建天后宮,得於天津特定的地理因素。

天津得名於「天子津渡」,可見天津的位置一直與水系有關。天津既有沿海港口,又有內陸的海河與京杭大運河,水系發達。宋元以來,天津是海運漕糧的終點,也是轉入內河裝卸漕糧的碼頭。至元朝年間,由於當時漕船海難不斷發生,於是元泰定三年(1326年),皇帝下令在天津海河三岔河口建天后宮(當時叫天妃宮),供人們奉祀海神天后,以保佑行船平安,天津媽祖文化逐漸興盛。每有漕運,船工及護航的官員們都要在出海或漕糧到達時,向天后祈福求安。慢慢地,周圍百姓也都藉由媽祖祈福、求子、保平順,於是,天津成為北方傳承媽祖文化的勝地。以天后宮為中心,隨著漕運影響的擴展,往來的人們紛紛在天后宮周圍活動、聚集,造就了天津今日古文化街所在地的繁榮。

兩岸記者團參訪天后宮

兩岸媽祖文化交流成就姊妹宮

作為媽祖文化的起源地,世界最大的三座媽祖廟分布在海峽兩岸,分別是福建田湄洲媽祖廟、天津天后宮和臺灣的北港媽祖廟。媽祖文化作為文化交流的先鋒,成為聯結海峽兩岸的重要紐帶。

在天后宮主殿的神像前面,供奉其他各地的媽祖金身,其中也包括大甲鎮瀾宮、新港奉天宮、南方澳南天宮等臺灣媽祖廟分靈而來的媽祖金身,天后宮內「四海同光」的匾額也是臺灣北港朝天宮所題贈,津臺兩地的天后宮可謂是「姊妹宮」,雙方往來密切、合作良好,充分體現了天下媽祖是一家的親切情感。

天津市民俗博物館館長郭子春向記者團介紹天津天后宮和兩岸天后宮的合作情況

2016年9月10日,天津天后宮被授予「海峽兩岸交流基地」,成為祖國大陸49家海峽兩岸交流基地中天津市的首家,同時也是京津冀地區唯一一家國家級海峽兩岸交流基地。當時不少臺灣賓客和信眾前來,與大陸的朋友們共同慶賀。

兩岸媽祖文化的交流不僅弘揚了中華傳統文化,還拉近了海峽兩岸的情誼。參訪的臺灣記者表示,沒想到在中國的北方天津市居然有這麼大規模的娘娘廟,兩岸文化確實是血脈相連。未來,作為海峽交流基地,天后宮必將發揮密切兩岸同胞感情,促進津臺交流合作的作用,為兩岸交流搭建更好的平臺。

臺灣媒體朋友展示寄予美好祝福的天后宮福卡

作者:趙筱婧


相關焦點

  • 弘揚媽祖精神 同祈健康福祉——天津天后宮「不一樣形式」紀念天后...
    4月15日,農曆三月二十三,是天后聖母誕辰1060周年紀念日,兩岸信眾以不同方式開展紀念祈福活動。因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天津天后宮以「不一樣」的形式進行紀念活動。  在嚴格疫情防控的基礎上,天津天后宮簡化民俗展演流程,發揮天后宮國家級海峽兩岸交流基地的重要作用,以「弘揚媽祖精神·同祈健康福祉」為主題,簡約而不失隆重地開展紀念活動。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疫情不能阻隔兩岸的交流。
  • 津味民俗文化 弘揚媽祖大愛精神 畫冊《天津天后宮過大年》面世
    天津在線訊:(李衛國攝影報導)為紀念媽祖誕辰1060周年,展示津味民俗文化,弘揚媽祖大愛精神,天津民俗博物館等單位精心製作的大型畫冊《天津天后宮過大年》面世。天津天后宮建於1326年(元泰定三年),天津人俗稱娘娘宮,是天津市區最古老的建築群,也是中國現存年代最早的媽祖廟之一,每年媽祖誕辰日,以天后宮為中心舉行大型民間慶典活動,形成了獨特的津味文化。天津的天后娘娘誕辰日(農曆三月二十三日)所舉行的慶典儀式在清朝康熙四年(1665年),命名為「皇會」。
  • 天津天后宮「不一樣形式」紀念天后誕辰
    4月15日,農曆三月二十三,是天后聖母誕辰1060周年紀念日,兩岸信眾以不同方式開展紀念祈福活動。因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天津天后宮以「不一樣」的形式進行紀念活動。在嚴格疫情防控的基礎上,天津天后宮簡化民俗展演流程,發揮天后宮國家級海峽兩岸交流基地的重要作用,以「弘揚媽祖精神·同祈健康福祉」為主題,簡約而不失隆重地開展紀念活動。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疫情不能阻隔兩岸的交流。
  • 天津源頭:天后宮
    早在元朝泰定三年(1326年),在海河和北運河的三岔口就建成了北方最早的祭祀媽祖的廟宇。至於有天津這名字,那已經過了78年,是改朝換代後大明朝的事了,所以老話說「先有天后宮,後有天津衛」。天后宮裡供奉的是船家、漁民、或水上商旅人士共同信奉的媽祖娘娘。
  • 兩岸宮廟負責人天津迎媽祖 天后宮五尊聖像6月赴臺匯親
    中新社天津6月1日電 (記者 楊程晨 張道正)「兩岸媽祖緣」文化交流活動6月1日在天津啟幕,來自該市天后宮的五尊媽祖聖像翌日起將赴臺灣多地宮廟匯親。  交流活動啟動儀式當天在天后宮舉行,全國政協副主席、臺盟中央主席蘇輝,全國臺聯會長黃志賢,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副主任陳元豐以及來自臺灣的媽祖聯誼會榮譽會長、臺中大甲鎮瀾宮董事長顏清標等人出席。
  • 你聽說過媽祖文化嗎?天津的文化起源是歷史悠久的媽祖文化
    天津作為我國歷史文化名城,也有自己的文化根基。天津城市文化的原點:天后宮(天后是「護航之神」,凡有航運之處一般都建有天后宮)。天津天后宮據統計約有20多座,天津最早的天后宮建於元代,與建於宋代的湄洲島的天后宮和建於明代臺灣澎湖的天后宮有三大媽祖廟之稱。天津最著名的兩個天后官:靈慈宮在大直沽前臺、天后宮在三岔河口。俗稱東西廟。
  • 天津天后宮原名天妃宮俗稱娘娘宮,也是現存年代最早的媽祖廟之一
    每年天后誕辰,以天后宮為中心舉行大型民間酬神廟會活動,沿河船戶、周邊信眾亦紛紛到來,各地商賈雲集,造就了天津最著名的商業街——宮南宮北大街(今古文化街)的繁榮。天后宮位於天津古城東門外,始建於元代。該建築群是中國三大天后宮之一,也是現存年代最早的天后宮之一。天后宮的主要功能是企求航海安全,是歷代海祭中心,也是古代船工海員娛樂聚會的場所,除了舉行隆重祭祀海神天后的儀式外,還經常有各種中國特色的酬神演出。據說在每年農曆3月23日為天后媽祖的誕辰,這裡經常舉辦民間花會,吸引了很多遊人。
  • 天津天后宮——面向海河建設,形成了天津最早的商業街區
    自古以來,天津便是在漕運和海運中孕育並不斷成長起來的,位於三岔河口的獨特地理位置,使天津成為京杭大運河京津冀段重要的一環。所謂「先有天后宮,後有天津衛」,一句俗語就道破了天后宮在天津城市發展中所起到的無可替代的作用,由此才書寫了「漕運龍頭」這麼多年的成就。
  • 媽祖誕辰日:福州天后宮舉行法會為媽祖軟身神像供奉鎏金鳳冠
    媽祖誕辰日:福州天后宮舉行法會為媽祖軟身神像供奉鎏金鳳冠 2017-04-19 20:02:19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
  • 大愛媽祖】天津人愛穿紅,源於媽祖文化
    當時人們面對痘疹,除了竭力去醫治外,還要到天后宮求娘娘保佑。當時在天后宮有好幾位專司痘疹的神靈,為天后娘娘分勞的化身或是其屬下的仙班神靈,其任務就是幫助天后娘娘拯救患有痘疹之疾的兒童。當患兒病癒之後,人們還必須到天后宮還願,謂之「謝奶奶」,要請來扎彩匠依照天后宮所供的主司痘疹各神扎制扎彩,包括他們的衣履、冠帶、輦、儀仗和其使用的器物等。在舊時天津,凡事求媽祖是天津人的一個獨特心態,媽祖成了老城和天津人的依靠。媽祖文化影響天津人的不只是女性著裝,尚潔介紹,在年俗方面,天后宮是天津的民俗文化中心。
  • 北京不是沿海地區卻有天后宮 為什麼?如何建成?
    裡二泗天后宮前牌樓  宗春啟  媽祖是保佑漁民和漁船平安的海上女神,沿海地區多建有供奉媽祖的天后宮。北京並不是沿海地區卻也有天后宮,這些天后宮是怎樣在北京建起的呢?  天妃「護海運有奇應」  天后,即天妃,南方沿海人稱為媽祖。媽祖林默,世居福建莆田的湄洲嶼,生於宋建隆元年(960年),升化於宋雍煕四年(987年)。傳說媽祖「生而神異,能知人禍福」,經常著紅衣飛翻海上,救助遇險之人,因而被當地父老奉為神,「相率祠之」。
  • 臺灣媽祖廟為福建莆田市捐贈口罩,兩岸連線為抗疫祈福
    昨天上午,由湄洲媽祖祖廟、臺灣大甲鎮瀾宮以及臺灣媽祖聯誼會共同發起舉辦的「天佑中華、祈福武漢」——海峽兩岸媽祖宮廟攜手抗疫線上祈福」活動,分別在媽祖故鄉福建湄洲島和臺灣臺中同時舉行。共有上千名愛心信眾匯聚臺中大甲鎮瀾宮,他們在現場誦讀經文、焚香祈求,為兩岸同胞祈福,希望疫情早日解除。臺灣媽祖聯誼會會長鄭銘坤介紹道,本次活動是湄洲祖廟的「湄洲媽」與臺中的「大甲媽「於2月16日上午9點40分,同時在兩地舉辦祈福大典,向媽祖祈求保佑。而受到疫情影響,此前湄洲媽祖祖廟就已經取消了春節、元宵期間的聚集性活動。
  • 助力「海絲」建設 傳播媽祖文化 莆仙戲《海神媽祖》昨晚首次唱響...
    不僅為首屆中國—東協文化藝術周戲劇展演暨第八屆中國—東協(南寧)戲劇周濃墨添彩,還進一步加強與「海絲」沿線國家和地區的交流,展示「宋元南戲活化石」的魅力,推動媽祖文化的傳播與發展。當晚8點,《海神媽祖》在廣西南寧人民會堂劇場濃情上演。
  • 遊泉州天后宮,看最大媽祖廟,這裡免費不要票
    其實提到泉州,無論是經濟實力方面,還是文化底蘊方面,在整個福建省它都能排到很高的位置。除了經濟實力強悍,泉州更是一座知名的歷史文化名城。作為沿海城市保留下來的傳統,城內有很多的媽祖信徒。泉州的天后宮就是海內外規模最大的祭祀媽祖的廟宇,每年來這裡既是媽祖的人絡繹不絕。在一些特殊的節日裡,這裡更是人潮湧動,場面蔚為壯觀。
  • 兩岸信眾紀念媽祖羽化升天1025周年(組圖)
    兩岸信眾紀念媽祖羽化升天1025周年(組圖) 2012年10月23日20:16 來源:中國新聞網
  • 海口騎樓老街裡的天后宮,兩座廟宇做鄰居,誰是古廟?
    從中山橫街就可以看到寫有「天后宮」三個字的牌坊,天后宮門前有銅像栩栩如生,一位背著嬰兒,領著男孩,目送遠處的丈夫出海謀生。海南人經常從這裡出海,向媽祖祈求消災賜福,使這座廟宇香火興盛不衰。海口天后宮位於中山路中段最顯著的位置,大家都稱她為老海口保護神,是海南規模最大的媽祖廟,也是海口的最重要的標誌性與象徵性建築群之一,每天參觀的遊客絡繹不絕,人氣很旺。天后宮又稱天妃廟、天后廟,始建於元代,距今約有700多年的歷史。
  • 天津古文化街旅遊區(津門故裡)
    位於天津市南開區東北角門外,系商業步行街,以經營文化用品為主。津門十景之一。  北起通北路,南至水閣大街,西起東馬路,東至張自忠路,總規劃建築面積20萬平方米,是一處集民俗文化、旅遊商貿、購物休閒、餐飲住宿、健身娛樂於一體的大型旅遊商貿區,2005年古文化街榮獲了「中國特色商業街」,又於2007年5月榮獲了「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的殊榮,年接待遊客突破千萬人次。
  • 臺灣最古老的媽祖廟——澎湖天后宮
    澎湖馬公鎮上的天后宮,可說是全臺灣最古老的媽祖廟,也是全臺灣歷史最悠久的古蹟。據考,該廟建於明萬曆二十年(公元1592年)。萬曆三十一年(公元1603年),荷蘭海軍將領韋麻郎率艦侵入澎湖,在馬公島登陸,佔領媽祖宮。當時福建金門守將沈有容率所部趕來,諭荷人退出。
  • 中國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項目之媽祖信俗
    媽祖信俗是指媽祖信仰習俗,又稱神女信俗、靈女信俗、神姑信俗、元君信俗、娘媽信俗 、娘娘信俗、天妃信俗、天后信俗、天上聖母信俗、湄洲媽祖信俗等等,這是由於歷代民間、朝廷或宗教對媽祖的封號先後不同而嬗變 。是以崇奉和頌揚媽祖的立德、行善、大愛精神為核心,以媽祖宮廟為主要活動場所,以廟會、習俗和傳說等為表現形式的中國傳統民俗文化。
  • 宮南、宮北街(現古文化街)如何成為天津商業起點
    「轉粟春秋人,行舟日夜過」是元代傅若舟在《直沽口》詩中,對天津大直沽到三岔河口附近的宮南、宮北商業街(現古文化街)繁華景象的描述。這裡是天津早期商貿的起點。商業繁榮原因:1、地理位置優勢:宮北、宮南街同三岔河口相連,從三岔河口開始沿海河西側與海河平行向南延仲。是距海河源頭最近的一條街。三岔河口是河、海漕運的轉運樞紐和商貿集散地。2、天后宮位於宮南、宮北街:媽祖文化是天津多元文化的原點,媽祖文化促進宮北、宮北街及直沽地區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