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津天后宮「不一樣形式」紀念天后誕辰
4月15日,農曆三月二十三,是天后聖母誕辰1060周年紀念日,兩岸信眾以不同方式開展紀念祈福活動。因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天津天后宮以「不一樣」的形式進行紀念活動。在嚴格疫情防控的基礎上,天津天后宮簡化民俗展演流程,發揮天后宮國家級海峽兩岸交流基地的重要作用,以「弘揚媽祖精神·同祈健康福祉」為主題,簡約而不失隆重地開展紀念活動。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疫情不能阻隔兩岸的交流。
-
津味民俗文化 弘揚媽祖大愛精神 畫冊《天津天后宮過大年》面世
天津在線訊:(李衛國攝影報導)為紀念媽祖誕辰1060周年,展示津味民俗文化,弘揚媽祖大愛精神,天津民俗博物館等單位精心製作的大型畫冊《天津天后宮過大年》面世。天津天后宮建於1326年(元泰定三年),天津人俗稱娘娘宮,是天津市區最古老的建築群,也是中國現存年代最早的媽祖廟之一,每年媽祖誕辰日,以天后宮為中心舉行大型民間慶典活動,形成了獨特的津味文化。天津的天后娘娘誕辰日(農曆三月二十三日)所舉行的慶典儀式在清朝康熙四年(1665年),命名為「皇會」。
-
媽祖文化兩地觀——兩岸記者走進天津天后宮
在一次救助過程中,林默不幸遇難,漁民們為對其紀念故加以供奉。以後,海舟危難,有禱必應,逐漸成為人們頂禮膜拜的護航神明。 媽祖文化肇於宋,成於元,興於明,盛於清。地方官多次上奏,請求加以冊封,因此歷代朝廷多次晉封,至清代封為天后宮。近代以來隨著海運發達,媽祖文化日益繁榮。
-
天津天后宮原名天妃宮俗稱娘娘宮,也是現存年代最早的媽祖廟之一
水工、船夫、官員在出海或漕糧到達時,都向天后祈福求安。居家百姓沒錢的也來求財,沒兒的求子,有病的祈免病災。這是古人無法克服海洋、江河險難而求助神靈的消極表現,也反映了苦難民眾的古樸文化心態。景點簡介天后宮是天津市現存的著名道教宮觀,主要是為了祭祀道教女神天后。
-
天津源頭:天后宮
其實天津的歷史可不止於此,早在大明永樂二年(1404年),就開始以鼓樓為中心設衛建城了。作為拱衛京師的重要軍事重鎮,得名「天津衛」,算起來距今已有616年了。可要論起天津市區內年代最早的古蹟,那得算在古文化街上的天后宮了,就是天津人說的娘娘廟。
-
天津天后宮——面向海河建設,形成了天津最早的商業街區
自古以來,天津便是在漕運和海運中孕育並不斷成長起來的,位於三岔河口的獨特地理位置,使天津成為京杭大運河京津冀段重要的一環。所謂「先有天后宮,後有天津衛」,一句俗語就道破了天后宮在天津城市發展中所起到的無可替代的作用,由此才書寫了「漕運龍頭」這麼多年的成就。
-
媽祖誕辰日:福州天后宮舉行法會為媽祖軟身神像供奉鎏金鳳冠
}責任編輯:魏巍 4月19日農曆三月廿三,是天后媽祖誕辰1057周年紀念日,福州三坊七巷郎官巷天后宮舉行法會為媽祖軟身神塑像供奉鎏金鳳冠,開啟紀念媽祖誕辰日系列活動的序幕。
-
遊泉州天后宮,看最大媽祖廟,這裡免費不要票
對於泉州的人民來說,天后宮一座家喻戶曉的宮殿,更是許多市民的精神寄託的地方。你們知道媽祖是什麼神嗎?在東南沿海一帶媽祖被稱作「海上神女」,信徒眾多。尤其是在臺灣、福建等地,媽祖廟可謂是數量眾多。即便在國外也有很多人信奉媽祖祭祀媽祖。而泉州天后宮被認為是海內外建築規格最高、規模較大的祭祀媽祖的廟宇。如今泉州的天后宮已經被國務院審定公布的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正信正行,大愛當付諸行動:三坊七巷天后宮媽祖誕不忘助力湖北
本文摘自福州三坊七巷天后神宮公眾號,版權歸其所有,文章觀點不代表本人,圖文無關,轉載旨在弘揚道教新風,歡迎關注該公眾號,如拒絕轉載請聯繫本人,將即刻刪除。庚子年三月廿七日(2020年4月19日,穀雨、北鬥下降、太靈虛皇天尊誕辰。
-
臺灣最古老的媽祖廟——澎湖天后宮
澎湖馬公鎮上的天后宮,可說是全臺灣最古老的媽祖廟,也是全臺灣歷史最悠久的古蹟。據考,該廟建於明萬曆二十年(公元1592年)。萬曆三十一年(公元1603年),荷蘭海軍將領韋麻郎率艦侵入澎湖,在馬公島登陸,佔領媽祖宮。當時福建金門守將沈有容率所部趕來,諭荷人退出。
-
媽祖賜福 共享福祉
莆田網訊 11月6日至9日,為紀念媽祖羽化升天1033周年,慶祝廣東深圳龍崗天后古廟媽祖駐蹕中華媽祖文化交流協會10周年,深化閩粵兩地媽祖文化交流,深圳龍崗天后古廟理事會組團470人舉行第三次媽祖回娘家謁祖進香並與福建媽祖文化機構代表開展相關系列文化交流活動。
-
...重慶居然有一座祭拜海神媽祖的天后宮,很多老重慶都不知道在哪裡
天后宮,或者媽祖廟,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尤其是對於東南沿海的朋友而言,更是世世代代的信仰,全國叫得上名的天后宮不下100座,連海外很多國家都建有,天后宮或媽祖廟貢奉的均是媽祖林默,她是歷代航海船工、海員、旅客、商人和漁民共同信奉的神祇
-
探訪臺商精神家園:崑山慧聚寺天后宮
探訪臺商精神家園:崑山慧聚寺天后宮 中新網崑山9月6日電 題:探訪臺商精神家園:崑山慧聚寺天后宮 作者 吳瞳 孫瑩 「我現在在崑山定下來了,這就是我想要的感覺。
-
你聽說過媽祖文化嗎?天津的文化起源是歷史悠久的媽祖文化
天津作為我國歷史文化名城,也有自己的文化根基。天津城市文化的原點:天后宮(天后是「護航之神」,凡有航運之處一般都建有天后宮)。天津天后宮據統計約有20多座,天津最早的天后宮建於元代,與建於宋代的湄洲島的天后宮和建於明代臺灣澎湖的天后宮有三大媽祖廟之稱。天津最著名的兩個天后官:靈慈宮在大直沽前臺、天后宮在三岔河口。俗稱東西廟。
-
莆田文峰天后宮的前身今世,你知道多少?
文峰宮在明朝永樂初年又有了一次規模宏大的重修,這是鄭和下西洋之時所進行的。作為興化府郡縣致祭之所,地方官員定能不辱君命,全力維護文峰宮的香火綿延。數以千計的莆田籍士子進士舉人一定會對媽祖的神佑與文峰宮的庇護心懷感恩,在二百多年的明朝時光中,不遺餘力地維修、弘揚,這樣契合立德、行善、大愛的媽祖精神之善舉,如同文峰宮的燭火一直在媽祖的心中燃燒。
-
天津天后宮內供奉的女神—天妃娘娘
天后宮坐落在天津南北運河與海河交匯的三岔河口西岸,初名天妃宮,俗稱「娘娘宮」。與福建莆田湄洲媽祖廟、臺灣北港朝天宮並稱為中國三大媽祖廟。初為船工祭祀海神天妃娘娘及舉行酬神演出之所。始建於元代泰定三年(公元1326年)。明朝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重建,後又多次擴建修葺,是天津市區現存年代最早的古建築。
-
北京不是沿海地區卻有天后宮 為什麼?如何建成?
裡二泗天后宮前牌樓 宗春啟 媽祖是保佑漁民和漁船平安的海上女神,沿海地區多建有供奉媽祖的天后宮。北京並不是沿海地區卻也有天后宮,這些天后宮是怎樣在北京建起的呢? 天妃「護海運有奇應」 天后,即天妃,南方沿海人稱為媽祖。媽祖林默,世居福建莆田的湄洲嶼,生於宋建隆元年(960年),升化於宋雍煕四年(987年)。傳說媽祖「生而神異,能知人禍福」,經常著紅衣飛翻海上,救助遇險之人,因而被當地父老奉為神,「相率祠之」。
-
兩岸宮廟負責人天津迎媽祖 天后宮五尊聖像6月赴臺匯親
中新社天津6月1日電 (記者 楊程晨 張道正)「兩岸媽祖緣」文化交流活動6月1日在天津啟幕,來自該市天后宮的五尊媽祖聖像翌日起將赴臺灣多地宮廟匯親。 交流活動啟動儀式當天在天后宮舉行,全國政協副主席、臺盟中央主席蘇輝,全國臺聯會長黃志賢,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副主任陳元豐以及來自臺灣的媽祖聯誼會榮譽會長、臺中大甲鎮瀾宮董事長顏清標等人出席。
-
中國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項目之媽祖信俗
媽祖信俗是指媽祖信仰習俗,又稱神女信俗、靈女信俗、神姑信俗、元君信俗、娘媽信俗 、娘娘信俗、天妃信俗、天后信俗、天上聖母信俗、湄洲媽祖信俗等等,這是由於歷代民間、朝廷或宗教對媽祖的封號先後不同而嬗變 。是以崇奉和頌揚媽祖的立德、行善、大愛精神為核心,以媽祖宮廟為主要活動場所,以廟會、習俗和傳說等為表現形式的中國傳統民俗文化。
-
收服嘉應和嘉祐二怪,體現了媽祖懲惡揚善,愛憎分明的精神
媽祖信仰產生於宋代,是因為宋代是中國航海事業大發展的時代。媽祖的出現比《山海經》中的東海禺虢、北海禺京、南海不廷胡餘、西海弇(yan)茲等海神要晚得多。這些所謂海神和後來的四海龍王一樣,主要是方位神,龍王的功能也主要是播雨和防澇,其實是為農業服務的。宋代以後隨著海事活動的增加,人們需要真正的海神了,媽祖恰逢其時成為真正的海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