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碼技術的廣泛應用讓插圖的繪製擁有了前所未有的高效率,傳統的架上手繪插圖似乎在走向沒落。數碼插圖真的會取代傳統插圖嗎?易於複製修改的數碼插圖是否存在藝術性下降的隱憂呢?
數碼讓插圖靈光消逝
本雅明在《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中宣稱,這是一個「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照相、攝影等機械複製技術使古典藝術的「靈光」消逝了,因為複製的作品,其物理的獨一性和對歷史文化信息的承載消失了。
在數碼時代,滑鼠、鍵盤和數位版代替了筆刷、刻刀,編輯軟體讓創作者可以自由選取顏色和肌理,電腦屏幕是可以天馬行空進行塗鴉的紙張,作品還隨時可以發布到網際網路上。人們可以輕易地抹去或修改屏幕上的東西,這使創作過程逐漸變得模糊,失去個性。數碼插圖與傳統的插圖作品最大的不同,在於它不是實在可感可觸的一幅畫,它沒有素描的顆粒,沒有油畫的筆觸,沒有版畫的印痕肌理,沒有水彩的潤澤。
界面由此變得與讀者疏離。閱讀時手與紙張的觸摸帶來的物質實在感,繪畫時手持畫筆與畫紙、畫布的交流過程,給人身心愉悅的感受,這是數碼時代的電子書和移動終端無法給予的。在信息社會,網絡成了數碼插圖作品傳播的快捷通道,屏幕、電子紙、電子書等數碼界面成為多數人日常視覺經驗的一部分,這使得在傳統媒介上的「讀圖」關係發生改變,逐漸變得冰冷、機械。
網絡複製和傳播讓插圖過目即忘。大規模複製是數碼插圖最基本的特徵之一。但即使最完美的複製也總是少了一樣東西:那就是藝術作品的「靈光」。所謂「靈光」,即是藝術作品的「此時此地」,也就是獨一無二地獻身於他所在之地的這種特性。靈光是作者個性與激情最華麗的閃耀,不能忍受任何複製。大規模的複製即便未完全泯滅藝術作品中的「靈光」,至少也是使其暗淡了下來。
在數碼時代,插圖與一個世紀以前相比,影響力已經擴大了數百倍,但單件作品的藝術含量卻普遍下降了。藝術作品數量日益增加,壽命卻日益縮短。在數碼插圖更加簡易、快速、大規模製造出來的同時,很多作品就好像阿倫·卡普勞曾經描述的「即興作品」,成為日常生活中「用過就扔」的文化垃圾。
對話傳統讓插圖更溫暖
如何在數碼時代保持插圖的藝術性,讓電子書籍和插圖多一點溫暖,和人類更親近呢?我們需要從傳統中汲取營養。
從傳統書籍插圖認識手工的永恆魅力。我們稱讚一本好書,常用的詞是:圖文並茂。今天看的一些古代版畫,《水滸葉子》也好,《九歌圖》也好,《博古葉子》也好,我們都會被其畫面的工致所吸引。中國古籍的版畫插圖具有恬然悠遠的風格,雖寥寥數筆,卻有無窮意境。我們從中領略到的是人文精神,這些是今天的數碼插圖所極度匱乏的。中國近現代,隨著五四新文化運動的興起,書裝藝術呈現欣欣向榮的景象。當時,書籍封面設計都是手繪或者採用木刻,湧現了一批優秀的封面插圖作品,如豐子愷、錢君匋等大家為書籍封面所作的設計。當時的印刷技術遠不如現在的先進,他們也享受不到電腦排版繪圖的簡易與便捷,手工感卻保留了書籍的文化氣息。
閱讀古典插圖可以獲得文化的體驗。中國古版畫插圖在印製上,講究用松煙軟紙,以表達刀法和筆鋒,傳達中國版畫的精神。而這種手工印製的版畫插圖中,由於用力不均,紙張與版面油墨的不完全接觸造成插圖表面連續的線條偶有斷開,或者粗細不均,形成具有質感的肌理和痕跡,細細品味,別有一番滋味。從簡冊、捲軸,到經折裝、蝴蝶裝、包背裝、線裝,古人的智慧給我們提供了豐富的創作靈感。在當今的書籍裝幀藝術中,我們可以看到「古典情懷」,一種懷舊和回歸。現在許多書籍裝幀模仿古籍的形式,這也是一種對古閱讀文化的尊崇、敬仰和溫習。
日趨強大的軟體功能在插圖設計中的運用,雖然會影響插圖設計的程序、方式和方法,但插畫本身的形式法則是不變的。是人的想像力、創造力,是文化積澱的審美內涵,讓技術最終成為進步的推動力量。技術改變我們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但我們對美的原始體驗與追求是具有人性溫暖的。在插畫設計中,我們要不斷去調整和把握情感與理性、藝術與技術的關係。筆者即以水彩手繪的方法,努力在畫面氣質上吸收中國水墨的東方韻味,並融入多年學院訓練的構圖和審美方式,力求在布局、設色、觀念和題材上追求現代感。
手繪讓讀者感知溫度
傳統架上的手繪插圖,最能反映出一個人的真性情,能讓筆刷握在手心的熱度,凝聚為注入畫面的能量,並用堆積在紙面的「真實物質」真切地感染讀者。
手繪插畫能傳遞溫度。筆者於2015年創作出版的繪本《夏夜音樂會》,創作方法是水彩溼畫法,在手工水彩紙上,先打溼整個紙面,再用飽蘸水分和顏料的畫筆渲染整個畫面的色調,這個過程有時需要站立數小時,一氣呵成,之後再花費數日細緻深入刻畫局部,紙上空間慢慢地呈現出20世紀90年代的南方小城的夏日夜景。有讀者說,當帶著孩子翻開繪本第一頁,就好像真切地置身於南方「水汽氤氳」的夏夜,雖然她們看到的已經是掃描原作後印刷成書的畫作了,筆者在創作時由心產生的情感,傳遞到了手上的畫筆,和紙張,最終也通過水彩營造的意境,把溫度傳給了讀者。在這樣一個時代,人們需要溫情,數碼插圖無法取代傳統插圖的溫度。
手繪插圖的觸感無法取代。社會在發展,技術在進步,藝術的真諦和內涵卻不會失去其意義。在電子垃圾泛濫成災、低俗審美充斥眼球的世界裡,紙張和手繪蘊含的美感和人文關懷是不可取代的。在好的手繪作品中,讀者,尤其是孩子,不僅能觀察到插圖中人、動物和環境的每一個細節,還能感受到繪畫過程中水彩的流淌、鉛筆的觸感,以及它們在紙張上產生的肌理、韻律和呼吸。
在一段時間裡,藝術素養良好的插圖畫家消耗不菲的時間精力,繪製一張創意獨特、品質精良的插圖,收益卻顯得不成比例。雖然加快創作,提高經濟效益,可以選擇電腦繪畫,或者降低作品的藝術品質,大批量接要求不高的插畫稿件,但一些插畫師仍「頑固」地堅持插畫的品質,手繪每一張插圖。生活充滿著辯證法。我們曾經追求工業化和大規模複製帶來的便利,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工業時代的審美開始向手工藝回歸,手工藝的情感價值、審美價值和經濟價值正在重估。
在數碼時代,手繪插圖正在迎來新的春天。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責任編輯: 魏金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