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段)
【阿難!複次天人,不逼身心,苦因已盡,樂非常住,久必壞生。苦樂二心,俱時頓舍,粗重相滅,淨福性生。如是一類:名福生天。舍心圓融,勝解清淨,福無遮中,得妙隨順,窮未來際。如是一類:名福愛天。阿難!從是天中,有二岐路,若於先心,無量淨光,福德圓明,修證而住。如是一類:名廣果天。若於先心,雙厭苦樂,精研舍心,相續不斷,圓窮舍道,身心俱滅,心慮灰凝,經五百劫,是人即以生滅為因,不能發明,不生滅性,初半劫滅,後半劫生。如是一類:名無想天。阿難!此四勝流,一切世間,諸苦樂境,所不能動。雖非無為,真不動地。有所得心,功用純熟,名為四禪。】
在四禪中,共有九重天,前四重天分別名:福生天、福愛天、廣果天、無想天。這四天中無想天是外道天,是修無想定所感召的異熟果報,生於此天的天人,一切心念和思想滅盡,僅存色身及不相應行蘊,不相應行蘊是二十四不相應行法之一,不相應行法是指這些法不與八識心王如來藏相應,不與如來藏相應,就永遠都不會得到不生不滅的心王如來藏,就永遠都不能擺脫生死輪迴,所以佛教稱這些修無想定的人為外道,這些外道,出自於印度婆羅門教,婆羅門教認為無想天就是最高的涅槃處,修法就是無想定,是滅掉一切思想的一種修法,素不知這種脫離八識心王,以本為虛妄的六識心來滅思想,只能得到暫時的空寂,這種空寂可得到五百劫的壽命,但在命終時,六識心復甦,有為法再起,即刻墮入輪迴。所以,這種定,最好不要修,要修就修能成究竟涅槃的真定。
九重天中的前四重天,除了無想天外,其中的福生天、福愛天、廣果天均為小乘佛教聲聞學者的修行之處,他們中有些人已證得了初果須陀洹、二果斯陀含,但還得在天上人間往返投生七次或一次,才能證小乘極果。而九重天中的後五重天稱名五不還天,則是三果阿那含聖人的修行之處,他們不需要在天上人間生死往返了,直接在五不還天裡證小乘極果,得真實涅槃,永斷生死煩惱。由此可見,九重天中的前四重天和後五重天的區別還是很大的,所以就分開了來介紹,這一篇就只介紹世尊給我們開示四禪九重天中前四重天的具體修法,即:
一、福生天:此天名稱很多,意譯生福、得福、受福、無量嚴飾、無量密身、無量光、無量廣等。福的意思是行者至此,已智慧圓明,與四禪四支相應,已得四支法妙用,獲諸多福德,以諸多福德往生於勝福之處,所以這一處名為:福生天。此處天人壽命為二百五十劫,如貪天壽,不再上進,命終後即入輪迴。佛說:阿難!三禪修行圓滿後,進入四禪的修行人,雖然身心已不被煩惱所逼,受苦的原因也斷了,生大喜樂,但他們明白了這些喜樂是不會長住的,久後即使不被大三災所害,但因其不是常住而必將壞滅。於是他們將覺受中的「苦、樂」二心,頓時俱舍,滅了覺受中的一切粗重相,以清淨福性往生。這一類人往生的地方名福生天:即四禪第一重天。
二、福愛天:此天天人壽命五百劫,如貪天壽,不再上進,命終後即入輪迴。佛說:行者進入四禪後,定力大有增進,進一步捨去了「苦、樂」覺受,捨去覺受後的本心,已圓融無礙,在此圓融心中,一切殊勝境界都能明白悟解,對一切殊勝境界不染無著,識心清淨,舍念之福性遍滿法界,無遮無掩,得任運自然之勝妙「隨順」。「隨順」指心外之境能順從己心,心不被境轉。窮盡通達未來際之一切法,這一類往生的地方名福愛天:即四禪第二重天。
佛說:阿難!行者修行到這裡有個岔路口,現二種岐路,一條路是通往菩提道的正路,名廣果天;一條路是外道的終點站,不走了,名無想天。
三、廣果天:此天天人壽命五百劫,如貪天壽,不再上進,命終後即入輪迴。佛說:走菩提正道的行者,在先前所證得的無量淨光,福德圓明的基礎上,再精進修行,住於大清淨中,不動不搖。這一類往生的地方名廣果天:即四禪第三重天。
四、無想天:此天天人壽命五百劫,由於不明如來正法,命終後即入輪迴。佛說:行者在先前證境的基礎上,進一步離苦離樂,苦樂雙離,厭棄一切覺受,精心研究舍離之心,勤苦修習,相續不斷,圓通窮盡一切法,唯認諸法皆空,於此舍離一切道業,身心俱入斷滅,心慮如死灰,思想凝固不動,如此經過五百劫,以能滅除「苦、樂」覺受的意識心,為修證之因,並以滅「苦、樂」為涅槃,這種人的思想,自然就不會明白什麼是不生不滅的真實涅槃了。他們在五百劫最初的半劫修成無想定、在五百劫的最後半劫,無想定的福報將盡,思想復生,再入輪迴,這一類往生的地方名無想天:即四禪第四重天。為外道婆羅門教行者所修。
佛說:阿難!此四勝流,即這四重天所得殊勝之流,一切世間諸多的「苦、樂」境界,都不能動搖其心,雖然還沒到達無為、真不動的菩薩三摩地,仍為有所得的六識心起用,但這種舍念清淨的功夫已經很純熟了,此名為四禪。四禪天修的是苦樂雙亡,舍念清淨,不被境轉,故「火、水、風」三大災不能到達,是三界內最好的天人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