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九重天分前四後五

2020-12-14 劉祖清369

(第二百段)

【阿難!複次天人,不逼身心,苦因已盡,樂非常住,久必壞生。苦樂二心,俱時頓舍,粗重相滅,淨福性生。如是一類:名福生天。舍心圓融,勝解清淨,福無遮中,得妙隨順,窮未來際。如是一類:名福愛天。阿難!從是天中,有二岐路,若於先心,無量淨光,福德圓明,修證而住。如是一類:名廣果天。若於先心,雙厭苦樂,精研舍心,相續不斷,圓窮舍道,身心俱滅,心慮灰凝,經五百劫,是人即以生滅為因,不能發明,不生滅性,初半劫滅,後半劫生。如是一類:名無想天。阿難!此四勝流,一切世間,諸苦樂境,所不能動。雖非無為,真不動地。有所得心,功用純熟,名為四禪。】

在四禪中,共有九重天,前四重天分別名:福生天、福愛天、廣果天、無想天。這四天中無想天是外道天,是修無想定所感召的異熟果報,生於此天的天人,一切心念和思想滅盡,僅存色身及不相應行蘊,不相應行蘊是二十四不相應行法之一,不相應行法是指這些法不與八識心王如來藏相應,不與如來藏相應,就永遠都不會得到不生不滅的心王如來藏,就永遠都不能擺脫生死輪迴,所以佛教稱這些修無想定的人為外道,這些外道,出自於印度婆羅門教,婆羅門教認為無想天就是最高的涅槃處,修法就是無想定,是滅掉一切思想的一種修法,素不知這種脫離八識心王,以本為虛妄的六識心來滅思想,只能得到暫時的空寂,這種空寂可得到五百劫的壽命,但在命終時,六識心復甦,有為法再起,即刻墮入輪迴。所以,這種定,最好不要修,要修就修能成究竟涅槃的真定。

九重天中的前四重天,除了無想天外,其中的福生天、福愛天、廣果天均為小乘佛教聲聞學者的修行之處,他們中有些人已證得了初果須陀洹、二果斯陀含,但還得在天上人間往返投生七次或一次,才能證小乘極果。而九重天中的後五重天稱名五不還天,則是三果阿那含聖人的修行之處,他們不需要在天上人間生死往返了,直接在五不還天裡證小乘極果,得真實涅槃,永斷生死煩惱。由此可見,九重天中的前四重天和後五重天的區別還是很大的,所以就分開了來介紹,這一篇就只介紹世尊給我們開示四禪九重天中前四重天的具體修法,即:

一、福生天:此天名稱很多,意譯生福、得福、受福、無量嚴飾、無量密身、無量光、無量廣等。福的意思是行者至此,已智慧圓明,與四禪四支相應,已得四支法妙用,獲諸多福德,以諸多福德往生於勝福之處,所以這一處名為:福生天。此處天人壽命為二百五十劫,如貪天壽,不再上進,命終後即入輪迴。佛說:阿難!三禪修行圓滿後,進入四禪的修行人,雖然身心已不被煩惱所逼,受苦的原因也斷了,生大喜樂,但他們明白了這些喜樂是不會長住的,久後即使不被大三災所害,但因其不是常住而必將壞滅。於是他們將覺受中的「苦、樂」二心,頓時俱舍,滅了覺受中的一切粗重相,以清淨福性往生。這一類人往生的地方名福生天:即四禪第一重天。

二、福愛天:此天天人壽命五百劫,如貪天壽,不再上進,命終後即入輪迴。佛說:行者進入四禪後,定力大有增進,進一步捨去了「苦、樂」覺受,捨去覺受後的本心,已圓融無礙,在此圓融心中,一切殊勝境界都能明白悟解,對一切殊勝境界不染無著,識心清淨,舍念之福性遍滿法界,無遮無掩,得任運自然之勝妙「隨順」。「隨順」指心外之境能順從己心,心不被境轉。窮盡通達未來際之一切法,這一類往生的地方名福愛天:即四禪第二重天。

佛說:阿難!行者修行到這裡有個岔路口,現二種岐路,一條路是通往菩提道的正路,名廣果天;一條路是外道的終點站,不走了,名無想天。

三、廣果天:此天天人壽命五百劫,如貪天壽,不再上進,命終後即入輪迴。佛說:走菩提正道的行者,在先前所證得的無量淨光,福德圓明的基礎上,再精進修行,住於大清淨中,不動不搖。這一類往生的地方名廣果天:即四禪第三重天。

四、無想天:此天天人壽命五百劫,由於不明如來正法,命終後即入輪迴。佛說:行者在先前證境的基礎上,進一步離苦離樂,苦樂雙離,厭棄一切覺受,精心研究舍離之心,勤苦修習,相續不斷,圓通窮盡一切法,唯認諸法皆空,於此舍離一切道業,身心俱入斷滅,心慮如死灰,思想凝固不動,如此經過五百劫,以能滅除「苦、樂」覺受的意識心,為修證之因,並以滅「苦、樂」為涅槃,這種人的思想,自然就不會明白什麼是不生不滅的真實涅槃了。他們在五百劫最初的半劫修成無想定、在五百劫的最後半劫,無想定的福報將盡,思想復生,再入輪迴,這一類往生的地方名無想天:即四禪第四重天。為外道婆羅門教行者所修。

佛說:阿難!此四勝流,即這四重天所得殊勝之流,一切世間諸多的「苦、樂」境界,都不能動搖其心,雖然還沒到達無為、真不動的菩薩三摩地,仍為有所得的六識心起用,但這種舍念清淨的功夫已經很純熟了,此名為四禪。四禪天修的是苦樂雙亡,舍念清淨,不被境轉,故「火、水、風」三大災不能到達,是三界內最好的天人世界。

相關焦點

  • 楞嚴經賞析:智海長老講楞嚴經
    《楞嚴經》,佛教經典。又稱《首楞嚴經》、《大佛頂經》、《大佛頂首楞嚴經》、《中印度那爛陀大道場經》。全稱《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唐般剌蜜帝譯。10卷。開示依如來藏修行,當得種種妙果後,即回頭開示因位的修行,詳細開示從初發心直至菩提的真修之路。(由於如來說法,常是由果溯因,如四聖諦:由[苦]諦之果而回溯[集]地之因,次由[滅]諦之果而回溯[道]諦之因。)為了實踐真修行路,阿難即請佛重說大咒、開示如何建壇、結界、莊嚴道場、及修楞嚴大定之法。
  • 楞嚴經原文、白話文對照
    卷二一、色身雖變而觀河之見無改,顯能見的自性,不會隨著身體的死亡而斷滅二、眾生顛倒,妄認外物為自已,不知身心世界,都是真心所幻現三、真心自然沒有生滅去來,而你的能見自性,同樣也沒有可還之處四、外境有大小、內外、遠近之分,而見性卻不會隨著外境而有伸縮變化五、所有一切都是自性真心所幻現,
  • 《楞嚴經》妙覺位與首楞嚴經名
    前面的乾慧是空的、後面的乾慧通過修證後是具足般若智的。五地菩薩位前稱為金剛前心菩薩、五地以後稱為金剛後心菩薩。佛說:如是「重重」、「單復十二」。這是什麼意思呢?「重重」是指五十五個菩薩位加等覺、妙覺位而重重疊疊。
  • 楞嚴經賞析:楞嚴經義貫全文
    師兄在修行楞嚴經的過程中,是要用心的去體會經文中的內容是什麼,這樣師兄的修行功效才會更加的好,而且師兄也會知道楞嚴經全文講什麼,那麼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簡單的了解楞嚴經義貫全文吧!以無漏慧通除三業中五種邪命,住清淨正命中,名正命。以無漏慧相應勤精進修涅槃道,名正精進。以無漏慧相應念正道及助道法,名正念。以無漏慧相應入定,名正定。」)、以及六波羅蜜、四攝、四無量心、四禪八定、滅受想定、三明六通、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等,悉皆成就、堅固、不動不壞、稱為「首楞嚴」。
  • 楞嚴經「四種清淨明誨」
    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彼等諸魔亦有徒眾,各各自謂成無上道。我滅度後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熾盛世間,廣行貪淫為善知識,令諸眾生落愛見坑,失菩提路。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斷心淫,是名如來先佛世尊第一決定清淨明誨。是故,阿難,若不斷淫修禪定者,如蒸砂石欲其成飯,經百千劫只名熱砂。何以故?此非飯本,砂石成故。汝以淫身求佛妙果,縱得妙悟,皆是淫根。
  • 楊維中:論《楞嚴經》佛學思想的特色及其影響
    在此,《楞嚴經》著力駁斥的是心的實體化觀念,以及以「活動」為「心」、將心的功能當作「心」本身的見解。前四次針對的是前者,後三次針對的是後者。實際上,佛反問阿難時所指的「心」應當是「真心」,而阿難卻以妄心來回應。因此,「七次徵心」所昭示的實際上是「妄識」無體的思想,也就是妄心並非實體性的存在,更不能以「分別心」為「心」。
  • 楞嚴經三經前十門12 : 有病一定要看醫生,佛菩薩不能違背緣起緣滅、四大的法則!
    楞嚴咒讀本楞嚴咒吊墜楞嚴咒手鐲楞嚴咒牆畫楞嚴咒播放日用養生品楞嚴經三 經前十門 12【皆獲一乘,寂滅場地。】【經中如來破識顯根,顯此根性不生不滅,即為楞嚴定體,要阿難徹底悟明此性,取以為因地心;依此不生不滅,為本修因,躡解起行,證入果地也。局約本經,亦分總、別。】本經【總以圓定為宗,極果為趣。】《楞嚴經》就是重視什麼?重視本性的定,這個圓定就是本性的定,本來就定,不假造作,他本性就是定。
  • 《楞嚴經》:淫心不除。塵不可出
    《楞嚴經》:「淫心不除。塵不可出」。人的三寶是精氣神,不管正邪淫,精氣神都會流失,有漏就有煩惱,入佛無漏智,諸佛世尊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這裡的大事,就是指為眾生講《法華經》,開、示、悟、入佛的知見,教導眾生成佛的大事。入佛知見還會有淫有漏有煩惱嗎?《楞嚴經》講的都是真修!常言道:開悟的楞嚴,成佛的法華。可見《楞嚴經》在浩瀚的佛教經藏中的重要性。
  • 佛法楞嚴|佛眼觀五陰皆是如來藏性;《楞嚴經》五陰前言
    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四科之法,本來是虛妄的,但是這裡是要融會妄就是真,所以說「會四科法即真」。但你卻不知道這種生滅去來的作用,元本就是自性本體所含藏的、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的如來藏,常住不變、妙明不動、周遍圓滿的微妙真如體性(一切幻象就象是眼睛不好的人,虛妄看到空花一樣,)。
  • 楞嚴經16 五十陰魔 12
    1446頁,[癸十貪求永歲(分五)子初  定發愛求] 經文:【又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三摩地中,心愛長壽,辛苦研幾,貪求永歲,棄分段生,頓希變易,細相常住。】解釋一下:說:又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因為已經有三昧禪定的功夫了。三摩地當中,心愛長壽,就是動一個貪愛就麻煩了,現在貪愛的變成什麼?希望活長一點,心愛長壽。辛苦研幾,什麼叫研幾?
  • 「九重天經」之密碼
    一切都是溝通天地能量後自身氣機變化!!!這個密碼看起來很簡單,但是其中蘊含著極深的奧秘。這個密碼的源頭是開天闢地的源頭。是互通陰陽兩屆的密碼。是打開萬靈心性的密碼。今天在萬靈融合的旨意下,只有用3396815密碼才能感動人心,才能貫穿人心。才能喚醒九天的潛意識同歸一個光明的前程。
  • 楞嚴經三經前十門17: 修行人應當以法為樂,不應當以欲為樂!
    楞嚴咒讀本楞嚴咒吊墜楞嚴咒手鐲楞嚴咒牆畫楞嚴咒播放日用養生品楞嚴經三 經前十門 17在經典裡面講,依《菩薩戒》講:受菩薩戒的大比丘,不頂禮小乘戒的比丘,因為他們不發菩提心。譬如說:《楞嚴經》,六十個位次非常的明顯,也就是這一部經典,把佛果位的因位,就是菩薩的階位,慢慢一個一個來分,就表示《楞嚴經》很重視次第,重視修行的一部經典,非常重視,一個次第都不能遺漏,就表示《楞嚴經》可是非常重要的,重修行的。那麼,有的經典分四十二位、五十二位,都不太相同;不過,都是大同小異,講得也都差不多。但是,這個大乘菩薩的信、住、行、向、地,解釋差別非常大!
  • 佛教:《楞嚴經》四大名句,悟透福德無量!
    提及《楞嚴經》這部經書,在佛子中間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拋開經文傳入漢地的傳奇經過不談,歷代祖師對它的批註,以及「末法時代,楞嚴先滅」的教誡,就讓眾多佛子對它心馳神往。毫不誇張的說,此經涵蓋了禪、淨、律、密宗諸多法門,被各宗奉為最上寶典。
  • 佛法楞嚴|識即是空,《楞嚴經》之會識陰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
    前面的受、想、行三陰,是配合在前五識、第六識與第七末那識,而這裡的「識陰」,是獨指第八阿賴耶識而言。因為這一段經文是譬喻,所以下面就以譬喻來合法。瓶子外面的虛空,是譬喻如來藏性;瓶子裡面的虛空,是譬喻識性,就是第八阿賴耶識。本來瓶子裡面的虛空與瓶子外面的虛空,都是一體,是沒有分開的,可是,為什麼變成瓶內與瓶外的虛空呢?也就是說,為什麼變成藏性與識性呢?乃是因為眾生迷執,所以分為兩個。
  • 聖空法師:學習《楞嚴經》的好處
    (《楞嚴經》)有一個最大的好處是什麼呢?《楞嚴經》教我們「因地發心要真」,也就是說,你必須要知道你煩惱的根本從哪裡出來的?如果你不知道,來了煩惱,你就去控制,可能到死,你的思想都不會停止。你知道這個事情的嚴重性嗎?死了之後是「什麼」去投胎?就是我們的「識」,就是我們的思想,它還繼續在工作;只是肉體,它已經不能再用了。
  • 《楞嚴經》為什麼被讚譽為「戒淫寶典」?
    自從一讀《楞嚴》後,不看人間糟粕書!(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一、殊勝地位 漢傳佛教寺院早課的第一課即是誦持該經的核心「楞嚴咒」,教相上圓攝「顯、密、性、相」,宗派上橫跨「禪、淨、密、律」,說法上破立均等、理事兼容,被譽為「佛教修行大全」、「破魔大全」、濃縮大藏經的「小藏經」、佛教正法住世的標誌和象徵,也是佛法開始隱沒的首部佛經。
  • 佛法楞嚴|意法識界即是空,《楞嚴經》之會意法識界即是如來藏性
    佛法楞嚴|身觸識界即是空,《楞嚴經》之會身觸識界即是如來藏性佛法楞嚴|舌味識界即是空,《楞嚴經》之會舌味識界即是如來藏性佛法楞嚴|鼻香識界即是空,《楞嚴經》之會鼻香識界即是如來藏性佛法楞嚴|耳聲識界即是空,《楞嚴經》之會耳聲識界即是如來藏性
  • 《楞嚴經》解釋:在家念楞嚴咒怎麼回向
    《楞嚴經》是佛經中非常經典的經文,同時也是三大經王之一,而且學佛的人們還把楞嚴經譽為開智慧的《楞嚴經》。而《楞嚴咒》作為《楞嚴經》中的咒語,其威能也是不可想像的,我們常念《楞嚴咒》會讓我們獲得不可思議的好處。學佛的人必做的一件事就是回向。
  • 楞嚴經淺釋卷一(18)
    關於闡提,有一公案如下:道生法師講涅槃經時,當時該經還未全,只有上半部,沒有下半部。上半部經說:闡提無佛性,不能成佛,後半部經說,闡提亦可以成佛。道生法師講上半部經時,他認為佛不舍一眾生,何況闡提,所以強調說:『闡提有佛性,可以成佛!唯時間遲早而已。'當時一般法師都認為他別開生面,違背經理,與經不相合。其實他雖沒有看見後半部經,但已明白其中道理,故敢斷然說可以成佛。
  • 永遠不要瞧不起讀《楞嚴經》、《心經》、《金剛經》的人
    1、《楞嚴經》:「自從一見《楞嚴》後,不讀人間糟粕書。」《楞嚴經》是佛教的一部極為重要的經典,早在唐朝房融把《楞嚴經》獻於武則天,但又被武則天將此經存在宮中,未有流通。後來,是國師神秀禪師發現了此經,才將它流通出來。《楞嚴經》在宋朝非常受到士大夫的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