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分離思想觀念的加強
「天人感應」的思想,其實並不是最早出自西漢漢武帝時期,應當是早在商周時期就已經出現了,或者說周朝的時候,這種比較原始的天人感應思想,就已經比較明顯的展現出來了。
比如西周統治者,將商朝那種對於民眾進行專制和壓迫統治政策予以抨擊,並且吸取了商紂王貪汙享樂、不顧人民生死,最終被起義軍推翻的教訓,認為西周統治者應當重視百姓的生活感受以及社會思想。
特別是統治者在施政方針方面應當重點為廣大民眾考慮,那會的思想就是一旦引發眾怒的話,那麼天神必然就會對統治者進行嚴厲的懲罰,甚至直接使得整個政權滅亡,這豈不是原始的天人思想。
西漢董仲舒將這種天人感應、聯繫的思想進一步發展和完善,利用儒家思想體系中的天、人觀念進行整合,並將這種天人感應思想轉化為了君主的特權,也就是說君主是代表天神來進行人間統治的。
《漢書》載:"臣聞堯受命,以天下為憂,而未以位為樂也,故誅逐亂臣,務求賢聖,眾聖輔德,賢能佐職,教化大行,萬民皆安仁樂誼,各得其宜,動作應禮,從容中道。"
這樣一來天人感應、君權神授的封建思想,就成為了當時封建王朝統治民眾思想的重要內容。但是隨著魏晉南北朝時期儒釋道三大思想流派的共同發展,特別是佛教和道教在該時期的快速崛起,使得傳統的儒家思想體系的地位受到了極大威脅。
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了唐朝,唐朝時期佛教與道教雖然發展速度放緩,但是還是在當時整個封建社會,特別是底層社會有著比較重要的影響。
再加上唐朝一些唯物主義思想家,逐漸宣揚儒釋道這些唯心主義思想所存在的弊端,儒家的傳統思想也就遭遇到了一定的發展危機。
這些思想家注重人的能動性,從其天人分離的思想觀點中,就能夠看到戰國時期荀子所謂的知天命而用之的人的主體思想。
柳宗元同樣也認為,天和人其實並沒有絕對的關係,因為所謂的天是一種抽象的概念,而人則是實實在在的社會實體。
儒家思想中鬼神信仰內容的衰落
儒家思想當中,對於鬼神的態度其實早在孔子時代就已經出現了,當時孔子認為鬼神離人們很遙遠,甚至是看不見摸不到的,因此孔子建議人們不要過多地去注重是否真正有鬼神的存在。
他認為,只要人們能夠做好自己應該做的事,就已經是非常不易的,因此不必去耗費心力關心這些無中生有的事情。
但是,經過董仲舒時期對於傳統的孔子儒學思想進行神化性質的改造之後,新儒學的思想體系當中其實還是包含了所謂的鬼神思想和信仰。
只不過這種原來不太突出的鬼神思想,在被改造之後愈發地神秘和抽象,換句話說,董仲舒依據封建統治和秩序的需要,將這種鬼神思想和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三綱五常聯繫起來。
當然儒學後來鬼神思想的發展,其實還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和道教所宣揚的那些神秘思想緊緊相關的。
在面臨佛教和道教的衝擊,傳統的封建統治思想儒學不得不依靠形勢需要作出相應的改變,由此鬼神思想也就愈發濃厚。
隨著唐朝大一統局面的再次出現,整個社會發展趨於穩定,因此儒學思想當中這種鬼神思想的存在非常容易造成封建社會的恐慌,特別是一些巫蠱之禍事件的出現。
因此唐朝的一些思想家從維護封建社會思想的穩定,一致認為所謂的鬼神只不過是人們腦子裡空想出來的而已,其實是根本不存在的。
另外,柳宗元認為人們所構想出來的鬼神,實際上是人們對於自己力量的不自信的表現。
《全唐文》載:"力足者取乎人,力不足者取乎神。所謂足,足乎道之謂也,堯、舜是矣。周之始,固以神矣,況其徵乎?妖之淺者也。天子以是問,卿以是言,則固已陋矣。"
唯物主義思想影響下的天神觀
西漢時期董仲舒在完成了基本的新儒學思想體系的改造和構建之後,儒家思想體系由此成為了中國古代封建王朝一以貫之的統治思想,儒學在封建時代的作用也就不言而喻了。
雖然在封建歷史發展的過程中,出現了許多混亂的時期,儒學的發展也遭受了影響,但是這並沒有使得儒學思想統治地位受到改變。
另外,儒學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發展,其實我們可以將其視為自西漢董仲舒進行改造之後的又一次發展。
因為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佛教和道教勢力的快速發展,這兩大宗教思想體系當中依據當時的社會形勢以及人們的心靈需要,做出了巨大的改變,並且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因此,傳統的儒學思想在遭遇到了思想統治地位的衝擊之後,不得不也選擇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對於自身的思想體系的內容作出革新。
由此到了唐朝時期,傳統的儒學思想其實已經是一個囊括天地、鬼神以及人之間複雜關係的龐大思想體系。
唐朝這些樸素唯物主義思想家,像盧藏用、李荃以及柳宗元等人,他們雖然反對儒學思想中的唯心主義內容,但是他們並不反對整個儒學思想體系,因為他們也是接受儒學教育才最終成為唐朝一代名家的。
這一點我們是要非常清楚的,總體上來說這些唯物主義思想家對於儒學中治國平添天下的內容還是認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