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主義影響下的「天神觀」,受到封建思想的洗禮,已經形成體系

2020-12-17 史學先驅

天人分離思想觀念的加強

「天人感應」的思想,其實並不是最早出自西漢漢武帝時期,應當是早在商周時期就已經出現了,或者說周朝的時候,這種比較原始的天人感應思想,就已經比較明顯的展現出來了。

比如西周統治者,將商朝那種對於民眾進行專制和壓迫統治政策予以抨擊,並且吸取了商紂王貪汙享樂、不顧人民生死,最終被起義軍推翻的教訓,認為西周統治者應當重視百姓的生活感受以及社會思想。

特別是統治者在施政方針方面應當重點為廣大民眾考慮,那會的思想就是一旦引發眾怒的話,那麼天神必然就會對統治者進行嚴厲的懲罰,甚至直接使得整個政權滅亡,這豈不是原始的天人思想。

西漢董仲舒將這種天人感應、聯繫的思想進一步發展和完善,利用儒家思想體系中的天、人觀念進行整合,並將這種天人感應思想轉化為了君主的特權,也就是說君主是代表天神來進行人間統治的。

《漢書》載:"臣聞堯受命,以天下為憂,而未以位為樂也,故誅逐亂臣,務求賢聖,眾聖輔德,賢能佐職,教化大行,萬民皆安仁樂誼,各得其宜,動作應禮,從容中道。"

這樣一來天人感應、君權神授的封建思想,就成為了當時封建王朝統治民眾思想的重要內容。但是隨著魏晉南北朝時期儒釋道三大思想流派的共同發展,特別是佛教和道教在該時期的快速崛起,使得傳統的儒家思想體系的地位受到了極大威脅。

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了唐朝,唐朝時期佛教與道教雖然發展速度放緩,但是還是在當時整個封建社會,特別是底層社會有著比較重要的影響。

再加上唐朝一些唯物主義思想家,逐漸宣揚儒釋道這些唯心主義思想所存在的弊端,儒家的傳統思想也就遭遇到了一定的發展危機。

這些思想家注重人的能動性,從其天人分離的思想觀點中,就能夠看到戰國時期荀子所謂的知天命而用之的人的主體思想。

柳宗元同樣也認為,天和人其實並沒有絕對的關係,因為所謂的天是一種抽象的概念,而人則是實實在在的社會實體。

儒家思想中鬼神信仰內容的衰落

儒家思想當中,對於鬼神的態度其實早在孔子時代就已經出現了,當時孔子認為鬼神離人們很遙遠,甚至是看不見摸不到的,因此孔子建議人們不要過多地去注重是否真正有鬼神的存在。

他認為,只要人們能夠做好自己應該做的事,就已經是非常不易的,因此不必去耗費心力關心這些無中生有的事情。

但是,經過董仲舒時期對於傳統的孔子儒學思想進行神化性質的改造之後,新儒學的思想體系當中其實還是包含了所謂的鬼神思想和信仰。

只不過這種原來不太突出的鬼神思想,在被改造之後愈發地神秘和抽象,換句話說,董仲舒依據封建統治和秩序的需要,將這種鬼神思想和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三綱五常聯繫起來。

當然儒學後來鬼神思想的發展,其實還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和道教所宣揚的那些神秘思想緊緊相關的。

在面臨佛教和道教的衝擊,傳統的封建統治思想儒學不得不依靠形勢需要作出相應的改變,由此鬼神思想也就愈發濃厚。

隨著唐朝大一統局面的再次出現,整個社會發展趨於穩定,因此儒學思想當中這種鬼神思想的存在非常容易造成封建社會的恐慌,特別是一些巫蠱之禍事件的出現。

因此唐朝的一些思想家從維護封建社會思想的穩定,一致認為所謂的鬼神只不過是人們腦子裡空想出來的而已,其實是根本不存在的。

另外,柳宗元認為人們所構想出來的鬼神,實際上是人們對於自己力量的不自信的表現。

《全唐文》載:"力足者取乎人,力不足者取乎神。所謂足,足乎道之謂也,堯、舜是矣。周之始,固以神矣,況其徵乎?妖之淺者也。天子以是問,卿以是言,則固已陋矣。"

唯物主義思想影響下的天神觀

西漢時期董仲舒在完成了基本的新儒學思想體系的改造和構建之後,儒家思想體系由此成為了中國古代封建王朝一以貫之的統治思想,儒學在封建時代的作用也就不言而喻了。

雖然在封建歷史發展的過程中,出現了許多混亂的時期,儒學的發展也遭受了影響,但是這並沒有使得儒學思想統治地位受到改變。

另外,儒學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發展,其實我們可以將其視為自西漢董仲舒進行改造之後的又一次發展。

因為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佛教和道教勢力的快速發展,這兩大宗教思想體系當中依據當時的社會形勢以及人們的心靈需要,做出了巨大的改變,並且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因此,傳統的儒學思想在遭遇到了思想統治地位的衝擊之後,不得不也選擇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對於自身的思想體系的內容作出革新。

由此到了唐朝時期,傳統的儒學思想其實已經是一個囊括天地、鬼神以及人之間複雜關係的龐大思想體系。

唐朝這些樸素唯物主義思想家,像盧藏用、李荃以及柳宗元等人,他們雖然反對儒學思想中的唯心主義內容,但是他們並不反對整個儒學思想體系,因為他們也是接受儒學教育才最終成為唐朝一代名家的。

這一點我們是要非常清楚的,總體上來說這些唯物主義思想家對於儒學中治國平添天下的內容還是認可的。

相關焦點

  • 王安石嫁兒媳,理學形成的宋朝,其實並沒有那麼封建
    正是理學,加固了王權統治,可也是理學,對人進行多方面的禁錮,特別是對婦女,更是帶來了不利的影響我們都知道,宋朝以前,婦女的社會地位,並沒有那麼低。先秦時期,雖然男尊女卑的現象已經形成,但是婦女婚姻自由,並不完全就是男人的附屬品兩漢時期,婦女也有一定的地位,漢高祖劉邦稱帝後,都是先封其母,後面才封其父親為太上皇,說明當時確實存在著尊母不尊父的說法大唐自不必說,國富民強,政治開明,人們的思想得到了解放,婦女的地位自然也有所提高武則天
  • 兩宋時文化繁榮發展,影響遠至明清的「理學」思想,便是此時形成
    兩宋作為中國古代封建歷史發展的新階段,實際上在整個封建社會,特別是封建文化的發展和演變中,起到了顯著的承前啟後作用。一方面,兩宋時期,特別是北宋王朝在肇建之初,我們可以看到,其對於前朝歷史文化的一種繼承。
  • 王充的《論衡》講述了唯物主義,無端端還與神學對抗,原因在於?
    王充是以科學知識作為思想武器,堅持唯物主義思想,將矛頭直指讖緯之學、天人感應等傳統迷信,這就說明了科學理論,是與傳統的封建迷信思想,進行了不屈不撓的較量,影響力還十分深遠。,哲學據重要地位,為後世提供思想武器以上所述可得出《論衡》是唯物主義思想同讖緯之學,天人感應等神學思想堅決鬥爭的產物,王充著寫的這本書籍,它不僅能給人們指點迷津,還呼籲人們堅信科學、探索大自然的真相。
  • 張載的唯物主義論提出了哪些論點?他思想的落後面又有哪些?
    但張載和二程是有所不同,他在世界觀上有較多的唯物論思想,因而受到程頤的反對;但他思想一些有利於封建統治的觀點,卻得到程頤的讚揚。這說明唯心論者對稍有一點唯物論思想亦不會放過,可見歷史上思想鬥爭的激烈。因此張載提出「虛空即氣」,「氣有聚散,並無生滅」的唯物主義觀點,受到程頤的拚命反對。
  • 論對後世中國影響最大的儒家思想
    當時,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留下的諸侯坐大,甚至還出現了周鄭交質的事情,維護封建宗法等級制度的「周禮」遭到極大破壞,諸侯爭霸,社會處於動蕩之中。這時候代表各階級利益的知識分子異常活躍,成為一支重要的社會力量,他們紛紛登上歷史舞臺,著書立說,提出解決社會現實問題的辦法,形成了諸子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
  • 《大眾哲學》之「續篇」——新中國初期艾思奇歷史唯物主義教科書...
    提要:新中國初期(1949—1955年),在宣傳和普及馬克思主義的過程中,艾思奇創立了簡明的歷史唯物主義體系,並以之講述中國社會發展史,形成了多個版本的歷史唯物主義教科書,風靡全國。這些教科書以1953年為界,分為前後兩期,分別對應不同的闡釋範式。
  • 毛主席的知行觀是如何形成的?
    在楊昌濟的影響下,毛澤東認為,真正的立志,首先是尋求真理,然後按照它去做「十年未得真理,即十年無志;終身未得,即終身無志」。毛澤東將知與行割裂,主張知先行後,「行」要符合「知」。可見,此時的毛澤東的知行觀深受老師楊昌濟的影響,帶有明顯的主觀色彩。 探索新文化運動階段的主觀主義知行觀思想。一九一六年,毛澤東讀《新青年》並成為追隨者,受到其思想的影響。
  • 戰國時期,李悝在魏國進行變法,實際上是封建制度形成的積極作用
    這七國在中原的不同方位擁有著各自舉足輕重的影響。只是經歷了春秋時期戰爭及混亂的考驗,各國都對奴隸制度有了很深刻的了解,都明白奴隸制度已經不適合當前文明的發展。尤其是受到道家文化、儒家文化、兵家文化等學說的影響,各國有形成了特有的統治模式,而下面,筆者就以魏國的變化作為舉例跟大家講講封建制度的形成和影響。
  • 了解文學與思想,尋找中國神祇的形成
    魯班鋸業的鋸床小編,整理文學史和思想史相關,偶有所得,來解析中國神話宇宙觀如何形成。中國神話體系就是在這樣環境下形成的。說起中國神話體系,就得從歷史和古代文學講起:唐虞三代時期,人們信奉巫術,巫負責部落的祭祀、卜算和醫治。巫掌握著與天溝通的語言,在祭祀時使用,後來逐漸流行起來,《呂氏春秋·侈樂》中「楚之衰也,作為巫音」,所謂「巫音」就是巫覡祭神的樂曲。
  • 事業單位政治知識:淺談古代樸素唯物主義
    唯物主義,它與唯心主義對立,在哲學基本問題上主張物質為第一性、精神為第二性,世界的本源是物質,在唯物主義的發展過程中,根據對「物質」的認識的深度與廣度的不同,將唯物主義劃分為以下三種形態。包括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近代形上學唯物主義、馬克思主義哲學。
  • 為什麼越來越多人反對儒家思想,孔子到底該不該批?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爭霸,各國之間劍拔弩張,天下版圖四分五裂,在這樣一個混亂的時代,思想界卻迎來了空前的繁盛時期,道、法、儒三家在這個時期誕生並發展,當時百家爭鳴的思想界,勝出的是法家,而以「仁」為核心的儒學,並未受到統治階級的重視,四處宣揚儒學的孔子終究沒能讓自己的學說成為正統。
  • 6500年前的《易經》,到底是預測未來的宇宙奧秘,還是封建迷信
    當古希臘的哲學家們開始研究這些問題時,早在遠古時代的華夏大地,我們的祖先竟然已經給出了一套玄而又玄的哲學體系。這套體系直到今天都披著神秘的外衣,有人說它是沒有根據的迷信,也有人說這是最超前的科學;只是我們的文明發展,還沒有達到完全理解的程度。這套體系究竟是什麼?為何我們遠古時期的先祖可以領悟我們至今還無法企及的尖端科學呢?這套終極哲學理論體系來自於一本古籍叫做《易經》。
  • 經過兩宋的發展,理學成為影響後世王朝的重要思想
    文化方面,兩宋時期在該方面的成就,可以說對中國古代封建文化,特別是儒家思想文化的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推動力。這裡不得不提一個文化概念,那便是新儒學的誕生,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理學思想。理學的誕生,有著其特有的時代背景,儒釋道三教並存,使得儒家思想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衝擊。這使得兩宋士大夫們,開始以復興儒學為己任,甚至是自己一生的遠大抱負,由此在兩宋時期出現了復興儒學的熱潮,並在此基礎上奠定了新儒學產生的思想和社會基礎。
  • 與文藝復興相比,啟蒙運動如何抨擊封建制度,宣揚新思想
    啟蒙運動在世界歷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不僅大力的批判了封建專制主義以及宗教特權,還宣傳了自由民主的思想,為資產階級革命的進行做了思想上的準備。在這之後不久,美國便爆發了獨立戰爭,法國也爆發了大革命,啟蒙運動便為這兩場革命的爆發奠定了理論基礎。在18世紀的時候,法國仍然是一個封建統治下的國家,封建政治制度和天主教會牢牢的控制著國家的政治生活與人民的思想。
  • 事業單位政治知識:唯物主義備考指導
    備考哲學部分,唯物主義的比重顯得比較重要。希望能夠通過此篇文章讓大家對該知識點更好地掌握。唯物主義,首先從概念上理解,抓住中心即認為物質決定意識或存在決定思維,這是最簡單的一種表達方式在備考過程中容易出現粗心而判斷錯誤,主要是在於把物質、意識與存在、思維混搭,一些考生容易忽略失分,所以要引起重視。
  • 變革的思想準備——淺析江戶時期日本社會的思想變革
    一百多年以來,已經有許多學者對清廷維新嘗試的失敗做過總結,許多學者的看法都有一個共同點,那便是清廷的維新之所以失敗,是因為這種改革與變法是不徹底的,而不徹底的原因則在於封建殘餘太多、改革的阻力過於巨大。既然如此,那麼我們便要提出一個問題了:日本同樣也是從封建時代過來的,江戶時代同樣也是一個進行殘酷的封建政治的時代。
  • 歐洲中世紀城市的形成與發展,在嚴密的封建環境下艱難前行
    自從法蘭克帝國分裂之後,封建制度逐漸形成,歐洲進入了漫長的中世紀時期。歐洲中世紀的最大的特點就是以莊園為單位,層級分明的進行農業生產。一個莊園可能包括一個或幾個村莊。在自己的莊園裡,領主具備一切權利,沒有立法、行政之類的職務,領主所說的話便是「聖旨」。
  • 韓非思想對秦朝政治,產生了什麼影響?
    韓非思想對秦始皇政治統治的影響是全方位的,秦始皇讀到他的書,竟然崇拜的五體投地。由於李斯等人的讒言,秦始皇沒能與韓非直接見面,韓非就被害死了,但是韓非的思想卻成為了秦王朝政治建設的基本綱領。正如郭沫若先生所言:「韓非雖然身死於秦,但他的學說實為秦所採用,李斯、姚賈秦始皇、秦二世實際上都是他的高足弟子。
  • 堅持歷史唯物主義不斷開闢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發展新境界
    ,是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的集中體現,是馬克思主義學說的思想基礎。這段話,十分精闢地闡明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內涵。中國古人說的「民以食為天」、「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等,也包含著這樣的樸素唯物思想。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相互作用、相互制約,支配著整個社會發展進程。生產關係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上層建築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它們的共同作用構成整個社會的矛盾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