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社會很複雜,防人之心不可無,孔子說這樣不算聰明人

2020-12-21 丁小悟典

常言說,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社會上有形形色色的人,人們害怕上當受騙,自然產生了防備心理,這也是做人應具備的生存本領,大家都覺得這樣做,無可厚非。孔子認為,只做到這些還不夠。

孔子說:「不逆詐,不億不信,抑亦先覺者,是賢乎!」「逆」,預先;「詐」,欺騙;「億」,猜測。孔子的意思,不預先懷疑別人欺詐,也不臆想別人不誠信,,遇到欺詐、不誠信之類的事能及早察覺,這樣的人才是一個聰明的人。

0 1 猜疑之心不先有

我們與人交往的時候,特別是與陌生人打交道時,防備心理特別重,總是不由自主地猜度別人,他說的話是可信嗎?會不會欺騙自己?好事是不會找上門來的,天上是不會掉餡餅的。

不可否認,社會上欺騙的事情是很多,有些人心也很險惡,但不是每個人都這樣,絕大多數人還是好人,惡人還是極少數。

人際交往講究相互信任最重要,我們與人相處,要用善良的心去看待別人,而不是以最壞的心理去揣測別人,首先不預先懷疑別人的欺詐,不主觀臆測別人的不誠實,別人都是騙子。

如果連起碼的信任都沒有了,你防著我,我防著你,這個社會就變成一切人防一切人,一切人猜忌一切人,是一個人人自危的社會,這個社會也就無法生存。

在交往中,如果老是懷疑別人在欺騙自己,疑神疑鬼,自己始終處於高度戒備的緊張狀態,更會失去良好的心境和健康的心態,自己心很累;別人也會覺得你這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對他不信任,是不尊重,也會不再與你打交道,離你而去,也就難以做成事。

人要保護自己沒有錯,但是,過度的自我保護,會使自己越變越窄。孔子在此告訴我們,要儘量相信人,把人往好的地方想,多看人生的光明面,絕不能把所有人都當騙子防備,以誠信交友,以換取人們的信任。

0 2 防人之心不可無

與人打交道時不要以惡意去揣度人,但是,我們做人做事不設防,行嗎?當然不行,不保護自己,自己就要受到傷害。不先猜疑人,並不是要人們毫無城府,任人哄騙。

人海茫茫,跟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如果不能目光如炬,見微知著,也是十分危險的。害人之心不可有,但是防人之心不可無。必要的警惕性還是要有的,不要隨隨便便就被人騙到。

要培養先知先覺的能力,對於陌生人不能完全敞開心扉,在不了解的情況下要有所保留。同時,注意觀察對方的言談舉止,如果對方做事不誠實,在他欺詐行為實施之前要心有所覺,謹慎行事,以免上當受騙。

結束語

防人之心也不可無,適度的敏銳與自我保護還是必須的,但是如果總是用懷疑防範的目光看待人,人與人就無法交往。如果大家都真誠,就用不著防備人。

猜疑之心不先用,防人之心不可無,二者缺一不可。沒有前者,社會上就沒有可信任之人;沒有後者,人就可能會上當受騙。做到了二者,才是一個聰明的人。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立刪)

我讀《論語》之《陽貨篇》:

【原文】子曰:「不逆詐,不億不信,抑亦先覺者,是賢乎!」

【譯文】孔子說:「不預先懷疑別人欺詐,不憑空臆想別人不誠信,卻能先行察覺,這樣的人才是賢者啊。」

讀書感悟人生,寫文傳承文化。歡迎關注@丁小悟典,你一起領傳統文化之美。

相關焦點

  • 鬼谷子:防人之心不可無,防的主要是這2種人,對你很有幫助
    鬼谷子:防人之心不可無,防的主要是這2種人,對你很有幫助無論是任何的歷史時期,與人交際都是必不可少的一個方面,有人的地方就有很多的是非
  • 防人之心,也不可有
    一個兒子回答說:夜裡為防盜賊入室,遇到危急時用的。魏公笑道:如果你能用劍將賊殺死,然後,怎麼辦呢?而萬一這劍被賊奪走,你不也沒命了嗎?立即命他們將劍收藏起來。另一個兒子說:俗話講,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魏公說:害人之心是不可有;但是,動用心計,處處防人,自己活得必然很累,很緊張。依我看:這種防人之心,也不可有。
  •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好文)
    有些話聽聽就好,別當真;有些事知道就好,別說破;有些人看清就好,別拆穿;有些情隨緣就好,
  • 《論語》|人們喜歡善人,對不善之人避而遠之,孔子卻不這樣做
    好惡之心,人皆有之。對於善人,人人喜歡,對於不善之人,很多人都討厭,作為潔身自好,就會自覺地遠離這些人,以免讓惡影響自己的行為。孔子則認為,對於善人應該稱許,但不能放棄不善之人,更應該對他們進行教化,讓他們成為善人。
  • 淺談《論語》:孔子的偉大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今河南),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語錄集,成書於戰國初期。
  • 經典導讀之論語:孔子論孝
    對父母孝順的人,心有掛礙,心有牽絆,自然容易體貼權威和其他人的感受,所以不喜歡犯上和作亂。一個不喜歡犯上作亂的人,自然容易於上下合作,容易形成一體意識。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篇)孝如此重要,那在現實的家庭生活中,如何成就呢?
  • 切問近思:讀《孔子的學問——日本人如何讀<論語>》
    也就是說,《孔子的學問》跟常見的《論語》詮解不同,它並沒有採取全文照錄、字義疏解、疑難串講的方式,而是以關鍵詞為中心,有類「孔門宗旨導讀」。為了追尋《論語》的古義,就很有必要辨別「解釋性的言說」。像朱熹這樣的後儒的解讀,我們似乎比較容易提高警惕,嚴陣以待。
  • 孔子·論語·儒家·心學(一)
    《論語心讀》拿起不願放下!《論語心讀》能夠改變命運!《論語心讀》養心養神養人!毋庸置疑,儒家文化屬於中國之為中國、中國人之為中國人的標誌性的文化基因,十三億中國人面臨著認同、自信、復興怎樣的傳統文化,必須重新認識孔子,重新認識論語,重新認識儒學,重新認識心學。一、真實的孔子在中國,做人做事,尤其是做教育,繞不開孔子。
  •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身邊的這四個小人還是小心為妙
    有一句話說: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人和人之間的交往,關係再好,都要保持適當的距離,人和人之間走得太近往往是一種災難,一旦出現矛盾,反目成仇,你曾經說過的話,做過的事,就成為別人手中的把柄和軟肋。
  • 王蒙說《論語》:孔子十分重視面容表情 提出「色難」命題
    孔子也認為關鍵在於人心,人的事情,心決定物,人心大治,自然物阜民豐,溫飽無虞。孔子說:「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他憂的是這個。不幸的是,或者說可巧的是,這話好像是說兩千數百年後的今天。
  • 對話孔子|如何用哲學方式去思考和閱讀《論語》?
    像上面提及的荀子之「人之性惡」觀點,我們一看便想追問:他的「性」指什麼?我們又嘗試比較一下《論語》和《莊子》,後者在〈人間世〉篇提出這樣的觀點:「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不要用耳聽,要用心來聽;不要用心聽,要用氣來聽。我們讀著,馬上就會意識到「心」和「氣」、「聽之以心」和「聽之以氣」的含義很值得注意,亟待釐清。
  • 防人之心不可無。做人要厚道,但不懂得防範,要栽跟頭
    帆爸育帆妞兒樂分享:(第1227天) 古人云:「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做人要厚道,但一味真心實意,不懂得防範,終究是要栽跟頭。人心難測,不得不防,留三分精明,可以看破不說破。三分精明處世,認清人心的險惡,歸根到底還是要做個善良的厚道人。正如那句:「做人其實很簡單,你對我好,我會對你更好,人心換人心,你真我就真,你假我轉身。時間會證明一切,很多時候,我不傻,只是不說而已。」
  • 池昌海:從《論語》 看,孔子是個可愛的人
    (浙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池昌海講讀《論語》故事)池昌海選取《論語》中孔子和學生之間的故事,為孩子們展現了孔子獨具特色的人師形象。池昌海介紹,孔子教學有三個特點:因材施教、因時施教、平等民主。比如,當孔子的弟子子路問道「聞斯行諸」——是不是聽到一個說法就要去實踐呢?孔子回答他:「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
  • 妹子防人之心不可無,你是睡的很香,旁邊的大哥佔滿了便宜!
    4、誰的生活都不容易,佩服5、大哥,你這生活條件不錯,火車上帶著電飯煲6、Tony老師的最後一份作品7、這麼多人看著你們劃啊,所以最後誰贏了呀?9、妹子防人之心不可無,你是睡的很香,旁邊的大哥佔滿了便宜10、這蹦爆米花的威力也太大了吧,大爺是不是第一次弄 啊11、菜鳥千萬不要打頭陣,兄弟們都笑得噴飯了12、你是不是也這樣,你們瞧這小姐姐的表情亮了
  • 每日論語——錯了?三思而後行,其實並不是孔子提倡的
    論語——孔子並不認同?其實說到三思而後行,21世紀的我們的理解一定是做事一定要謹慎,慎而又慎。從而導致,現在的我們在做一些並不至關重要,無法重來的決定的時候猶豫不決。當我翻開論語看到這一句話的時候,整個人都愣了,原來很多言語流傳到現在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甚至斷章取義的情況都有。所以,三思而後行在《論語》原文中是怎麼表述孔子觀點的呢?季文子三思而後行。
  • 褻瀆之心不可有,敬畏之心不可無
    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家庭,都是需要有一個規矩的,常言道,無規矩不成方圓,對於任何規矩,我們都需要心存敬畏之心,萬萬不可有褻瀆之意。人類從原始社會開始,就已經學會了樹立規矩,所以遵守規矩是我必須要做到的事情。
  • 淺析《論語·裡仁篇》:「孔子之道」有一基本思想,就是「忠恕」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孔子說:「曾參啊,我講的道可以由一個基本的思想貫徹始終的。」曾子說:「是。」孔子出去之後,同學便問曾子:「這是什麼意思?」曾子說:「老師的道,就是忠恕罷了。」本章為《論語·裡仁篇》第十五章。這一章,孔子借曾子之口,講了「忠恕」這個道理。
  • 論語丨君子、仁者、聖人,孔子人格修煉三重境界,三者有何區別?
    《論語》作為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專著,是研究孔子思想必不可少的文獻。在中國文化史上,專門解讀《論語》的書籍可以說是汗牛充棟,何晏的《論語集解》、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劉寶楠的《論語正義》、楊伯峻的《論語譯註》、錢穆的《論語新解》、李澤厚的《論語今讀》等可以視為上乘佳作了。
  • 《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結集,讀完之後有這些感悟
    《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結集,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至戰國前期成書。全書共20篇492章,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及教育原則等。此書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與《大學》《中庸》《孟子》並稱「四書」,再加上《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總稱「四書五經」。
  • 《論語》|三思而後行?孔子卻不這樣認為
    思與行就是思考與行動,是人的兩種行為,處理好二者的關係,關係到事業的成敗。有人認為,思考得越多越成熟,成功的可能就大。魯國大夫季文子做事就喜歡三思而後行,孔子卻認為不用這樣。01 思與行的關係「三思而後行」,說明了思與行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