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碼愛好者們都對「子品牌」這個概念非常熟悉,國內大多數手機廠商都有自己的子品牌:比如小米有Redmi,華為有榮耀(特殊因素,現已獨立),OPPO 旗下有realme,vivo有iQOO。就連二線品牌中興都有努比亞子品牌。
於是有的網友就有疑問,為什麼像蘋果這樣的大品牌就沒有子品牌呢?這個問題蠻有意思的,我來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子品牌戰略
「子品牌」是有獨立品牌、獨立團隊、獨立運營。但它的規劃和發展卻受母品牌制約,榮耀之前就是走年輕化,性價比、中低端和網際網路路線。這正好彌補了「母品牌」華為手機的空缺。榮耀手機新機的上市時間受制於華為手機:比如最新的麒麟晶片都會首發於華為手機,等到發布一段時間之後才會下放給榮耀使用。
雖然子品牌發展受制於母品牌,但同樣也受到母品牌的「恩澤」。比如可以享用母品牌的供應鏈和研發成果。之前榮耀手機上大部分的技術都來自華為的「下放」。有了母品牌的支持,這些子品牌在自己的市場中可謂「勢如破竹」。往往一出生就可以橫掃市場中的一眾二線品牌。
就拿大家熟悉的二線品牌魅族、聯想、堅果來說,面對榮耀、Redmi、iQOO、realme這些子品牌顯得毫無「還手之力」。而「華米OV」幾大一線大廠大有「本人不便出手,派個小弟就能把你幹翻」的意思。
二、子品牌的由來
雖然如今市場的子品牌非常多,但仔細觀察你就會發現。小米的Redmi、OPPO的realme和vivo的iQOO。其實都是19年以後才陸續成立的子品牌。在這之前這些一線品牌也並沒有自己的子品牌。只有榮耀是成立於2013年,算是「大齡子品牌」了。
那么子品牌從哪裡來的呢?你可能意想不到,據我查到的資料。在國內智慧型手機業界中,第一個作出子品牌的是目前存在感很弱的中興。
2012年10月31日,中興旗下子品牌努比亞創立。這是智慧型手機時代,國內廠商的第一個子品牌。
之後2013年12月16日華為創立榮耀品牌,可算是步了中興努比亞的後塵。
2015年5月28日 聯想手機的子品牌 ZUK誕生。
了解歷史的小夥伴可能看出來了。在「華米OV」之前,國內智慧型手機一線大廠是「中華酷聯」(中興、華為、酷派、聯想)。而這四家企業起初的銷售模式是與運營商合作方式銷售機器。
而當時智慧型手機的零售市場也開始興起。而零售市場運營方式與運營商銷售模式大相逕庭,因此四家企業就紛紛創立了線下的「子品牌」。主旨區別於運營商市場,迅速搭建起自己的零售機市場。
之後的事情大家就比較了解了,中興、酷派和聯想在市場激烈競爭中敗下陣來。唯有華為與榮耀兩個品牌配合,在之後的智慧型手機大戰中佔儘先機。而後的小米、vivo和OPPO也紛紛效仿華為,創立子品牌來配合自己的整體戰略。於是便發展成了如今智慧型手機的格局。
三、蘋果為什麼沒有自己的子品牌
2007年至今,蘋果旗下只有iPhone 一個品牌的智慧型手機品牌。並沒有出現其他子品牌。
從銷售渠道來看,蘋果既有通過各國運營商捆綁銷售的合約機,也有在線和門店銷售的零售版。從價格區間來看,目前蘋果既有iPhone SE 2這樣的三千檔機型,也有iPhone 12 Pro Max這樣售價過萬的機型。還有去年和前年的旗艦機降價銷售,來補充各個價位。
那麼蘋果為何不學華為那樣,去創立子品牌多元化經營深挖市場呢:
蘋果不需要。Counterpint Research的最新估算,2019年全球智慧型手機行業總利潤為1000億美元左右,而iPhone 佔據了66%。 而這個比例在之前數年中曾高達80%以上。
別看iPhone 每年銷量不過不到兩億部,但人家賣得大多數是高端機。利潤比整個安卓陣營加起來還要多。
蘋果做不到,建立子品牌就需要建立兩套設計、開發、庫存、售後體系。要調配好資源又要協調關係做到「子母品牌」之間不打架。其在溝通和協調上需要做相當多的工作,沒有一位像榮耀趙明和Redmi盧偉冰這樣的帥才坐鎮,基本不可能去完成。像蘋果跨國公司的體量,估計很難做到協調和駕馭好一個子品牌。
由於各種差異。三星和蘋果這類跨國公司並沒有做子品牌的經歷,也沒有用子品牌打開一塊市場的需求。所以它們也沒有創立子品牌的需求。
總結:子品牌是國產廠商在激烈市場競爭中摸索出來的一種打法。在國內手機市場的銷售渠道和模式差別很大,為了避免在新市場中的機型與自有品牌衝突。所以乾脆就創立子品牌來「輕裝上陣」。
華為和榮耀兩大品牌的成功也讓其他廠商紛紛模仿。於是就有了國內獨特的「子品牌」林立的情況。
而蘋果這樣的跨國公司,並沒有深挖中國市場的需求。(就算庫克想深挖中國市場,他也很難打過國產廠商)所以也自然不會有什么子品牌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