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大學生自殺問題受到公眾的關注。
這幾天大連理工煤化工專業研三學生實驗室自殺的事情引起了我的注意。
或是因為寫畢業論文不順,導致心理壓力過大,也或者是因為其他瑣事導致崩潰,最後選擇在實驗室輕生。
在其遺書中,他敘述了研究生三年的心路歷程,覺得自己"沒用",來生想成為一隻貓,悲觀厭世情緒濃厚。
我看到大連理工研究生自殺事件,他寫的遺書裡有些話讓我心裡咯噔一下。
他說自己在做實驗設備和實驗數據時,腦補了這樣的對話:
這些話,都讓我看到,他或許從小就沒有得到過無條件的愛。
他的這些話,都在強調自己一定要達到某種標準,一定要配得上父母的期待,如果配不上,自己就是沒有價值的。所以,他在安排後事時,說到,
即使在安排生後事,都想要貢獻養分體現自己的價值。
這讓我覺得很痛心。
其實我們的父母在教育過程中,也常常會出現這樣的對話:
以上表述,都是有條件的愛——孩子只有滿足了父母的某些條件,才能贏得父母的愛;如果滿足不了,那麼父母的愛就會消失。
這些手段,對孩子來說太有效了,尤其是用威脅的手段。父母是孩子的天,當你說不要他了的時候,或者說只有他按照你說的做才能得到你的愛的時候,小時候他會完全聽你的。
可長大後,他會感受到:我只有做到一些事才有價值,才配被人愛;家人愛了我這麼多年,我一定要配得上父母的期望;如果我配不上,那我就不夠好,甚至不配活著。
他們的骨子裡,一直藏著一句話:「我一定要很好,當我不夠好的時候,我就不配別人愛我。」
有段時間因為那首著名的小詩《挑媽媽》。
我曾問兒子:「如果你可以自由挑選,你還會選我當媽媽嗎?」
兒子說:「當然啊!我愛媽媽呀。」
他突然反問我:「如果你可以選,會選我當寶寶嗎?我調皮、不聽話、不好好寫作業,總是惹你生氣。」
我頓時就愣住了。
突然想起了這樣一個故事:
不管我們願不願意承認,有時候,我們的面目就是這樣,愛孩子的後面,有長長的一串條件:可愛、聽話、成績好、認真寫作業……
父母給孩子有條件的愛是出於功利之心,是對父愛母愛的明碼標價,容易對年幼的孩子構成心理傷害,而且這種傷害影響深遠。
孩子以後的發展中,如果一帆風順,那還可以,但他未必能夠體驗到成功之後的愉悅。
如果遇到挫折,那孩子的原痛就被激發了:我是不行的,我是不值得愛的,我又失敗了,連我的父母都不愛我,所以我天生就是失敗者!
這樣的孩子自卑、退縮、敏感、自我約束過強,一生都會過得很累。
簡單地說,無條件的愛就是不功利的愛。
無條件的愛與孩子做了什麼無關,無論他成功與否,無論他是否乖巧,無論如何都毫無保留地愛他。
有條件的愛是「我愛你,因為你做了令我高興的事」。
無條件的愛是「我愛你,僅僅因為你是我的孩子」。
具體來說,無條件的愛有以下的3個顯著特點:
◆不索取。當父母無條件地愛孩子,就會只在乎孩子是否快樂,並不在意是否能從這份愛裡得到什麼。但這並不阻止父母從無條件的愛裡獲得幸福,相反,正是這種不索取,讓父母和更能感受到幸福。
◆愛孩子本來的樣子。父母無條件地愛孩子,是對自己孩子的親近感,是發自內心的,無關其他條件。這樣的父母不會只關注孩子的某些優點或缺點,也不會按照某種模式去培養孩子,更不會限制孩子的行為。
◆對差異的包容。父母無條件地愛孩子,意味著包容孩子不同於父母的人格特質、行為習慣、看待世界的態度。正是有了這些不同,孩子才成為獨一無二的人。無條件的愛讓父母認識到成長環境、生命經歷以及行為秉性對個人造成的影響,進而接納彼此的不同。也是這個意義上,無條件的愛讓父母變得更成熟。
需要澄清的是,無條件的愛並不是放縱孩子。當孩子犯錯時,父母應該就事論事,糾正孩子的行為,但不能以不愛孩子想要挾,更不是對孩子全盤否定,打擊孩子的自信心。
現實生活中,有些父母拘泥於字面理解,把「無條件的愛」理解為「無條件滿足」。
無條件的愛,是精神上的尊重、理解、支持,而不是物質上的給予和打破設置。
無條件的愛與無條件的滿足兩者是有區別的,如果客觀條件不允許,不能滿足孩子,那我們不能就打破這個設置,去給孩子買。
在《海洋奇緣》中看到莫阿娜駕船出海去尋找毛伊,奶奶的靈魂變成了一隻巨大的鰩魚,在海中發出耀眼的光芒,為她照亮了前方的路。那一刻,我溼了眼眶。
什麼是無條件的愛?這就是。
你想去探尋海洋,我支持你。
你不知何去何從,我帶你去山洞看先人們的輝煌,給你的夢想指引方向。
你想聽從爸爸的話,放棄出海的夢想,穩穩噹噹地繼任酋長,我尊重你的決定,微笑地看你離開。
你揚帆起航,我用靈魂的光芒為你照亮前路。
你遇到挫折,滿心沮喪,我陪在你身邊,輕聲告訴你:孩子,如果你想就此返回,沒有關係,我陪你回家,為你指路。
我啟迪你的夢想,陪伴你的成長,無論怎樣,我都會尊重你的決定。沒有指責和評判,沒有命令和控制,我只是讓你明白:無論何時,我的愛一直和你在一起。
奶奶給出的無條件的愛,穩穩地、暖暖地把莫阿娜承託了起來,成就了她的廣闊天地、勇往直前。
它是一種成熟的愛,是全然接納孩子本來的樣子,給到他力量,引導他成為自己。但它絕不是無條件的滿足。無
條件的滿足本質上是自私的,只看到了自己,滿足了自己的需求,其實並沒有看到孩子真正的需求。
愛的意義,就在於它的無條件。有條件的愛,是利益的置換,並不是愛。多給你愛的人一些無條件的愛,或許會讓他更有樂觀生活的力量。
要做到無條件的愛孩子,真的很難,我自己也還在路上,把它作為一個目標,時時提醒自己,不要忘了養育孩子的初心。也用它時時校正自己的內心——只有自己的內心強大了,才能全然地接納孩子,才不會對孩子有那麼多的要求。